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亲历北京抢房潮

2017-03-13 雪夜闭门读晋书

副标题: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这个社会的认识



引子:


这是一位即将当妈妈的北京女子最近亲历的“抢房风暴”,9天见了6个业主,房价一天天飙升,涨价甚至以百万为单位,在资本狂潮和社会体制面前,个人充满无奈和焦虑。


“它让我看到了奇怪的社会分层,以房分人,用房产进行的阶层固化。在这场浩劫中,我体会到了普通小市民在底层的挣扎。”


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我和老公不得不考虑卖掉郊区的“花园洋房”,换到市里去,否则在市里上班的我们实在没有精力照料宝宝。做了这个决定3天,我们就把房子卖掉了。


心里不舍,毕竟是我们在北京的第一个家,地板、橱柜、餐桌、沙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和老公的心血,而又有什么办法呢,为人父母,第一课,就是责任吧。


然后我们开始换房之旅。


就那么巧,遭遇了恐怖的“抢房热”。


我们目标很明确,可以不考虑学区,上班距离地铁3站左右都可接受,但面积上至少要同等大小。刚开始的几天,还能淡定的看房,与房主交流,但是随着国家出了降契税的政策,教育部放出学区房可能会发生变化的通告,形势开始不对劲。一向火热的学区房有些降温,导致了地段好的非学区房升温,而且二胎政策一放开,大户型开始受青睐,既然学区不保证,那还不如买个大房子住着舒坦。


其间,有一天晚上冲动的签了一个房子,但最终因为不合心意最终放弃。


而从那开始,噩梦来袭。


业主1


某著名高校硕士毕业,家里装修和卫生一流,相谈甚欢,走的时候说,价钱和细节都可谈。可是过了一天,看房人数激增,中介弟弟传话说,房主是要换大三居,因为大三居涨价,他也跟着涨价30万。我突然蒙掉,会有人一天涨价30万?是疯了吗?于是打算放弃。


业主2


一家人都看着闷闷不乐的样子,也是家里装修和卫生一流,报价并不低,问可以随时签约吗,说再等等,他们也是换房,那边还没看好,第二天问,还是说再等等,主动说加5万签约吗,答案依然是再等等,于是不了了之。而在同时,中介弟弟说,业主1又涨了50万,3天一共涨了80万,因为他看中的大三居涨了100万!我听到这些,感觉是在做梦,真的会有这样的人?


业主3


某隐形富豪,常年在国外,神秘分子。每天只在晚上12点之后和中介沟通细节,就如皇上上朝一般。所有沟通都谈好,就已经过了2天,终于第3天答应让他老婆和我们商讨细节,而上午,中介弟弟通知说业主老婆的爸爸住院了,要拖到下周才能谈。我有点开始慌了,我发现有些不对劲了,大部分业主卖房开始犹豫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果然,新闻开始铺天盖地的形容北上广和深圳的房价和窜天候一样疯涨,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央行降了基准利率,楼市真的疯了。


接下来几天,只要是有房子在卖,就会有中介带着一群人去看,很多客户连房子都没看清,就已经嚷嚷要签约。最佳状况是,很多业主,会从一堆客户中挑选付款方式最佳的一方签约,但是已经开始有业主坐地起价,10万20万都是常态,大户型坐地起价50-100万的随时可见,买房者和待宰的羔羊一样,任何条件都答应,可很多业主直接放下一堆的客户,说,我还得再考虑一下。


买房的急了,中介急了,卖房的也急了,因为大部分人都是以房换房,要换的房在涨价,自己出售的房子也不得不涨价,要换的房子涨价后还不见得能签约,那自己出售的房子涨价后也不敢轻易放手,进入一个怪圈,一个恶性循环。


我和老公真的慌了。


因为我们发现,钱放在手里,就是以10万20万的速度在贬值,如果不立马换成房子,真的是渣渣都不剩。很多人会说,大不了不买房子了,把钱握在手里投资。谁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是投资到哪里去呢,股市被套牢,理财收益低,拿出去创业,再好的业绩,可能过了5年,你依然买不起一套心仪的房子。


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心态了,据我的几个常联系的中介估算,北京的买房者与房源的比例已经达到6:1,也就是大概一套房子有6个人在抢,谁都不想让钱在手里贬值。我开始发现,我们开始看不上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户型,也开始涨价,而且竟然都成交了。


我们彻底慌了。不止我们,手里拿着现金或者打算换房的人都慌了。


我们立马改变策略,不能再考虑大户型了,当断则断,退而求其次,只能转向离我工作地点近的小户型。


业主4


70多岁的老人,三楼,上楼不方便要换房,中介好说歹说,是同意出售,但是不是立马,他也要再等等,他要等看到合适的房子再出手。这时,同小区出了一个一楼,中介劝他换到一楼去,这样三楼就可以及时出售了,可是老人家依然要再等等。我焦灼的等待着中介的回音,结果三番五次都是再等等。而这时,过了一天时间而已,一楼涨了30万!


其实在这之前,我们就已经看中另外一套距离、学区和环境都不错的房子,但是我刚要出门去看房,中介打电话说,业主老婆羊水破了,要去医院,房子看不成了,经过业主4,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找了该小区的同户型,虽然价钱高了一点,但是也比没有选择强。


约好和业主谈。


业主5


三个老北京。一个胡子老长,一个眼睛斜视,一个邋邋遢遢,胡子长的是房主。上来开口就说,我先和你们说一下我的情况。我一听到这句话,头都炸了。果然,又是一样的情况,他们看了3套房子,每套都是坐地起价,而且不签约,所以他们无法立刻出售这套房子,但是可以和我们保证,不涨价,就卖给我们,等他们选好房子后立马和我们签约,胡子老长的大哥一脸信誓旦旦,说这是君子协议。去你的君子协议吧,你是当我是三岁小孩儿吗?中介已经看不下去,把他们劝走了。


这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眼看着又要无功而返。有个中介灵机一动,说,给生孩子的业主打个电话试试吧。而就是这个电话,救了我们。


一个开进口宝马的年轻男士来了。


他说,他刚从医院回来家里给媳妇拿东西,接到中介电话就过来。我们依然没报什么希望,因为这个房主报价低很多,我们正打算等他涨价。没想到的是,中介和他讲价,他竟然同意了!在这种形势下,他不但没涨价还降价。随即感慨,我平时看见微信上的众筹一定会捐款,看见讨饭的一定会给钱,好人还是有好报的。


业主6


这是最后一个业主,风度翩翩,稳坐如山,说话慢条斯理,只比我们大五岁。他刚买了个1000多万的豪宅,为了改善住房。好吧,同样是改善,我们是从郊区进城,他是直接改善到188平米的豪宅去了。他说,他出售的这套房子当年是花几十万全款买的,所以没有贷款,我算了算,一套房子,他已经净赚了几百万。这可能就是缘分,也可能是他看着我大着的肚子起了怜悯之心,很顺利的签约了。


人贵在知足常乐,在这场浩劫中,能全身而退,已经是不容易了。我老公说,在北京,每向市里的一环前进一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虽然没有实现我的所有预期,但在这个大形势下,应该知足了。


而谁能想到,发生的这一切,是在9天时间里。


我称经历的这场抢房风暴为浩劫。


它偷走了我一直坚持的信念。一直以来,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的。而这次,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一种无力感。是一种在巨大漩涡中,你想抽身又不敢,只能随波逐流,任人宰割。


我第一次体会到,国家政策的改变,对一个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并不是你有钱握在手里,就高枕无忧,一个政策的改变,立马让你深陷泥潭。这种因为大环境的突然转向,花钱依然买不到自己心仪东西的无力感,令人心酸。


第一次感受到了人制的可怕,没有章法,没有制约,只是根据形势随意变化规则。人民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只能被动应对。这是否就是中国人向来没有安全感的原因,无论什么东西,即使掌控在自己手里,也可能因为一朝一夕的大环境,一无所有。


它给我灌输了投机倒把的种种好处。一直以来,我同样相信,努力工作才是人生最大的切入点,可是,当我看见只比我大5岁的年轻人,因为早买了几年房子,就已经积累到了很多小企业几年的业绩。


5年后,人与人财富和生活质量的最大差距,竟然不是因为工作努力的结果,而是房子!谁在历史的洪潮中及时出手,谁就坐享其成。和很多搞科研的人聊房子,大家一致认为,这么努力的工作,依然是在生活线上挣扎,而如果一旦抓住了某个机会买到合适的房子,胜过奋斗几十年!真是找不到努力为国家奉献的动力!当房子给年轻人造成这么大的浮躁心理时,我不知该如何评价。


它让我看到了奇怪的社会分层,以房分人,用房产进行的阶级固化。在这场浩劫中,我体会到了普通小市民在底层的挣扎。最上层占有最多房地产资源的人最有话语权,因为他们可以随意变卖房产,并没有其他压力,而且他们可以操纵一些暗处的套现或者其他不为人知的资金积累。


而下一层需要换到这一层的买方,则受到制约,如果上层业主涨价,他也只好被动涨价,再下层的买方受到上面两层卖家的制约,已经有些无力感,再下层的买方,基本是任人宰割,而那些努力工作,家里条件不是很好,靠自己攒钱的年轻人们,连任人宰割的机会都没有!何其悲哉!


在一线城市,不考虑其他社会因素,竟然可以因为一个房子,将社会分层,这是我从来没有深入想过的事情。一部分人掌握了大量地产资源,并用此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期间并没有实业支撑,而很多人,在事业和实业中奋斗几十年,到头来因为没有掌握良好时机,过着与付出不成比例的生活。课本上教育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一线城市,蜗牛的背壳——房子,俨然成为第一生产力。


作为一个在象牙塔里读了20几年书,三观极正的28岁年轻人,我越来越看不懂这些朝令夕改的规则。而我已经无力抱怨,因为生活还要继续。




延伸阅读:


谁相信房子是用来住的


作者:蔡慎坤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话听起来很直白,如同撸起袖子,从某种意义上来理解,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然而在中国,又有多少房子是用来住的?在北京,有成千上万的人面对高房价,只能几十人蜗居在小小的房子里或者是阴冷的地下室,而许多漂亮奢华的豪宅常年空置着。

经过几十年突飞猛进的拓地造城运动,这块土地上崛起的各种房子足够居住30亿人,也就是说,中国至少有一半的房子不是用来住的,至于是不是用来炒的,官方和民间各有说法,现实社会中炒房发财囤房暴富的故事更是精彩绝伦。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同一道圣旨,让舆论喧哗了好一阵子,也让那些有房的没房的甚至炒房的忐忑了好一阵子,房地产市场传来的消息很快又让人陷入恐慌和疯狂,北京城内城外的房价依然在雾霾中野蛮疯长,连远离京城的香河也在向三万进军。
号称中国唯一没有雾霾的海南,房价几乎飙升了一倍以上,去年海口西海岸大片大片的房子,几千元都无人问津,如今普遍在两万上下,三亚周边邻县的房子外地人抢购一空,人们如同买白菜一样,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房子看都不看一眼就付款。
并不是所有人的腰包都鼓起来了,实体经济依然苟延残喘,上班族依然靠几千月度日,养老金每月不过涨 了百元,连精英和官员也感到赚钱贪钱越来越不容易,唯有炒房,是全中国人最大的嗜好和不败的选择,也唯有囤房炒房,才跑赢了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什么投资理财、购买保险、甚至放高利贷等等都不如炒房,过去十年,许多房子扎扎实实涨了十倍二十倍以上,如此残酷的现实,让许多人大彻大悟,房子说是用来住的,但只有炒房才能发大财!才能实现所谓的中国梦!甚至实现伟大的美国梦!
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国经济虽然增长了6.7%,GDP也创下历史新高,达到74.4万亿,但折算成美元,还不如2015年的数字,也就是说,2016年的经济数字依然停留在2015年的水平,而2016年新增了31万亿债务,债务规模已经突破200万亿,债务与GDP的比例高达279%!
官方公开的税费收入占GDP比重达到38.%,总额约28万亿,这些钱去年政府不仅花的精光,还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的财政赤字!那么今年呢?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3月1日坦言:2017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65万亿!
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意味着钱将越来越不值钱,在外汇实行管制之后,人们只能揣着钱疯狂地去炒房,于是雾霾中的房子如同白菜被炒到彩云之上,这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奥秘,相信用不了多久,一个北京城的存量房产,就足以买下一个日本一个欧洲甚至一个美国。
当然,前提是紧邻的金家兄弟不要扔什么核弹甚至不能搞什么核泄漏,否则,整个东北华北或将变得一钱不值,实际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房子也从来没有变成财富,任何时候官府说征就征说拆就拆,超过百年的房子更是寥寥无几,谁知道未来呢?
当房子成为财富成为各路势力追逐的工具,中国房地产市场就完全脱离了居住的功能。在房价高企的一线城市,许多人一辈子打拚也买不起一套房子了,而许多人却坐拥数不清的房子,这无疑给许多人深重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从网上曝光的一些腐败案件来看,官员们除了拥有大量现金或大批情妇之外,都会通过房子来攫取大量财富。几乎每个官员倒下,除了持续刷新贪腐数额的纪录外,都有多套房子的罪证一并罗列,曾记否,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贪腐案时,不经意间被曝收缴了刘志军多达374套房子,374套房产,按每套120平方米计算也是近45000平方米,如今,连北京通州的旧房子单价也过了6万,想想这位铁道部长坐拥多少财富?
由于中国并未实行财产实名制,现实中究竟有多少人在炒房,外界很难搞清楚,在房子就是硬通货的语境里,官员坐拥如此之多的房子,不过是再次告诉我们,权力寻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更加可怕。
拥有几十套甚至上百套房子的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各地的富人或官员,二是拆迁户,三是炒房客。不论富人炒房还是拆迁户得利,其获得的房子还算来路正当。真正要搞清楚的是拥有多套房子的人,有多少是刘志军这样的贪官,其房子是靠权力寻租所得,要搞清楚这个数字并不难,难的是出台官员财产公示制度,难的是接受全民监督。
中国房价飚升与官员贪腐也有直接关系,虽说房子的主要属性是居住,但许多官员通过权力获得房子只是为了洗钱和套现,因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越来越脱离居住的本质,当蚁族拥挤在城市地下室为生计奔忙为未来愁苦时,官员轻而易举就能通过权力获得大量房子以及花不完的黑金,从而导致中国日趋严重的贫富分化,以及官民对立、仇官仇富情绪高涨。
在西方国家,房子从来就不是富豪的主要来源,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充分发达而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的国家里,房地产开发平均利润率和其他工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基本接近,不可能出现大规模圈地囤地开发房地产迅速暴富的富豪。
中国是个特例,一个涉及13亿民生的领域变成了一个造富工厂,其财富的积累又完全取决于官员和房地产商之间的隐密交易。这种交易必然导致一个结果,谁与权贵有重要关系或形成利益共同体,谁就能获得最好的土地获得巨额的财富。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的终极秘密—国家财政收支揭秘


作者:老蛮



原文标题《地产之上的大国——2016年财政收支数据分析》




1、赤字之国

政府这种东西,事实上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公司,无非就是比普通公司大一点的经济体而已。挣钱,维持资金平衡,对任何经济体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没有之一。一旦收支不能平衡,现金流断裂,小到公司,大到政府,都可能破产。我这篇文章所要讲述的,就是我大中国政府的财政收支数据。我们将要深刻的分析财政数据的各重点分项数据,看看支撑我大中国政府财政的最关键的收入项是什么,以及最大的支出项又是什么。我相信,在看完本文的分析之后,各位对于必将出现的“大国破产”的未来,将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当然是财政收支数据是否平衡,这事是政府是否会破产的关键。如果数据无法平衡,支出严重超过收入,财政赤字过大,那就只能依靠加税或者政府发行国债来进行弥补。中国的宏观税负已经是全球所有国家中排名前三,加税的空间根本就不存在,如果国债再发行不出去,老百姓根本不愿意掏钱来买,那政府就只能凭空印钱了。


下表我们给出了从2011年至今的全部财政收支数据,数据来源是财政部官网提供的财政决算数据,老蛮我保证绝无数据引用错误。2011年的财政赤字不足4千亿,赤字率只有微不足道的2.7%。这还算是非常健康的财政状况。2012年更加不错,我大中国政府创造了超过1万亿的财政盈余。然而从2013年开始,财政数据就难看得要命了,当年度财政赤字达到了9千亿的规模,2015年超过2.3万亿,2016年剧烈上升到2.8万亿,赤字率达到13.8%。这种巨额赤字当然只能靠国债市场解决问题,根据“中债登”(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官网上的数据。2011-2014年的国债发行规模基本上维持在1.1-1.5万亿左右,到2015年迅速上升到1.9万亿,到2016年,已经接近3万亿的规模。整个国家财政已经完全陷入发债维持的境地。而债务发行,依赖的是国家信用,是老百姓对政府的信心。一旦这种脆弱的信心被摧毁,那么,近14%的财政缺口填补不上,那我大中国政府立刻就要破产。如果不愿意破产,大印钱模式开启,那民国末期的“金圆券”就会重临,再现老百姓抱着几十斤的钱去买一斤米的惨况。这事真是想一想都要不寒而栗。



从2014年到2016年,财政赤字从9千亿暴涨到2.9万亿,赤字率从4.5%飙升到13.8%,国债发行规模从1.6万亿剧增到3万亿。这匪夷所思的数据演变,要求我们必须回过头来,仔细检阅一番,在这三年里,在财政收支领域内,到底发生了什么?


2、地产依赖


先来看看近年的财政收入数据。一般预算收入+政府基金性收入的财政总收入,2014年是19.45万亿,2015年毫无变化,维持在19.46万亿。在这一年财政收入竟然彻底丧失了增长性,这可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们必须更加深刻的分析一下,支撑起我大中国财政收入的最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下表给出了2014-2016年的财政收入的全部分项,不过老蛮我并不建议各位现在就瞪大眼睛细看,在下文中老蛮我已经对这系列数据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各位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再回头仔细看看这组数据,那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2014年,在一般预算收入中,企业所得税中的房地产企业所得税2960亿,地产相关税收(契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计13820亿,加上当年度政府基金性收入中的40386亿的土地出让金,房地产行业给政府带来了57166亿的巨额直接收入。与当年度财政总收入194484亿相比,比值高达29.4%!然而这并不是地产带来的全部财政收入。事实上,营业税和增值税之中,同样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地产企业所缴纳,至于个人所得税在近年来的高速增长,更是完全由于频繁的二手房买卖;这三大税种合计56013亿,即便其中只有10%与地产有关,也超过了5600亿。5600+57166=62722亿,这可以算是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相当于当年度财政总收入规模的32.3%!


这么一看,2014年,我大中国的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来源于房地产!这里顺带说一下,2011年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总额约44671亿,对比当年度145237亿的财政总收入,比值30.1%。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毫无疑问,就是支撑起整个国家财政的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之一。这个结论不会有任何问题。


2015年,房地产企业所得税2871亿,房地产相关税收14021亿,土地出让金32547亿,再加上营业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10%,5900亿,总额为55339亿,较2014年的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规模低了7383亿;占当年度财政总收入194599亿的比值为28.4%,较2014年的水平下降了4个百分点。毫无疑问,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丧失了增长性,就是2015年我大中国的整体财政收入丧失增长性的根本原因。


而财政收入要恢复增长,我大中国政府的第一选择,当然是推动房价继续上涨。于是,在各大城市的房价刚刚出现一丝松动,成交开始减少,老百姓刚刚意识到市场有风险买房须谨慎的时候,我大中国政府就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去库存”运动,各种扶持房地产的政策密集出台,降首付、降息、买房补贴、取消限购,等等等等,终于成功的吹起了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区域中心城市的房价泡沫,并导致了贯穿整个2016年的地王现象。虽然2016年中国经济的主旋律是实业萧条外资撤离,三四线城市的地产市场陷入极度的冷清和崩塌,然而一线城市和二线区域中心城市的房价剧烈上涨,同时土地成交极其旺盛,每一块地都引发了各路资金的哄抢,成交楼面地价普遍超过周边房价20%以上。


在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泡沫支撑之下,2016年,我大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再次恢复了增长性。财政总收入20.62万亿,较2015年的增幅为5.9%。地产相关财政收入,房地产企业所得税3641亿,房地产相关税收15018亿,土地出让金37457亿,再加上营业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10%,6230亿,总额恢复到了62346亿,较2015年增加了7007亿,占当年度206171亿财政总收入的比值为30.2%。2016年我大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地产泡沫的推动之下,总算是恢复了增长性,这可真是一件幸事。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转向财政支出领域,看看这20万亿规模的财政收入,到底花到了什么地方。2015年的地产市场只不过是稍微冷清了一点而已,地产相关收入占总收入的比值只不过下降了4个百分点而已,就已经让我大中国政府无法忍受,就一定要吹起地产泡沫来恢复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在财政支出方面,一定存在着绝对不能缩减的理由。而挖掘出这个理由,当然就是本文的核心目的。

  

3、大国破产


相对于收入数据来说,我国的财政支出数据公布得很不齐全,目前来说,只有“一般预算内支出”能查阅到比较详细的分项数据及明细表。另外一个大项“政府基金性收入”,基本上是瞎扯淡的状态,表面上看来似乎公布了近百个分项,但是最重要的一笔钱,3万多亿的土地出让金部分,基本上就没有公布过使用明细,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土地出让金具体都花到什么地方去了。不过不去管它了。政府基金性收入所对应的基本上都是专项开支,有一分钱才能用一分钱,没有超支这一说,所以我们就只看“一般预算内支出”好了。


一般预算内支出主要有三大板块:重点民生开支、官僚行政体系开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开支。重点民生开支依次包括教育、社保、医疗和住房保障这四项;官僚行政体系开支依次包括城乡社区管理开支、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国防、金融监管和外交这六项;基础设施建设开支包括农林水利建设和交通运输建设两项。在下表中,我们给出了2013-2016年的全部财政收支分项数据,并用背景色区分了上面的这三大板块。注意,2016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布齐全,不过这不影响我们对财政支出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另外友情提示,各位不需要瞪大眼睛盯着下面这张表仔细看,下表只不过给大家一组原始数据而已,接下来老蛮我会将这张表里的数据提炼出来,进行分类比较。

  


2011年,中国重点民生领域支出总额为37857亿,占年度财政总支出109248亿的比值为34.7%;官僚行政体系支出31844亿,占总支出的比值为29.1%;基础建设支出17436亿,占比16%。这三大板块合计占总支出的比值能达到79.8%的惊人程度。


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民生支出是刚性的,是无法削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保和医保早已处于亏空状态,现在全靠财政进行补贴才能维持账面平衡,在数据上,2011年财政对社保的补贴规模3152亿,对医保的补贴规模3251亿,合计6403亿;到2015年,社保补贴规模上升到了6596亿,医保补贴规模则上升到5657亿,合计达到惊人的12253亿!过万亿的财政收入,要用于补贴社保和医保,这事我估计你们连想都不敢想。


要知道2015年全国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也就是15.22万亿,现在你竟然要拿出其中的1.23万亿去补社会福利体系的窟窿,占比高达8%,这事简直匪夷所思。更关键的是,如果你竟敢削减社保和医疗领域的财政投入,本来就怨气冲天的老百姓惊讶的发现自己竟然无法报销住院费,看不起病,或者连养老金都领不到了,那是立刻就要公推陈胜和吴广的。随着社保窟窿越来越大,财政投入民生领域的规模一定会越来越大。当然了,社保和医保基金居然有上万亿的窟窿,这事的起因很复杂,人口的老年化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最主要的,还是退休公务员占用了太多的医保和社保资源。不过这事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官僚行政体系方面,则一直在持续的加工资提待遇,以加强整个公务员系统的向心力,起到整个社会的稳定阀作用。如果减少行政体系的开支,给公务员降工资,意味着最后的稳定阀都没有了,这事绝对没人敢干。所谓精兵简政,公务员大裁员,在当下的中国更是个笑话,绝无实施的可能性。在目前整个国家彻底丧失了社会动员能力的背景下,维稳已经放在了整个行政管理体系的首位,这种工作是只嫌人少,不会嫌人多的。所以公务员队伍一定会越来越庞大,而行政开支的增幅也一定会越来越大。


体现在数据上,“城乡社区支出”规模,2011年只不过是7621亿,到2016年就暴涨到了18605亿,涨幅高达1.44倍。在此顺带解释一下,“一般公共服务支出”项目,才是切切实实的行政办公费。至于“城乡社区支出”,其实就是基层乡镇政权的维持费用,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花在了基层的维稳工作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财政部官网上找一份年度财政决算表来读,其中关于“城乡社区支出”部分的明细表里,有三栏莫名其妙的“其他”支出,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理论上倒是存在削减的可能性,但是中国实体经济越来越差,就靠积极的财政政策,靠铁公基领域的投资来维持经济的最后一口气,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削减,还得持续加大投入。这么看起来,民生、行政和基建这三大板块,全都不存在削减开支的可能性,而且还得不停的加大财政投入,这就是我大中国政府面临的无奈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大中国的财政支出任务,只能是越来越重。无论是民生、行政还是基建,都必须持续加大投入,甚至无法厚此薄彼,只能是平均发力,一起增长。如上表所示,2011年到2016年,财政支出规模从10.92万亿暴增到18.78万亿,增幅高达72%,然而伴随着财政总支出的快速增长,民生行政和基建这三大板块的支出占比也一直保持着相对均衡,同样在快速增长。


2011年三大板块支出合计占比79.8%,2015年维持在80.8%。2016年的数据还没有最终发布,但是从这一年大幅度提升公务员待遇以及大搞基建的动向来看,怎么都不可能出现占比下降的情况。所以,我大中国的财政根本无法放下重担,三张嗷嗷待哺的嘴,一起扑在财政体系上吸血,逼得我大中国政府毫无办法,所有的精力都必须放在挣钱之上,放在满足这三副饥渴的肚皮之上。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就可以理解,为何我大中国在2015年,地产市场稍稍遇冷之际,就如临大敌,就要密集出台大量的政策,刺激地产市场恢复增长。三大板块的财政支出压力都是刚性的,没有任何谈判余地。而提供了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的地产行业,当然就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要保证每年都有更多钱可花,就必须保证地产市场的长期火爆,保证房价的持续上涨。即使实业再怎么萧条,资金再怎么逃离中国,消费再怎么萎靡,也要维持房价的泡沫!


而一旦这房价的泡沫最终破灭,财政收入无以为继,那么大国破产,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没有任何退路可言。所以,我最后只剩下一个问题:无知且愚昧的国人啊,你们相信这美丽的房价泡沫还能维持多久?2017年,但愿能平安的度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