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秘密”:为何这座中国顶尖城市总能站在时代的风口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与新型智库零距离
记者:周航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
又是一年“两会”时。
往年全国人代会,上海代表团一直很“网红”,今年,关注度或许会更高。
因为中央给上海划了三个“重点”:自贸区增设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及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这是去年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的三件事。
上海怎么干?这是全国关心的问题。几天前,科创板规则落地,速度与进度,超出市场预期。另两大任务,进度一点也不慢,但一些关键信息目前还需等待发布。
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崛起为世界级大都市后,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依旧是先锋。
为什么上海总能站在时代的风口?纵览上海过去一年的发展,四个特点最令人印象深刻。“魔都”一直有“魔力”,原因也许就藏在这里。
01
服务全国
第一个特点,上海的所有工作,站位都很明确:服务全国大局。在中国城市发展的格局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最有力的例证,是长三角一体化。在上升为国家战略前,上海去年就已着力推进这项工作。
时间回到一年前,2018年3月6日,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一个重磅信号释放。
当天,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回答记者时透露,已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三省一市各派人员,办公地点放在上海。
敏锐的人意识到,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提速。后来的推进速度,仍然超乎很多人想象。
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在上海碰面,会上拿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一一列出时间表。
2018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6月1日在上海举行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东道主上海当时的表态,“要多算综合账、长远账、国家账,在推动合作共赢中尽到上海义务。”
会后,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研究员陈雯表示,这次会议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上海“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去年,上海还有一件花了大力气推进的事: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这个声势浩大的行动,明确“上海服务”占据统领地位——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大局。
这正是上海应有的站位。
2018年11月,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特别强调,做好上海工作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当时,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五方面工作要求,第一条就是“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
之后,上海站位更明确。
记者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李强多次提到“四个放在”,表示这是上海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点”:“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
02
试点大户
第二个特别的印象,是上海谋划和落实的能力。
其实,新的三大任务之前,上海近些年已多次承接国家战略,落地的试点政策之多,甚至有“试点专业大户”的称号。
仅有站位,显然不足以领受那么多任务。中央的信任,也建立在实力和能力之上。
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引人注目:2018年,上海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50万元人民币,迈过2万美元大关,首次达到发达经济体标准,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第一。
上海的综合实力,由此可见一斑。而从浦东开发开放,再到近几年的自贸区、科创中心、进博会,也一次次证明了上海的能力。
上海自贸区,100多项改革经验已复制推广全国,去年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减少到45条;进博会,无论举办效果,还是保障水平,全球参会者都交口赞誉。
进博会场馆
再解剖一只麻雀。2014年,总书记在上海原有的四个中心外,赋予了新定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起初,许多人并不看好上海的科创,但到今天,这些人的想法可能会改变。
政府直接投入的部分,进展始终很快,去年也是如此。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为此列了一大段成绩,包括大科学装置建成、重磅科研机构落地等。
更具标志意义的,是来自市场的肯定:顶尖的科技人才和企业资源,去年加快向上海集聚。
一个重要指标是,2018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水平。
过去一年,腾讯华东总部落户上海,阿里和百度,也都和上海签约更多合作,微软等国外巨头,亦纷纷落子上海。
同时,上海也“盛会”不断。去年,除了进博会,上海还首次举办了几个大会:9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IT巨头受邀悉数到场;11月的滴水湖论坛,28位诺奖得主参加。
有人说,最怕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勤奋,而作为中国城市的优等生,上海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领到新的三大任务后,上海依旧勤奋。
记者注意到,进博会闭幕近两周后,李强就召集上海16个区的区委书记,开了整整一天的座谈会。会上,他强调,“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
2018年底,上海市政府内部人士曾透露,三大任务迅速成为上海工作重中之重,组织专班,抓紧和国家有关部门对接,研究具体方案,加快推进落实。
彼时,上海已把三大任务和进博会这四件事,视作未来发展的“四大战略支撑”。
几天前,科创板规则正式落地,算算时间,距离总书记在进博会上提出任务,过去还不到4个月。这是努力奔跑的结果。
03
城市品格
许多人提到上海,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不是高大上的金融或科技,而是诸如“规则”“精细”这些更软性的方面。
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的最后,总书记突出点赞了上海城市的品格:开放、创新、包容。
这就是上海最重要的软实力。
因为开放,所以汇聚各方人才,进而使配置全球创新资源成为可能。因为创新,所以屡开风气之先,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为包容,所以不拘一格,能容纳更多创新主体。
去年,上海这座城市给人留下的第三个深刻印象,就是在打造硬实力的同时,始终注重软实力的提升。
记者注意到,一年多前,李强履新上海后,召开第一次全市性大会,即提出政府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之后推开的营商环境革命,持续到今年已进入2.0时代。
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目前已迅速显现出成效。一年内,100项行政审批事项直接取消,流程革命性优化,办事时间大幅缩减。
去年10月出炉的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从此前的排名78位跃升到46位,创历史最好名次。而作为样本城市,上海占比权重为55%。
还有不断创新的社会治理,上海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对此也一直很关注。
2017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
去年,上海城市治理做的几件事,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架空线入地,让“网红”武康大楼进入21世纪以后,有了首张“素颜照”。
又比如新时尚“垃圾分类”,今年1月,上海市人代会上高票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轨道,再次开全国风气之先。
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越高,软实力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
上海,凭借更加开放、创新和包容的城市品格,也在吸引越来越多创新人才和企业纷至沓来,并由此带来经济发展新动力。
2018年7月,上海出台“扩大开放100条举措”,在汽车、飞机等先进制造业突破了股权占比等政策瓶颈,这才有特斯拉的超级工厂落地上海临港。
2018年全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22842.96亿元,比上年增长8.7%。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比上年增长8.2%,其中,工业投资创多年以来的新高。
进入2019年,投资继续涌入上海。今年1月,上海新设外资项目563个,同比增长69.1%;合同外资100.97亿美元,同比增长197.6%,增速非常惊人。
04
党的诞生地
最后来看看人的层面。上海能办成那么多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一直以来,上海有制度文明的传统,公务员群体的规则意识,全国有口皆碑。但给人的印象,有时可能囿于成规,操作的灵活度显得不足。
过去一年间,记者和上海干部交道中,发现这个群体有了不小的变化,更有担当,也更有创造力。
印象最深的,去年上海打造“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其中一些审批环节调整,和上位法冲突,但很多业务负责人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想办法,和上级部门沟通、争取。
最近,有人专门比较了多个省级“一网通办”平台,认为渗透率最高,体验最好的,还属上海版本。
“自我加压”,多名上海干部谈到成功“秘诀”,向记者说到同一个词,形容如何做到不断缩减办事时间、环节和材料。一位干部甚至直言,“压到地板上了”。
这是股特殊的精气神。一直以来,上海都有这样干事创业的文化基因。不要忘了,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这也是为什么,这座城市这两年会不断涌现钟扬、王逸平等时代楷模。
一大会址
去年,制度的保障下,这股特殊的精气神显得更为焕发。
2018年7月,上海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干部敢为人先,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既要在改革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更要在党的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多个场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提起过同一句话。
理解魔都的魔力,吃透这一点非常重要。
———— e n d ————
推荐阅读
【原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店小二”如何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