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小县城靠什么在“抢人大战”中胜出

吴影跃、黄博文 上海华略智库
2024-09-03




作者:吴影跃 新兴产业研究院研究经理;黄博文 新兴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人才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发展要素,所有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在日趋激烈的抢人大战中,资源有限的小县城如何能够脱颖而出?本文选取了一批县城人才争夺战的“模版”,并从因需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四个维度分析总结了它们身上可学习、可借鉴、可化用的经验举措。一起来看!全文5660字,阅读约15分钟
华略原创音频上线,欢迎收听音频版
人才竞争的成效往往跟城市能级和产业实力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凭借密集的招才引智政策和高品质的工作生活及服务环境,不断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青年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纷至沓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对于产业结构较为传统、优质资源相对欠缺的县域地区而言,全方位抓好人才“引培留用”工作,推动劳动力资源大县向人才强县跃升,确实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但这貌似也是一件“事倍功半”的难事。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级市、市辖区、县域等结合自身实际就人才战略进行谋篇布局,通过采取独特的人才引留策略,在与大城市的人才争夺中脱颖而出,并逐步成为一座座靓丽的人才风景“县”。


本文精选了苏州太仓市安徽太和县广东清远市浙江德清县湖南攸县重庆江津区山东寿光市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人才引育和留用范本,总结提炼其招才引智的创新模式,为广大县域地区更好地“栽梧引凤、筑巢聚才”提供可学习、可借鉴、可化用的经验举措。


因需制宜,“自我造血式”做优人才存量

1.苏州太仓市:以产塑人,构筑“技能人才”强矩阵


太仓市是我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标杆。所谓双元制教育模式,是指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职教体系。


2001年,根据落户德企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太仓充分借助部分德企的技术积累,导入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推动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率先建立起国内首个与德国职业教育同步的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开启了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太仓样板”之路。


图1:中德职业教育健雄学院“开放日”


20年来,太仓立足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核心零部件等优势产业,依托在地德企、本土院校、德国巴符州双元制大学、德国工程师协会等多方资源,相继建立了20多个双元制培训中心和项目,逐步构建起覆盖“中专、大专、本科”的多层次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累计培养1万余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对于县域地区而言,如何快速将充沛的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对口人才红利”?可聚焦自身优势产业,支持龙头企业携手省、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技术学校等合作打造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共铸“订单式”人才培养之路。


此外,可对接发达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探索发展“双元制”、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等产教融合新模式,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壁垒,推进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技能人才支撑。


2.安徽太和县:从小呵护,构筑“后备人才”蓄水池


太和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虽然属于皖北地区,但却是享誉全国的医药集散地,素有“华东药都”之称。正是这座看似不起眼的皖北小城,吸引了全国5000多家药企,闯出了十几万名遍布全国的“药商大军”,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庞大医药销售网络。


事实上,太和县现代医药产业成绩耀眼的背后,是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储蓄后备产业人才,尤其是青年医药人才。近年来,每逢高考季结束,太和县都会发出《致广大高考考生的一封信》,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制药类相关专业大学生给予在校期间学费补助,旨在最大程度动员和支持本籍学子投身医药产业领域,持续扩充青年产业人才储备。


图2:太和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


例如,针对制药类大学生回乡就业,太和县会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本科毕业生10万元,研究生以上毕业生15万元),以及优先享受租住公租房(全额补贴租房费用)等优惠政策。自2019年实施资助制药类大学生政策以来,太和县已累计资助相关大学生超340人。


太和县这种对于本籍异乡人才的“回归”策略是一种需要资金和耐心的长期投资,是将学业、事业、乡情耦合起来的人才政策。这比简单的联络乡贤、要求年轻人回报桑梓要实在、给力,确实也得到学子们认可。据悉,目前已经有部分本科学生回流本地药企。


3.广东清远市:强化链接,点亮“青年人才”返航灯塔


地处粤北的清远,曾在较长时间里面临乡村人才引留“两难”窘境。对此,清远瞄准本籍大学生系统性做起人才回流大文章。自2022年实施大学生“雁归计划”以来,清远各区县对当年1.8万名清远籍应届大学毕业生逐户实施“敲门”行动,在打好亲情牌的同时,开展就业创业政策答疑和岗位推介会,组织大学生到乡村振兴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企业、镇村等实地观摩90场。


截至2023年7月底,4446名清远本地籍大学生已回到家乡就业创业,青年人才回流率近四分之一,且其中超七成大学生为农业、水利、畜牧等涉农专业的急需紧缺人才。


除了把人才“引回来”,还要让人才“干的好”。作为广东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清远利用省职教城(全国最大的三个职业教育园区之一)坐落本地的优势,加强对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其干事创业能力。


图3:清远广东省职业教育城


同时,设立大学生人才创业支持专项,在两年内投入400万元贴息资金,撬动项目贷款金额超6000万元,可支持发展大学生创业项目超300个。此外,清远还打造72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返乡入乡大学生干事创业提供政务服务、就业咨询、创业激励等“一站式”服务。


青年人才流失严重是偏远地区及县域地区的通病。从太和、清远等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要解决这一问题,核心在于“长期主义”“深度链接”和“适配服务”。


县域地区要对本地青年人才进行精准摸排,通过为本籍大学生提供相关学费补贴、定向培养等,持续扩充对口人才“蓄水池”。同时,积极对接高等院校就业办、本地高中校友会等单位组织,联通青年人才与县域地区发展桥梁,打造青年人才回乡创新创业“栖息地”。


因地制宜,“外部输入式”扩充人才增量
1.浙江德清县:飞地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德清县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靠近上海、紧邻杭州,曾连续7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6次荣获浙江省科技工作优秀县和浙江省人才工作优秀县。作为常年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一方阵的成员,德清柔性引才的模式功不可没。


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德清就通过与中科院成立“科研生产联合体”让一批来自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为德清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打造了享誉全国的“德清模式”。


2019年,德清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契机,先后在杭州与上海设立“人才飞地”,大力招引发达城市的高科技项目和高科技人才,形成“上海/杭州研发办公+德清转化生产”的闭环生态。此后,德清又立足本地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核心产业,扩大柔性引才范围,在创新要素、产业资源富集的深圳与投石智库联合打造了飞地孵化器——经开智库,全力招引和承接珠三角地区具有成长潜力、市场前景的优质产业项目、人才项目。


图4:德清深圳飞地经开智库启用仪式


最新数据显示,人口只有65万的德清县,近4年引进人才超8万名,其中不仅包括超百名柔性引进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等,还有一大批全职引进的留美归国博士、离杭回乡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以及从杭州来德清创业的00后追梦人等。


对于县域地区来说,引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善用才。真正实现高端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 ,首先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精细化编制“柔性引才”需求目录,包括柔性引才类型、目标城市、目标高校等,以便于后期实际操作。


同时,为进一步打破县域地区与一线城市人才的物理空间屏障,可通过在先进地区建立“人才飞地”,广泛链接其人才资源,并采取兼职聘用、“揭榜挂帅”等柔性用才方式,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引用”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


2.湖南攸县:校地互动,让学子与乡村双向奔赴


攸县位于湘东山区,是湖南省经济十强县、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近年来,面对内陆地区人口持续流出趋势,攸县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攸县模式”,构建起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建共赢的引才育才新局面。


其中,“实训攸州”是攸县最亮眼的人才活动品牌,自2017年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六期,通过订单式实习、组团式实训、志愿式实践等方式,为高校在读学子提供机关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不同岗位600多个,累计吸引清华、浙大、南开等全国198所“双一流”高校的1900余名学生参加。


实训期间,各大高校学生共开展各类调研50余次,形成调研报告40余篇,提出合理化建议200余条。如2021年来自湖南大学的万旋为攸县起草了《关于促进攸县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意见》,经县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为攸县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注入新的智慧与活力。


当然,更令人欣喜的是,每年还会有一大批经历过实训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来攸工作。


此外,攸县用心搭建人才平台,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一批双一流高校签约建立博士工作站,由高校选派一批研究生到攸县开展专题研究或课题调研;还与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签订人才供需合作协议,在高校开设高分子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专业课程。截至2022年底,累计促成企业与科研院所达成合作项目23个。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县域地区可以通过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方式,吸纳全国优质高校生为地方发展献计献策,同时重点强化与省、市内本科院校和研究所战略合作关系,以合作例会机制开启校地合作新征程。


例如,可支持本地高新技术企业深度对接一批知名高校院所资源,联合共建一批契合本地产业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产教融合实践基地、院士工作站等招才引智枢纽,吸纳国内一流的产业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参与,全面促进产学研融合和资源优势共享。


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式”厚植人才沃土
1.浙江湖州市:数字赋能,人才服务“无边界”


随着数字技术加速赋能千行百业,人才服务也迎来新变革。湖州是浙江省首个面向全球发布“人才数字大脑”的地级市,在数字引才方面经验丰富。


在整合数据资源方面,湖州坚持横纵协同发力,跨部门、跨业务横向联通社保库、职称库、企业纳税库等数据源41项,跨区域、跨层级纵向打通区县数据库、产业平台数据库等数据源7项,全面掌握人才工作相关的底数信息。


同时,湖州注重系统兼容,通过流程再造、生态构建,超前布局数据交互接口,归集并上线多跨场景应用76项,通过构建“云上”人才服务多元应用场景,为人才提供便捷贴心服务,上线1年即服务超1万人次,申兑人才政策资金达1亿元。


为动态监测人才发展情况,湖州还实施“一人一码”管理机制,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人才工作评价算法模型,智能获取并分析研判人才规模、人才结构、人才效能、人才平台、人才生态五个维度数据,及时调整全市人才发展战略。


当前,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县域地区要敢于拥抱数字化,积极借鉴先进地区“人才数字大脑”“人才智岛系统”等建设经验,在“人才数据仓”建设基础上,打造集成人才引进、培育、服务、治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化人才管理系统,实现人才工作“智治”。


因事制宜,“刀刃向内式”改革体制机制

1.重庆江津区:评价松绑,人才成长没有“天花板”


重庆市江津区是全国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先锋,自2018年开展相关改革以来,聚焦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等突出问题,从评价导向、标准、方式等方面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激励各类人才发挥最大价值,入选重庆市委组织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十大创新案例。


江津区倡导人才评价不拘一格,在非品德、能力、实绩等条件上逐步放开限制,如对不符合年龄等非核心条件的人才“一人一议”,切实将优秀人才评价出来。同时,依托决策咨询委员会等专家资源,建立人才评价专家库,根据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人才类别,组建适配专家评审组,确保专业人才由行业专家评价。


此外,江津区非常注重动态评价人才,敢于揭掉人才“永久牌”标签,实行优胜劣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考核管理机制,自评价体系改革以来已有38人被取消人才资格,一定程度上“倒逼”人才长期保持创新创造激情。


创新发展,贵在敢为人先。县域地区要用好人也是同理,必须敢于打破“刻板印象”。建议通过引入龙头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开发制定符合本地发展需求的人才评价标准规范,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分领域、分赛道、分层级科学精准评价人才。


同时,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灵活的薪酬管理模式,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并建立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持续壮大县域多类型人才队伍矩阵。


2.山东寿光市:模式创新,市场引才跑出“加速度”


“人才发展集团”是近几年各地兴起的人力资源运营新模式,被称为覆盖人力资源服务全产业链的“城市HR”和整体人才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县域地区尤为受用。山东省寿光市是我国县域探索市场化引才的重要先驱,其于2020年正式揭牌成立寿光市人才发展集团,成为全国较早成立县级人才集团的县域之一。


寿光人才发展集团在创立之初就根据当地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精心绘制人才“地图”,并通过与36氪、深圳创成汇等5家知名的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签署协议,引进青年人才近万人,助力寿光成功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


同时,为进一步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寿光人才集团立足本地“4+5”产业发展需求,探索打造了集“研发-孵化-中试-加速-产业化”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并通过“租赁、回购、共建”等投入方式,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创新平台和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以及标准厂房,引进中科院沈阳所寿光设施农业研究中心、济南大学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研院所和技术转移中心,在成立不到1年的时间内就吸引29个高端人才创业项目落户,其中4个项目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


因此,县域地区可通过对接国内知名猎头公司,探索联合人才服务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同组建人力资源服务联盟(人才发展集团),携手共建涵盖猎头招聘、人才项目投资、咨询培训、外包派遣、创新创业孵化等业务的具有市场化色彩的“双招双引”平台,打造全县人才工作“总服务商”。同时,引导企业通过猎头引进各层次人才,按引进人才急需程度、认定层次等予以相应奖补,进一步健全市场导向的人才引进吸纳机制。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
【原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厘清的几个重大问题【原创】90后精英致新人:如何拥有突破职场天花板的力量【原创】在党政机关,政研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原创】四海升平:平湖融沪之路上的四句诗歌【原创】全国“小巨人”新格局已定,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怎么干?【热文】淄博赴合肥“取经”:原来产业升级之路可以这样走
【热文】这一次,苏州反超深沪
【热文】不出海,就出局
【热文】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倾囊相授,如何把公文写成美文?【热文】在鄂尔多斯,发现中国不会被卡脖子的一大产业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