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卒中(1)协和的血色浪花
卒中治疗的三大利器是药物(阿替普酶,阿司匹林,那汀等),颈动脉手术,和介入(溶栓,取栓),以及颈动脉手术和介入同时进行的复合杂交手术。
颈动脉手术治疗卒中起源于五个城市,亚洲中国的北京,南美洲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北美州美国的纽约和休斯顿,和欧洲英国的伦敦。
1. 中国北京,1936年。
最早的颈动脉病灶切除手术 - Excision of the occluded segment - 来治疗卒中是1936-1937年在中国的北京协和医学院 - Peip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完成的。
但是多数卒中历史学者根本不提及此文,少数一笔带过的却误判为治疗精神障碍。尤其是被卒中大师误判,令人诧异。
第一个病人是一个47岁的男性俄国人,有的历史学家们强调的主诉是一年多 "时常焦虑,情绪波动,双眼噙泪"。其实看了原文是反复发作性右侧无力伴失语,典型的 TIA 病人。此人长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工作,1935年12月27日去北京协和医院求医。当时协和医院外科主任 Harold H. Loucks 在1936年2月12日手术探索,试图颈动脉造影时,发现左侧颈内动脉阻塞,针头有阻力,回抽无血。颈总动脉造影显示颈内动脉完全阻塞。于是手术改为病变段切除。十天后病人失语,右肢麻木等明显改善,1936年3月2日出院失联。
第二个病人是27岁的一个中国人,数学系男学生,历史学家们的主诉描述是"晕倒,被人力车拉回宿舍"。原文实际是高血压,急性卒中发作后右侧严重偏瘫失语十三个月。1937年4月2日入院,在5月7日住院期间外科副教授关颂韬 Song T'ao Kwan 实行交感神经切除术以求降血压,探索性颈动脉造影中发现左侧颈内动脉针插入有阻力,回抽无血,造影颈外动脉显示但颈内动脉完全阻塞。随改手术为病变段切除。术后病人失语部分性改善,右手指能动。
手术后第一个病人的失语和右侧肢体无力以及精神症状明显改善了,第二例病人的失语只有部分改善但瘫痪的手指可以移动。医生的建议是对这种精神异常类型的病人都应该切除血栓阻塞的颈动脉。
手术结果是由北京协和医院的 Wanho Chao,Song T'ao Kwan,Richard S. Lyman,Harold H. Loucks 报导的。题目是 “左侧颈内动脉的血栓形成 - Thrombosis of the Lef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发表在1938年的外科年鉴 - Arch Surg 第37卷,100-111页。
原文没有明确的诊断,但从临床表现判断两个病人应该是多发 TIA 和严重卒中晚期。因此此文应该是第一组颈动脉手术切除病变段治疗卒中的报导。
因此,第一次使用颈动脉病变段切除术来治疗卒中应该是在中国北京的协和医院由美藉中国医生 Harold Loucks(常译作娄克思)和中国医生关颂韬分别在1936和1937年做的。
文章的缺点是没有描述手术过程,不知道是切除病变段然后残端吻合,还是侧切清除血栓后缝合。另外也没有术后造影证明晚通,或术中确认再通的描述。只是从病人术后临床改善推测是再通了。下图是 Wanho Chao 写的病例。
Harold H. Loucks(1894-1982, 图2左上)毕业于美国的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医学院,在1922年来到北京协和医院 - UPMC - 外科做助理住院医生 - Assistant Resident in Surgery,在1930年做外科主任。他在协和医院与护士麻醉师 Mary Swisher 结婚。在1950 Loucks 回到美国。
关颂韬 - Sung-T'ao Kwan(1896-1980, 图2左下),毕业于清华学堂,在校是足球运动员。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创办的北平协和医学院第一期毕业生。关1926年留学美国,1930年加入协和医院,在1937年时是外科副教授。关在1949年去了美国,成了中国藉美国医生。
关颂韬大概是中国最早实施神经外科手术的医生。
Richard S. Lyman(1891-1959, 图2右下)(常译为莱曼)在1921年毕业于美国的 Johns Hopkins 大学,Lyman 在1930-1931年在苏联的列宁格勒实验医学研究所与著名的 Ivan P. Pavlov 一起工作。1932年在协和医院做精神副教授,后来是神经精神科主任。估计文章偏重精神和失语,主要是他的(错误)影响。Lyman 是美藉中国医生。1938年回到 Johns Hopkins 做教授,1941-1951年在 Duke 大学做神经精神教授。
文章的第一作者其实不是医生,是神经精神科的心理学家,她叫赵婉和 - Wanho Chao(从1940年后使用 Wanhe Zhao)(1912-, 图2右上),出生在中国江苏,193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在校时是蓝球运动员。后去重庆在中央卫生实验院做助手。当 Lyman 招人做伞兵心理研究时,赵参加了在昆明的培训。培训结束后随 Lyman 去了协和医院,做心理学讲师。
有朋友查出,赵氏家谱例举武进(今江苏常州)赵衡家族,清代名门望族。
赵衡(1877-1946),字颂平,一字仲平。世居漕桥镇,其宗祠在距镇一里多的楼村。江南诸赵,多为宋太祖次子燕王后代,南渡后,散居各地,楼村支,即其一。其祖赵应辰,字星五,公正廉洁,为一乡祭酒;父赵荫棣。赵衡兄弟三人,兄赵之基,字颂眉,官河南。其弟赵之屏,字叔成,官甘肃天水。赵衡创办振声小学,与其妹婿孙宇耀共同创办养根小学。赵衡二子:赵诏熊、赵访熊,均为清华大学教授。二女:赵婉贞,赵婉和 (上图中)。孙一人:赵南华;孙女一人:元元。
也是朋友提及2008年网上有一篇文章《赵访熊先生生平》提到:赵访熊的父亲经商,叔父毕业于东吴大学。他的四个兄弟姐妹中,姐姐曾在常州女师读书,哥哥和妹妹在清华大学毕业后留美。他哥哥赵诏熊是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妹妹赵婉和是心理学家,当时在美国。
赵婉和于1934年从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曾跟随莱曼和戴秉衡 - Bingham Dai - 在北平协和医学院接受过精神分析的训练。她还进行过儿童行为指导心理治疗工作,前后长达六年,也曾在北平精神病院从事过两年的心理卫生工作,在协和护士学校兼职教授过三年级护士应用心理学,在北京大学兼职两年,讲授过普通心理、儿童心理、青年心理和心理卫生等课程,因此她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赵婉和于1945年下半年受聘在西南联大开设了《心理卫生》课程。
赵在1946年被公派去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学习,有可能后来去了芝加哥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
因此,赵大概检测了文章中两例病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并写了这篇历史性的文章。可以理解为什么赵没有描述手术过程。
从现在的理念来看,至少原文题目应该改为 “左侧颈内动脉病变段切除改善了 TIA 和晚期卒中病人的功能 - Left Internal Carotid Thrombosis Excising improved Outcomes of TIA and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看来颈动脉手术治疗卒中从一开始就是针对晚通病人。切除病变 “再通” 后 TIA 病人明显改善或治愈。卒中严重脑损伤后的病人只有少部分改善。
好像在1940s时期已经有了无记载的认识,提倡切除病人阻塞段颈动脉,来预防斑块扩大和缓解血管痉挛。但是没有找到确切的报道。
从1936年颈动脉阻塞后晚通手术到现在已经八十多年了,手术改进,摡念更移,或褒或贬,不断掀起血色浪花。但是赵这颈动脉手术治疗卒中的第一篇文章却是静水流深,无波无澜。
很像宋代辛弃疾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欲说还休,命运之神飞去南美州,颈动脉卒中有了阿根廷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