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季度GDP,北方城市为何低迷?
只有在潮水退去时,才会知道谁在裸泳。
疫情阻断了人流、物流、钱流,也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各省市的些许真实面貌。
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出现了改革开放之后的首度萎缩,GDP同比-6.8%,各省表现则有所分化,有三大信号值得关注。(内蒙古去年Q1为3679.02亿)
01
第一大信号,北方加速没落,南方几乎碾压北方。东北再不努力,就要被西南彻底赶超了。
除了湖北出现了-39.2%的增长率,其他落后于全国增速的地区全都是北方省市。
东北的落后本无意外,但以往是吉、黑更低迷,辽宁看上去还有些希望。搞东北振兴的专家在去年底认为,辽宁筑底企稳,将有力牵引整个东北经济进入恢复性增长通道。结果一季度辽宁的增速比吉林(-6.6%)掉得还快,总量也被云南成功赶超。东北再不努力,就要被西南彻底赶超了。
北方第二城天津继续垫底,增速全国倒数第二。
自从北京的定位淡化经济色彩后,天津被寄予北方领头羊的厚望,然而这几年天津发展势头实在……,所有人都在看着天津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迷茫。
天津的失速始于滨海新区GDP“挤水分”。从2017年开始,GDP增速一路低迷,从3.6%、3.6%、到2019年的4.8%,城市排名也从2018年的第六位下滑至2019年的第十位。
天津的阵痛期还没有结束,但城市之间的淘汰赛日趋激烈,又一个南方城市冲击GDP十强班底。
在天津萎缩的同时,江苏的省会南京逆势上涨1.6%,以373亿的优势赶超天津,一改连续4年的11名固定排位,成功在一季度晋级第九,也成为万亿俱乐部里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城市。如果不是武汉大幅萎缩40.5%,城市排名从第七下滑至第十五位,恐怕天津连第十的地位都保不住。
有媒体认为,南京的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钢铁等工业支柱里国企和大型企业多,开工快更扛打。按这么说,国家投资比重同样不弱的天津、东北应该在3月份恢复得不错才对啊。
实际上,在南京这座非典型的南方城市里,同样可以照见北方城市应该改进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前期防疫较成功、中后期复工复产及时。
南京率先在江苏省内实行小区和村庄封闭化管理,将疫情损失降到最小,后期推进复工复产的顾虑也就减少了,到3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了12.5%。
其次,深刻明白对企业输血的重要性。
南京敢放话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最优的示范城市”,那么拿出真金白银输血企业,才是头等大事。
南京减免税收、房租、社保、电费等超过70亿元,天津的减税降费是58.1亿。然而,天津一季度的财政收入471.6亿元,比南京还多64.7亿元。
另外,一季度天津的税比是75.8%,南京是83.3%。
税比越高,证明当地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与行政权力相关的非税收入越少,企业的隐形负担更少,营商环境更佳。
第三,产业升级走得快。
南京的工业门类齐全,但复苏也有赖于新兴产业的逆势增长,如工业机器人、电子元件、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58.3%、25.8%、80.4%。
南京的科技含量在近两年快速提高,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近两年来,南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844家增长到4593家,高新产业产值突破1.2万亿元,独角兽数量从2家增长到15家,仅次于北上杭深。去年,南京PCT专利申请达1400件,增长8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30亿元,增长31.5%。
今年南京还是10年来首次将工业列入各城区的考核指标里,此事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为了把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低能耗的新产业迎进主城区,南京提出,2020年,南京新型都市工业产业规模要达到600亿元,对玄武、秦淮、建邺、鼓楼和雨花台五个区各下达上百亿元的新型都市工业产业指标。
南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而天津的执政者感慨天津“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生死关头”,这座北方经济中心还正在摸索突围之路。
所谓不破不立,如果经济转型不够快,产业结构会不断固化而非优化,最终尾大不掉。
第四,领导敢干。
长三角城市的进取心、干劲才是这里经济活力旺盛的内核。
2月中旬开始,北方城市仍在维持封闭状态,长三角的城市已经忙着包车、包专列、包机把员工接回来上班,甚至还开始抢人,而南京就对30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和65家央企逐一派出驻厂员对接服务。
为了促进消费,南京市委书记带头下馆子吃鸭血粉丝,市长带头逛书店,南京还是全国首个发放消费券的城市,共3.18亿元。
据南京日报,全球第一大空调品牌的日企“大金空调”,其南京分公司总经理评价说:“南京各级干部不打官腔,说到做到,节奏快得像创业者。”
不过,虽然天津经济失速,但这座城市似乎做到了“藏富于民”。
据国家统计局,一季度有7省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天津以12081元超过广东、福建。不知道天津的朋友是不是感觉还过得去?
02
第二大信号:西部强势崛起,内陆与沿海的头部城市竞争还有很大看头。
西部受疫情影响更小,在全国GDP增速排行榜前十名里西部省份占了8个席位,GDP增速在-3.4%—1.0%之间。
在大都市圈时代,最值得关注的是以头部城市成都赶超苏州为标志的西南崛起。
一季度成都GDP总量比苏州多出101.6亿,从增速上看,成都是-3%,苏州是-8.3%。苏州是出口导向型工业城市,受欧美市场影响大,市场风险高,而成都则在疫情中显示了几分“机遇之城”的味道。
作为“互联网第四城”,疫情期间成都受益于新经济的发展。1-2月,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6.6%、18.9%,带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3%。
成都更大的看点在于搭上了“国家战略”的快车。
一个是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战略。
新能源汽车已成必然趋势,城市轨道交通也是新基建的一部分,而成都在这方面的产业升级已经铺开。一季度,成都的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等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倍、1.3倍、38.3%。另外,成都还特别敏锐地抓住风向,准备全力打造5G智慧城,围绕城市智慧交通的一系列基础配套设施似乎在有序推进。
不过,成都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两个风险:
一是可能与重庆存在同质化竞争。四川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是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研发和制造基地,重庆想成为国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成渝要从竞争转向合作,才能联手打造出中国内陆最强势的城市群。二是新能源汽车现在是靠政府托举,市场发展往往有扭曲之处,一旦补贴退坡,高速增长期的泡沫也会开始破灭。
成都还受益于“一带一路”的战略。
一季度成都进口额、出口额分别增长27.7%、3.0%,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欧盟、东盟进出口贸易额分别增长43.8%、31.2%、19.9%。另外,成都国际铁路港跨境电商交易量首次突破百万单大关,增长近21倍。
在这个亮眼的外贸数据背后,最大的支撑是“一带一路”提出之后四川着重打造的国际交通运输枢纽。
除了中欧专列,四川还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在建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即将成为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而成都同时又是GDP十强城市中航空、铁路运输距离最靠近欧洲市场的城市,具备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优势。特别是对于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来说,交通运输成本占比低,沿海的优势就不突出了。这次成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增长17.9%,英特尔成都工厂的集成电路进出口是最大贡献。
疫情对中美关系、对中国产业链都构成了极大挑战。
脱钩越是不可逆,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联系就会越紧密,成都、长沙、郑州、武汉这类内陆开放型城市就会越受益。
5月6日,外交部同意西班牙在成都设领事馆,成都设领数量达到20家,位列全国内地第三,中西部第一。领事馆数量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国际地位,外交层面考量设领不仅仅是经济因素,还更看重一个城市的战略地位。很明显,成都被认为是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
与此同时,沿海产业链的外迁有两大趋势,一个是往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另一个趋势就是往中国内陆,成都本身又有较为完整的加工贸易产业链,未来预计会有更多产业内迁会选择成都。
内陆城市,未来还会有更大的机遇。
03
第三个信号:各省稳经济的战略和底色分化。
一类是依赖房地产托底经济。
一季度有9个省市的房地产投资实现了正增长,青海(47.6%)、西藏(45.2%)、贵州(6.7%)、新疆(6.7%)、四川(1.8%)、吉林(1.5%)、云南(1.3%)、宁夏(0.5%)、内蒙古(0.04%)。但并非9省市都依赖房地产,比较夸张的是青海。
这个房地产“开门红”应该让青海颇为满意,要知道1-2月青海的房地产投资降幅超过80%,3月份是得有多努力。
西北地区的城镇化还有很大的空间,也许这些地方也是想让更多农民、牧民住上好房子吧。
一类是靠地方特色产业做压舱石。
贵州依靠烟酒行业实现了稳增长。一季度贵州烟草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3%,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9个百分点;酒制造业3月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长35.5%,一季度增长5.8%,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省统计公报中贵州是难得直面现实,大篇幅分析经济困境,特别是中小微的生产经营困难。
烟民、酒民对经济的贡献很大,就连武汉在一季度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行业,也是烟草制成品。
一类是搭上国家战略的快车。
就像上面提及的成都,此外还有云南、贵州等借助脱贫、大基建等国家战略而崛起的地区,在3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降幅都大幅收窄。
还有一类是内需真正强劲。
一般我们会认为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消费能力更强,但这次我想说的是湖南,增速排名全国第三-1.9%。
湖南的进出口总值835.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5.4%。其中,出口518亿元,下降4.4%;进口317.6亿元,增长26.5%,主要受肉类、水海产品的带动,但几乎所有品类的进口都实现增长。
湖南和韩国的联系也超乎意料。一季度湖南对韩进口24.9亿元,增长25.9%,对韩进口商品增长最快的为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和光电技术产品,一季度分别增长89.6倍和41.5倍。
一季度全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9%,而湖南是下降11.5%,再看看深圳,下降22.9%。
深圳人可能是被房价所累,不敢放肆消费。而连省会长沙都常年处于房价洼地的湖南人,则活得更自在,更敢玩乐。
地方的经济沉浮,终将改变无数普通人的命运。
推荐阅读
【原创】“大瓦国”记:中国县域经济再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