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因技术能提高人类智商吗?| 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平克

2016-12-04 地球是透明的


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是哈佛大学心理系的教授,也是认知科学家、“继乔姆斯基之后的语言天才”,不仅能写论文,也出过畅销书,你还可能在TED上见过他。在今天推送的视频中,平克教授针对科技的空前进步,表达了对基因技术的忧虑和谨慎态度。


访谈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41mutjo9&width=500&height=375&auto=0


平克的回答


我认为,满怀自信地预言科技能或者不能做成某件事是不明智的,这两种想法都是。预言某件事一定不会发生的人看起来很荒唐,但是预言某件事不可避免要发生同样也很荒唐。有些事我们在技术上已经能达成,但人类社会选择不去碰,比如,超音速航空运输。如果你告诉一个生活在60年前(1957年)的人商用飞机的速度能跟2016年的速度一样,他们会说你是疯子。科技不断地进步、进步、再进步,但有时却踟蹰不前,因为人们不喜欢音爆,也不希望飞机燃油变得太贵。


同样,如果1972年的时候你说今后的四十四年人类都不会再踏足月球,然后开始倒计时,也会有人说,科技总是把我们带往更高更远。但有时不是这样。冷战结束了,人们对登月也失去了兴趣。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科技的未来难以预测。我认为在提高人类智力这件事上,(姑且不说那些天才)没人说得准,但我赌不行。首先的障碍就是伦理和法律禁忌。人们认为把优点传给下一代的做法是优生学的体现,但这也很容易滑向纳粹主义。我想,这是一个虚假的道德论证,但是这是目前大多数人的想法。这个想法不错,而且基因改造在很多国家已经或即将是违法行为。要克服这种阻力需要巨大努力,就像克隆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是违法的一样,当克隆羊多莉在1997年被克隆出来时,曾有人断言,没有什么能阻止人克隆人。克隆人似乎就在眼前,但是20年过去了,这件事依然没发生。



今年2月,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宣布正式批准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

研究员Kathy Niakan对人类胚胎进行编辑的请求,图为研究员yanKathy Niakan。


另外,设计高智商实际上比人们想像的要难的多。九十年代后期,人们都相信迟早会发现高智商的基因,这种基因能给你的智商值加上三四分。植入一些基因,你就会孕育出一个更聪明的宝宝。人们设想,会有关于音乐天赋的基因,也有关于运动协调基因。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特质大部分都是可遗传的。过去几十年的双胞胎和收养儿童研究已经说明了这点。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每个涉及智商的基因都会有连环效应,而这样的基因可能有几十种,几百种甚至几千种。所以,让你的孩子更聪明不是植入一个高智商基因的问题,而是可能要植入成百上千个基因。每次变动基因组都有可能引发未知的错误。而且,在近几年那些我们已经识别的基因中,也无法确认某一个基因对智商有益,我们现在只知道其中的一部分与智商相关。


这些基因具有连环效应,三分之一分IQ值。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是通过它们与智商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识别它们的。我们不知道这些基因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如果你发现其中一个基因在大脑中的具体作用,身为一名科学家这绝对是欢欣鼓舞的时刻。但是要弄明白这成百上千基因的作用,确定它们对智商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还将耗费很长的时间。我们怎么知道能够提高三分之一分IQ值的基因不会同时增加人们罹患癫痫、精神分裂症甚至脑癌的风险呢?当你向审查委员会申请进行人类胚胎研究许可的时候,他们会说,我们知道植入基因的好处,但是代价是什么?答案是,谁都不知道。你觉得他们会批准吗?而且家长们会愿意为此拿孩子的生物完整性冒风险吗?为了提高一两分智商,他们会愿意承担孩子患上精神分裂或躁郁症或其他什么不知道的疾病的未知风险?他们大概不会。



发育中的人类胚胎细胞


如今,有一种说法是家长为了帮助孩子成才可以做任何事。看看那些家长是如何为孩子的备考辅导班大把地花钱,拼尽全力把他们送到常青藤学校,诸如此类。我认为对于那些认为IQ特别重要的人来说,这种社交圈确实是必要的。但即使如此,仍然有人(至少从心理上)明确区分生物学干预与环境干预。这就是为什么至今还没一项运动是运动员光靠药物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也许你会说通过艰苦训练和使用药物来提高红细胞数量有区别吗?确实,生理上二者没有太大区别,但从心理角度看二者简直天差地别。人们绝对无法认同通过纯粹的生物学干预来作弊取得好成绩与艰苦训练是一码事。我并不是说这种心理区别会成为家长改善孩子基因的阻碍,但是,说它没有影响,说我们能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也是不明智的。



加州理工大学病毒学家戴维·巴蒂摩尔

在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风会上

对该技术表示忧虑


曾飚评荐


基因技术的方向


在谈话中,斯蒂芬·平克教授表达了对于基因技术的忧虑和谨慎态度。他的表述方式有点模糊,他赞颂科技进步,却不敢预测科技往哪个方向进步。这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态度,知道一个东西有用,也有着巨大风险,不敢轻易地说,是或者不是。这点大教授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基因研究在过去二十几年里取得了飞速发展。在平克教授工作的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与医学工作者、工程师、基因研究者合作,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从外显的行为,不断突破,深入到背后大脑神经机制、分子和基因。很多心理学家谈论自己的研究时候,往往能够与基因挂钩为荣。比如,在复杂的语言领域,心理学家已经确认了一种导致某种特定的语言障碍的基因FOXP2。平克教授所提到的智力例子,是最早进行遗传和基因研究的心理学领域,典型的方法就是通过孪生子研究,来确定智力发展中有多少的遗传因素。


语言和智力两个领域,恰恰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研究对象,基因研究处在起步阶段,很适合拿来讨论基因技术的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利用基因技术来改变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特别是后者,很多问题尚无法准确定义。


其实,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也在逐步开展。英国在今年2月份批准了一个研究计划,允许科学家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但是不允许将编辑过胚胎植入体内。中国其实走得更远,在去年就有科学家宣布对患有地中海贫血症的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他们对86个胚胎进行了基因修改注射,发现只有28个可以被认为是成功替代了目标基因。


在实验室之外,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的应用开放,更是波涛汹涌。这个因素恐怕是加大平克教授预测难度的更重要因素。


——评荐人曾飚






曾飚,北京大学中文系95级本科,北京大学心理系99级硕士,2003年10月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心理系攻读博士学位。曾获得多项英国和中国奖励。此外在政治评论、文学创作均有所特长,业余在英国媒体和华文创作从事写作,曾任BBC专栏作家6年。目前与家人定居在布里斯托。






我们的连体公众号AoAcademy(ID:AoAcademy)是一个用于开发诗歌与艺术教程的平台,它的线下活动是“诗公社计划”,由旅美诗人王敖和深圳“飞地传媒”张尔于2016年创办。



版权声明:本期字幕和点评版权属于“地球是透明的”,未经同意,其他微信公号和媒体请勿转载。喜欢我们的内容,请把它转发给你的朋友,如果想要加入我们或投稿,请发邮件到wangaoxueyua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