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女人和法国男人和两个混血女儿

2016-05-19 徐沪生 徐沪生

(照片都是卢璐允许发的)

上个礼拜的一个晚上,我去参加一个线下读书会,认识了几个写作者,当中有个女生叫卢璐(她说可以写真名,这篇文章发之前给她看过),之前在网上简单聊过,但并不很熟,这次是初次见面。她带了老公和孩子过来。

“孩子呢?”

“那两个。”她指着不远处。

“那两个?”

来参加读书会的有不少十七八岁的年轻孩子。我以为她指的是某两个高中生。不可置信。那她得多大岁数了?起码四十多。但看着明显不像,只是皮肤黑了点,比我还黑。

“不是不是,是后面那两个小姑娘,混血儿。”

“混血儿?”之前只知道她有家庭有孩子,但并不知道孩子是混血儿。“哦,我看见了。”

果然两个很可爱的小姑娘,黑头发,有个自然卷,也有点黑的皮肤。虽说人生而平等,但作为混血儿,她们的五官容貌确实很有先天性优势,中西方合璧,很好看。

“几岁了?”我问。

“一个三岁,一个六岁。”

大概猜到她的年纪。她模样看着,往岁数大了猜,应该有三十五了。结果她说出一个远比三十五大的数字来,说她在网上写文章都主动自称“姐”,因为生怕被别人叫“阿姨”。我很惊讶,说:“那你生小孩很晚啊,比我妈生我还晚。”我妈三十三岁才生我。

“结婚就很晚,三十多岁才结婚的。”

看吧,姑娘家不是非得那么早就结婚的,赶鸭子上架似的,何必呢。三十多岁才结婚的,依然幸福美满。

“混的哪国的血啊?”我问。以为是偏黑色肤色。

“法国。”她指着身后一位跟她年纪相仿、西装革履、头发梳得很整齐的成熟男子介绍,“这是我先生,中文名叫卢中瀚,我给他取的。但他不会说中文。”她跟我们解释,又用法语跟她先生介绍我们。

他先生很友好地对我们笑。是很有魅力的法国男人。和她同龄,但都看不出来那么大岁数。

这画面使我想起三毛和荷西。美好而浪漫的异国恋情,叫人羡慕。只是结局叫人感伤心疼。也想到杜拉斯的《情人》,是中国男人和法国女人,可惜也没有好下场。

但卢璐的两个小女儿跑过来,用中文跟我们打招呼说笑,又用法语跟爸爸说话,用中文喊妈妈,使我确信,他们一家子更幸福。

我好奇问:“你小孩怎么都有点黑啊。你是汉族人吗?”

我向来是藏不住心思的。心思藏久了,反倒会成误会,倒不如问开了。既然父系是法国人,那大约母系不是正统的汉族人?有东南亚血统?

卢璐笑,从手机里翻出照片给我看,说:“上个礼拜我们出去玩,晒黑了。我们平常没这么黑的。你看,之前挺白的吧。不过这样晒黑点也挺好看。”

读书会的主办方给每位参加活动的人都赠送了一个运动手环。卢璐和她老公、两个孩子、她妈妈、她一个朋友一起来的,六个人,拿了六个手环。两个小孩原本是对书本有兴趣的,翻翻看,等拿了手环,就自顾自玩起来,大的带着小的,把手环拉扯、绕圈、套在手臂上甩来甩去,嘻嘻笑笑,很是活泼。看了就叫人羡慕:多漂亮的两个小孩,多幸福的一家。没结婚念头的人见了都向往婚姻了。

读书会活动完成后,已经九点多。卢璐问我是否吃过晚饭,她和她先生平常吃饭很晚,准备在附近找个地方吃点东西,问我要不要一起。我说我吃过了,家住得很远,五点钟就提前吃了再出门的,但很想跟你聊聊。我觉得这种异国恋情必然会有点不同寻常的故事,想听听作为写作素材。说不定就像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那般活泼有趣。

我喜欢写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使我的读者能借我的文字看到各不相同的人生路,从而不必狭隘地觉得人生只有一两种可能,非此即彼,没有别的选择,或者每个人都要活成一个样子,实在不必。

卢璐说:“行啊,那就喝点东西,我们随便聊聊。”

在附近商场找吃饭的地方,卢璐带小孩上厕所。我和她妈妈聊天,六十几岁的老人,在老家生活,每年来上海一两次看看,顺便帮忙照看孩子。孩子称呼她为“奶奶”,因为外国人并没有“外婆”这一称呼。

等卢璐回来,我忽然想起问她:“你妈妈和你先生怎么聊天?”

“他们不聊天。我妈跟我先生从没说过一句话。”

“丈母娘和女婿这么多年了,没说过一句话?”

起初觉得难以想象,但继而就笑了。

“知道这样的好处了吧。”她也笑。

我点头:“是啊,所以他们肯定没吵过架。”

“丈母娘一辈子没跟女婿说过话”,这个梗我会记一辈子。

“那万一真有急事怎么办?”

“我做翻译,或者小孩做翻译。小孩中文、法语都会说。”

找着一家西餐厅,他们随意点了些吃的,她妈妈和小孩都已经吃过,只她和她先生没吃,所以点得很少,给我点了杯喝的,我们随意聊天。她之前知道我,但并不很熟,问我出书写作的经历,我给她讲了,也问她的生活。

她很早就去了法国,在那边留学,工作,待了七年,早已习惯法国的生活。后来认识她先生,结婚成家。他们的爱情故事并不很浪漫,他们认识的时候,用她自己的话说:“都已经很老了,三十多了。”彼此都是很成熟的人,经历过好几段爱情,有短暂的暧昧、也有好几年的爱情长跑,不是年轻的“爱情小白”、天真烂漫,然后发现彼此很聊得来,无论对世界、社会、爱情、孩子、文化、艺术等等的看法,三观完全一致,一拍即合,在一起了。

卢璐这话使我想起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写的那段:

我认为年龄、经济、国籍,甚至于学识,都不是择偶的条件,固然对一般人来说这些条件当然都是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彼此的品格和心灵,这才是我们所要讲求的所谓“门当户对”的东西。

那时他们还在法国,她做饰品品牌,她先生做汽车研发。房子是她先生之前买的,很小很破旧,顶楼的,还漏雨,因为便宜。他们也没多少工资。结婚后,两个人好好装修了一番,大费工夫,累得够呛,但好歹有了个温暖的家。说到这段,我脑子里浮现出三毛和荷西在沙漠里的房子。跟爱的人在一起生活,真幸福啊。

后来卢璐怀了第一个孩子,那时,她先生的公司有委派到中国上海的项目。刚好她先生很想了解中国,且外派过去是有补贴的,能带上点家用,她先生就申请了,房子租出去,两个人来上海,她先生常驻在上海这边的公司。

他们虽然是跨国婚姻,但从来没分开过。只是在上海呆了好几年,她先生还是没学会说中文,因为公司里都说法语,或者英语。但待得久了,也渐渐习惯中国人的行事风格,能相处得来。

他们有第一个小孩的时候,卢璐根本没想过要当全职妈妈,只准备休息一段日子继续工作的。后来有了第二个孩子,照顾两个孩子很辛苦,不得不全职。其实全职妈妈当久了,很容易没有价值感,没有精神寄托;但他们算过,如果她要工作,另找人照顾两个孩子,种种账目加起来,她必须找个一万多的工作才能补贴回来,还不如当个全职妈妈。毕竟他们也只是小康家庭,不是富裕人家。

然而当全职妈妈也是很累的,从早到晚几乎没有歇着,做早餐、送孩子上学、回来休息会儿、写会儿东西,刚进入状态,又要准备接孩子放学。小孩放学很早的。两个孩子在不同学校,放学时间不一样,接了这个再去接那个,中间只有一段一段的碎片时间,根本没有长时间能稳定下来、静下心来写东西,更不可能去找份稳定的工作。

也曾想过找其他妈妈相互帮忙,但结果总是不行,偶尔一次代劳是可以的,但长期下来,时间合不来,你等我,我等你,总是尴尬,倒不如自己顾自己的小孩。接回来了还得看着小孩写作业。三五岁的年纪,最顽皮,每隔五分钟就来问这道题怎么做,说妈妈我肚子饿了。然后老公下班回来了,又得做晚饭。幸好一家子对吃的都不挑,老公也很体贴,有时候一盘番茄炒蛋四个人都吃光。只偶尔在周末时候出去吃顿好的。

我问她:“还打算再要小孩吗?”

“不了。两个够了。一个太孤单,两个相互陪着,有时候都不用我去陪她们玩,她们自己就玩得很开心。”

我懂。也许之前不懂,但现在很懂。两个孩子玩那六个手环玩到现在,两三个小时了,还没疲倦,依然兴致勃勃、嘻嘻哈哈,不是跑到我们跟前炫耀,又把手环套成什么样了,笑嘻嘻的,可爱极了,童趣极了。

“现在小的也上幼儿园了,我时间就相对自由一点,但还是碎片化的。前两年开始在网上写东西,越写越多,有了不少读者。老公也挺支持我写的,有个精神寄托。然后就固定在几个网站写了,现在也有图书编辑来找我签约,合同刚签,给的条件还不错。但我比较懒,看你两三天就更新一篇文章,有的人还天天更新,我很懒的,一个礼拜能更新一篇就觉得很累了,写得要吐血,估计要拖稿很久才会出书。”

“你的书是准备写哪方面的?”

“什么都写,家庭生活、婚姻情感、亲子教育、法国游记、……前两天我写了一篇草莓酱的制作方法很多人看。”

“是吗?快发给我。”

“你也要做吗?”

“不,我打算给我妈看,让她做。除了番茄炒蛋和青椒土豆丝,我不会别的菜。”

虽然同为写作者,但她为人处事都是当妈妈的身份居多,会先想到孩子,护着孩子;而我在家庭这块,虽然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但生活起居,都是妈妈和奶奶安排,我不太会做饭。

“你们跨国婚姻,两个人相处,文化背景的差异会有什么问题吗?”

“当然会有。很多的。比方说,我们中国人都很习惯说一个话题中间插入另一个话题之后再转回来。比如我现在跟你聊中午吃什么,然后来了个快递,我签了快递,继续跟你聊中午吃什么,很自然吧?但跟我老公就不行。他就会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他们就觉得,你都去签快递了,等于之前的话题已经结束了,或者开始新话题,反正就是不明白。我就说,我们刚刚不是在聊吃的吗,继续聊啊。他就说,不是聊完了吗?时不时就因为这个吵起来,相互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这种文化差异太多太多了,不是谁的错,不可避免。别以为跨国婚姻都很幸福,我认识很多跨国婚姻过得很不幸福,甚至闹离婚。因为文化差异,不能仅仅一句我爱你就在一起,必须要对对方的文化有所了解,如果一方非常融入另一方的文化、能以另一方面的文化为主,那最好;或者双方都有所妥协,不仅是尊重对方文化,还要慢慢习惯。性格合拍、聊得来,决定了两个人能走到一起;但对彼此文化的接受和容纳,才能决定两个人走多久。幸好我在法国待了好几年,很习惯法国的生活;他也来中国好几年了,习惯中国的生活;彼此都很适应对方的文化,所以文化差异的问题已经减少很多了。——我真认识明明很相爱,但结婚后各种文化习惯合不来,最终离婚的,太可惜了。”

听她这样说,我倒真想起几对热恋时爱得轰轰烈烈,但结婚后不久便离婚的异国夫妻。彼此也很无奈吧。

我们聊写作出书、聊家庭、聊异国婚姻,聊到十一点,意犹未尽,相见恨晚;只是时间不早了,趁着还有地铁,我与她道别,不然太晚回去妈妈要担心。卢璐的两个孩子,六岁的还有精神,还在玩手环,嘻嘻笑笑的,很可爱;三岁的已经困了,靠在椅子上睡着了,见我们起身,打哈欠揉眼睛。卢璐和她先生一人抱着一个,在路边打车。一对跨国夫妻、两个混血女儿,画面简单而幸福。

我们说好,反正同在上海,以后有机会再聚。

她说,下次碰面,给我带她自制的草莓酱。



卢璐的公众号:卢璐说(lulu_blog)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我的新书《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当当网特别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