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选基地一等奖作品:人地共生·破圩之围(西交利物浦大学团队)【2017大学生竞赛获奖方案推介】

在插秧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1-12

📣村民朋友们📣

一起来涨姿势!

小贴士

2017年组织的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虽然只是结合大学生课程设计的方案性竞赛活动,但涌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颇具启发性的成果,仍然令评审者、观览者纷纷称赞。我们很高兴能够将这些成果推广给村民朋友们分享。无论这些成果成熟与否,或者可实施性有多高,它们面对现实问题时的思考、价值立场和理念的确立过程,以及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种种设想,乃至为推广成果所采取的表达方式,都足以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



《人地共生 · 破圩之围》

获  自选基地一等奖

西交利物浦大学团队

参赛学生:

忻晟熙 | 周翔 | 陆思羽 | 罗燕南 | 王琦

指导老师:钟声 | 王怡雯 | Chrisnolf



城市资本主导的城镇化正在对可达地理空间上的一切进行再修复,并逐渐侵蚀着脆弱的中国乡村。资本披着各色各样的外衣占据乡村空间,造就了一片又一片均质与单一的旅游村、度假村以及层出不穷的毫无特色的“特色小镇”。资本的狂潮以及非理性的市场在推动乡村物质空间趋于同质化的同时,也将村民的权利、乡村的社会结构等等抛在了脑后。由于资源严重不足,中国的大量乡村难以得到发展机会,逐渐出现了“萎缩”现象,空心化、老龄化、产业衰落、生态破坏、社会文化解体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今,随着城镇化步入新的阶段,乡村又逐步被变为资本获利以及城市中产阶级消费的目的地,随着城市资源的投入,乡村面临着沦为城市附属品的威胁。苏州作为至今影响着中国的苏南模式的先驱者,也面临着严重的乡村空间式微问题。西交利物浦大学规划团队认为,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乡村的主人——农民的权利以及意愿的忽视是导致乡村发展乏力主要原因之所在。因此,该团队决定走进没有任何“光环加身”的普通村落,以试图研究最深刻、最普遍的乡村发展问题。

留守村里的老人和孩子

破败的房屋与荒地

水体富营养化的河流与池塘


湖南村是一个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东南侧方圆2000多亩的自然村落,属叶建村委员会统一实施行政管理,户籍人口约700余人。紧临著名的国家五A级景区同里古镇。该地区未来将大力发展旅游等高度资本化的产业,同时周围的城镇化也对村落形成了合围,村子的未来面对着强大的外部冲击。小组成员通过频繁的实地考察走访,测量与取样,并结合对同里镇政府部门、叶建村委会以及村民的多方了解与数据比对,从社会结构、产业经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人居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对村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1

在社会方面,村落空心化与老龄化问题显著,人口迁出率高达35%,且40%以上的留守村民都为老人。整个社会呈现出凋敝、涣散、停滞的低效稳定状态;

2

在经济方面,村庄主要以圩塘养殖为主,风险高、土地利用率低且引发了水污染的恶性循环。原有的粮食耕作已主要流转至大户,但实际效益以及效率低下,高度依赖补贴;

3

在生态方面,村落主要问题为高度的富营养化,且现有的防洪设施主要依赖水闸等简单基建,对于未来愈发可能出现的洪水威胁没有准备;

4

在建成环境方面,村内服务设施匮乏、公共空间稀缺、房屋大量空置、建筑特色湮灭。


现状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规划团队以农民为本、农业为根、农村为架的理念,提出了针对以湖南村为代表的江南衰败水乡的再复兴战略。规划试图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融合、社会结构重塑以及生态创新修复为手段塑造可持续发展的韧性水乡综合体,使得其在面临外部城镇化、资本化冲击时,仍能迎接并内化冲击的外部性,形成新的稳定发展。


在社会方面

将规划本身作为激起村民自主发展意识的手段,公众参与的性质从咨询村民获取信息演变为帮助村民实现其共同愿景,并推动形成以村民为主导、村委会为平台同时涉及上级政府、企业、高校、非政府组织等多方资源的协作模式。在多次完成参与式工作坊后,规划团队提出了构建村民主导,多方参与的经济合作、生态保护、邻里互助、社会参与推动四大组织,形成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的社会发展矩阵,在社会基础上重振乡村的风貌。并通过包括公共空间在内的设计将制度落实于物质空间上,形成以为单位的社会治理组织。


艳阳下走访的小组成员们

规划跟着村民的心

小组成员向村民及相关部门汇报成果


在经济方面

以农业为基础,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运用江南地区逐渐成熟的立体共生农业,并结合地势地貌形成“北渔南稻,混合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利用当地传统的圩田特色景观,形成“一圩一品”立体农业模式。在村民的建议下,规划团队还提出了恢复部分传统院落生产的功能,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为保障农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链的形成,建议强化当地缺失的合作社组织以引导产业方向、协调资源配置、提供资本和技术支持从而获得共同发展。团队还结合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对苏州园区绿色农产品需求的调查,提出利用社区支持农业形成城乡联动资源交互的格局,加强面对市场变化的韧性。这一提议得到了村民,尤其是养殖户的积极回应以及普遍支持。在本规划方案中,乡村旅游虽然不是发展重心,但作为农业景观以及生产的衍生品存在,可以起到丰富产业结构的作用。


在环境空间方面

接受人口减少的现实,打破生产组等固有模式,形成生产生活一体化的空间模式,恢复以“圩”为主要基础的空间单位。 在交通组织和道路设计方面,没有以游客等外部群体的需求为出发点重新规划村内的空间流动,而是把着眼点放在现有路网的改造以解决农产品运输困难以及日常生活需求等农民关注的切身问题上。在生态方面,以国内外的实践案例以及文献资料为基础,将江南特有的圩田景观作为背景,提出了韧性的“圩”(微)循环的空间布局。利用植物自净、湿地修复等手段使得每一个圩都是韧性自循环的生产单位,而所有的圩通过地形以及河道紧密连接,与外部生态系统形成大的循环。同时,新“圩”循环格局还将弥补现在依赖水闸以及水泵的机械雨洪管理模式。


发展策略

空间规划设计


西交利物浦规划团队认为乡村更需要的不是当今盛行的以物质空间为中心的“规划”,而是“治理”。 农村问题的症结不是规划问题,而是治理问题!也因此,规划师需要从农民的角度入手,来审视面前的每一寸泥土、每一条河流。农业是农村的根,农民是农村的本。无视村民以及农业的乡村复兴,注定沦为城市资本狂欢的牺牲品。如今,农村似乎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城市化幻影造成的村民对农业以及农村深深的不屑与对这一“羁绊”的摒弃才是阻挡乡村振兴的“太行王屋”。只有让村民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明白脚下土地的价值才能如习近平主席所希望的那样——“记得住乡愁”。在本次规划中,团队正是通过深入到各家各户的公众参与,将村民视为“甲方”与“规划者”,才得以获得官方资料无法提供的数据、讯息与村民心中的未来愿景,才得以完成这份属于湖南村的规划。因此,在进行乡村规划之前,每一个规划师都应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农村是谁的农村?


方案获奖后团队与村民分享协同规划的成果

同时进一步加强村民参与意识


乡村正在从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异化为资本空间生产的战场,农村空间的使用价值正在被交换价值所替代。如何塑造乡村空间的韧性,迎战这一场异化,将会成为每一位城市研究者与规划师不可避免的挑战。伊塔洛·卡尔维诺曾这样说道:“我们住的房子越是明亮和豪华,房子的墙上就越有鬼影;因为进步和理性的梦中往往掺杂着鬼影。” 规划师或许不能改变“房子”的形象,但至少应该努力照亮那些“鬼影”。



文 | 大学生竞赛西交利物浦大学团队

图 | 大学生竞赛西交利物浦大学团队 提供

编辑 | 孙逸洲


 END 


竞赛获奖方案回顾🔗


台州基地

2. 台州基地二等奖:退归岭下·湿意溪居(同济大学团队)【2017大学生竞赛获奖方案推介】

1. 台州基地一等奖:陈田新耕·寻鹤画中(浙江工业大学团队)【2017大学生竞赛获奖方案推介】


合肥基地

1. 合肥基地一等奖:永吾乡(南京大学团队)【2017大学生竞赛获奖方案推介】


全国自选基地

4. 自选基地一等奖作品:黄土天成 · 智慧弥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团队)【2017大学生竞赛获奖方案推介】

3. 自选基地二等奖作品:苏州市东山镇古周巷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苏州大学团队)【2017大学生竞赛获奖方案推介】

2. 鸣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设计(上海理工大学团队)【2017大学生竞赛获奖方案推介】

1. 【2017大学生竞赛获奖方案推介】深圳市梧桐山村规划设计(自选基地三等奖)



乡村规划与建设

积极分享乡村规划与建设领域

研究成果与学术信息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自选基地一等奖作品:人地共生·破圩之围(西交利物浦大学团队)【2017大学生竞赛获奖方案推介】

在插秧 乡村规划与建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