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叶正松:是谁不愿意给老百姓免费医疗

2018-02-04 于此聚焦

▲每日好文推送,期待您之关注▲


作者:叶正松

来源:池州医学





李玲这个人,大家也许并不太熟悉。但是我要说,2003年“非典”那一年,她是第一个反对医疗 市场化,倡导公益性的学者,因为她,保全了我们基层卫生院医疗的网底,或许大家 就会有所印象。


李玲是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担任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评估专家组成员,是国内最早提出政府主导公共卫生医疗的学者之一。


她除了一些惊人的举动之外,还有许多惊人之言。比如,她曾面对记者的提问慷慨陈言:“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他们享受的是免费医疗,因为他们公费医疗体系,到司局级以上基本上是全免费的,恰恰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愿意给老百姓免费医疗,也就是说他们在享受着免费医疗,不给老百姓免费医疗。当然,这个人群是一个比较少的人群,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不仅仅是打破医疗特权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他们执政理念的问题。”


再比如她在某智库会议中坦言:“现在全世界都病了,治疗世界病需要中医的方法,中医背后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全面系统综合。应该综合配合,传播养生文化与健康生活方式。除了2009年医改方案所设计的,在中央台开设健康频道,现在,为什么不在微信开设健康教育的公共平台?”


李玲认为,中国一系列改革包括医疗改革最大的希望,在于大一统的社会制度+互联网+中国文化,如果能对三者集成创新,将带来最大的制度创新。包含医改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未来改革的重要抓手。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她认为,户籍制度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背后所涉及的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制度。未来随着改革,统筹层面越来越高,全国都一样了,户籍又有什么关系?一旦这样,中国社会人心得以凝聚,道德理想得以重建。


在李玲看来,中国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年前,当小布什将目标对准中国的时候,一场911,给中国解套。奥巴马第二届执政时宣布重回亚洲,又将所有目标对准中国,结果来场乌克兰危机,再次给中国解套。”其实在机遇面前,最大的风险并不是在于国外,而在于中国顽固的习惯势力。


“凡是西方的都是对的,凡是市场的都是对的,已经变成新‘两个凡是’了。”如果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需要一场市场的启蒙,现在则需要另一场新的启蒙。过去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今天,是中国要怎么去救社会主义\\\'’。更多热文可加微信:281563849。


在一次省部级干部医改座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表示要将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但是,在李玲看来,不论是安徽的基础医疗机构改革还是三明的县级以上大医院改革,试点成功的关键都在于,改革的主导者应为地方政府,而不应是医院。


李玲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天下可以有免费的医疗。医疗对于我们一般来说,它是准公共产品。我们可以看到有免费的产品,就是公共品。比如我们每个中国人享受的国防,它就是免费的,当然免费并不是说没有成本,其实我们是交了费的,国家组织起来给每个中国人提供安全。其实医疗也是类似于这样的概念,医疗的风险很大,个人没有办法来抵御,所以现代国家都建立医疗卫生制度,其实就是靠国家的力量组织起来,来抵御风险,给老百姓提供医疗安全的保障。所以,我觉得可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概念不能广而言之。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市场上交换的,也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像午餐那么简单的产品。你想如果家庭里面都是交换,还有夫妻关系吗?还有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吗?抚养你的孩子,不光是免费的,还是贴钱的。都用“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来套所有的产品和关系,可能也不是很合适。


实际上,在1949年到80年代,我们是建立了免费医疗体系的,在国际上备受称赞的所谓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我们当时国家干部,就是现在的公务员是免费医疗,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他们是劳保医疗,农民是合作医疗。当时中国用不到世界上1%的医疗资源解决了近四分之一人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推崇为世界的典范,在全球推广的。


这个制度难以持续的根源还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转移了,也就是80年代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当时我们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包括我们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都变成经济发展的配套。所以,我们也简单的把经济发展的一些原理或者一些规律把它套用到我们医疗卫生制度上面,所以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每位医改官员深思和警惕的。


下面是李玲谈中国医疗及医改的讲座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28dz8n3f&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