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破除“洋八股” 构建新话语

2017-03-31 比较政治学研究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大量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再加上一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大肆宣扬,以“西方文明中心”论、“普世价值”论等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在高校师生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致使一些师生甚至认为只有西方文明才代表科学和进步、只有西方的“普世价值”才是真理等。“言必称西方”或“言必称美国”成为一些人最显著的话语特征之一。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高校相关评价体系中也出现了以西方理论作为教学、研究的评判标准的现象。一些管理和评价体系甚至只重“洋气”、不问是非,不仅把在国外期刊发表作为衡量一篇论文是否优秀的标志,而且认定在国外期刊发表一篇论文可以等同于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几篇,甚至以在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期刊档次等作为评定职称、申请资助以及各种奖励的重要依据,“西方承认不承认、西方赞成不赞成”不知不觉中成了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这就导致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少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不懂、不信马克思主义,而且“洋八股”思想严重,甚至经常在课堂上宣扬西方错误思潮。

 

由于“洋八股”思维的长期作祟,不少高校不仅在进人的时候要求海外背景、评判学术成果时迷信在国外期刊发表,甚至要求正高职称参评者、重要学科学术带头人等必须有海外学习经历。如果没有海外经历便很难得到认可、提拔、重用,就连意识形态属性非常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也是如此。多年来,这种做法和立场致使在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屡见不鲜的“怪现状”多年来不仅没有被真正制止,而且在某些高校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些现象造成的危害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对这种“洋八股”思维,我们应高度警惕。前些年,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教学、科研中几乎一统天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却被排挤到了角落里。此外,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也面临类似问题,神话、迷信西方理论的“洋八股”问题可以说在中国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人文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如果任由“洋八股”横行,我国的学术研究的评判标准将彻底变成“西方承认不承认、西方赞成不赞成”,如果把西方的评判标准简单套用为我国的学术评判标准,我国的学术评判体系就有被西方所操纵的危险。而一国学术评判标准乃至评价体系上的“崇洋媚外”就相当于将话语权拱手让人,不仅使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凭借其手中有影响力的期刊轻易将我国很多优秀科研成果收入囊中,更可能让西方的价值观左右我国的社会科学乃至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这不仅会严重危害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甚至会威胁到我国的政治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和研判这些问题和挑战,不回避高等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旗帜鲜明地反对“洋八股”,在学术研究中坚决反对评判标准的西方化,坚决不搞所谓“自由主义”“中立主义”的评价。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引导广大专家学者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