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国焘血屠鄂豫皖(2)

2016-09-01 将军政要网



张国焘进入鄂豫皖苏区初期,待人温和,文质彬彬。当地那些土生土长的干部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位“大人物”很会发现问题。久战过后,苏区内村村寨寨一片断墙残垣,田地荒芜,粮食紧缺,只要红军数日不打仗,军队没饭吃,老百姓也跟着饿肚皮。原来白军频繁“围剿”,老百姓种下粮食无法收获,干脆就不种了,等着吃红军外线作战时缴获的“红米”。张国焘由鄂豫边苏区南部进入苏区,一路向北走,一路对各地苏维埃的头头说:这样不行啊,地还是要种的,不然会闹大饥荒。现在插秧已经晚了,种点南瓜之类的菜蔬怎么样?总能充饥嘛。问题虽不大,却很受务实的基层干部拥护。至少在鄂豫边苏区,因为张国焘的到来,普遍种起了南瓜。


张国焘于4月13日到达七里坪,与苏区负责人郭述申、王平章、郑位三会面。张国焘没有急于在这里推行王明的“新政策”,他要先熟悉情况。最初几日,他与郭述申等人的相处与谈话都是愉快的。几天之后,鄂豫皖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曾中生从前线回到七里坪。对于曾中生,张国焘就不那么客气了,曾中生是鄂豫皖地区犯“调和主义错误”的代表人物,属于被打倒之列。1931年5月12日,经过多日筹备,鄂豫皖特委会议在新集开始,史称第一次“新集会议”。张国焘在会上宣布了中央决定:撤销鄂豫皖特委,成立鄂豫皖中央分局,直属中央政治局领导;中央分局由张国焘任书记;改组鄂豫皖特区军委,张国焘任主席;成立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也称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 陈昌浩任书记。


张国焘走出了第一步,这一组织改造却是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推行“四中全会路线”的基础。又经他一个多月的认真准备,从6 月28 日到30 日,鄂豫皖中央分局在新集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史称第二次新集会议)。这次会议的气氛就不同了,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等人在会议上高举“四中全会路线”的大旗,猛烈指责以曾中生为首的原鄂豫皖特委在三中全会后“掩盖了立三路线的实质”,执行的是“富农路线”,犯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指责红四军“遭受严重的失败”。会议号召苏区党和红军同“右倾机会主义作斗争”。会议进而决定对苏区党政军群领导机关进行全面的“布尔什维克的改造”。会后,全区八个中心县委的书记被换掉了七个,除曾中生外,徐朋人、舒传贤、陈定候等苏区初创时期的功臣,分别受到批判,其中徐朋人被开除了党籍知作为这次会议的一个具体成果,中央分局决定组成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周纯全、高敬亭、王平章、郭述申等七人的常委会,实际上剥夺了另外四名委员曾中生、邝继勋、蔡申熙、舒传贤参与决策的权利。从此,张国焘不顾敌我力量对比,要求红军不停顿地进攻。会议按照四中全会的调子,决定重新划分土地,“贫雇农分好田,中农田不动,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还规定“凡是当年有余粮的就是富农”。为使新的“中央路线”得以贯彻,会议还为鄂豫皖党和红军具体规定了“十件大事”。


对于关注这部历史的后人来说,这“十件大事”中至少有两件是触目惊心的。一,决议要求“改造红军的成份”,“淘汰富农和地主豪绅份子”;二,“加紧肃反工作,消灭‘改组派’、‘第三党’和‘取消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