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 码头计划|底喘 Breathing Underneath
1.2 km waterfront stage of wū wù wù
潮来潮往,海纳百川。上海艺仓美术馆建于黄浦江之上,伴随着潮声船鸣,时刻思考想象着艺术与美术馆的边界和真实。展望未来,一二里地的水岸从此开放为在地泊岸的码头舞台,欢迎八方创意自由松弛地停靠、休憩、交流与表达:视觉的、声音的、表演的、音乐的、剧场的、所有人与自然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浦,风乎艺仓,咏而归。在码头计划里,我们一起感知四周的流转变化,探索当下的无尽可能。
——艺仓美术馆馆长 余光照
“码头计划”第三期
张北辰、张紫璇双个展:
底 喘
Breathing Underneath
· 艺术家 ·
张北辰、张紫璇
· 策展人 ·
高哲君
· 展览时间 ·
2023.4.8 — 5.21
每日11:00 — 18:00 (周一闭馆)
· 展览地点 ·
艺库1&2|艺仓美术馆
上海浦东新区滨江大道4777号
艺仓水岸长廊2层
#1
关于展览
艺仓美术馆码头计划将于2023年4月8日至5月21日,呈现新锐青年艺术家张北辰和张紫璇位于上海的首次双个展《底喘》(Breathing Underneath)。展览将展示两位艺术家近年来分别围绕海岛通信建设和矿业经济展开的部分研究性创作,包括一系列摄影、影像装置、声音,和论文电影。沿着彼此独特的研究方法论和创作路径,两位艺术家呈现了他们对“地下之物”不同的观察与思考,并将其带上地面,邀请我们在一个充满变动、冲突、忧虑、虚实交错的背景下开启对话。
张北辰,《博物馆的研究案例#1》,2022,收藏级打印,60x71cm,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Guin)在她的文章《小说的手提袋理论》(The Carrier Bag Theory of Fiction)中指出,科技,尤其是现代科技,一直在用它强大、巨大、坚硬的东西穿透这个世界。同样的,在其著作《媒介地质学》中,尤西·帕里卡引用了阿瑟·柯南·道尔1928年的一个神秘故事——《当世界尖叫时》。在这个故事中,一位教授正在进行一项秘密的地下钻探作业。他建造竖井,在地壳中越钻越深,直到发现了一个炙热的地核层,在那里土地嘶吼震颤,如同遭受强奸一般。教授决定用他的钻头穿透这个振动层,然后听到大地被穿透时发出的尖叫声。
张紫璇,《化石形态学-Me is Bending》,2021,摄影,幻灯片投影,尺寸可变,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张紫璇,《化石形态学-无题(mine)》,2021,摄影,幻灯片投影,尺寸可变,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在神话和历史中,地下既是基础设施的领域,也是隐藏劳动力的领域,也是浪漫的地狱想象发生的地方。垂直而下的过程混合着猎奇与征服的欲望,试图一瞥在地下低喘的生命,并将其带上地面。喘息在底端的生命传递着被掩盖的信号,亟待被继续解码;挖掘的行动却总是深受主体自身及其所在环境的影响,牵扯着不同权利代表彼此之间的冲突愿景—-犹如将树木连根拔起,获得的不仅是树木本身,还包括那盘根错节的根茎和哺育它的土地。埋藏在地下深处的生命本就是地表之上那个庞杂社会机器的缩影表征,折射出我们自身生命置于一个高度混杂、变化、资本化世界下所面临的变迁与困境。
张北辰,《太阳升起,大北电报站沉入海底》,2022,SSTV 信号传输图像制作的影像与图像装置,尺寸可变,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在试图还原这一文化-经济复杂性的同时,艺术家也赋予了我们短暂逃离历史主流叙事洪流,构想一幅地下神话图景的权力和可能性。在其最新创作《光线,电报,旗语》中,张北辰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东南海岸线的鼓浪屿。项目搜寻了“光线”“电报”“旗语”等一系列通信手段与丛林、土地及鼓浪屿海岛所构建的物理连接与历史联系;探查了这些信息媒介经由探险者传入,在岛民和外来者的共同编排下进行交换和重组的过程,进一步梳理了其介质在不同时空中传送与接收的线索,从信息传播路径的层面映射岛屿的历史想象与当下图景。张紫璇的《化石形态学》则对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废弃矿业旧址展开田野研究,使用技术、视听和叙事将热力通感为声音与画面,使采矿与冶炼活动中的化学连结转化为感官连结。由此,她讨论地质能量如何在生命与自然中循环、消耗和重组,并想象一种不再将资源资本化的可能性。最终,这些创作不仅展现了那些发生在不可见处的技术、资本、人力资源暗流,也洞悉了位于可见处的力量何以运作发生—同时塑造了挖掘者和被挖掘物的生命力。
张北辰,《旗语的占领消息》,2022,收藏级打印,88x58.6cm,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屹立在废墟和遗迹之上,拨开灰烬与碎石瓦砾,如果你也听到了地下的喘息,那就温柔地把它带上来。
张紫璇,《化碳记事》,2021,单屏录像,20分31秒 ,作品由艺术家和ClampArt提供
#2
关于艺术家
张北辰
·艺术家
张北辰,1993年出生于中国山东,于2019年获得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摄影与电子媒介艺术硕士学位。他专注于使用摄影的叙事结构揭开隐藏的历史,作品常以摄影,散文电影,混合媒介以及机构研究等形式进行。近期,通过使用交叉考古,人类学和个人与隐喻的视觉化的语言,他的实践质疑与调查文化遗产与亚洲殖民历史的关系以应对档案和地缘关系的变迁以及身份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流动性。
张紫璇
·艺术家
张紫璇的创作围绕电影与媒介研究展开,她同时关注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社会历史意义、以及人类媒介作为测量、发现自然的技术手段所导致的生态含义。通过影像和声音,她以超现实、多感官和情动的方式介入社会、日常生活、科幻及劳动,在观者和媒介、人与技术、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亲密和诗化的关联。
#3
关于策展人
高哲君
·策展人
1997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学习艺术史和文化研究。策展人、兼职艺术家。他最近关注当代艺术领域中有关动态图像和观看伦理的研究与实践,以及围绕媒介和感官展开的有关身份认同、创伤、科技更迭的话题。他曾参与策划的展览项目包括:《冲突置换》(2019)、《续章-香港当代艺术》(2020),《年轻年代:失去》(2020)、《Art for Peace》(2022)等,入选2022 OCAT研究型展览策展项目。目前任职于艺仓美术馆。
#4
关于“码头计划”
“码头计划”(Dock Project)是艺仓美术馆旗下的独立艺术项目。立足于黄浦江岸,它秉持多元开放的实验精神,突破传统的“白盒子”模式,以打造1.2公里无边界艺术江岸舞台为目标。通过在美术馆所处的滨江大道信塔、艺库等场地举办各类艺术跨界活动——如版画艺术节、滑板节、涂鸦、放映会、音乐节等时尚潮流活动;并围绕展览展示、讲座对谈、工作坊、实验音乐表演、艺术驻地、公共艺术项目等展开交流学习;“码头计划”将陆续邀请不同艺术家、策展人、音乐人、设计师、研究者共同加入对话,就展览、教育、公共项目、写作出版、艺术跨界等内容,持续开发具有跨文化、跨学科思想精神的创新实践,并不断探索符合在地语境的艺术生态新模式。
“码头计划”将分为三大内容板块,分别为「呜」、「坞」、和「晤」。“呜”是轮船汽笛的声音,是船舶、码头的拟声词——码头计划第一板块关注围绕声音、音乐、听觉文化展开的艺术文化实践,探索非视觉,去中心,多元共创的美学思想。“坞”是电脑上的程序栏,是现实与数字世界的连接端口,是英文DOCK除码头外的第二个意思——码头计划第二板块关注艺术与科技的互动关系。通过“坞”我们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晤”代表着思想的交互与碰撞,知识的分享与交流——借助一系列艺术活动,我们在码头相聚相识、会晤畅谈,共同探索感受艺术之力。
及时了解艺仓美术馆及艺仓水岸的各类艺术活动资讯
欢迎关注我们的订阅号
联系电话
68781390(10:00-18:00,周二至周日)
艺仓美术馆·地图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