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南省卫健委健教中心最新提醒!

株洲发布 2024-01-12


5—11月正是登革热的主要流行季节,湖南省卫健委健教中心今天发出健康提醒,了解登革热的临床症状。呼吁市民,近期有去过登革热疫区且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面颈胸部潮红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主动告知疫区旅游史。
登革热是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病人→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疾病。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大约8—10天的增殖,才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  
我国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14天,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隐性感染者)。能传播登革病毒的媒介伊蚊如白纹伊蚊在我国分布广泛,登革病毒输入后通过伊蚊快速传播扩散。


关于登革热

1

登革热在哪些地方流行?


近年登革热疫情转趋活跃,影响全球各地,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登革热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今年以来,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阿根廷等国家出现严重的登革热疫情。目前国内多省已有输入性病例报告,部分陆路边境地区甚至出现局部暴发疫情。



2

登革热是一种什么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通过雌性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是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之一,主要在热带和东南亚热带发生流行。我国病例多发生在2~11月份,7-9月达到高峰。目前尚无疫苗或特效药,如未能及时得到救治,有可能导致重症甚至死亡。


3

登革热是怎样传播的?


登革热是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人来传播的。蚊子通常在白天活动,尤其在清晨和黄昏时更加活跃。人与人之间接触不会传播,与患者直接接触不会被传染。


4

登革热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当人被感染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经过5-8天的潜伏期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病后3-6天有皮疹出现,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脑出血等,病情严重恶化可造成死亡。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是“高热三痛三红+皮疹”。高热:突发高烧(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痛。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5

伊蚊(俗称花斑蚊)主要孳生在哪?


伊蚊孳生于水缸、水池、盆、罐、花瓶等清水型小积水中,雨后积水的树洞、轮胎等也可能成为孳生地。



6

预防登革热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防蚊灭蚊,清除各类蚊虫孳生地。一是清除家中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逐一翻转倒放。二是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保持通风,避免潮湿。三是安装纱门纱窗,挂好蚊帐,也可以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柠檬叶桉叶油的驱蚊产品。四是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7天换水1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


清除伊蚊孳生地,可采取以下措施:

  • 消灭蚊虫孳生场所:翻盆、倒罐、填堵竹洞、树洞,清除一切形式的小积水。

  • 对户内、外各种水缸加盖:每隔3~5天换水及彻底刷洗一次。以消除灭杀水缸内壁幼虫及蚊卵。

  • 花瓶、盆景等水生植物每3~5天换水一次,并冲洗根部。不在露天堆放废弃轮胎,或用塑料布覆盖,不留积水。

  • 对难于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必要时可投洒废机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7

做好个人防护


防蚊虫叮咬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外出可用驱避剂涂抹暴露皮肤,室内可点燃蚊香。到公园、街边等露天场所活动应该注意采取防护措施,最好穿浅色长衫长裤,身体裸漏部位要涂上防蚊水,防止蚊虫叮咬。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其他预防措施包括:
  •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 夏秋之间,注意保暖,防感冒;

  • 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 个人或家庭、邻居有流行地区旅居史、疑似病人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推荐阅读🔗:

来源 | 湖南疾控、三湘都市报

编辑 | 汤纯璐

审核 | 吴彪焕
合作热线 | 17352733309
新闻线索/采访联系 | 15907333036
电子邮箱 | 610255300@qq.com
如有侵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

支持株洲发布,记得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湖南省卫健委健教中心最新提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