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城市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述评

2017-02-19 比较政治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曹海军 霍伟桦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学也成为了长足发展的新兴学科领域。作为集理、工、文、政、经、管等多学科门类交叉的超级学科,城市学和城市研究同时兼具学科或学科群的特点。不过,国内首先关注城市问题的学科主要集中于工科门类、理科门类和经济学门类,如大家所熟知的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城市(区域)经济。比较而言,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则相对迟滞。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当中,“城市管理”专业属于《目录》外专业;直到2012年在教育部新修订的《目录》中, “城市管理”才正式成为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专业。与“城市管理”专业近年来的火爆相比,城市政治学则显得更为寂寞。

  研究现状

  面对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为了适应学科日益发展的需要,中国政治学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从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路径出发,形成了几个特色鲜明的研究视角。

  第一类学者主要依靠工学门类下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向公共政策靠拢,探索城乡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城乡发展机制。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叶裕民教授是坚持城乡规划理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代表,而杨宏山教授偏重从公共政策和行政学视角分析城市问题。第二类学者则从区域科学的整体视角出发,不过使用工具和方法各有不同。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杨开忠教授、李国平教授、沈体雁教授从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杨龙教授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的视角研究中国区域发展战略问题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治理问题,尤其重视区域间的府际关系和公共政策等相关议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陈瑞莲教授提出从区域公共管理到区域治理的范式转变。第三类学者主要从城市社会学的路径,分析和研究地方政府治理和社区组织建设等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以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蔡禾教授、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何艳玲教授为典型代表。第四类学者主要从行政学、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城市和大都市区治理问题,主要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孙涛教授,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王佃利教授、曹现强教授、姜杰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姚尚建教授、易承志教授为代表。第五类学者长期关注美国政治及其城市发展史,以厦门大学美国研究所王旭教授及其高足公共事务学院的罗思东教授为代表。第六类学者致力于城市经济学和地方财政的研究路径,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踪家峰教授为代表。此外,张成福、孙柏瑛、张紧跟、叶林等人近年来开始引入新区域主义和城市治理相关概念和理论,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治理的现状。关于县市合并、撤县设区等有关行政区划问题的研究硕果累累,不一而足。

  从学者的学科背景来看,国内大部分学者主要是从政治学、行政学和公共管理领域分化出去研究城市问题的,少部分学者是从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学、历史学转型到城市问题研究的。从研究的学科领域来看,新型城镇化转型以及城市治理议题多集中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和经济地理、城市社会学等学科领域,而在政治学、行政学、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则方兴未艾。虽然学科背景不同,但学科间的交流不多,研究成果的集成化程度不够,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理论范式。

教学现状

  城市政治学目前还没有成为正式的学科建制,只是由少部分高校政治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开设了类似的选修课程。比较而言,城市管理学却取得了繁荣的发展,2001年以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云南大学、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先后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正式设立了城市管理专业;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成为国内首个被批准设立城市管理硕士点的高校;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公共管理学视角下的规划学科点,设立了城乡发展与规划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他高校则在行政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下招收城市管理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设有城市管理专业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有8家,地方院校有20多家,还有部分高校在经济管理、城乡资源与环境等学科领域,分别设置了城市管理的相关专业和方向。全国149个开设MPA的院校中有25个开设了城市相关学科。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南开大学是国内第一所与国外高校(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联合培养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院校。可见,我国的城市管理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MPA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专业名称方面,各大高校彰显了自己学校的特色,反映了该校专业的师资配备情况。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是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设立的,在课程设置上,城市管理专业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合作开设必修课如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合作开设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课程;同时由该学院开设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城市与规划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而言,城市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包括管理学原理、政策分析、经济学基础、城市政治学、城市管理学等,但根据各校的师资力量和实际情况,会相应有所调整,或偏重于理工科的城市规划、人文地理,或偏重于经济学、管理学的区域经济、财政预算决策。

  此外,全国各高校先后成立了以城市管理为主的高等研究院、系、所。如苏州大学的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南京财经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等,专业化的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实力逐渐增强。

在竞争中突显学科优势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这些国家开展城市政治学、城市管理专业教育已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在美国,城市政治学和城市管理学的发展如日中天,学术界硕果累累,美国政治学会下设了城市政治学分会,各大院校也开设了相关的专业和课程。

  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同的学科对城市发展的研究已经展开了竞争。诸如,中国城市科学协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中国城市建设协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等团体借助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和经济地理、城市社会学等学科,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而对城市管理的需求也日益隆盛,政治学、公共管理的学科使命已经凸显,具体体现为三个学科层面的努力:第一,构建城市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包括基本概念、主要议题、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第二,从比较地方政府和地方治理的视角研究中观层面的城市政治和城市治理问题。例如市制研究,包括城市政治结构、城市政府职能、行政区划调整;大都市区治理,包括行政碎片化与跨域治理等等。第三,中外城市政治和城市治理的实践和政策,例如城市人口(户籍)政策、环境政策、住房政策、卫生政策以及交通政策等等。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