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一个“斜杠青年”不容易

2016-06-13 徐沪生 徐沪生

所谓“斜杠青年”,就是身兼多职。现在年轻人很流行这个。没有正式工作,自由职业。比如自由采访人/自由撰稿人/书评人/自媒体人/讲师。能接很多私活。缺点是不稳定,极有可能过得很辛酸,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处是自由,很看重个人发展,你有能力也能赚大钱。

阿软(英文名叫Aran,阿软是我给他取的名字)是个斜杠青年,83年的,做同声翻译、电视台编导、开少儿芭蕾舞公司、经营咖啡馆、文娱沙龙等等。这天下午,我们约在他的咖啡馆,他给我讲述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是南开大学毕业,大学读的国际贸易,二专学的外贸英语。毕业后来了上海,因为爸妈都在上海。第一份工作是在政府机构做同声翻译。

同声翻译工资很高,那时候他就月薪三万。但工作压力很大,总是出差,参加各种商务、政务活动,站在老板身边,就跟电视里的那样,外国人说什么,他就得即时一句一句翻译给自己老板听;老板说什么,他也得一句一句即时翻译给对面的外国人。

中文汉语博大精深,用词都得好好斟酌;英文很多一词多义的,褒义贬义各不相同,也得有考量。而这些斟酌和考量,都是在一句话之间的,由不得太多时间去思考,所以精神总是紧绷,生怕一句翻译出错,引起歧义,导致误会。他干了不过半年,就长白头发了。精神压力太大。

做同声翻译做了两年,有一回机缘巧合,他参加一个马场的商务活动,马场的老总找来电视台的人做宣传,他跟电视台的人认识了。电视台的人看他性格挺外向的,能说会道,走南闯北,社会阅历挺多,也挺有想法,跟他说:“你要不要来我们电视台试试?”

电视台的人找他去当编导,说编导就需要有想法的人。可能是半开玩笑吧。但当时阿软也觉得同声翻译太累了,想跳槽,换个工作试试,就真去了。

他们所说的编导就是节目策划。时不时拉过一群人来开会,头脑风暴,想出一个点子来,讨论是否可行,可行的话,再充实细节,然后就照这个点子去开一档节目。

他跳槽去了电视台,年少气盛,也确实有想法,毕竟不是科班出身,——科班出身的很多人思维都被禁锢了,都是走的老一套想法,——他反而能出其不意,想出很多不一样的点子来,带着一个小团队出了好几个节目。

我问他都有哪些节目。

他说:“湖南台的天天向上你知道吗?”

“天天向上是你做的?”

他摇头。

“不是我做的。是我们团队想到的初始模型。我们编导很多都是外包的,别的电视台想出一档新节目了,就广泛搜集不同的点子。我们想出一个雏形来,交给他们,他们看有点意思,就再加工,加工到一定程度了,就正式开节目。天天向上的雏形是我们几个人想到的。不过也没想到会做这么好。我们的雏形没这么复杂的,他们后期加工了很多。”

“那你们的名字会出现的后期制作上吗?”

“当然不会,都是外包的。没名,钱也少,不过行业内的人都会知道。”

这个我明白。之前做程序员,行业里也有很多独立的外包公司,也是大众不知道,没名声,钱也少,但行业内的人都会知道。

阿软做了两年同声翻译、三年电视台的外包编导,然后又辞职。这回是主动辞职。为什么辞职?因为干不下去了。他虽然有想法、有与众不同的点子,但日子久了,也想不出新东西来;又是半路出家跳槽来的,不比其他人有专业素质,连最基本的拍摄器材都不懂,怎么长久干下去?且电视台的人际关系很复杂,他一个外来的,总是很难混入圈子。久而久之,就不想待下去了。

辞职后,他认识了个芭蕾舞老师,心血来潮,两个人合办了一家少儿芭蕾的工作室。一个招学员,一个教学。起初没钱,就办在一个地下车库里,租金便宜。也难得居然有爸妈愿意送孩子过来。那时候会员很少,但口碑不错,来上课的孩子渐渐多起来,换了地方,扩大规模,成立了公司。

原来工作室是两个人承办的,他和那个芭蕾舞老师,后来要成立公司,就再拉了一个,那个芭蕾舞老师的表姐,出钱的。三个人经营这家少儿芭蕾的公司,到今天,已经在上海开了三家店。整体流程已经很顺畅,不怎么需要去管,偶尔去看看就可以。一度是他主要经济来源。

但现在市场竞争压力大了,别人看你开这公司能赚钱,也跟着开,盈利也就那样,除了公司的运营费用,芭蕾舞老师的工资,三个股东平摊下来,也就那点钱。

开芭蕾舞公司一年后,阿软的一个朋友找他合伙开店。一共拉了六个人合伙,在田子坊偏角落的地方盘了一家咖啡饮料店。田子坊人流大,刚开店不久就有了盈利,但租金也贵,净收入并不多。

阿软说:“你算算看,就算田子坊这家店一年能盈利60万,我们六个股东,平分一下,等于一年才收入10万,得几年才能拿回投资的本钱?就算拿回了本钱,算下来一个月还不到一万的收入,还不如找个普通工作呢。再说了,一年能不能盈利到60万还说不准。真不赚钱。就是开着玩玩。”

大概是出于经济问题的考虑,两年前,阿软又重回同声翻译的工作。但这回他没有稳定在一个地方,那样工作压力太大了,太伤脑子;他改做外包,有活儿就去做,没活儿就随便散散心。反正同声翻译工资很高,偶尔接一个活就很多钱,加上芭蕾舞公司、咖啡店的盈利,他也不愁吃穿。最近还在帮朋友搞一个文娱沙龙。

只是我们聊着不免要感慨:为什么斜杠青年都有那么多斜杠,身兼数职?

大概是因为,光一个职业养不活自己啊!赚钱太难了!必须得多找点活儿干。

那干嘛不去找份稳定的工作呢?

因为想自由。

被一份工作束缚,画地为牢,难免要做些身不由己的事情,也处处伸不开拳脚;但不赚钱,怎么过日子?所以在钱与自由之间做了个权衡,多做几样事,多赚点钱,让自己有自由的余地。海阔天空,哪怕不能完全自由,但也要尽量自由。

阿软说,他不想等赚够钱了,人也老了,再去享受生活;就这样,一边赚钱,一边奋斗,一边享受生活。也许颠簸不断,但充满激情。年轻而美好。

文章作者:徐沪生

喜欢可分享朋友圈


关注【徐沪生】看更多故事。新书《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当当京东淘宝均有售,搜索书名可购买。

30年前平起平坐的6个人,现在天差地别

50岁的单身女人怀孕了,孩子的父亲居然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