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年前平起平坐的6个人,现在天差地别

2016-06-12 徐沪生 徐沪生

三十年前,小张二十岁的时候,在大学里组建了个文学沙龙。学校有官方文学社,小张参加了,但觉得学校的文学社太官腔,写的虽不是八股文,但都是一个调调,歌颂美好社会、宣扬真善美,千篇一律,太没意思,而且很虚浮,不接地气。干脆自己组建了个文学沙龙,把喜欢读书、写作的同学都拉了进来。

起初大家都觉得新鲜,凑个热闹,五六十人来参加,挤满了一个教室。但渐渐的,三分钟热度的人不活跃了,真正能坚持阅读、写作的,也就那六个。除了创始人小张,还有小赵、小李、小冯、小邹、小杨。

沙龙每周末会有写作点评,大家把最近的文章拿出来,相互评论,选出最好的,寄去报社投稿。

小张是组织人,相当有才华,同时很会做人。他的点评,夸奖部分居多。每个人写的东西他都要夸奖一番。这个不错,那个也不错。“在座各位写的都不错,都是未来的文学之星。”个个都听得很高兴,下次还愿意来。

小杨看不惯他这副德行,觉得很假惺惺、做作、虚伪。都是同学,要这么溜须拍马干什么?奉承谁啊!睁眼说瞎话。索性跟小张对着干。小张说谁的文章好,小杨就反过来说这篇文章差在哪儿。小杨本意是想臭小张,让他下不了台面,哪晓得小张一点也无所谓,——他很聪明,早就知道这篇文章的好处和差处,只是为了鼓励大家,只讲了好处。顺便卖个人情,以后还愿意过来。——但被小杨点评的人常常气得面红耳赤。小杨很是得意。

小杨说:“我们都还太年轻,应该多阅读经典,慢慢积淀。别着急写。二十几岁,能写出什么货色来?不是惹人笑话吗?你能去跟那些经典比?当然只能写出文字垃圾来了。”他尤其强调“文字垃圾”四个字,一次又一次地声明:“不是我说,在座各位写的,都是文字垃圾。”

小冯不乐意了。在这六个人里,小冯的文章是写得最不好的,小张每次夸他的文章都要琢磨很久,想个值得一夸的点来,不能太随便夸。好不容易被小张夸奖了两句,小杨立马来臭他,小冯当然不痛快。憋得久了,憋不住了,冲着小杨喊:“照你说,我们都别写了?那还搞这个沙龙干什么?你厉害,你还来跟我们叫什么劲?赶紧走吧!小庙供不起大佛!还不快回家读你的书去。等着你哪天大笔一挥,顿时就写出个《红楼梦》来。等着拜读呢。”

眼看要吵起来了,小李帮着圆场:“经典也是人写的。哪能一步登天呢,慢慢来吧。曹雪芹写出传世的《红楼梦》前肯定也写了很多没能传世的作品。并不代表就是文字垃圾。都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小李不说话还好,一说话,小杨的话锋转到他头上,把他的文章狠狠批了一顿。

其实小李的文章写得挺好的,在这波人里,除了小邹,他算文笔最好的。但小杨偏偏不拿他跟别人比,非拿他跟那些经典文学名著比,说小李写的都是狗屁不通,上不得台面。毕竟才二十岁,气得小李面红耳赤。

一场点评下来,个个都是不欢而散。小杨特别得意,他就是看不惯小张。小张用心组建的这个文学沙龙,他偏要搞分裂。看到大家都不开心,他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自己组建不来一个沙龙抢风头,但能灭了小张的沙龙和风头,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不久,小李的一篇文章上了省里的报纸。小李激动不已。小张也替他开心,帮他在学校宣传,在学校文学社的校刊上写文章说这事,说小李的文章多好多好。小张前脚刚跟把文章发了,小杨后脚就跟同学们说:“别听他的瞎话,小李的文章我都看过,”摇摇头,“一个字:差!瞎了眼的人才会去看小李的文章。小张那人,就爱奉承人。两人尽搞些狼狈为奸的勾当。都是乌合之众!没出息!”

小杨自己很少写文章,写出来了,文笔也很有限,跟小冯差不多,在六个人里排最后面。但他一张嘴很灵巧,能说会道,说得一堆人都信了:小李的文章虽然上报纸了,但一个字:差。毕竟大家都是很少看小李文章的人,对小李也不熟悉,也懒得去熟悉。一家之言,先入为主,谁要去熟悉那个文章写得很差劲、还总爱跟人相互奉承、狼狈为奸的人?

小李知道这事,气得不行,找小杨质问:“我他妈招你惹你了?”

小杨莫名其妙:“我怎么了?”

“你干嘛逢人就说我文章写得差?说我写的是文字垃圾?你造谣!你诽谤!”

小杨更是莫名其妙:“你文章本来就写得很差啊。你的文字本来就都是垃圾啊。”然后一顿比较,照样是拿小李的文章和那些五六十岁的大家文章比。

小李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承认,他还年轻,比起那些大家,他确实很差劲。“但是——”他很想说出个“但是”来,又说不上。他只会写文章,嘴巴不聪明,不会跟人吵架。急躁起来甚至要结巴。

但下次沙龙聚会上,小张跟小杨说:“你以后不用过来了。”

“为什么?就因为我说了实话?天下还不容人说实话了?什么世道?”

“因为你不尊重人。”小张说,“各人审美本就不同,你可以不喜欢,甚至可以说差劲,但没必要逢人就诋毁他人作品。”

“拉倒吧!就那点水平,还想叫人尊重。笑死人了。我说个实话都不行了?还不让人说实话了?就因为我是个明白人,没跟你们同流合污,就要封杀我?好大的脾气!好正派的组织!这才上了一次报纸呢,就自我膨胀了?自以为是大文豪了?也不瞧瞧自己几斤几两。得意个什么劲!”

“人家卖水果做生意的,卖你个烂苹果,道个歉,给你换个好的。你还不依不饶,在店门口大喊大叫,说这是黑店,大家都别买。你这样大张旗鼓地拆台,耽误人家做生意,小心老板找人削你。”

“哟,你吓唬我啊?还卖水果。你当自己是生意人呢?你当写文章是在做买卖呢?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什么样!”

“你挑剔,没人怨你,但你总是鄙夷不屑、挖苦嘲笑、盛气凌人、尖酸刻薄,这么爱给人拆台,就很叫人恶心了。我不会找人削你的,我没这工夫,但就你这张臭嘴,不愁以后没人削你。自求多福吧。”

被赶出沙龙聚会后,小杨更加和小张他们对着干。

后来,小邹的文章上报纸了,小张夸了一番,小杨跟着诋毁了一番。小邹倒是无所谓,他很清高,文章写了,无论他人怎样评论都不介意。小张的夸奖、小杨的诋毁,他都没当回事。他自顾自写。

后来,小冯的文章上报纸了,小张夸了一番,小杨跟着诋毁了一番。小冯不乐意,想找人把小杨揍一顿。小张给他支招:“算了算了,你找小赵、小李、小邹给你说说好话就行了。别惹事。”他就去拜托小赵、小李、小邹。小赵、小李都帮忙说了两句好话,小邹不同意,他觉得小冯这篇文章确实不好,不值得夸奖。他不喜欢故意奉承。

小冯说:“上回你上报纸,我还帮你说好话了呢。”

小邹说:“我又没求你。”

小冯说:“你这人怎么这样?”

小邹说:“我就这样。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小冯说:“我们一起办沙龙,当然要联合起来了。特别那个小杨还总在诋毁我们。”

小邹说:“他诋毁他的,我不在乎。我也不想和你们联合起来。要联合,你们自己联合吧。”

索性退出了沙龙。小邹很清高,早就看不惯小张那种商人社交式的行为,把这个文学沙龙搞得乌烟瘴气,文学气息全无。太玷污了!太没骨气。什么联合、联盟,他才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小杨听说颇有才华的小邹也退出沙龙了,更是逢人就说:“那什么文学沙龙啊,就是蛇鼠一窝,小圈子自娱自乐、互捧臭脚罢了。看,小邹都受不了了。小邹才是真正的文学青年,未来的文学大家。你们等着吧。”

跑去找小邹,让小邹一起来骂那群“文学败类”。小邹看了小杨两眼,说:“他们互捧臭脚,你也是蠢猪一个。”

小杨说:“你骂谁呢?”

小邹看也不看他。小邹的世界里只有一个人:他自己。

轮到小张的文章上报纸的时候,之前上过报纸的小李、小冯都很大力帮忙宣传,写文章夸奖。他们三个像是捆绑在一块了。用小冯的话说是“强强联合”,用小杨的话说是“蛇鼠一窝”。小邹是从此不搭理他们了,一个人独自写文章。小赵是不爱惹是生非,小张来找他,他就帮忙说两句,也不刻意跟他们走得有多近,平时就老老实实看书写文章。小杨自然是不例外地狠狠地在背后说了小张一箩筐的坏话,逢人就骂。

这都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了。

后来的后来,小张成了老张,成了张总。老张凭着他的文学才华和庞大的人际关系、敏锐的商业头脑,办了一家出版公司。他热爱文学,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可以拿这个来做生意赚钱。自己写作出书,并签下许多作者,大量出版,成了国内知名的大老板,每年都上全国富豪榜前十。

小李成了老李。他有创作才华,也会看人,知道自己只会看书、写文章,不太懂人情世故,也不懂交际,就一直跟着老张混,成了老张公司旗下最知名的作者,一把手,稿费颇为丰厚。也一直在每年的作家富豪榜前十。还拿了不少文学类大奖。虽然常有别的出版社的人来挖他,但他一心跟着老张。他信任老张,老张也信任他,给他不少公司股份。

小冯成了老冯。他虽然才华有限,文章写得一般般,但也一直跟着老张,后来干脆做了老张公司的主编,不写文章了,忙着行政事务,经常出差。他谈生意很有一套,人脉很广,白道黑道的人都认识。都知道他不是好惹的。有人说他小气刁钻,有仇必报;也有人说他够义气,有恩也必报。比如对老张,老冯是很忠心的。刚建公司的时候,不少人骂老张想赚钱想疯了,玷污文学。老冯说要找人把那几个人揍一顿。老张说没必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那些人不能创造价值,没用;我们能创造价值,这就够了。社会会为能创造价值的人付费。当时老冯听不太懂,但他觉得老张很有远见,很聪明,相信他。这步棋他下对了。

小赵成了老赵。他有才,虽然没跟着小张混,但小张敬他的才气,越写越好,也帮忙捧了他一把,使他在出版界占有一席之地。不算红,但也算是有名气的小众作家。这就够了,老赵不要红,他只要自己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作品有人喜欢就行。

老赵很清楚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文艺梦。他这辈子,漫长一生,就想自由写作,不断出书。每一部出版作品都是他的心血。他不愿进老张的公司,是不想被人束缚、看管,受制于人,成为老张的傀儡;也不想太商业化、世俗化。他连签售会也不去。不想见陌生人,不要跟那种根本没看过他书的主持人对聊人生和未来,太虚伪,太浪费时间。但他也明白,老张财大气粗人脉广,惹不起。惹了老张,就等于在出版界绝了自己所有门路。书稿想要出版成书,总得跟老张保持友善的关系。正因为借着老张的公司,他的文字才能让世上更多人看到。所以他对待老张是很有分寸的,不卑不亢,必要时候会有退让。

幸好老张赏识他,也没逼着他干什么。老张很聪明,知道自己旗下需要几个与众不同的人去占有其他不同市场。没签在他公司,反而有好处。

小邹成了老邹。他虽然早年有才,但太清高,谁来帮他,他都不屑。不愿跟人合作。脾气又差,编辑们要改个字都不许,固步自封,都不喜欢他。写的文章虽然好,但总在一个小圈子里,不跟人交流,不向人学习,写老一套东西,没了新意,渐渐也没人爱看了。终于迫于生计放弃写作,在一家印刷公司做文案校对。看着一堆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写些不知什么乱七八糟的文字还能出书,自己的文字却无人欣赏,整日郁郁寡欢。

小杨成了老杨。他在老家镇上的中学当语文老师。他最爱作文点评课,把班上写得最好的文章通通骂一遍,特别有成就感。他不仅骂他学生们的文章,也骂老张、老李的文章,从他们出版的书里一一挑出他不喜欢的句段来,跟学生们说:“瞧,这就是现在市面上卖的书,世风日下啊。都是文学败类。都是文字垃圾。还拿什么奖呢,都是狗屁。当年我们都是老同学,平起平坐的,他们都听我的教诲呢。现在自以为是,就写出这种东西来。道德沦丧。”

接着拿出老邹的文章来,叹气说:“看看,这才是大家之作,多有灵气的文字。可惜啊,老天爷不给面子。相信总有一天,世人会还他一个公道。他的文字一定会让世人臣服。”

本来还想夸奖一番老赵的,老杨觉得老赵的文字越来越好了,算如今文艺界少有的精品。可惜老赵出名了,有钱了,跟老张那帮人同流合污了,老杨就不屑于夸奖他了;老杨喜欢夸奖老邹,就因为老邹过得惨、过得辛酸、过得不如意,在老邹面前,他有优越感,能施舍同情。他看不惯过得好的人,他要骂。但老赵文字确实写得好,找不出骂处来。

于是,老杨找来老赵早期的文章,跟学生们狠狠骂了一顿,说:“看,不过如此!”

学生们年纪小,整天忙着写作业背课文,都没什么见识。听杨老师这么一说,纷纷信了,觉得恶人当道,觉得杨老师怀才不遇,天妒英才。

他们都以为杨老师一瘸一拐是天生的。


文章作者:徐沪生

关注【徐沪生】看更多故事。新书《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当当京东淘宝均有售,搜索书名可购买。

50岁的单身女人怀孕了,孩子的父亲居然是……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今晚八点线上语音分享:文艺青年如何出版一本自己的实体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