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 码头计划|石梦霞个展:内个外地人
1.2 km waterfront stage of wū wù wù
潮来潮往,海纳百川。上海艺仓美术馆建于黄浦江之上,伴随着潮声船鸣,时刻思考想象着艺术与美术馆的边界和真实。展望未来,一二里地的水岸从此开放为在地泊岸的码头舞台,欢迎八方创意自由松弛地停靠、休憩、交流与表达:视觉的、声音的、表演的、音乐的、剧场的、所有人与自然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浦,风乎艺仓,咏而归。在码头计划里,我们一起感知四周的流转变化,探索当下的无尽可能。
——艺仓美术馆馆长 余光照
“码头计划”第二期
石梦霞:内个外地人
Shi Mengxia: A Stranger in the Place
· 艺术家 ·
石梦霞
· 策展人 ·
刘化童
· 展览时间 ·
2023.2.18 — 3.15
每日11:00 — 18:00 (周一闭馆)
· 展览地点 ·
艺仓水岸 艺库1-2
· 开幕现场表演 ·
2023.2.18
《从头再来》15:00-18:00
《追随阳光》16:00-16:30
2023年2月18日至3月15日,艺仓美术馆将在位于艺仓水岸的艺库空间呈现2023年度首场“码头计划”展览——“石梦霞:内个外地人”。本次展览是艺术家在上海的首次个展,将展出她近年在不同地方的艺术项目,以及为“码头计划”进行的全新创作。石梦霞曾先后生活并工作于太原、广州、纽约与上海,辗转多地的生活轨迹对于创作实践深有影响。展览名“内个外地人”源于她的自嘲,同时也旨在表明其创作路径——以介入者的视角进入空间,将自己的身份和观念与现场融合,在我者和他者混杂的认同中形成地方经验和私人情感的共鸣。
#1
关于展览
空间是石梦霞艺术创作的核心命题之一。她以空间性为前置条件,把场地和空间的特点融入作品,使空间本身演绎为艺术表达,让表演变成一种荒诞的真实。同时,她尝试以肉身化的体验与感知作为触发器,发现和感知被遮蔽的城市褶皱,在“场域”和“情境”中阐释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我的居间性关系。同时,她通过空间实践把社会环境改造成艺术现场,翻转着参与者和观众的固有关系,并且在艺术与社会、室内与户外、内在主体与外部他者等多项“内与外”的二元对立中悄然进行着某种置换。
石梦霞,《擦边球》,2022,单屏影像,2分钟
此次展览由三部分构成:“城中村”项目、“移动的绘画”系列作品,以及结合实地空间特征与周边社会群体的新作——邀请艺仓美术馆周边的广场舞参与者和附近居民共同创作的行为艺术作品《从头再来》与《追随阳光》,空间装置作品《想薅美术馆羊毛为流浪汉提供一个被监视的睡眠》。
“城中村”项目是基于东莞乌石岗城中村为地理空间和社区背景展开的艺术作品。如今,城市景观在集体规划和现代设计下趋于同质化,完美地遮蔽着混乱与自然生长。相比之下,外地人聚居的城中村是危险、混杂、污浊、多噪音的区域,即使是在居住空间以外的公共区域,也有随处可见生活和私密的痕迹。城中村高密度建筑与空间夹缝中交集着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独特体验,艺术家把它引入美术馆洁净光亮的文化空间,通过影像和搭建对视觉和身体空间的挤压,为观众提供一个复杂且具体的艺术体验。
石梦霞,《移动的绘画,在城市中(纽约)
No。0021-0025》,2020
木板丙烯,8 × 8 in,60幅
“移动的绘画”系列作品源自艺术家在纽约的绘画项目。在这个系列中,艺术家把绘画延伸至外在的城市空间,在她生活流动的轨迹中“在场”;而在展厅内,绘画却在画布上“缺席”。这种“内与外”的悖论为观众提供了主动连接和自动补足的感知过程。在“码头计划”的具体实践中,艺术家将结合国内语境,回应公共空间的社会策略,对“移动的绘画”稍作调整。届时,石梦霞将在临近展厅的公共区域内,寻找隐蔽之处进行“在场”的绘制——她把作品置于可见和不可见的模糊地带,在没有任何指引的前提下,静候观众的无意邂逅。
石梦霞,《移动的绘画,在城市中(纽约)
No。0054》,2020,
木板丙烯,8 × 8 in,60幅
从上述作品中,似乎不难发现石梦霞艺术创作的路径:从外地人的视角出发,介入不同的城市空间,并以此作为隐喻,探索内与外的辩证关系,继而探讨着艺术的物质性、在地性与本体论等当代艺术的诸多母题。对她来说,这不仅仅是艺术实践的方法论。更为重要的是,它形成着某种关于艺术家身份的观念——在本质上,每一个艺术家都是“内个外地人”。
石梦霞,《移动的绘画,在城市中(纽约)
No。0036》,2020
木板丙烯,8 × 8 in,60幅
#2
关于艺术家
石梦霞
·艺术家
·策展人
1995年出生于山西太原,201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2020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艺术家,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大学兼课教师,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她创作媒介包括绘画、装置、影像、行为以及文本,总体上分为两条线索,以绘画媒介为主关注剧场性的的创作连接具体空间和个人审美经验的观念性绘画,以及植根于真实体验的在地创作,捕捉地方经验和私人记忆的共鸣。她通过对抽象的物理空间或是具体的社会空间的塑造或介入进行空间生产,强调在地性和现场性,消弭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搭建艺术与场所之间的偶发性联系,和重构艺术家与接受者的交互主体性。
#3
展期公教活动
01
溢出载体的表达:
艺术作品的边界如何被勘定
时间:2月26日 14:00—15:30
地点:艺仓美术馆一楼
嘉宾:顾耀峰、计文于、朱卫兵、石梦霞
主持人:刘化童
一幅画是否必须被限制在画框的范围之内?绘画能否像“缸中之脑”那般溢出它的载体?石梦霞“移动的绘画”系列为我们提供了别样的可能性。当原本应该寄身于画布上的绘画出现在城市空间,而画布仍旧位于展厅之中;那么,艺术作品的边界又是被如何确定的呢?
02
城市记忆的再生产:
艺术家如何表现空间感受的内化
时间:3月11日 14:00—15:30
地点:艺仓美术馆一楼
嘉宾:莫万莉、于幸泽、石梦霞
主持人:刘化童
外在的物理空间构成了我们赖以感知世界的舞台,而内在的心理空间则是寄存我们感受的档案室。艺术家的创作不外乎是“对外感受—向内转化—向外表达”的三部曲。艺术家石梦霞擅长以空间感受作为艺术实践的始发站,那么,她又是如何展开这段艺术创作的旅程的呢?
#4
关于活动嘉宾
顾耀峰
·策展人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MAS交互集成艺术工作室主理人。曾任北京今日美术馆媒体总监;米兰世博会“亚洲之选”巨梦馆艺术品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在艺科技合伙人、上海总代表。
莫万莉
·策展人
·青年建筑学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青年策展人,《Architecture China》执行编辑。从事当代中国建筑的评论及历史研究,关注当代中国建筑的国际认知,在《建筑学报》、《时代建筑》等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策划展览包括2021苏州国际设计周城市更新单元、“甜蜜的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7)等,担任“木构复兴”(K11美术馆,2020)、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和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助理策展人。她分别于耶鲁大学和同济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于幸泽
·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设计艺术学博士,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后留学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和卡塞尔美术学院(硕士),获得卡塞尔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绘画大师子弟荣誉(2006-2007) , 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现为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设计基础学科艺术造型实践教学负责人。德意志联邦艺术家协会会员(BBK)。
计文于&
朱卫兵
·艺术家
计文于1959年生于上海,朱卫兵1971年生于黑龙江,分别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及中央工艺美院,以创作软雕塑作品著称;其作品多次在海内外各大知名画廊及重要展览中展出,并被香港M+博物馆、昆士兰美术馆 & 现代艺术美术馆等多家海外艺术机构收藏。
|影像及摄影提供|
艺术家石梦霞
#5
关于“码头计划”
“码头计划”(Dock Project)是艺仓美术馆旗下的独立艺术项目。立足于黄浦江岸,它秉持多元开放的实验精神,突破传统的“白盒子”模式,以打造1.2公里无边界艺术江岸舞台为目标。通过在美术馆所处的滨江大道信塔、艺库等场地举办各类艺术跨界活动——如版画艺术节、滑板节、涂鸦、放映会、音乐节等时尚潮流活动;并围绕展览展示、讲座对谈、工作坊、实验音乐表演、艺术驻地、公共艺术项目等展开交流学习;“码头计划”将陆续邀请不同艺术家、策展人、音乐人、设计师、研究者共同加入对话,就展览、教育、公共项目、写作出版、艺术跨界等内容,持续开发具有跨文化、跨学科思想精神的创新实践,并不断探索符合在地语境的艺术生态新模式。
“码头计划”将分为三大内容板块,分别为「呜」、「坞」、和「晤」。“呜”是轮船汽笛的声音,是船舶、码头的拟声词——码头计划第一板块关注围绕声音、音乐、听觉文化展开的艺术文化实践,探索非视觉,去中心,多元共创的美学思想。“坞”是电脑上的程序栏,是现实与数字世界的连接端口,是英文DOCK除码头外的第二个意思——码头计划第二板块关注艺术与科技的互动关系。通过“坞”我们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晤”代表着思想的交互与碰撞,知识的分享与交流——借助一系列艺术活动,我们在码头相聚相识、会晤畅谈,共同探索感受艺术之力。
#6
美术馆当前展览
无尽之旋——James Jean简明
简明中国首次
美术馆大型个展
🕙
2022 年 11 月 12 日 ~
2023 年 2 月 26 日(周一闭馆)
📍
艺仓美术馆 2F~4F
🎫
↑ 点击上方海报直接购票 ↑
周末单人票:150元/人
平日单人票:130元/人
周末双人票:280元/人
亲子票(一大一小):220元/套
优惠票(老人/学生):100元/人
及时了解艺仓美术馆及艺仓水岸的各类艺术活动资讯
欢迎关注我们的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