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朱毛之争(3)

2017-04-04 将军政要网



远方来信又来人
  

4、5月间,发生了两件事情使这种内在矛盾表面化了。
  

先是中央的“二月来信”。红四军红五军瑞金会师后,在得到一个相对安定和缓的环境的同时,也得到了中央在两月前发出和一封信——人称“二月来信”。“二月来信”调子比较悲观(该信发出之时,正值红四军退出井冈山之时),要求将部队分散,朱毛离开部队。
  

其中对红四军影响最负面的意见,就是这个“朱毛离开部队”。
  

对这封信,朱毛意见一致:抵制。
  

4月5日,前委复信说明不能分兵的理由,但朱毛均对个人职务问题及去留比较克制,在声明了不能离队的理由后,表示了可以“服从组织分配”的态度,同时建议,如果朱毛离队,宜派刘伯承和恽代英前来接替。
  

据当事者回忆,红五军军长兼红四军副军长彭德怀是表态反对“朱毛离队”中最激烈的一位。
  

这件事情很快在四军中引起了议论,因为毛泽东比较注重党内的正面教育,把“二月来信”前委的复信一起,交各个支部讨论,以明辩是非。
  

这一讨论起来,自然就要谈到朱毛该不该走?是两人一起走?还是一位走一位不走,哪一位走?谁该走谁不该走?要走了谁来接替?……等等等等。这些议论,与红四军在内部山头和积累的分歧相汇合相影响,自然而然地就有诱导人们作简单选择的负面作用,同时也不会不影响到红四军领导集团内部相互揣测与隔阂。
  

这个时候,从上海来红四军工作的刘安恭又来添了一把柴火。
  

刘安恭是朱德、陈毅的四川老乡,留德学生,川军行伍,南昌起义后到苏联学过军事,也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也很勇敢。一来红四军,就备受推崇——他是中央来的,又从革命中心苏联归来,讲起国际国内形势口若悬河,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带着一圈神圣的光环,“土包子”成堆的红四军干部战士,当然也就很钦佩他(其实刘是因“托派”嫌疑被苏方遣回的,同样因“托派”嫌疑被上海中央送到苏区来的)。朱毛之前有不同意见和争论,刘安恭一来,双方当然都想得到他的支持。毛泽东也请他出席各种会议,扶植他的威信。但因为四川老乡及留欧经历,他与朱德陈毅却更为接近。
  

但朱陈二人对刘安恭的看法又有所不同。因为刘从苏联带来的“一长制”(其实当时苏联还是“政委决定制”,“一长制”似乎还在后几年)和侧重军事工作的观点与朱德更为接近,朱刘关系更为密切。而陈毅则认为刘下车伊始就对红四军内部的一些分歧问题哇里哇拉,有欠妥当,且影响领导人之间关系和党内团结,曾提醒他应该作一番调查研究再说话。
  

然而刘安恭听不进去。
  

毛泽东因为已经感到了大家对他一人兼三职的意见,自己也觉得忙不过来误事,在前委扩大会上主动提出更换政治部主任,由刘安恭接任。
  

这个意见因为符合朱毛双方对刘的期待而取得了一致,在前委扩大会上获得了通过。
  

据后来李立三向中央政治局汇报陈毅谈话时说,当时投反对票的只有两人:陈毅、林彪。
  

然而毛泽东主动示和的表示并未将朱毛之间的分歧缓和下来,朱德有了刘安恭的支持,就想为一些自己认为很原则的问题争辩个清楚明白了——这也就是毛泽东后来在气头子上指责的“久抑求伸”。
  

刘安恭刚就任政治部主任,就赶上蒋桂战争结束,局势于红军有利。前委决定入闽作战,于是大家把分歧放下,又一心一德发展局面,直至“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这时敌情相对缓和,未得解决之矛盾又一次表面化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