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字的四种写法,与程序化交易的四种模式

2016-09-12 北冥乘海生 计算广告


“买Leads不能算买……造Leads!……广告人的事,能算买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大数据”,什么“AI”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我们是做程序化交易的,程序化交易有四种方式,你知道么?”听了这话,会场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中国互联网广告领域的人,对于不断地使用新名词有着极高的热情。如同孔乙己关心回字有四种写法一样,他们最关心的,是程序化有四种交易模式,自己的业务能不能被程序化临幸,以及一切与此相关的似是而非的新奇概念。上个月参加金投赏的启动晚宴,一众嘉宾们又是VR、又是AI、又是网红地,不知所云地在杯盘狼藉中讨论着返点的事宜。当然,概念背后的事情么,就靠买leads解决就好了,谁有功夫考虑哪些形而下的事儿。于是,有了上面那段某码皇有感而发的调侃。

说程序化交易领域是概念主义盛行的重灾区,恐怕不为过。那么“程序化交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我的观察,一线从业者对这个概念理解正确的人,比例并不太高,或者说,大家也并不在乎它是啥意思。简单来说,广告主,即需求方,自己架几台server,用程序从媒体那里实时选择和优化流量,就是程序化交易。注意,上面这句话里的几个要素,需求方、sever、实时选择流量,缺一不可。

具体地讨论一个例子。搜索广告算不算程序化呢?这个要算的话,恐怕海带也得算海鲜了。有人说,搜索不也是有个server,用程序实时决策出哪家的广告么?没错,可是这个“程序”和“决策”,都是发生在媒体,也就是供给方一侧的,而供给方这么做,早已经有快二十年的历史了,不属于我们说的程序化的范畴。

什么?我买个广告还得有服务器,还得写程序沦为码农?这听起来对于大多数广告主而言有点为难。不过给你用程序自由选量的权利,相当于买肉的时候可以按自己的意思挑肥拣瘦,从商业上来说可能有新的获利空间,于是程序化交易还是顺风顺水发展起来了。而广告主不擅长写代码架服务器的顾虑,也因为有需求方平台(Demand Side  Platform,DSP)的参与和代劳,迎刃而解了。

注意,需求方平台是个技术平台,靠的是产品和数据来提升效果,在中国市盈率20-50倍不等;而传统的广告代理是个普通生意,靠的是客情和服务能力,市盈率10倍就算不低了。这两个数字的巨大差异,是程序化在中国受到热捧的原因之一。不说这些,我们先来看看回字的四种写法。




有个叫IAB的组织,在数字广告业界赫赫有名,他们对已有的几种程序化广告做了一个总结,大家可以看看上面的表。(笔者去IAB总部拜访过一次,这是个私人公司,就在纽约一间逼仄的写字楼上租了个小间办公,却踏踏实实做了不少实事。)按照大体历史出现的先后顺序,我来解释一下这几种方式。

一、优选(Preferred Deal)。优选的交易过程如上图所示,这种模式的产生甚至比ad exchange还要早。当时,像criteo这类做重定向的广告技术公司,为了能在媒体的流量里选出自己需要的那一小部分,跟媒体签订一个高于刊例价的采买价格。但是,高价格不是白给的,媒体你得允许我还量,换句话说,我先看一遍(有人把这个叫first-look),需要的我留下,不需要的还给你你自己再出别的广告。总结下,这是一种一对一、不保量、非竞价的程序化交易模式。优选的基本交易过程,大家可以参考下图,值得注意的是,优选不见得需要Adx的参与,需求方和媒体直接就做了。




二、私有市场(Private Marketplace,PMP)。其实PMP这个词儿产生的并不早,不过回溯到最早的广告交易产品RightMedia,本质上就是这种模式。RightMedia产品的动机,是看到当时纽约的很多代理商,都有一些剩余的流量,同时也有一些想要的量自己没有,于是做了一个”网络的网络”,假设A代理商与B、C、D等代理商签了合同,允许他们来自己的剩余流量里淘宝,RightMedia的系统就按价高者得的方式替A完成交易撮合。可以看出,私有市场实际上是把优选里的“一对一”拓展成了“一对多”,同时引入竞价来分配流量。之所以叫私有市场,是因为各家媒体或代理商的流量,并不是公开向所有买家开放的,只有预先签过了合同,才能参与线上竞价。总结下,这是一种一对几、不保量、竞价的程序化交易模式。


三、实时竞价(Real Time Bidding,RTB)。这是程序化交易里最核心的一种模式,也是这个市场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从上面两种模式发展下来,实时竞价就很好理解了:把私有市场里的买家权利彻底开放,让所有市场上的需求方都可以自由采买就是了。从产品上看,实时竞价和私有市场区别不大,但是彻底开放的模式在商业生态上影响巨大。其实,把“实时竞价”与“私有市场”这两个属于相对照,有点儿不伦不类,因为后者的技术基础也是实时竞价。我倒是主张在讨论程序化回字的四种写法时,并且这个叫做“公开实时竞价”或“公开市场”。总结下,这是一种一对多、不保量、竞价的程序化交易模式。RTB的基本交易过程,可以参考下图。




四、程序化直投(Programmatic Direct Buy,PDB)。第一次看到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就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儿:为了怕大家不信,硬生生把“Programmtic”这个词加在了定语上,颇有几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神韵。这种方式,指的是广告主依然以保量和约(有时有一定比例的还量权利)的方式从媒体那里购买流量,只不过委托DSP对自己买下来的量进行投放和优化。总结下,这是一种一对一、保量、非竞价的程序化交易模式。


这就是程序化回字的四种写法,了解这几种交易模式是有用的,但也别指望有多大用。毕竟IAB不是广电总局,能够钦定女演员露胸露到哪里,高中生早恋不能成功等。其实,这四种方式更多地是对现有几种市场交易方式的总结。实际上,只要符合需求方在交易过程中“用服务器投放”和“在线实时选量”这两个关键特征,就可以称为程序化交易。

在程序化回字的四种写法中,实时竞价是正体,优选是简体,私有市场是宋体,倒是各有各的用处。唯有这第四种的程序化直投,像甲骨文一样难辨本来面目,怎么看怎么个别另样,值得好好扒一扒。

回到前面我们提到的程序化交易特征,需求方有服务器,这一点PDB满足,没问题;可以在自由选择流量这一点上,PDB就基本做不到了。即使在中国视频网站能够还量的交易场景里,往往也是类似五中还一这样的比例,挑选流量的灵活性并不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它最多算个原始共产主义的程序化交易。

算不算程序化交易其实不打紧,让我们来看看PDB的典型使用场景有什么新意。一般来说,PDB有如下的几种使用目的:


一、优化TA浓度。TA浓度,就是广告主需要的人群在整体投放人群中的占比。如果采用的是有一定换量比例的PDB模式,那么就可以稍微优化一下TA浓度,尽量把不符合要求的用户还回去。不过呢,一般来说PDB允许的的还量比例并不高,也就是四还一或者五还一,远不如优选方式(优选用于头部媒体也并没有什么问题)灵活,实际的作用只能是然并卵。再者说,目前DSP的人群定向数据基础,一般来说比不上媒体,只不过地位比媒体中立。用DSP来提高TA浓度,效果上并不见得有大媒体传统的Gaurunteed Delivery好,这颇有点儿“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般流氓无产者的意思。


二、对子产品进行流量分配。这一点倒是有用的:比方说联合利华,有那么多的产品线,总公司出面一起采买流量(这是为了拿到更好的价格),然后还要分配给各个子品牌,PDB可以帮忙做这个事。不过这个方式从产品和技术上来说,就是一个私有的Ad Network,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扯到程序化上来。


三、进行跨媒体频次控制这个思路从以前的所谓“Demand Side Ad-serving”就存在了:广告主买了好几个网站的广告资源,当然希望能够跨媒体进行频次控制。也就是说,一个人到了新浪一次、搜狐一次就算两次了。可是跨平频控要想真正有效,要么有较高的还量比,要么有足够多的子产品可以分配,否则也做不了什么。


实际市场的情况又如何呢?你会看到,PDB的交易方式大受各花色品种的广告公司欢迎。过去两年,就有不少的广告代理公司找到我,跟我探讨让他们眼前一亮的PDB交易模式。为什么他们的眼中闪着光芒?因为有了PDB这个概念,原来他们手里传统的代理业务,摇身一变就成了“程序化交易”,他们也从贩卖流量的商人变成了高科技创新者。当然,最重要的目的,是把公司的市盈率由8倍身不动膀不摇就抬到了30倍,多出来的钱,吃点什么不香啊!一位代理公司的好友说到他为什么钟情于PDB这种程序化方式时,撂下了这样振聋发聩的一句话:

PDB这东西可好啊,都不用跟广告主打招呼,我们就能做了!

像这种跟客户都没啥关系的交易模式变化,会是广告技术史上的重大进展?打死我也不信。


程序化交易的四种模式,其实说起来也不过如回字的四种写法一样,是文胜质而史了。真正洞察产品本质,不要掉落到形式主义的漩涡当中,是每一个互联网营销行业从业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公众号文章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