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关村VS张江VS苏州工业园区,谁是中国“第一药谷”?

陆辰佳 李雨帆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陆辰佳 新兴产业研究院研究经理、李雨帆 新兴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自疫情肆虐以来,生物医药一跃成为“行业新贵”。纵观国内遍地开花的“药谷”,中关村、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率先入局的张江专注于产业生态运营,身肩重任的中关村聚焦内生式发展,屡出奇招的苏州工业园区坚持服务创新创业。乘势而上,补短锻长,这些“中国药谷”未来又将如何标注世界高度?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近日,奥密克戎变异株爆发,市场上新冠检测相关板块涨幅明显,再次将生物医药产业推向大众视野。其实,自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以来,生物医药便一跃成为“行业新贵”。


截至目前,在全国399家国家级产业园区(169家国家级高新区和230家国家级经开区)中,超过两百家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占比超过一半。


“三足鼎立,青梅煮酒论英雄。”


如今,国内“药谷”遍地开花,自戴“中国药谷”花环的园区不下20个。但中关村、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常年稳居各项榜单前三名,无疑是引领我国生物医药从“高原”攀向“高峰”的第一梯队。 


表1:2021年国家生物医药综合竞争力前10强(国家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


谁才是真正的“中国药谷”?


一、总体实力对比:中关村优势明显


表2:三大园区生物医药整体情况,注: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为2020年数据,中关村为2019年数据。


从生物医药产值看,中关村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最大,早在2019年底就已达2584亿元。这得益于中关村数量众多的特色产业园区,现已形成以亦庄、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的南部高端产业基地和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北部研发创新中心。


2020年,上海张江的产业规模略胜苏州工业园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100亿元、1022亿元。

 

左右滑动即可浏览:从左至右分别为中关村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图、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图、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布局图。


从企业数量看,中关村的企业集聚度最高,已入驻3000家生物医药企业,约为苏州工业园区(1800家)、上海张江(1400家)的两倍。


此外,中关村、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创新链,企业分布在新药研发、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量产上市等各环节。


从上市企业数看,中关村生物医药领域上市企业数量最多(54个),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张江(35个),苏州工业园区(21个)位列第三。


三大园区相关上市企业大多分布在医药外包服务(CXO)、医疗器械、疫苗、细胞基因疗法、体外诊断等高光赛道。


从科研人员数看,中关村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各类高端人才1968余人,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7人,两院院士12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77人。


上海张江集聚超过7万生物医药从业人员,拥有中国1/4的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院士,科研人员数量排名三大园区第一。


苏州工业园区拥有中外院士团队20个、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80位、各级领军人才超1000名,专业人才总量超过4万人。


二、细分领域对比:三大园区各领风骚


中关村、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都将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作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三大主攻方向,致力于探索新药研发由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加速推进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促进生物技术蓬勃发展,助力我国生物医药重点领域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


表3:三大园区生物医药细分领域(数据为截至目前的累计数量)

 

在新药研发领域,张江一开始就拒绝平庸,在全国率先开展重大新药创制。在20多年前仿制药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张江硬是靠“创新”,十几年磨一剑,把创新药市场这个“冷板凳”坐热。如今,我国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张江。


张江也被誉为国内创新成本最低、产研环境最佳的医药产业高地,聚集了和记黄埔医药、再鼎医药、百济神州等一批专注于化学药和抗体药研发生产并布局国际赛道的创新药企业,缔造了诸多中国首个乃至全球第一。


如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抗肿瘤新药——呋喹替尼、全球首个获批的适用于所有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的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


图4:张江创新药产业地图


苏州工业园区在单克隆抗体药物领域具有绝对实力。目前,5款国产治疗癌症的PD-1单抗中,就有4款是在园区进行研发或生产的。


中关村也加速迈入新药“首创时代”。2021年5月,北京首家面向全球的原创新药研发平台——百放英库落户中关村,以助推原研药物发展,打造生物医药原始创新生态,其设立必将为中关村创新故事再谱新篇。


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中关村当属行业领头羊。目前已累计获批25个创新医疗器械,约占全国1/3,研发出多个全国首创、世界首创的医疗器械产品。


比如,2019年乐普医疗推出完全可降解支架,是我国唯一一款在用的可吸收支架产品;恒福思特的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微波止血分离器、微波消融针等技术,实现世界首例“无血”手术。

 

图5:中关村医疗器械园


上海张江也正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目前已有12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在微创介/植入、影像诊断、体外诊断等领域创造了全国或全球多个“第一”纪录。


如微创医疗的火鹰支架以最少药剂量和最小副作用获得了金标准疗效,开辟了心脏支架研发的“中国路径”;之江生物研发了国内首个新冠病毒检测产品。


图6:微创医疗Firehawk(火鹰)支架系统


苏州工业园区在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上实现了进口替代,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目前,有18个产品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


杰成医疗在国内首创了在无需心脏快速起搏情况下自动定位植入位点的介入人工生物心脏瓣膜;景昱医疗的植入式神经刺激系统打破了我国在脑起搏器技术上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图7:景昱医疗远程可充电脑起搏器


在生物技术领域,三大园区均有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基因合成与编辑等生物技术的细分行业。其中,上海张江在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全面领先。全国批准的细胞药物临床试验项目中,有16项源自张江,占全国近1/3;基因治疗在研管线超80个,发展动能强劲。


目前,张江集聚相关企业70多家,包括以张江生物银行等为代表的细胞存储企业,以君实生物等为代表的细胞研发企业,以GE等为代表的细胞生产装备企业,以华大基因等为代表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企业,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东院等为支撑的临床应用与转化平台。

 

图8:张江细胞与基因产业园


苏州工业园区在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三大方向均有布局。代表企业包括今年初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亘喜生物,其研发用于治疗异基因移植后复发难治性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产品已获批进入I期临床,是国内批准的第一个异体CAR-T产品。


图9:亘喜生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中关村则充分利用所拥有的研发基础(高校)和临床研究能力(医院),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创新平台。


2020年7月,由中关村发展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的创新孵化平台——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中心投入运营,该平台致力于为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和临床实验的研究机构及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科研产业化服务。


解锁“中国药谷”发展的动力密码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伴随高新技术园区应运而生,虽然起步较国外晚了将近30多年,但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在国家战略布局和重点政策扶持下,先后涌现出了一批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苏州BioBAY等极具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


一、上海张江:产业生态运营的先行者


上海张江起步最早,1994年罗氏制药作为第一家跨国企业入驻张江,随后在龙头企业的风向标效应下,奈科明、美敦力、史克必成、麒麟鲲鹏等跨国药企纷纷加盟,一举打响了张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名号。


在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得到了从国家到上海市层面的高度重视和重点支持。


1996年8月2日,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政府首次以部市合作协议书的形式确立在张江建设“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后来,以1998年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挂牌运行为标志,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相继落户张江,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创新药企在此云集。


凭借“天赋”,张江在早期很快聚拢了各方资源,却不得不面临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且坊间一直流传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说法,而背后是生物医药研究成果在上海直接转化率低的不争事实。


为帮助生物医药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张江针对产业痛点提供了一系列产业运营服务。


在企业服务方面,推出了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为新药临床研究提供共性技术服务、产业化服务、公共试验服务、运营保障服务、集成软件服务等,帮助中小企业度过死亡谷;在新药审批方面,成立了上海康卫张江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帮助企业减少新药申报的中间环节,减少企业各类成本;在成果转化方面,张江率先开启了“VC+IPC+CRO”的VIC新药孵化模式,中小企业想成为下一个“辉瑞”和“诺华”的梦想便有了现实支撑。

 

图10:张江VIC新药孵化模式


在上海张江出色的示范引领作用下,国家在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领域加速布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苏州BioBAY分别于2000年、2006年相继破土动工。


二、中关村:聚焦内生式发展的生命谷


回溯21年前,承载着中国生命科学领域自主创新梦想、应对新世纪全球战略竞争使命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启动建设。


为响应国家科技战略需求,生命园着力引进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及工程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生所)、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项目和以原始创新为主的科研机构,自主研发生命科学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旗帜鲜明地扛起引领国家生物医药领域科研创新的大旗。


入驻园区的重量级国家项目有效地整合了研发、生产、流通、临床等产业环节,加上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顶层设计、日益浓厚的产业氛围、完善的服务平台和产业配套,生命园先后聚集了王晓东、施一公、程京等19位两院院士,饶毅、罗敏敏、李文辉等近200位生命科学杰出人才,吸引了博奥生物、诺诚健华、万泰生物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纷至沓来,为培育园区内生发展能力提供了强力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球之际,生命园内多家研究所和企业针对新冠病毒不断优化检测试剂产品,驰援全球战疫。


其中,已与生命园携手走过17年风雨历程的北生所首次发现新冠患者肺泡可再生,为研究急性肺损伤后的肺泡再生调解机制和预测新冠患者的预后打开了大门。


而北生所孵化出的百济神州、华辉安健两家明星企业不仅在疫情中表现亮眼,还分别在癌症、肝病药物领域与世界级药企同台竞技。


生命园却不止步于此。深知前沿型、尖端型科研实力对标国际先进依旧不强,园区坚持引进国外高端科研技术,在园区内进行落地转化,进而转变为自己的生产力。


生命园先后积极参与了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中关村德国创新中心、中关村波士顿创新中心的建设,在波士顿、硅谷建设了“国际创业孵化基地”,利用当地科研人才优势,为生命园输送优秀项目团队,朝着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迈进。


图11: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医药发展特点


三、苏州工业园区:坚持服务创新创业的前行者


如果说上海张江、中关村是父母口中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那么苏州工业园区绝对是那个默默学习一流高手、又想办法出奇制胜的黑马选手。


从“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到“沪苏同城化”,苏州一直以来都积极承接溢出效应,当好上海“金相邻”。而拥有高度外向型经济特点、制造业实力强劲的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了苏州致力于内生性发展、高举高打生物医药“一号产业”、打造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的领航员。


2006年,苏州BioBAY开始破土动工。BioBAY即生物湾的意思,瞄准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蓬勃兴起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力。


此时面临发展历史已有12年、医药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上海张江,BioBAY决定走一条错位发展的道路:彼时的张江吸引国内外龙头药企全球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那BioBAY就扶持生物高科技领域的初创公司或刚起步的小公司,专注于创新创业企业孵化。


面对生物医药创新创业企业的痛点与起步探索期的艰难,BioBAY构建的“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产服理念成为其成功发展的核心优势。


图12: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服务理念


以信达生物为例,2012年BioBAY以高质量的企业服务和齐全的配套设施,吸引信达生物入驻,5个月后便拿到了礼来亚洲基金领投、富达跟投的3000万美元B轮融资。


如今,信达生物在港股上市,其与礼来公司共同研发的首个国产PD-1单抗药物达伯舒销售加速,已成为中国创新药领域的标杆企业。


信达生物成功上市的背后实际上是“资本+技术+政府+产业园区”的合作加成:国际化基金带来了充裕的资金和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洞察,加上BioBAY出色的本土企业孵化经验和能力,从资金、人才、产品研发、产业用地等多方面给予了生物医药初创企业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15年时光倾泻而下,BioBAY形成了以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为主的研发创新型产业集群,460余家自主创新型企业入驻,集聚高层次研发人才1万余名,信达生物、基石药业、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康宁杰瑞等曾经向往张江却被BioBAY一揽入怀中的极具创新力的代表企业,如今都在行业内大放异彩。


“中国药谷”未来该走向何方?


三大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从萌芽之初到开疆拓土再到独树一帜,受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影响,但都离不开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之上的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敢于突破困局的创新精神。


如何因地制宜、高位对标、补短锻长,实现乘势而起、持续腾飞是国内诸多“药谷”在后疫情时代亟需探索的命题。

 

图13: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变化(赛迪顾问)


一、瞄准明星赛道,切入特色细分领域


目前,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数量众多、良莠不齐、同质化竞争严重。基于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等特点,只有重点扶持2-3个特色细分领域,实现集聚集群发展,才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而对于研发资源薄弱的园区,可错位发展研发配套、制造、流通等领域。


因此,生物医药园区建设时要综合考虑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前景、周边竞合态势等因素,选取能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和特色的明星赛道,差异化布局各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发展定位,与周边地区实现优势互补。


二、激活内生动力,锻造创新硬核实力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某些领域实现了0到1的重大突破,但仍未解决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境。


在技术和规模上难以与辉瑞、罗氏等跨国企业竞争,高端仪器设备、试剂耗材、关键零部件等高度依赖进口,连续制造工艺、科研仪器、检测技术等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


只有切实加强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的前瞻布局,突破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才能掌握创新引领的主动权,逐步从模仿创新走向原始创新。


园区可通过制定和推行技术预见措施,对尖端科技项目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评估,确定重点资助项目,合理利用资源,有效规避风险。

 

图14:生物医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三、构建服务生态,打造产业创新网络


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服务体系是园区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的关键支撑。


目前国内典型的生物医药产业园都逐渐形成由政府、高校、龙头企业、孵化器、风投机构、基础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优质资源组成的创新网络,围绕产业链建设“产业基础研究-创新项目孵化-公共技术服务-开放实验室服务”全周期、一站式、数字化专业服务平台,精准摸底区域生物医药创新要素和实力,实现产业创新服务供需两端的精准匹配,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和应用落地。


所以,做生物医药,绝对是高资本密度、人才密度和政策密度。


图15:生物医药产业服务体系


四、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流的营商环境早已不局限于追寻高效便捷的行政审批和“一站式”政务服务,而是以“专家+管家”的双重身份,着力解决企业在产品研发、特殊货物通关、融资、国际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痛点难点,以一流营商环境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赋能助力。


比如,苏州工业园区通过专门制定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办法,打通研发设备进口堵点;近期,上海浦东新区也出台了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草案),拟在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入境联合监管、医疗器械保税维修和返境维修业务等领域进一步推动改革举措先行先试。


五、打响园区品牌,栽好梧桐引来凤凰


园区产业品牌彰显度主要依靠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效应。在全国各地热火朝天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之时,龙头企业成了“香饽饽”。因此,园区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引育,形成“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共生格局,借龙头企业的“势”提升园区品牌力。


此外,还可通过积极参与或搭建“线上+线下”的国内外专业展会、高峰论坛、知名赛事等交流平台,成立生物医药产业专家顾问委员会,支持组建生物医药团体或产业联盟等方式,构筑园区在生物医药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影响广泛、可持续性强、效益巨大的热门高光赛道,但也是一个产出效率慢、具有高风险,需要长期投入、久久为功的马拉松越野赛,各园区应找准自身定位顺势而为、造势而起、乘势而上,让“药谷”的“星星之火”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势”,让“中国药谷”去标注世界高度!


我们一起见证和守望!


参考资料:
[1]方升研究.大势所趋?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ED/OL].2021-08-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228185504698693&wfr=spider&for=pc.
[2]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一个科技园区的20年裂变:从“生命细胞”到“创新网络”[ED/OL].2020-08-17.
http://www.lifesciencepark.com.cn/a/yuanqudongtai/2020/0817/400.html.
[3]策源观察.BioBAY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ED/OL].2020-03-13.
https://www.sohu.com/a/380141907_120059752.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在魔都与帝都漂泊的你,意欲落户何方?

【原创】胶东五市一体化发展报告: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下)

【原创】胶东五市一体化发展报告: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上)

【原创】盘点北京“两区”建设这一年:金融领域开放提速

【热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2年工作,这些新提法释放重要信号

【热文】今天,让我们回顾43年前一篇改变中国命运的讲话

【热文】一位县委书记眼中的官场真相

【热文】一位政府招商人员的感叹:长三角的企业为何北方挖不走?

【热文】从政治局会议看明年经济前景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