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中国硅谷——深圳如何做到科技创新实力遥遥领先
从简单的来料加工,逐渐到自创生产线;从抄袭仿造的“山寨”,到自主知识产权,深圳以40年的进阶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硅谷”。是什么激发了个人(创客)、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激情和活力,成就了深圳科创之城的奇迹?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与试验田,深圳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从此前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人口超2000万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毫无争议的国内一线城市。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从经济特区到强国先锋,“四十而立”的深圳为什么能?华略智库将从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角度,探知深圳特区崛起的历史细节,从中找出一座城市诞生、发展、转型和辉煌的基因,本文为献礼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年的第三篇。(点击链接查看前两期的精彩内容《以亩产论英雄:深圳如何做到经济密度遥遥领先》《深圳激荡40年:那些具有开创性的“先行先试”改革》)以下为正文:
说到深圳的奇迹,可能最令人瞩目的是,深圳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民营企业集群。这里是全球公认的“中国硅谷”,美国硅谷一些创新家和投行家热议的中国创新城市,全球最新的科技产品甚至是实验室的模型,都可以拿到这里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而且可以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给你匹配上下游厂商。
先来看看一组2019年的数据:
深圳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授权量增速、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核心指标居全国第一,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7459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0.74%,连续1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名。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4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086.15亿元和1596.59亿元,增长6.6%和18%,产业规模更是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进入世界500强的7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占6家,北京500强民营企业仅3家,上海没有民营企业上榜世界500强。深圳上市民营企业数量更是连续多年全国领先。
01
深圳科技创新力量蕴藏在企业
2019年,深圳累计有效发明专利量达138,534件,同比增长16.5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6.3件,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的132.0件,远高于上海的52.8件,更是全国平均水平(13.3件)的8倍。深圳有效发明专利维持5年以上的比例达85.22%,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但这是深圳在缺乏名牌大学的背景下完成的,跟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西安......相比不同的是,这里高等院校稀少,创新主要靠的是草根企业,全市73%的授权发明专利来自民营企业。正是这些民营企业,组成了深圳无与伦比的产业创新大军。
截至2019年底,深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接近17000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二(仅次于北京),为广东省内第一。虽然数量不如北京,但是质态却毫不孙色。
2018年(2019年数据未公布),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9.54亿元,同比增长9.5%,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的城市。
依托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增长,在工业产值贡献上,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9.54亿元,同比增长9.5%,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的城市。相比之下,2018年,北京4464.6亿元,增长4.5%;上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841.84亿元,增长1.4%。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速,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遥遥领先。
据官方统计,截至2020年6月年底,深圳339.1万户商事主体中,中小企业占215.2万户,为企业总数的99.9%,而这些企业又以民营企业居多。无论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企业数量、还是人均拥有企业数量,深圳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支撑深圳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力量究竟是什么?民营企业为何在愿意选择来深圳发展,这离不开深圳便捷的营商环境、良好的人才发展理念,以及浓厚的研发扶持政策。
02
深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三大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优化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1978-1992年是深圳特区初创时期,香港等“三来一补”产业、内地人口大量移入,伴随土地城市大规模开发,使得深圳工业化和城镇化超速扩张,也使深圳快速通过香港融入全球产业链。因该阶段深圳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历经10对年的快速增长很快让深圳进入心的瓶颈。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深圳对科技产业的工资制度、价格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方面大胆进行改革试验,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鼓励高科技人员以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入股;后来又制定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的产业政策——《1990-2000年深圳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我们说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实早在80年代就在深圳蔚然成风。所以才有数不清的创新团队从全国、从世界来到这里。这些逐梦的浪花在这里,组成全球产业链最全的制造业集群。
20世纪前后,随着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深圳曾经的制度和政策红利逐步消失。同时土地、空间、环境、人口都达到一定的饱和,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深圳进入增长放缓期。当时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引起轰动,深圳开始思考如何突破新的瓶颈。
为此,深圳通过加快国际化步伐,增创新优势来提升城市吸引力。在基础制度层面,对标全球先进城市制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建服务型责任政府,鼓励创新和包容失败。在产业政策层面,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出台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振兴发展政策。这些制度和政策新优势为创新要素聚集和高新企业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如今,伴随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创新的制度软环境和生态硬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深圳成功迈入创新驱动发展时期。在政策层面,深圳相继出台《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5年7月22日)、《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2016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2018年1月)、《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2019年7月)、《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草案)》(2020年4月)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从财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撑、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全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形成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
其中,《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草案)》首次提请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拟立法规定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不低于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30%,保证财政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这意味着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持续稳定投入将有法律依据,将为深圳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法治保障。
深圳建市40年来,通过对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的不断优化,激发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实现了制度、政策创新与科技创新全面推进。
从“来了就是深圳人”到全球纳贤的“孔雀计划”,深圳强有力的爱才惜才理念和人才政策环境,使得深圳各类人才快速增长,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据深圳市人才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人才队伍总量达510万,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12480人,2019年新增2547人;其中,国内高层次人才8171人,“孔雀计划”引进海外人才4309人。
1.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厚植人才基础
深圳始终大力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提升引才聚才质量,增强人才推动发展“源动力”,为特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16年以来,深圳陆续出台实施“81条”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和人才工作条例等,构成了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并制定实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资助、博士后科研资助、“人才安居”、鹏城杰出人才奖、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奖等一系列人才配套措施。这些政策与措施,与深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服务的全过程。
近年来,深圳还着力构建全方位人才服务生态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制度,在人才聚集区创办高质量的学校;市财政注资1000亿元成立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建人才住房;突出人文关怀,在全国率先成立市人才研修院,建成人才主题公园、人才星光大道等永久性人才激励和人才阵地。这些举措,不得不说,又是全国的首创。
每年的11月1日更是《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法定的“人才日”,通过地方立法为人才设立专门的“节日”,是深圳着力在营造“爱才惜才”的人才环境上大做文章的折射和缩影。
2.培育创新创客文化,吸引全球创新资源
深圳针对颠覆性技术研发的特殊需求,提出制定专项扶持培育政策,搭建奇思妙想的创意交流平台。
具体来说,就是对于那些有潜力的科技创意,定期组织遴选,实施引导和培育,让“小创意”变成“大创新”。这种开放性、不设限的制度设计,有利于将形成新思想层出不穷、新技术加速涌现的生动局面。
另一方面,深圳不断发挥其丰富的国际及本土创客资源优势,例如举办创客市集与互动展演(制汇节Maker Faire Shenzhen)、GOSH全球开放科学硬件创客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创客论坛、“创客-新未来”柴火自造谈、“未来创客”国际创客马拉松大赛等活动,搭建国内外创客交流平台,将国际创新创业的理念与成果渗透各个领域。
1.创业投资助力科创研发
深圳创新策源的支持力,除了人才的保障,作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的金融业发挥了关键作用。创业投资市场体系的建设是深圳成长为创新型城市不可磨灭的基石。很多人都知道腾讯创业初期,是外资创投注资才成就了今天的腾讯。但鲜有人知道,深圳市政府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997年,深圳成立“科技风险投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1998年深圳起草了《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暂行规定》,正是该规定使得外资创业投资进入国内具有了有法可依的渠道。
到了上世纪末,深圳创业投资行业蓬勃发展,各路资本纷纷涌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下,成功投资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并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及境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对深圳乃至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行业自身也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
截至目前,深圳创投机构超520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有深圳创投背景的企业占1/3以上。另外,在国家2019年公布的独角兽企业名单中,深圳创投机构一共累计投资接近全国三分之一家独角兽企业。
同时,深圳创投业较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了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功能和支撑科技创新能力,也为全国创投事业的发展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2.科技资金投入增长速度快
一是R&D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19年,深圳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增长近一倍。全市研发R&D投入超1000亿元,是2012年的2倍,7年年均增长12.69%。其中,企业R&D投入超过940亿元;高等院校R&D投入18.47亿元。
二是R&D投入强度位居全国和全球前列。根据最新统计,深圳R&D投入强度为4.2%,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位(第一是北京6.17%),超过上海的4.16%,远超R&D投入强度2.50%以上的国际创新型国家标准,超过瑞士的3.37%、日本的3.14%、美国的2.74%等世界公认的创新领导型国家水平。
从简单的加工制造,逐渐到设计加工,再到自主品牌;从最初的“山寨”,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深圳鼓励各类主体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创新载体,引进高端重大项目,培育创新人才,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正是这样的环境彻底激发了个人(创客)、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曾说:“我选择深圳,一是地理位置比较合适;二是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对投资采取的开放政策,让企业先行先试、边做边改。”他考察深圳时便深深地感受到深圳的“试验田”环境氛围,愿意把最好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带来深圳。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也认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逐渐在深圳形成,而腾讯的发展正得益于深圳的创新生态。
大疆创新科创始人技汪滔也曾提到:“深圳成就了我们,这里宽容失败,鼓励创新 ,大疆设于深圳,依托深圳等珠三角(城市)成熟的产业链和人才储备的发展创新,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而大疆率先发展和突破,也为深圳集聚了大量的无人机专门人才和成熟产业链。”
从40年前没有一所大学、没有一家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几乎为零到目前拥有5G技术、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新能源汽车、柔性显示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深圳已走向世界创新前沿。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19年数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PCT国际专利申请5405件,居全球申请人第一位。我们都知道,华为最早是做代工起家,而从普通进出口企业,到全球科技巨头,华为只用了30多年。但其实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唯一。
如今,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基础上,深圳正主动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最强,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以玉汝于成的勇气与决心,以荡涤时代的锐意与豪情,加快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动能核心、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新高地。
刚刚得到消息,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在深圳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并指出,希望创业板越办越好,办出更大优势和特色;希望把深交所塑造成为优质的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的交易所。
实际上,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来深圳上市,更加丰富完善深圳的资本市场,与上海的科创板形成南北两翼发展格局,深圳将离国际金融中心越来越近,反过来将进一步支持本地的中小型创新企业加快对接资本市场。
40年过去,深圳已不是那个深圳,但深圳还是那个深圳!
———— e n d ————
推荐阅读【原创】以亩产论英雄:深圳如何做到经济密度遥遥领先【原创】未来已来:上海藏器于身,打造全球 “AI+”发展高地【原创】深圳激荡40年:那些具有开创性的“先行先试”改革【动态】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华略智库2020年7月刊【荐文】2020上海企业百强榜出炉,22家营收达千亿【荐文】李兰娟:AI+大数据+5G+互联网全流程助力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