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和现实意义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22-05-06


       英国又想发动鸦片战争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关于清朝,似乎已经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清朝拒绝“国际社会”,搞“闭关锁国”。

事实上,说清朝闭关锁国,是典型的颠倒黑白的洗脑说法----无非是为了把西方侵略中国的掠夺战争,美化为高大上的正义战争

清朝 “闭关锁国”?事实恰恰相反,清朝一直是在:开门揖盗!



从清朝入主中原开始,国家天文台基本由西洋传教士把握着,直到道光六年(1826年),西洋传教士一直担任天文台的最高长官。清朝政府一直聘请洋大人在朝为官,而且是负责科技工作的高级官员。《清史稿·职官二》:

“初,顺治元年设钦天监,……以西人汤若望推算密合,大统、回回两法时刻俱差,令修时宪,领监务。……康熙二年,仍属礼部。明年,增置天文科满洲官五人,满员入监自此始。又明年,定满、汉监正各一人,左、右监副各二人,主簿各一人,满、蒙五官正各二人。……雍正三年,实授西人戴进贤监正,去监修名。八年,增置西洋监副一人。乾隆……十年,定监副以满、汉、西洋分用。十八年省满、汉各一人,增西洋二人,分左、右。四十四年,更命亲王领之。道光六年,仍定满、汉监正各一人,左、右监副各二人。时西人高拱宸等或归或没,本监已谙西法,遂止外人入官。”


这,还不够开放?清廷对外开放的最终结果是:

1.中国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各方面,包括天文学,都被洋大人彻底玩废了。

2.洋教士全面掌握了中国的一切秘密,西方在发动侵华战争时,熟门熟路。

3.洋教士在中国培育出了大批的背弃祖宗的教徒,西方在发动侵华战争时,积极地充当了带路党。

有些现象,十分奇特,令人难以理解许多专家谈及晚清史,往往是刚刚大力鼓吹西方传教士给清廷带来了先进的“西洋文明”:给皇帝当老师、为皇帝画像、编制“先进的历法”、设计“圆明园”、为清廷担任翻译......接着就大肆指责清朝闭关锁国,甚至宣称清朝高官没有见过西洋人,认为“西洋人的腿是直的”----洋人在清朝朝廷十分活跃,贡献巨大,但是,清朝高官们没有见过洋人----神奇的思维逻辑、魔幻的学术成果。


一、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这里只谈海上贸易。

清朝初年,因为战争需要,闭关二三十年。平定台湾之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便“诏开海禁”,以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广东广州、江苏松江为外贸港口,实施多口贸易,相应设闽海、浙海、粤海、江海等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可以说,几乎开放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港口。自此,海关制代替市舶司制。长期以来,闽海、浙海、江海三处海关一直生意清淡,其中云台山的浙海海关甚至没有洋船到来的记录;唯有广东外贸生意兴隆。因此,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决定关闭其他三处海关,实行广东一口贸易。保留下来的粤海关口岸,下辖澳门总口、乌坎总口、高州梅菉总口、海安总口、海口总口等5大总口、43小口:

“东起潮州,西尽廉南,南尽琼崖,凡分三路,均有出海门户”。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西方各国的贸易,主要是在广州,通过十三行进行的。

所谓十三行,大致意思就是由清朝政府授权负责对外贸易的企业。





有人要说十三行“垄断”了。

说到垄断,十三行真是冤死了!大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才够格称垄断二字呢!当时,全英国及其殖民地,要想和印度、中国做生意,唯有找英国“东印度公司”,别无分店。

也可以说“十三行”腐败。

说到腐败,十三行也是冤死了!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才够格称垄断二字呢!一个繁荣的印度次大陆,任其肆意搜刮、抢劫,竟然连年亏损;公司连年亏损,股东们依然连年索要巨额分红。尽管英国政府为了挽救东印度公司,弄出了美国独立的乱子,但是这家海盗公司依旧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






 几年前,本人参观了广州的十三行博物馆,拍了一些照片。

 “闭关锁国”的中国,出口竟然如此牛逼,持续增长。下面是广州出口的一组数据:


 

   中国出口的是些什么东西呢?



  当时的中国,大批出口各种各样的奢侈品:


 


    中国进口的,又是什么呢?

 


这,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最有趣的,是上面的这一句话:


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造成了洋货在国内市场销路举步维艰”。


看明白没:洋货在中国没有销路,是因为中国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的中国,如何能够大量出口纺织品、瓷器等工业品和奢侈品呢?

“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的中国,如何能够大量吸纳西方人送来的真金白银呢?

既然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中国要这么多真金白银,又有什么用呢?

据洋大人说,在1800年,世界上70%的大城市位于亚洲;在世界十大城市中,中国就占了三个(北京、广州、杭州),而北京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如果搞世界前一百城市排名,中国就更不得了了。

那么,“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的中国,如何会有这么多的大城市呢?

没人解释!没人解释!没人解释!

谁来解释解释?

这,就是当今学术界的奇特理论、奇特的学术现象。

今天,有一种先进的产业发展模式,叫做完全工业产业链”------不需要“进口”、自给自足生产、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应该挨一场鸦片战争?

 平心而论,洋大人撰写的《剑桥中国晚清史》,比国内专家们要实在得多,因为洋大人承认:与中国相比,当时的欧美的产品,毫无竞争力!

“1760年以来,外国人通过广州参加中国贸易已经完全有了基础,但是它并不意味着外国对中国的入侵已达到了使欧洲的海上贸易和中国国内的内陆贸易进行接触的程度。的确,后者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往往超过欧洲的商品。中国从外国得到的是原棉、白银以及通常是销路不佳的毛织品,而输出的则是昂贵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和其他手工业产品。1840年以前,这类贸易在中国国内增长仍然无法统计。”

   

“美国的单桅小帆船和纵帆船从努卡特先是运来了人参。1787年后又从那里运来了毛皮。1806年以后,即当美国太平洋西北沿海的海豹和海獭被灭绝时,就从夏威夷和斐济运来檀香木,到1830年这里也被砍伐殆尽。绕道合恩角的美国人也开始在西班牙、美洲出售欧洲货物以换取墨西哥鹰洋,然后将鹰洋运到中国以购买茶叶、丝和瓷器。这使广州贸易一年又增加了两三百万元的现银,从而使美国和中国的贸易额有可能激增。”


(不好意思,美国人为了获得中国商品,砍光了檀香山的檀香木。)


    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的在外贸上占绝对优势地位:出口的是工业制品,进口的是原材料、白银。

总之,号称“纺织业”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即便是纺织品也干不过中国。于是,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一直就是亏亏亏、赤字赤字赤字,从没占过便宜。

正经生意做不过中国,于是,英国人搬出了他们第一个秘密武器、高科技产品:毒品。

 

《清史稿》:

“道光元年,复申鸦片烟禁。……十六年,定食鸦片烟罪。初,英自道光元年以后,私设贮烟大舶十馀只,谓之“趸船”,又省城包买户,谓之“窑口”。由窑口兑价银於英馆,由英馆给票单至趸船取货。有来往护艇,名曰“快蟹”,炮械毕具。……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请严吸食罪,行保甲连坐之法,且谓其祸烈於洪水猛兽。疏上,下各督抚议,於是请禁者纷起。”


中国政府严禁毒品,英国人便武装走私毒品。 

于是,有了林则徐虎门销烟;于是有了鸦片战争。

于是有了这样的结局,《清史稿》:

“赔款,始于道光壬寅江宁之约,二千一百万两。咸丰庚申之约,一千六百万两。光绪辛巳伊犁之约,六百馀万两。乙未中日之约,并辽南归地,二万三千万两。至辛丑公约,赔款四万五千万两而极。以息金计之,实九万万馀两。”


自此,“自给自足”的中国,再也不能“自给自足”,而是将千年积累送给洋人之后,再举国为洋大人打工,终至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英国人敢于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很简单:清朝军备废弛,有国无防。

英国人敢于发动鸦片战争,还有一个秘密原因:长期在中国任职的洋教士,对中国的情况了如指掌

开口闭口谈经济、贸易的人,必须牢记一点:西洋人从来就是仗剑经商----打得赢就抢,打不过才坐下来谈生意。

洋人的说法是:商业跟着国旗走。


二、鸦片战争,是“英国工业的扩张”吗?

有专家一再强调,英国因为“工业革命”了,产品堆积如山,急需拓展中国市场,所以,为了“自由贸易”,向中国开炮了。

果真如此吗?

号称工业领先全球的英国,面对中国市场,除了黄金白银,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

从英国开往中国的商船上,装载的不是黄金,就是白银。

从中国开往英国的商船上,装载的全是中国产品。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七章:

“18世纪时广州贸易的收支平衡非常有利于中国,因为它不需要什么外国产品,而西洋商人则购买了大量的茶、丝和大黄。外国船舶必须带着银锭来买中国产品;东印度公司的船舶从伦敦出发时,其货物中经常有90%是银锭。”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八章:

“18世纪的广州贸易顺差严重地偏向中国一边。外国商人前来购买茶叶、生丝、大黄和其他货物,是需要用金银来支付的,因为中国人对西方的工业产品无所需求----正如乾隆皇帝对英王乔治三世所称的那样:“天朝无所不有”。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90%----有时高达98%----的黄金,只有10%的货物是商品。”


与中国“自由贸易”的结果,英国一直是:亏亏亏、赤字赤字还是赤字!

过度地夸耀英国的“工业革命”,确实太不靠谱了!

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敞开了大门,结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工业化”的英国本土,运到中国的商品不断减少,而中国的商品出口反而快速增加。

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1840年为52.4万英镑,1842年为96.9万英镑,1843年为145.6万英镑,1844年为230万英镑,1845年为239万英镑。由于输入中国的工业品基本无销路,1846年之后,送来的英国商品逐步减少,到1853年至1855年,下降至100万~170万英镑。

对比鲜明的是,中国销往英国的商品,1850年为584万英镑,1854年更是突破千万英镑。1864年以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作为“工业大国”的英国,在“自由贸易”中,是用什么战胜中国的呢?

答案是:高科技工业品----鸦片。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七章:

“从1775年到1795年,东印度公司输入到中国的货物和银锭达3156万两,而从中国出口的货物达5660万两。这2510万两逆差,部分由港脚贸易和私人贸易得到弥补,他们获得较多的顺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八章:


“1781—1790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达1640万两,1800—1810年则达2600万两。这种有利于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到19世纪20年代中期才趋于平衡。1826年之后,贸易平衡开始向相反的一端倾斜:1831—1833年间将近有1000万银两从中国流出。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逆差进一步扩大。是什么东西引起了这一贸易平衡的急剧逆转呢?只有一样东西:鸦片。”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八章:


“东印度公司从鸦片生产中获得的利润在1832年为1000万卢比,1837年为2000万卢比,1838年为3000万卢比。得自鸦片的收入, 1826—1827年间,占该公司在印度财政收入的5%,1828—1829年间占9%,19世纪50年代占12%,总额几达400万英镑。……显然,如果没有鸦片贸易,他们将承受严重的贸易逆差;鸦片已成为一帖医治英国贸易萧条的灵丹妙药。”

 


三、英国真的“重商”、“自由贸易”吗?

1. 是否重商,口头的不算数。政府主动降低商税,才有意义。如果商税税率降到全球最低了,那才算真正的重商。

英国是这样的吗?

很遗憾地告诉你,当时的英国,商税税率之高,全球第一!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七章:

“前来中国贸易的商船要承担各色各样的苛捐杂税,主要分成三大类:船钞、各种“规礼”银、货物的关税。……正规的关税是相当低的,约在值百抽二和值百抽四之间,但海关官吏经常索取一倍于此的钱财,勒索高达三、四倍的事件也非罕见。这些费用通常由行商替洋商支付。”


这就是说,中国海关的关税,大约在2%-4%之间。即便是充分考虑所谓的腐败问题,撑破天,也就是:6%-12%之间。

英国又是如何呢?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七章:

“英国人对茶叶的需求非常之大,以致东印度公司在1800年输入了2330万磅茶叶,而在1808年以后,英国年均茶叶进口达2600万磅,是其他各国茶叶进口总量的一倍。此时饮茶成为英国的一种国民习惯,……随着茶叶销量的增长,英国对茶叶的进口税也提高了----惊人地高达100%,这么高的税率足以鼓励茶商从大陆(特别是荷兰)走私了,据称走私数额每年在700万磅左右。最后,在1784年,《减免法案》(Commutation  Act)将茶叶进口税降职12.5%,结束了有利可图的茶叶走私。即使如此,中国茶叶仍为英国提供了十分之一的国库收入。”


税率100%!这是中国的多少倍?

对商人如此横征暴敛,也叫重商?应该是对商业的“重伤”啊!

2. 是否玩自由贸易,口头的不算数,更别拿亚当·斯密来吓唬人。一切看实际行动,主要看三点:

第一,政府不干预、不参与、当守夜人;

第二,政府主动敞开大门,面向全球开放;

第三,和和气气做生意,不偷、不抢、不杀人、不放火。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七章:

“……由于广州贸易是在外国私商与中国臣民之间展开,所以无需任何官方的外交关系,只要有非官方的生意往来即可。这样,洋商与中国官府之间不允许有任何直接接触;……广州贸易的主要特征,是朝廷授权“十三家”成为行(是洋行的变音)的商号,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


这就是说,清朝政府将政治与商业活动严格分开,禁止政府参与任何国际贸易活动;一切商业活动交给企业去完成。

清政府的所作所为,才是真正的:自由贸易!

英国又是如何呢?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八章:

“英国国会下议院的特别委员会在1830年和1832年汇报称“放弃像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之鸦片垄断这样重要的收入来源,似不可取”。……精明的惠灵顿公爵(Dukeof Wellington)在1838年5月宣称,国会不仅不对鸦片贸易表示不快,而且还要爱护、扩展和促进这项贸易,这是不足为怪的。”


瞧,英国的各种官方力量,直接参与了鸦片贸易!直接干预商业活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七章: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伦敦出发,……马戛尔尼受命尽一切可能收集有关中国的思想、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和哲学等情报,此外还应达到六项具体的目标:1、要求中国在茶叶和生丝产地及毛纺织品消费区域,割让一至两块土地,使英国商人可在那里居住,并可以实行英国的司法管辖权。2、谈判一项商务条约,以便尽可能地把贸易扩展到整个中国。……(到北京后)马戛尔尼立即在(1793年)10月30日以英王陛下的名义呈送了一份照会,请求:……5、取消澳门与广州之间的转运税,或至少将税率降低至1782年关税的水平。”


英国政府派遣使团到中国,要求中国割让土地给英国,让英国商人在中国大地上建一个独立王国!

英国自己的商税高的吓死人,却派遣使团到中国,要求中国对英国商人免税、减税!

这,是“自由贸易”吗?这,还有点法制精神没有?

 

四、英国真的商业发达、制度先进吗?

商业是否真的发达,口头的不算数,是否有世界著名的大商人、大的商业企业,才是真的。

当时的中国商业水平如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四章:

“值得注意的是,商人处在社会阶层的底层,所谓的“商”不仅包括富裕的垄断商人,也包括小店铺主和店员及学徒。一些控制了全国茶叶和丝绸经销的大茶丝商非常富有。扬州的盐商尤以其富甲天下且生活奢华而闻名遐迩,18世纪下半叶,他们的总利润估计约2.5亿两。许多从事对外贸易的行商也以其巨富而著称,比如广州的(伍)浩官在1834年时已集聚了2600万洋银的财富,据马士(H.B.Morse)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但总的来说,商业活动被认为没有士绅那样的体面,而儒家的正人君子对利润的追求颇有不满,这样一种态度遏制了商业的发展。”


原来啊,在“工商业发达”的洋大人看来,当时世界最大的商业资产,属于中国一位做国际贸易的商人伍浩官!其实,伍浩官的那点财产,到了中国的内地,就不够参加富豪榜的排队。即便是在苏州、扬州一带,伍浩官顶多也就算个小老板,连前500名都进不了。

徐中约先生说,中国轻商,商人地位低下。幸亏中国轻商、商人地位低下,否则,中国商人岂不富甲宇宙、超越外太空啊!

与中国打交道、英国商业的代表、“股份制企业”东印度公司,又是如何呢?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七章:


“英国的商务在所有西方国家的商务中独占鳌头,而且由东印度公司垄断把持,……另一类私人贸易则发端于公司的一项政策,该政策允许公司船舶的高级船员夹带一定数量的黄金和货物,目的是贴补他们微薄的薪水----船长的月薪仅为10英镑,大副月薪为5英镑。比如,在1730年,一艘495吨位的船舶的船长准许夹带13吨的私人货物。事实上,公司认为如果高级船员带了一部分私人货物上船,他们将会更卖力地保证航行的速度和质量。


此外,公司也认识到,要想靠其它任何方法来杜绝夹带私货是不可能的,与其禁止还不如加以规范化。除了这类私人贸易外,东印度公司还允许派驻广州的低级大班从事私人贸易,以补偿他们微不足道的薪水。1764—1800年间,这种私人贸易约占公司在广州贸易总额的15%,但进入19世纪后却突飞猛进地增长了。”



原来,东印度公司是一个穷庙富方丈的“公司”,职员们一个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船长、大副,都夹带N多的私货,忙自己的生意;东印度公司派驻广州的代表们,一个个也在忙乎自己的生意。

东印度公司的大大小小的和尚都发了财,而东印度公司却完蛋了。

尽管整个印度次大陆都是东印度公司的财产,并且垄断了与印度、中国的贸易,但是,东印度公司照样天天亏损,最后彻底破产了。


 五、英国懂得国家主权观念、外交往来体制吗?

一个通过武力杀戮,从英伦三岛转变成为拥有33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会有国家主权观念?会尊重他国主权?会尊重外交往来体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七章:

“1792年9月26日,使团从伦敦出发,……马戛尔尼受命尽一切可能收集有关中国的思想、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和哲学等情报,此外还应达到六项具体的目标:1、要求中国在茶叶和生丝产地及毛纺织品消费区域,割让一至两块土地,使英国商人可在那里居住,并可以实行英国的司法管辖权。……(到北京后)马戛尔尼立即在(1793年)10月30日以英王陛下的名义呈送了一份照会,请求:……3、于舟山附近指定一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存放货物及停泊船舶。



4、于广州附近指定一小块地方供英国商人居住居住,并允许他们自由往来于广州和澳门。5、取消澳门与广州之间的转运税,或至少将税率降低至1782年关税的水平。6、准许英国商人按中国所定税率切实纳税,不在税率之外另行征收,并请赐中国税单一份共英国商人参照。……在另一份单独致给(英王)乔治三世的敕书中,乾隆皇帝驳回了马戛尔尼的全部六项请求,并说这些请求是不可行的且不会产生什么好的结果……”


英国派出使团,竟然提出要中国割让土地给英国、对英国商人免税减税之类的要求!

这,就是“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

某些专家常常以这个使团访华为例,抱怨清廷没有善待这群洋大人。真不知道这些专家的心,长在什么位置。

英国的蛮横,远不止于此!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七章:


“为防止(法国夺取澳门)这种可能性,英国军队于1802年和1808年两度占领澳门,尽管中国方面抗议说澳门是中国的领土,并无法国占领之虞。……但第二次(英国)撤军就复杂得多。当英军统帅、海军上将度路利(Admiral  Drury)拒绝撤军时,两广总督报之以中断通商,这个举动在所有外国人中间引起了不便和普遍抱怨。度路利于是建议与总督会晤,但当遭到拒绝后,他便挑衅性地率三艘战舰闯过虎门抛碇于黄埔,提出会晤的要求。


随后便与中国人发生了武装冲突,英国人在冲突中有所伤亡。局势持续紧张,一直到是年12月,东印度公司货头委员会让葡萄牙人交付60万洋银赎金,保证了英国的撤军,局势才趣缓和。其它一些导致中英关系紧张的事件包括,英国进攻中国的藩属尼泊尔,以及18144月英国军舰“脱里斯号”(Doris)在广州水域捕获美国蒸汽船“汉打号”(Hunter),其时英国正在与美国交战。广州当局抗议英国破坏了中国的管辖权,声称要中断与英国的贸易,除非“脱里斯号”离开口岸。在广州的英国社团拒绝让步,中国方面的威吓未能奏效。”



英国一再派兵攻占中国领土澳门,当中国官方抗议时,英国竟然派三艘战舰闯过虎门停泊于黄埔,以至于发生武装冲突。勒索到了60万大洋后,才离去。英国出兵进攻中国的属国尼泊尔;又在中国水域内进攻美国船只。

总之,在中国面前,英国人寡廉鲜耻,肆无忌惮,恣意妄为。

面对这样的国家,专家竟然高谈什么“外交往来体制”!什么“国家主权的观念”!匪夷所思!

 

六、鸦片战争是一个开端

徐中约说:

“不幸的是,满清宫廷与中国的士大夫对这些事实一无所知,因此,中国与西方碰撞时便显得极其痛苦。”


如果断章取义阅读这句话,也许是对的!

英国用武力消灭了无数国家,屠灭了无数土著,霸占了33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殖民地,对殖民地人民肆意搜刮。但是,对于这“浩浩汤汤的世界大势”,满清宫廷竟然一无所知,因行为颟顸,而招致头破血流,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

随着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经千年而积累的财富,包括数以十亿计的银两,以战争赔款、鸦片款的形式,输送到了西方。

1840年以来,中国先后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琉球事件、马嘉理事件、伊犁事件、甲午战争、庚子赔款、拉萨事件等8次战争赔款,中国累计支付赔款达13亿两白银,是清廷中央年度财政收入的13倍以上!

13亿两白银,在当时可以做多少事情呢?我们不妨看看这些数据:

如果用来办工业:湖北兵工厂,创办费220万两白银,采用德国最新式设备和技术,能生产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武器;汉阳铁厂,耗银500余万两;江南制造总局,耗银54万两,制造枪炮弹药,也造船和机器;天津机器局,耗银22万两,制造枪炮弹药,也造船和机器,甚至造过潜艇;福州船政局,包括6年时间生产15条舰船和福州船政学堂办学费用,耗银535万两;开平煤矿,耗银80万两,1895年产煤25万吨。这些在当时颇具水平和规模的企业,总投资不过1200万两白银。

如果用来办军队:北洋水师从创办到覆灭的20年时间,购买全部舰船、火炮等军事装备总费用800万两,其他日常运行累计支出不足900万两,合计1700万两。这就是说,仅用赔款的1/10,可以创办7个北洋水师,并确保舰队的训练和装备的不断更新。

如果用来打仗:18753月,左宗棠正式着手筹备收复新疆事宜,组织训练了约7万人大军后,18766月正式出兵,长驱数千里,到187711月战争全面结束,耗资800万两白银,其中还包括创办兰州机器局的经费。这一仗,确保了我国对新疆的主权。

中国更大更长远的损失在于

1.国土、金银珠宝、矿产……西方列强到底从我国掠夺了价值几何的财富?不知道。

2.生命、文物、建筑、国防设施……西方列强到底毁灭了价值几何的财富?不知道。

3.百年来,到底有多少中国青少年因战争与掠夺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不知道。

《剑桥中国晚清史》说:

“在1895至1911年期间,因庚子赔款和三笔借款共偿还本息476982000两,后面三笔借款(一笔俄法借款、两笔英德借款)是给日本战争赔款才借入的。这个事实意味着中国的可用资源大量枯竭……476982000两的总款项相当于1912年前向外国人借进的全部铁路建设款的一倍半。它又相当于1895至1913年期间建立的一切外资的、中外合办的和华人自办的企业全部创办资本的两倍以上。”


海盗文明,几乎抽干了中国人生存、发展的鲜血。

据《剑桥中国晚清史》:

“仅在1779年至1850年时期人口就增长了56%,所以在19世纪中叶大叛乱爆发的前夕人口已达四亿三千万左右。”


据《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年,中国人口约4.3亿。

这就是说,自1850年至1912年,长达60年里,中国人口没有增长!

 

左宗棠


七、关于鸦片战争的N个谎言

      1.清朝时,闭关锁国吗?

       答:否。清朝不仅不闭关锁国,而且对西洋无底线开放。整个清朝,一直安排安排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在朝廷做官,国家天文台台长一直由欧洲人担任,直到道光年间,即鸦片战争前夕,把中国领先世界N千年的天文学折腾到了西洋领先,西洋传教士才回国。

       2.清朝时,西方的工业比中国发达吗?

       答:否。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的商船,从英国开往中国时装满了金银,从中国开往英国时装满了中国的产品。后来,西方白银耗光,才向中国走私鸦片,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完全敞开了国门,尽管英国实施了无底线的鸦片贸易,对华贸易依然赤字长达三、四十年。

      3.清朝时,西方的商业比中国发达吗?

      答:否。鸦片战争前夕,西方商人坚定地认为,广州商人伍浩官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人。事实上,伍浩官的那点财产,不够格参加中国商人财富榜的排名。

      4.清朝时,西方比中国富裕吗?

      答:否。根据洋人的计算,1840年前夕,清朝的GDP至少是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事实上远不止于此。即便是按照三分之一计算,也高于当今的美国。

      5.清朝时,中国的教育普及率比西方低吗?

      答:否。清朝的制度,照搬明朝。清朝的义务教育(男子),普及到了全国的村一级。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成年男子,鲜有文盲。而在欧美,出台义务教育政策,是鸦片战争之后数十年的事情。即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时,英法联军中的绝大部分士兵都是文盲。

     6.清朝时,中国的城市经济落后吗?

      答:否。据西方专家研究,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十大城市至少有三个在中国。如果统计世界前100大城市,中国就更了不得了。

      7.清朝时,西方比中国重商吗?

       答:否。鸦片战争时,西方的商税税率,是中国的十倍百倍。西方是杀鸡取卵,对商业收取重税,而不是重视商业。

      8.清朝时,中国的科技很落后吗?

      答:否。二战时,德国打了败仗,就说德国科技落后,显然不妥。鸦片战争,中国打了败仗,这是事实,这是清廷腐朽、不修武备的结果。事实是,即便是鸦片战争之后,在国际市场上,欧美的民用工业品,长期不是中国的对手。

      9.英国的工业革命,真的很牛吗?

       答:否。英国的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英国的纺织业的进步。事实是,在国际市场上,英国的纺织品完全不是中国的对手。英国无论收多高的税,也阻挡不了中国的物美价廉的纺织品涌入英国本土及其殖民地。英国企图靠走私鸦片实现平衡,这才引发了中国之间的战争。

       10.鸦片战争时,清军的武器真的很原始吗?

       答:否。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清军多为不战而溃。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军队的武器,遇上中国的“民团”也不具备压倒性优势。在中国境内,英、法军队一再被中国百姓痛贬。

      11.鸦片战争时,英军是靠船坚炮利取胜的吗?

      答:否。清朝末年,清廷从未以举国之力打过任何一场对外战争。鸦片战争之败,败在朝廷腐朽,败在清军不战而溃。

      12.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廷对西方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洋人的腿是直的”吗?

      答:否。见1即可。一直有西方传教士在朝为官,清廷官员没见过洋人么?

     13.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全盘西化吗?

      答:否。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是“王政复古”、“尊王攘夷”,具体措施是,全面恢复学自中国唐代的制度,师夷长技以制夷。

     14.甲午战争失败,是因为日本全盘西化而领先中国了吗?

答:否。甲午战争期间,清军的力量远强于日军。但是,负责对日战争的淮军,是李鸿章的私家军,他们奉李鸿章的指令,始终不战而退。日军靠淮军的不断溃退而取胜。

     15.清朝末年,清军的战斗力真的很差吗?

      答:否。就在甲午战争之前不久,清军在越南摧毁了排名西方第一的法国陆军,在新疆摧毁了英国武装起来的阿古柏,以武力震慑并迫使沙俄归还了伊犁。这些胜利主要归功于张之洞、左宗棠等优秀士大夫的领导。

......



       七十年前的抗美援朝,使我们充分认识了“八国联军”的真实的战斗力:不过如此!

       近几年发生的事情,尤其是所谓的“贸易战”,使我们充分认识了“民主国家”的“自由贸易”:绑架弱女子,而且是官方绑票!


       八、以史为鉴

        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