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航海专业人士:古希腊“海军”真伪辨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23-01-30

古希腊“海军”真伪辨

----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海军和海战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作者:严从宽

网友严从宽是一位从事航海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本文是他的投稿。转载时请注明原作者。




本人有幸读到新版《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此书由徐松岩教授所译,是记述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与斯巴达战争)的一部佳作。但本人读完之后,由于本人从事相关专业,对于其中海战和海军建设的相关因素不得不产生一定的疑问,特将疑问归结如下,希望徐松岩教授能够切磋探讨,此类研究中的辩论,对于整个古希腊文明史研究是非常有益的。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涉及到

的海战简介(公元前460-404年)


徐松岩教授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较好的还原了此场战争的风貌。

古希腊的海战,不能称之为海战,最多称之为近岸战斗。根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叙述,古希腊的海战,都是不会超过岸视距(看见海岸的距离进行)的海域进行的。


下面按照编年史分析如下:

前460-前454年,发动对埃及战争,折损战舰250艘,5万将士。

分析曰:海军,是一个难以培养,而又无比依赖专业人才的军种。在折损如此数量的部队后,雅典元气大伤,不得已休兵十余年,这是符合海军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好说的。

前443殖民意大利南部图里伊。本人认为:此类横跨伊奥尼亚海的远征是不太现实的,具体因素见下列分析。

前440-439年,制服海上强国萨摩斯。本人认为:如果远洋航行条件(包括造船,导航和气象分析)得当,或者在地中海沿岸有若干基地的话,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公元前439年,伯里克利远征黑海;在斯特里梦河畔建立安非波里斯城,扩大木材来源,获得爱琴海北岸扩大势力范围。本人认为:爱琴海有较好的陆标定位条件,而且风浪较小,是可以进行相关航行的。

前437年,建立安菲波利斯殖民地(与439年疑记述同一个时间)

前435年,科基拉事件

前433年,西勃塔海战,150110艘战舰

416年,出兵爱吉斯泰,60塔连特作为60艘舰船一个月的军费(1塔连特约为20-40千克)

前415年5月,派出136艘舰,5100重步兵,1200轻装步兵,26000桡手,480弓箭手,30艘商船运载军需品与勤杂人员,远征西西里,大败。

事实上,30艘商船能够运载足够数量的军需品,这一点我是绝对不相信的。

原因有下:

1.        资料告诉我们,古希腊的商船与战舰是差不多的,自然,这种长宽比高达12:1的船只运载能力可想而知。战舰约为40~50吨,其木材自重就得20吨,最多运载30吨货物。我不认为,一支40000人左右的军队可以用900吨的货物装载,况且还有勤务保障人员(勤务保障人员按照100:1算也有400人,换算成重量也有40吨,况且我还没有算商船的桨手重量。

2.        如何规划一条航线,能够安全的跨越伊奥尼亚海。一方面,当时的导航条件尚不支持远离岛岸的航行,另一方面,若是像《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述的那样,依托岸基港口进行航行,古希腊也没有这么多的根据地可供中途补给的。

前412年, 伊奥尼亚之战

前411年,  阿尔基比阿德斯率领雅典海军开往赫勒斯滂,在阿卑多斯大败斯巴达海军。

前406年,诺提昂海战

前405年,兰普萨库斯大战

前404年4月,雅典彻底失败


二、战舰


三列桨帆船的批判,生民无疆先生已经批判了很多了。但这里我还要赘述一下:

古希腊的三列桨帆船是以撞击为主,人员众多,空间狭小,舰船依托岸基进行补给。自持力不过二昼夜(这些掺杂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一本书内的很多地方,可以自己看,徐松岩教授甚至还贴心的在前言中为我们描述了这些。)现将根据一些资料将技战术指标概括如下:

船长36m

底约3m

上部宽5m

船体厚度约3~4公分

满载排水量仅40~50

吃水:约1m左右(自己按照浮力公式推算)

干舷高:约2m左右

乘员:170人桨手

1人船长,1人舵手,1人大副,1人笛子手,15人甲板水手与替补桨手,在萨拉米斯海战时,每艘上10个重步兵,4个弓箭手

战法:冲撞攻击为主

速度:最大7.5节(对于这个航速我们毫无疑问,本人参与过舢板横渡渤海海峡的相关训练,我们采用5:3长宽比的舢板,由12名桨手,2个备用桨手与一个舵手顺风顺流条件下跑出9.3节的航速。根据流体力学,舰船动力的与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与舰船重量成反比,但我不认为其可以一直保持此类航速,难道桨手都不休息吗?)

武器:青铜撞角。


三、本人的问题


       目前,《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原本以佚失,有两个体系的抄本,CG系列,ABEF系列抄本(参见P35页)。如此好的著作,为何不能保留下来?

    我主要探讨与海军相关的几个问题。


1.造船技术方面相关问题

本人有幸在学校自学了造船相关理论。

为进行冲撞攻击,装备抗腐蚀的青铜撞角,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然而,其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由一定的纵向强度(采用纵向龙骨而且长宽比不能太高),此外,三列桨舰船的吃水很浅,一个尖底船,吃水也很浅,重心却很高,如何作战?





战船必须承受得了地中海的风浪。要知道,地中海的风暴也是很强的,二战的意大利海军可是吃过苦头的。

东地中海海区的风暴最大等级约为8级,但放宽一点,我们放宽至6~7级风吧。

综上所述,本人的问题为:

如何安排木料和采用相应的结构设计,制造出一艘长宽比12:1,吃水1m重心高1m左右的船只,使之能抗风浪等级为抗6~7级风?


2.导航技术方面相关问题

爱琴海海区(酒蓝色的爱琴海)岛屿众多,路标定位方便,我们认为,以古希腊的航海技术,其能力应该可以在爱琴海海域进行航行。但要跨越伊奥尼亚海,本人认为,不现实。

(1).        导航方式的问题

我们简要分析一下航海的导航方式。导航方式可以概略的分为:1.仪器导航2.陆标导航3.天文导航,下面简要的分析一下横跨伊奥尼亚海的远征的不现实之处:

①仪器导航方面

我不认为古希腊能有什么导航仪器,首先,他们造不出来陀螺罗经;其次他们没有指南针,自然就没有磁罗经什么事,难道你还认为他们有惯导系统吗?.

②陆标导航方面

伊奥尼亚海很宽,中间没有小岛用于修建灯塔或作为像样的陆标,我不认为古希腊人能把灯塔建造在海里。至于灯船?浮标?开阔海面上你放这个?不会被洋流刮走?不会被风吹走从而失去定位价值?

③天文航海方面

这一点我要着重强调一下。

公知眼里,所谓天文导航,就是拿个六分仪测一下太阳\星星,就能知道在船哪里,事实上,这是非常荒谬的。

A 天文导航的原理。

目前的天文导航,是圣西尔法(也称截距法,当年在学校没少连),是通过推算纬度,查表解算天文三角形,最终得到推算纬度与实际纬度之间的方位角与距离的。进行此等作业:1.要有完整的星历,要推算出这个年度的星星位置,包括天球的赤纬与共轭赤经,2.要有准确的授时条件,天文钟的授时要达到秒级。3.要有正确的天球,地球概念,显然当时不具备。当然,如果说古希腊在当时能造出相应的机械天文钟我无话可说,但首先请出土相应的文物。此外,由于岁差(古希腊号称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才发现)的缘故,导航用的恒星在天空中是变化的,换句话说星历的修订要依赖天文台,难道雅典城遗址里出土了天文台遗址吗?

B 天文辨向

天文辨向是有可能实现的,通过星座等方法记忆星星,然后分辨星星的方位。可关键是,其方法仅能在晚上用,白天你如何在海上航行呢?
    C 观测太阳航行是否可行

在海上观测太阳航行是可行的,但前提是一定要有可靠的时间基准。由于太阳高度具有双值性(上下午高度可能一致),在没有时间基准的前提下很容易搞错。此外,古希腊人也没有相应的测角仪器,难以实现观测太阳高度定位。同理,观测太阳方位也是,很有可能由于上下午的问题搞错。至于利用日晷授时?用日晷首先要有个固定的方位吧?在茫茫大海上连个北都找不到,何来运用日晷一说?

D 结论

在长达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海军竟然没有一次因为风暴、迷航等因素发生舰艇事故,这无疑是很让人奇怪的,在缺少相应的导航条件下,如何跨越导航条件的伊奥尼亚海?


(2)        气象保证的问题

海洋气象保障,一直是区分远洋海军与近岸海军的区别。戚继光编练水师的时候,特意将天候(海洋气象分析)提出来。

下面摘抄《纪效新书·卷十八》选段如下:



“浙东潮候

初一、初二、十三、十四,寅申长,巳亥平。

初三、初四、十五、十六,卯酉长,子午平。

初五、初六、十七、十八,辰戌长,丑未平。

初七、初八、十九、二十,巳亥长,寅申平。

初九、初十、廿一、廿二,子午长,卯酉平。

十一、十二、廿三、廿四,丑未长,辰戌平。

廿五、廿六,寅申长,巳亥平。

廿七、廿八,卯酉长,子午平。

廿九、三十,辰戌长,丑未平。




朝生为潮,夕生为汐。晦朔弦望,潮汐应焉,故潮平於地下之中而会於月,潮生於寅则汐於申,潮生於巳则汐於亥,阴阳消长,不失其时,故曰潮信。

定太阳出没以应潮信时刻长短

正九出乙入庚方,二八出兔入鸡场。三七发甲入辛地,四六出寅入犬藏。五月生艮归乾上,仲冬出巽入坤方。惟有十月与十二,出寅入申仔细详。”



希腊人活动区域处于正规半日潮,有潮汐一定的规律,那么,古希腊人作为航海民族,为何没有保留此类征候的谚语等,而且流传下来的?

再举一例(《纪效新书·卷十八》):

 



    行船观日月星云占风涛

、日晕则雨,月晕主风。何方有阙,即此方风来也。

、日没胭脂红,无雨也有风。须看返照日没之前,胭脂红在日没之后,记之记之。

、星光闪烁不定,主有风。

、夏秋之交,大风,及有海沙云起,谓之风潮,名曰飓风,此乃飓四方之风。有此风,必有霖淫大飓同作。

、凡风单日起,单日止;双日起,双日止。

、凡风,起早晚和,须防明日再多。

、有暴恶之风,尽日而没。

、防夜起之风,必毒。

、凡东风急,风急云起愈急,必雨起,雨最难得晴。

、凡春风,易於传报,一日南风,必还一日北风,虽早有此风,向晚必静。

、防南风尾,北风头。南风愈吹愈急,北风吹起便大。

、春南夏北,有风必雨。



、云若炮车形,起主大风。

、云起下散四野,满目如烟如雾,名曰风花,主风起。

、云若鱼鳞,不雨也风颠。

、凡雨阵,自西北起者,必云黑如泼墨,又必起作眉梁阵,主先大风雨,后雨急,易晴。

、水际生靛青,主有风雨。

、秋天云阴,若无风则无雨。

、海燕忽成群而来,主风雨。乌肚雨,白肚风。

     、海猪乱起,主大风。


、夜间听九逍遥鸟叫,卜风雨。一声风,二声雨,三声四声断风雨。

— 、虾笼张得韦鱼,主风水。

、水蛇蟠在芦青高处,主水高若干,涨若干。若头望下,水即至,望上稍慢。

、月尽无雨,则来月初必有大风雨。俗云:廿五六若无雨,初三四莫行船。春有廿四番花信风,梅花风打头,楝花风打末。”


此类征候,对于航海行船用处极大,特别是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难道说古希腊的诗人就如此蹩脚,连个物候歌都不会写?

请问徐教授:

古希腊有没有相应的航海气象征兆的相关谚语或者口号?

(3).        海图保障的问题

航海经验的结晶就是海图,有了海图,不仅能保证航海定位和安全,还有利于研究航法。古希腊文明竟然连海图都没有留下来,这不得不令人怀疑。请问:

古希腊是否有相应的制图机构?

 

(4).海军人才培养相关问题

没有人是天生的海军,海军的指挥体系,人才培养是很关键的。戈尔什科夫说:培养一个合格的海军军官难度远远超过建造一艘航空母舰。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及之前的对外扩张战争中,雅典承受了相当大的损失,例如,公元前454年,发动对埃及战争,折损了136艘战舰,136艘战舰就有136个舰长,这无疑是相当大的一笔损失。但雅典海军军人仍源源不断,说明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请问:考古文物中有相应的文物吗?堂堂一个雅典城,有没有海军学校遗址这样的地方出土?退一步说,有没有军事学校遗址?



、本人的态度


1.        本人对于雅典海军的态度

雅典海军无疑很强,驾驶着不适合航海的船只,在没有海图和航海气象保障的条件下,竟然能跨越毫无导航条件的伊奥尼亚海,而且在30年内没有发生过一起舰艇事故,这无疑是很不可思议的。但雅典人却毫不珍视他们的海军,在整本书中,制海权,对于雅典的物资进口等方面却没有丝毫的裨益,雅典人民在龟缩于城墙之内时,为何没有吃上从黑海运来的粮食?雅典拥有海上优势,难道就不会运粮食吗?还有,为何能够横渡伊奥尼亚海的雅典海军,不能积极的打击斯巴达的补给线,不能切断斯巴达与其殖民地的联系?

从整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作为一个“海洋文明”,一个进出口贸易依赖海洋的文明,我们丝毫没有看见,一支花费了大量塔兰特的海军发挥丝毫作用,请问徐松岩教授,对这一点应当如何解读?

2.        本人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态度

本人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为了扩宽战略视野,培养对现实危机的一点认识。在读史过程中,对于相应的装备与海军组织体系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的认识古希腊海军,正确认识海上力量在避开“修昔底德陷阱”中的重要价值是有一定意义的。由于缺少相应的考古资料,目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3.        读史有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开头,修昔底德就对特洛伊战争提出了疑问,他认为,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会有那么大的战争。请问,这是不是一种影射?





相关文章

波斯帝国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存在

100问之后,告别"西方古代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