用二十四史食货志,检验古希腊罗马的货币伪史
按照现行的古希腊罗马史,古希腊罗马都是人类“商业文明”的先驱。
根据古希腊经济史、古罗马经济史,经济学界归纳、总结、提炼出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学名词、一套又一套的经济学理论,不仅用于指导经济实践,而且还以此来研究中国经济史,发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全方位落后。
所谓商业,就是买卖。
商业文明阶段,那就得用钱来实现买卖。无论是买米,还是买布,都是用钱,而不是物物交换。
古代的钱,都是金属做的硬通货。
那么,古希腊有钱吗?古罗马有钱吗?
一、古代中国的货币管理与发行
翻开二十四史的“食货志”,我们便可以写一部简要而可观的中国货币史。从中,我们能发现,自古以来,中国便拥有成熟而丰富的货币理论与实践记载。
《汉书•食货志》:
“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自孝文更造四铢钱,至是岁四十余年,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盗铸,不可胜数。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
……(汉武帝)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重如其文。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不可胜数。……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质,令不可得摩取鋊。……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
这段话,大意是:
1、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就有了货币。
2、货币,是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统一的外观、重量铸造的。自西周起,历朝历代都建立了严密的货币制度。周朝的货币标准为:黄金币是四方块、重一斤;铜币是外圆内方,以铢为单位。秦朝的货币标准为:金币重二十两、铜钱重半两。汉文帝时改铜钱为四铢钱;汉武帝时,先改为三铢钱,又改为五铢钱。从此,中国的货币基本稳定。
3、货币是由中央政府的专业部门统一铸造、发行,具有统一的外观、重量。
4、货币必须便于流通,利于商品交换。汉朝通过不断实践和理论总结,统一铸造发行了最适合市场需求的五铢钱。
5、货币必须具有防盗铸、防磨损盗取的功能。因为铜本身便是钱,无良之徒往往磨铜板周边以取铜屑,因此,汉朝的五铢钱便“周郭其质”。从此,金属币周边有了一个“圆圈”。
6、货币发行量,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通俗说,必须是有数的,每出去一枚钱,必须有记录。
7、必须打击伪造货币行为。汉朝便因为“民亦盗铸”搞得物价飞涨,不得不改革币制。
要做到以上的这些,可不容易。而仅仅做到这些,那是远远不够的。
二、古代中国的货币铸造
古代的货币,都是金属。
众所周知,金属币的价值,是与其重量直接挂钩的,所以,为了利于货币流通,货币必须重量。同时,为了防止伪造,还必须具有统一的外观。
但是,实现统一货币的重量、外观,也是有前提的:必须建立国家统一的度量衡。
在中国古代,自尧舜为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便统一了度量衡。《汉书•律历志》: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
大意是:
1、早在尧舜时期,为了便于政令畅通和百姓生活,中央政府发布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
2、夏、商、周三朝的度量衡标准,更是明确。
进入东周之后,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自行其是,各搞一套自己的度量衡标准。
随着秦始皇扫平六国,度量衡回归一统。《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大意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同时,制定法律,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统一文字,包括车辆器具、道路建设,也建立了国家标准。这一科学的管理制度,代代相传。
汉朝建立后,进一步明确了度量衡标准、管理制度、管理机关。《汉书•律历志》: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职在内官,廷尉掌之。”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 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职在大行,鸿胪掌之。”
大意是:
1、长度标准为分、寸、尺、丈、引。这一标准,由廷尉负责发布、管理。
2、体积标准为龠、合、升、斗、斛。这一标准,由大司农负责发布、管理。
3、重量标准为铢、两、斤、钧、石。这一标准,由鸿胪负责发布、管理。
这就是说,在汉朝中央,度量衡,都是有专门的部门和官员负责发布、管理的。
汉朝货币的重量、外观,就是基于这一点而铸造的。
某种金属,一旦成为货币,必然需求量巨大。
政府要铸币,首先得解决好矿物开采、冶炼问题。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的流通货币,主要是铜币。
古代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好矿山开采、矿石冶炼,在有铜矿的地方,专门设置管理机关。《后汉书•百官志》:
“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出铁多者,置铁官,主鼓铸。有工多者,置工官,主工税物。”
《汉书•地理志》:
“丹扬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扬。属扬州。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有铜官。县十七……”
汉朝政府在全国各铜产地建立工厂,就地铸币。这样,既便于生产,也便于货币发行,降低成本。
三、古代中国的货币理论与实践
一个国家是否拥有成熟的货币体系,首先要看那里是否建立起成熟的货币理论。
最晚在春秋时期,中国便诞生了成熟而系统的货币理论。
货币本身并不是财富,仅是实现财富交流的媒介,它通过依附于物质财富,作为财富的价值尺度而存在。如同当今美元依托石油而存在,古代的货币依托粮食、布匹而存在。
《汉书•食货志》:
“至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曰: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人君不理,则畜贾游于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矣。故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者,利有所并也。计本量委则足矣,然而民有饥饿者,谷有所臧也。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即准平。守准平,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臧,臧繦千万;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臧,臧繦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器械,种饷粮食,必取澹焉。故大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桓公遂用区区之齐合诸侯,显伯名。”
管子认为:
1、货币仅仅是便于商品流通的便民利民的一个工具。货币本身,饥不能食、寒不能衣。真正能让国家富裕强大的是实业,没有足够的粮食、布匹产出,货币再多也没有实际意义。
2、市场上钱太多了,物价就会暴涨;市场上钱太少了,物价就会暴跌,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都不利于发展经济。
3、富商们能凭借强大的财力,操控市场的货币或粮食供给量,掠夺百姓财富,牟取暴利,导致国家经济混乱、民生凋敝。
因此,他在治理齐国时,以国家力量,通过建立鼓励和保护实业、稳定市场和保护百姓利益的货币发行、市场调控制度,使齐国迅速富强起来。
管子的理论与实践,在汉朝也得以实施。
《汉书•食货志》:
“(汉)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汉宣帝时,根据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国家在各地建立了常平仓。当市场粮价过低时,国家便抬高粮价,大量收购,直至粮价归于正常。当市场粮价过高时,国家便拉低粮价,大量抛售,直至粮价归于正常。这一打击奸商、稳定市场物价的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有效地维护了城镇市民的利益。
汉朝政府的这一“干预市场”的国策,确保市场稳定,有效避免了“通货紧缩”、“通货膨胀”,货币没有成为社会发展的“祸害”。
古代中国有效继承了这一传统。因此,中国很少出现靠操纵市场牟取暴利的“食利阶层”。
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中国的实业生产者利益,始终得到有效保护,因此,中国始终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度。
四、古代中国的商业文明
民以食为天。在粮食产量极低的古代,货币的价值取决于粮食供应水平; 在此基础上,其它物质生产水平,决定了商业繁荣的程度。
换句话说,有了强大的农业、工业,才能诞生繁荣的商业。
有了繁荣的商业,货币才有发挥作用的舞台。
在欧亚大陆,唯有中国拥有良好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广袤的农田,加之中国历朝历代政府坚持以农为本,因此,中国大地的粮食供应状况是最好的。
总体上的衣食无忧,导致了社会分工的产生,促成了中国的工商业繁荣,进而诞生了成熟的货币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活动。
繁荣的商业活动就此展开。司马迁实录了当时中国的各种畅销产品,《史记•货殖列传》:
“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汉朝的市场十分繁荣。市场繁荣的前提是拥有成熟的社会分工,《史记•货殖列传》: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司马迁强调:农民保证了全社会的衣食;虞人(即开采人员)为社会提供初级物资;工人(器物制造人员)为全社会加工各种器物;商人实现各种商品的流通。只有平衡好各行业人员的利益,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富裕。
司马迁把“市场学说”的主要内容都说尽了,足见当时的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达。
商贸繁荣,才能诞生繁花似锦的城市。汉朝班固作《两都赋》,实录长安城景象道: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寔曰长安。……建金城其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傍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都人士女,殊异乎五方,游士拟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
如此繁荣的大都市,每天得消耗多少粮食、布匹?
这样的物资保障能力,只有风调雨顺、沃野千里的中国,才能做得到!
五、古希腊的货币铸造问题
据说,古希腊的经济十分发达,生意做遍了周边的已知世界。
这里,专说雅典。
据《述论古典时期雅典城市的商业经济》(《X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雅典的金融业始于金属货币的使用。古典时期, 雅典的金属货币主要是以枭作为图案的银币德拉克玛(Drachma)和铜币奥波尔(Obol)。大约公元前450 ~公元前446年, 雅典颁布法令, 规定雅典铸币和度量标准应该为提洛同盟(DelianLeague)内的所有盟国所采用, 这些盟国不得铸造自己的银币。从而使得一向较为‘混乱的古希腊货币体系’有了相对统一的货币流通区域, 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雅典货币在古代地中海世界商业流通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枭”币广泛通行于东至印度、西至西班牙的大片地区。”
雅典铸造的银币,“广泛通行于东至印度、西至西班牙的大片地区”,这是令人十分震惊的事情。
雅典拥有的白银数量,实在是太吓人了!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本,下同)第六章:
(雅典)除了从别的来源所取得的收入以外,同盟者每年所缴纳的贡金平均达600银塔连特,在雅典卫城内,还存有6000塔连特铸成的银币,这个数字曾达到9700塔连特......
根据徐松岩在该书第10页的注释:“1塔连特=25.86千克”,可知,雅典的“国库”里面,平时就储备有不下200吨的白银。
根据修昔底德的说法,雅典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白银。
比如,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21章,雅典派兵远征西西里期间:
“雅典人驶来一艘载重1万塔连特的大船……”
根据徐松岩注释:1万塔连特,便是258.6吨。
雅典人往西西里前线,一次运去了258.6吨白银。这还仅是其中的一次!
此时,雅典海军正在四面作战。每一支部队,无不是带着成船的银子奔赴前线,随后,又派出船只往前线部队运送补给----银子。
雅典的银子多得不得了,官兵的生活好得不得了,第18章:
“舰长和城邦都花费巨额金钱精心装备舰队;每个桡手每天由国库支付1德拉克玛的薪金,公家还提供没有装备的空船,计有60艘战舰和40艘运输船,它们都配备有能招募到的最好的船员;上排桡手和其他桡手除从国库领得薪金外,他们的舰长一般还颁发给他们额外薪金。”
大致而言,一名船员一天的工资,是1德拉克玛即4.31克白银,一年便可得到1573.15克白银。年收入42两白银,远远超过中国清朝县衙里普通的朝廷命官,是吏员收入好几倍;也令二三百年前英国高级白领们羡慕不已。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每天至少有200条战舰在南征北战,按照每条战舰200人标准配置计算,雅典海军一年的军饷支出是:
200×200×1573.15﹦62926000克﹦62.926吨
这还不包括舰船、武器制造,也不包括陆军尤其是重装步兵的薪水呢!这些开销,才是大头呢。
可以肯定,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堆在雅典国库的银子,至少有300吨。否则,战争没法持续下去。
我们知道,作为流通货币,国库的储存量,不会超过民间保有量的十分之一。雅典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工商业王国”,一定是这样的。那么,在雅典城邦,至少拥有3000吨白银。
这种可能性存在吗?
我们看看在16-17世纪,即晚于雅典帝国二千多年后,发生在欧美的事情。
据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第25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洲白银生产)尤其是波托西地区,那里蕴藏着丰富的、成色非常好的银矿。……1545年,西班牙勘探者在波托西附近发现了巨大的银矿矿脉,16世纪80年代开始对此进行大规模开采。到1600年,波托西成为一个有着15万人口的新兴都市。……按照米塔制的规定,西班牙统治者有权要求每个土著村庄每年交出七分之一的男性成员,参加波托西的采矿工作,为时四个月”。
又据《剑桥中国明代史》第八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直到大约1550年以后,汞齐化精炼法在整个西班牙美洲传播开时,白银产量直线上升,这才改变了世界货币的历史。”
在这个巨大的优质银矿,西班牙人收获了多少白银呢?
据《剑桥中国明代史》第八章之表8-4,在1556~1650年这大约100年的时间里,秘鲁的波托西矿区,共产出2750281公斤白银,即约2750吨白银。
可见,这个世界上蕴藏量最大、成色最好的银矿,至少二十万人,以先进技术挖矿炼银100年,所获得的白银,远不足以支撑雅典帝国的通货需求。
据《剑桥中国明代史》第八章之表8-5,在1561~1660年这100年间,西班牙控制的广袤的美洲,若干个银矿,送回西班牙的白银,共计16319780公斤,即16320吨。这个数,远远不能满足波斯帝国的市场通货需求。
雅典的国库里储存有254.5吨白银,同样令二千多年后的欧洲人汗颜!
同样是在《剑桥中国明代史》第八章:
“在1460-1530年间,在萨克森、波西米亚、匈牙利和提洛尔白银的产出上升了大约500%,估计每年达到9万公斤。”
这就是说,在15世纪以前,这四个地方加在一起,每年共产银15吨。也就是说,萨克森、波西米亚、匈牙利和提洛尔,这四个地方,要持续挖银200年,才能勉强满足雅典帝国的通货需求。
我们不禁要问:雅典大规模铸造银币的白银,来自何方?
有人会说,雅典的白银,是若干年积累下来的。此言大缪!
古代金属货币,自发行的第二天起,市场上就会日复一日的大规模减少:
首先,因为没有银行,各类人等会将货币储存起来,比如埋在地下。
第二,有钱人等,会将货币熔化,铸成银锅、银碗、神像、玩具,等等。
第三,作为陪葬品,或者其他用途。
第四,因为海难等原因,大量消失。“海洋文明”越发达的国家,货币沉入海底、江底、湖底的速度越快。
第五,流往外国。对外贸易越发达的国家,货币外流的速度越快。
以上五条,是常识,不展开。
这就是说,雅典只有持续不断地大规模开采银矿,持续不断地大规模铸币,或许能勉强保证市场上有钱可用。
在雅典帝国境内,有挖不尽的金山银山吗?有几十万人的银矿矿工、造币工人吗?
答案是:没有!
那么,雅典大规模铸造银币的白银,来自何方?
没有白银,何来的银币?
更重要的是:古希腊的金币银币不是铸造的,而是手工打造的!
如果古希腊的金银币通行于欧亚非大陆的话,那么,古希腊至少得拥有100万名的造币工人!
如果造币工人就有100万,那么,古希腊到底有多少人口?
1亿人?
六、古希腊货币的价值问题
据专家们说,古希腊的粮食,主要依靠从外国采购。
古希腊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周边各国都不稀罕的陶罐、葡萄酒之类,而不是“石油”之类的战略物资。
换句话说,周边各国可以没有古希腊的陶罐、葡萄酒,而古希腊一日不可缺少周边的粮食。
再换句话说,古希腊只能用白银,用硬通货、贵金属,去换取周边国家的粮食。
在粮食产量极低的古代,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掌握了战略主导权,掌握了出口粮食的定价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希腊的白银的价值,或者说对白银的定价权,不属于古希腊,而是属于周边国家。
古希腊有独立的商业文明吗?没有!只有从属于粮食出口国的子文明。
七、关于罗马帝国“货币”的案例
罗马帝国有没有货币,似乎不是个问题。因为,据说,近些年来,在中国,就出土过罗马帝国的金币银币。
北大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一段话后,很有意思:
“(罗马帝国政府)过度的支出导致最终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例如,在埃及,公元1世纪时,一个计量单位的小麦的价格为6个德拉克马,公元276年时涨为200个德拉克玛,314年时涨为9000个德拉克玛,334年涨为78000个德拉克玛,334年后不久则涨为200多万个德拉克玛。面对这样的通货膨胀,货币变得毫无价值……”。
在罗马帝国的粮仓----埃及,334年后不久的粮食价格,和公元1世纪相比,涨了33万倍!
阅读古罗马的史料,我们能发现,古罗马与中国一样的,也是以金、银、铜为货币的。比如,凯撒说,他在进攻庞培时,缴获了成船的铜币。这些铜币,是庞培准备发放给士兵的军饷。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按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说法,假设一下:
假设古罗马的一个铜币与中国的五铢钱同等重量。1铢为约0.6克, 一枚5铢钱重量为3克。
假设1世纪的时候,一斗小麦,价值6个铜币。
334年后以后,买一斗小麦,需要200多万个铜币。我们只按200万计算,那么,人们所持的铜币的重量为:
3克 ×200万 ﹦600万克﹦6000公斤
老百姓要拉上6吨重的铜钱,才能买到一斗米?
一斗米,仅仅是一家五口一天的口粮。
且不说,那个年代,老百姓用什么运输工具,才能将这些铜钱运到粮店;也不说粮店收购粮食时,是不是用火车运输货币,我最担心的是:普通百姓家,是如何存储、保管这些货币的?
如果一斗米价值6吨铜币,那么,一个小康之家,至少也拥有1千吨铜钱吧?
难道,富裕人家拥有几座铜钱垒成的山?
也许,百姓使用古希腊的银币购买粮食。
在中国,比较稳定的银币与铜币的兑换率,是1两白银,兑换1000枚铜币。那么,购买一斗粮食,则需要带上白银的重量是:
200万 ÷ 1000﹦2000两
古代的一两,大约是40克,则重量是:
40克 × 2000 ﹦80000克 ﹦80公斤
古罗马的一斤白银,换不到一斤小麦!
那么,古罗马时期,一个小康之家,必须拥有几吨重白银;富豪人家,必须拥有真正的金山银山。否则,就要饿肚子了!
如此说来,罗马帝国的大地上,一定满地是金、银、铜,至少满地是铜,每家每户,至少储存有千把吨的铜,或者百把吨的银子。
那么,这些铜、银,在哪儿呢?
近百年来,在罗马帝国的领土上,是否出土过一万吨的古罗马铜币、一千吨银币呢?
众所周知,罗马帝国是没有纸币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的“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理论上说,应该是指:铜币发行的太多太多。
按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说法,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是1世纪发行的铜币数量是1,那么, 334年后以后的发行量则为33万。
遗憾的是,铜币不是纸币,而是金属币。那个年代,铜矿的勘探、开采的能 力,是十分有限的;同时,铜矿资源本身就是有限的。所以,至今,铜依然值钱,甚至比纸张值钱。
无论如何,罗马帝国也不可能在短短300年时间,将市场上的铜币供应量,提高33万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又说:
“334年涨为78000个德拉克玛,334年后不久则涨为200多万个德拉克玛”。
这就是说,罗马帝国在一二年的时间里,将市场上的铜币供应量,提高二十四、五倍!
古罗马的金币银币铜币,也不是铸造的,而是手工打造的!
如果罗马帝国广袤的疆土和众多的人民,那么,古罗马的造币工人,应该不下800万人吧!以如此恐怖的通胀率,古罗马的造币工人,估计不下8000万人!
如果造币工人就有8000万,那么,罗马帝国到底有多少人口?
80亿人?
八、一句话的问题
古希腊罗马的金融学,信不信由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