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届国家安全话语传播高峰论坛圆满召开


第二届国家安全话语传播

高峰论坛圆满召开



      第二届国家安全话语传播高峰论坛于2018年3月31日在杭州师范大学成功召开。此次论坛由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主办,以“构建国家安全传播话语体系”为主题,特邀国防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防科技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3月31日上午9点,会议拉开帷幕。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主任施旭教授主持会议,杭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春雷致欢迎辞,表达了对本次高峰论坛顺利召开的真切祝愿,对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智库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对在座嘉宾致以欢迎与感谢。



      在主旨发言环节,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从多元视角对国家安全话语传播相关议题加以探讨。

      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施旭教授以“建设国家安全话语体系”为题,指出在大国博弈、“中国威胁论”及中国国家利益延伸的语境下,必须开辟“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研究”的新领域。他认为建设国家安全话语体系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可以构成、阐释、指导、强化、维系、监察、调节国家安全实践;另一方面,话语(体系)又反映或折射历史、文化和现实,因此国家安全话语研究体系的建构必须走中国道路。施旭教授进一步勾画了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一系列相关学术与实践问题。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唐永胜少将指出,由于国际体系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加速变革,大国之间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竞争与合作并存仍然是大国关系的基础性特点。要切实提升在国际体系中的结构性权力,中国须充分认识和适应国际变局和走向,有效发挥地缘政治优势以不断积累结构性权力。其中的信息因素(包括话语)对于权力结构具有其他要素不可比拟的渗透性和扩散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构建和完善国家安全话语体系具有超越国界和诸多领域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杨宇军教授探讨了新闻舆论以及国际传播的重要性。他认为,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政府不断提高对国际传播的重视程度,但是传播的内容、渠道、形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同时,杨宇军教授指出了中国在国际传播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他特别强调,在对内传播的涉外问题上,应重视内外传播有别之分,避免对内对外传播效果相互抵消。 



      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郭惠民教授解读了特朗普政府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揭示了美国长期以来“寻找与制造敌人的激进威胁观”战略思维传统。他认为在新时代,中国应在对外话语方面加强建构,掌握主动权,同时应理性看待外界评价,加强与受话语影响的群体对话,消解美方的话语霸权。 



      外交学院副校长孙吉胜教授分析了国际安全治理过程中,安全话语与安全政策相互影响的重要关系,认为二者之间需保持平衡。在当今话语竞争与博弈的新时代,要让中国的国际安全话语对国际安全治理发挥积极的影响,应有效传播中国独特的国际安全治理理念和安全话语,让世界真正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秩序观与安全观。 



      浙江大学余潇枫教授围绕“话语安全”与国家安全战略再建构展开论述;他认为话语建构的本质是权力建构,中美国家安全战略再建构的实质是中美在国际体系中权力关系的再建构。余潇枫教授还指出,安全有三个维度,包括客观安全、主观安全和话语安全,其中话语安全使得主客观的威胁转变为政治议程中的特定安全问题。因此,根据话语安全自身的性质与特点,国家需要通过话语选择与话语实践促成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的形成。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刘跃进教授阐释了当代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文化及文化安全。他指出,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文化安全特指非政治性精神文化的安全,包括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念安全、生活方式安全等。话语与话语传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因此话语安全与话语传播安全既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容,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认为现代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超越“西方中心论”,打造东西互济、陆海联通的新世界图景。但在世界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中国在实现“一带一路”事业的实践中,必将面临种种风险和挑战,特别是西化国家的质疑态度。王义桅教授细致分析了“客体悖论”、“过程悖论”、“系统悖论”等方面,并结合 “雅万高铁项目风险分析” 案例解读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问题。他指出,为实现各国持久和平的共同发展,必须要用前瞻性的眼光研究历史、预见未来,使“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国际认可,让中国掌握国际话语权。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波教授基于2016年美国的《波特曼-墨菲反宣传法》,探讨了美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的演变,着重考察了后911时代影响美国国家安全话语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他指出《反宣传法》是美国战略传播理念的进一步具体运用,以强化美国国家安全话语影响力为根本目的,以反制外部世界的话语威胁为主要目标,从而营造符合美国利益的安全话语环境。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陈积敏研究员基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探讨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他认为该报告阐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指导原则和应对挑战的优先选项,凸显特朗普政府美国利益至上的执政原则。同时,该报告对中国做出了重新定位,而其在贸易问题与台湾等问题上不断对华施压意在达到“探底”与“求利”的目的。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周永生教授围绕日本复合型安保体制、战略与中国的关联性展开论述。他认为日本国家安全体制是一种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领域的复合型安全保障战略。近年来,其国家安全规范逐渐由以专守防卫为主向攻守结合的方向转变。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郭锐教授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军事现代化”报道,指出其报道深受国家利益、价值观念、政治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等臆断性言论的背景下,中国应加强国家安全话语能力的构建,从多个维度引导和推动美国主流媒体客观报道中国军事现代化,达成自我塑造与他者建构相结合的目标。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与安全研究所执行所长刘强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沿线国家的广泛关注。但在实施与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媒介传播以及部分境外专家对超越经济领域的过度解读,使得中国的政治与军事意图遭遇质疑。为解决这一政治话语与军事话语的困境,刘强教授建议应大力推进经济话语,加大增信释疑力度,努力规范政治话语,适度增加军事话语。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杨卫东教授探讨了美国自由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与美国崛起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美国式自由主义话语体系的传播主要借助英语作为全球主流语言,发挥美国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向世界输出美国文化软实力,从而确立其在全球的话语霸权。他指出,由于美国过多考虑美国利益而忽视他国利益,导致美国话语霸权构建下的国际秩序缺乏正义性,并提出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应坚持国际秩序的正义性,坚持话语的构建作用,用世界能够理解的中国话语塑造与引领未来国际秩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林爱珺教授以《网络主权与国家话语权》为题,分析了网络信息战中的国家安全问题和美国在网络自由与安全方面的双重标准与话语霸权、文化霸权等,提出以网络主权原则建立协同治理的全球合作运行体系,从国家政府、国际社会、国民利益三个视角出发,尽快建立一套能够融入国际话语体系的表达框架,让中国观点和主张能够结合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让西方民众听得懂、能接受,建立外宣口径的论述框架,提高对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维护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



      在自由讨论环节,嘉宾们就国家软实力、对外传播策略以及国家安全话语体系建设等问题展开讨论,气氛热烈。最后,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的施旭教授作总结发言,强调了与会专家对于话语(体系)与国家安全内在联系和文化异质性的共识,表达了对与会专家的感谢,以及中心智库未来发展的美好期盼!




责任编辑| 周乾

文字来源| 刘琼

图片来源| 林祯昊 周殷 张璐杰

审核| 章晓丽 谢秀婷


【往期回顾】

  构建国家安全传播话语体系——记首届国家安全话语高层论坛成功召开

第十届全国“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学术讨论会 通知01

   征文更新 |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FREE ACCESS from the JMD   施旭教授新著《什么是话语研究》出版   通知 | 第六届“话语与多元文化”国际会议    第一届“文化话语研究”高级研修班 通知01



微信号:文化话语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