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典范之一:皖江城市带有何秘诀?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自国家发改委批复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来,各示范区比学赶超、各显神通,在优化产业分工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可谓是下足“功夫”。本篇将为您带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经验做法,作为安徽经济增长“主引擎”,皖江城市带究竟如何为中西部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探索新路?


全文4041字,阅读约11分钟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批复设立了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各示范区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提升配套服务、完善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优化产业分工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承接能力,推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现将各示范区经验做法整理刊发,供参考借鉴。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市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建设,积极探索科学、有序、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新路,推动示范区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为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经验示范。


2010-2020年,示范区累计承接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到位资金6.2万亿元,年均增长16.6%;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1万亿元、2万亿元台阶,达到25565亿元,年均增长9.2%、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5万元,达到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的81.9%,比2010年提高17.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2000亿元,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强化龙头企业带动,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示范区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起来,引进京东方、长鑫电子、维信诺、联宝、蔚来、大众等一批国内外领军企业,布局建设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带动上下游企业快速集聚,形成“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路径,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2010年京东方总投资175亿元6代线投产,2014年总投资335亿元8.5代线投产,2018年总投资400亿元10.5代线投产,带动彩虹、康宁等上下游近100家企业聚集,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发展成为我国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之一。


2020年,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产业和铜陵先进结构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共集聚规上工业企业近500家,全产业链产值超3000亿元,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图:合肥京东方10.5代线一号楼


坚持科创产业融合,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示范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走好“科创+产业”道路,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是聚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建成3个、在建3个、预研4个,数量居全国前列。组建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和未来技术研究院,涌现出量子计算原型机、动态存储芯片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二是加快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十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钢铁、化工、有色、家电、建材等传统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未来产业,着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举办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启动运营安徽创新馆,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2010—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10:56:34调整为5.4:43.1:51.5,实现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771家、占全省79%。


图: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


深化区域分工合作,着力推动产业链优化布局


示范区创新合作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注重区域内科学布局、有序承接,形成跨区域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是深度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协同推进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牵头建立G60科创走廊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通航、环境等5个产业联盟,加快推进沿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建设。截至目前,沪苏浙在皖江示范区总投资中的占比超过50%,长鑫电子与沪苏浙相关企业达成总投资2200亿元的晶圆制造合作基地,宝武集团在马鞍山市投资建设特种冶金材料新基地项目。


二是密切与中部地区联动发展。充分发挥链接长三角地区与中部地区的纽带作用,积极参加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等合作平台交流,协同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互补。


三是融入和服务全国区域大格局。不断加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东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和市场开拓,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2020年承接亿元以上投资项目504个、实际到位资金1898.4亿元,占示范区承接项目总数的28%。


图:滁州惠科光电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厂区


夯实产业承接载体,着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示范区积极把握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促进园区转型,推动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一是大力推动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20条政策措施,在发展规划、资源配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布局以及财政金融、用地用能、环境容量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调整理顺管理体制,推动新兴产业集聚,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芜湖江北新区和池州滨江产业新城,已承接文香科技、安安新材料、中基恒光智能制造、安芙兰航空航天、信义玻璃、湾谷科技园、皖江学院、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芜湖)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进驻。


二是高水平共建合作园区。搭建产业转移供需信息对接和磋商平台,支持各地与沪苏浙开展多形式承接产业转移结对合作。加强苏皖合作示范区产业合作,积极推进“一地六县”合作区规划建设。加快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汊河大桥、南浦一级公路等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快速推进。设立一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积极探索参股集团运营、利益分成、“基金+基地”、定向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


三是全面推进开发区优化整合。支持合肥新站高新区、安庆高新区等一批承接产业转移园区转型提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投资强度,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由98个整合为75个。


图:合肥江淮蔚来生产基地


大力推动双招双引,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示范区突出抓好产业承接和招才引智,努力建设“高效皖江”“投资高地”,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全球投资者。


一是创新产业承接模式。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围绕十大新兴产业,成立10个由省政府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的新兴产业推进组,编制十大新兴产业规划和产业地图,系统研究产业支持政策,搭建新兴产业投资功能性平台,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


开展企业总部招引专项行动,鼓励各市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引进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在政府联系、服务、招引市场主体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分产业建立与国家级行业协会、商会的战略合作关系。


二是大力推动招才引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为优秀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广阔舞台。落实“江淮英才计划”及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人才政策等,鼓励各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海内外人才、高素质年轻人安家落户。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干部培养交流机制。


三是打造优质高效政务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健全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服务企业制度,芜湖市举办多场政企“畅聊早餐会”,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并持续跟踪问效。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责清单全覆盖,每年对清单进行动态调整,省级权力事项、省级审批事项持续保持全国最少。


省政府连续9年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30条政策,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支持各市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世界声博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重要展会,持续提升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下一步,示范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和全国区域发展大格局,不断深化合作,共同提升发展,着力打造合作发展标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先行区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引领区,加快建设成为长三角的“白菜心”,绘就长江经济带的最美画卷,力争在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互联网平台+金融场景:构建商业银行智慧养老金融生态圈

【原创】华略智库7000字讲透元宇宙:背景、技术、场景和机遇

【原创】欧盟碳关税:全球首个碳关税政策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原创】郑州龙湖金融岛开岛:离“河南陆家嘴”还有多远

【原创】借助消费互联网集成打响“四大品牌”,上海如何做到?

【热文】12年前一篇奇文,竟准确预判了当今世界局势

【热文】对话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中国如何化解缺芯风险

【热文】21世纪以来,为什么只有中国缩小了和美国的经济差距?

【热文】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三重压力下的中国经济实况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