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智聚力协同创新丨2017年全市深化校地科技合作综述

2018-02-22 创新南充

高校院所是宝贵的“科技金矿”,是重要的动能源泉。

一年来,全市科技战线坚守“开明开放、借智借力,产业中心、广域合作”理念,紧紧围绕“建设成渝第二城”的总体定位,从南充市情出发,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广结合作伙伴,加速融合创新资源,突破突围,殚精竭虑,将校地科技合作推进到务实发展的新阶段,为建设“创新高地”增添了新的动力支撑。


一、瞄准重大产业,配强创新资源。围绕汽车汽配、油气化工、丝纺服装、现代物流、现代农业这5个千亿产业集群,全力配置高校院所这个重要的创新资源,加快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


一方面,着力增强汽车汽配产业创新实力。



深化吉利汽车集团与浙江大学合作,加快南充吉利新能源商用车研究院升格步伐,保障了吉利远程纯电动轻卡E200于2017年9月从南充基地下线;柔性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西南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胡广地院长领办南充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南充汽车汽配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依托重庆大学的科技研发力量,不断增强中国重汽王牌兴城液压件公司和四川康达汽车零配件集团公司等企业的创新实力。


二方面,着力搭建油气化工产业合作载体。



瞄准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兰州大学科技创新成果向南充转移转化,在南充高新孵化园建立了兰州大学南充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推进组建联合实验室,目前兰州大学已与南充石达化工公司、太极集团南充制药公司签订技术攻关协议;大力整合成渝两地生物医药研发资源,依托川北医学院,联合重点生物医药企业,成立了南充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补齐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实力不足的短板。


三方面,着力促进丝纺服装产业成果转化。



南充盛达鸿科技公司引进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获得省校科技合作项目支持30万元,实现了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产业化,年产纤维素纤维长丝150-300 吨生产车间已投产。推动依格尔纺织公司和省丝绸科学院、省蚕研所、山东蚕研院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签订技术交易合同220万元。充分发挥蚕桑丝绸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持续推进辖区丝纺服装企业与苏州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助力南充丝纺服装产业的技术创新之路。


四方面,着力融合现代物流产业创新资源。



依托高坪现代物流园,启动了重点物流企业与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的合作洽谈,积极引入高层次人才,加快推进在运输设备、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科技合作攻关。


五方面,着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中法农业科技园,启动与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的全面战略合作,加强有机蔬菜、特色种养殖等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推动市农科院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探索农业产研教一体化新模式,实施了智慧农业园、有机农业生态园、新品种繁育展示基地等11个项目,研发推广高端农业新产品40个,引进应用高新农业技术27项,促进了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


二、瞄准名校名院,推进务实合作。充分结合南充市情,努力探索与名校名院务实开展科技合作的新机制。


一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进了由点对点合作向双边开放合作的转变。


坚持认真落实市政府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支持南充三维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加快3D打印教育示范市建设步伐,成功引入索尔恩、星茎智元等一批高新科技企业。5月9日,利用四川省清华大学省校合作会议契机,市政府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启动共建智能联网新能源汽车联合研究中心,实现了与清华大学合作领域的拓展。8月28日,经过近一年对接磋商,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产业育成中心、高新产业基金、高端科技智库等方面开展合作。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与清华大学等30余所名校、中国科学院等20余所名院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二方面,开展“双创大学行”活动,促进了由单打独斗向综合对接的转变。


市委、市政府先后组队到清华大学、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川大、电子科大等高校开展专场活动,不仅加强科技合作,还开展人才招引、决策咨询、双创载体等多方面多领域合作,征集技术攻关需求208项,专场活动现场签约高层次人才288人次。“双创大学行”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对外开放合作的“窗口”。


三方面,突出落地转化,促进了由松散合作向长效合作的转变。


坚持把市校科技合作特别是与名校名院的合作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企业、具体载体上。清华南充三维技术产业园填补了中国西部3D打印机生产工厂空白。中国科学院已已南充企业合作实施项目11个,可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3962.55万元、利税623.28万元,共建南充中科产业育成中心已形成组建方案。市农科院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展的《花生抗黄曲霉优质高产品种的培育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南充建地设市以来第二次获此高层次奖项。四川鑫达企业集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东方学院、四川大学开展科技合作,成功晋升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持续深化与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的合作,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南充技术转移中心运行良好,已签约转化项目9个,正在洽谈技术攻关项目15个。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名校名院已与我市114个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已合作实施项目193个。


三、瞄准驻市高校,加快融合发展。坚持友好共商、诚信互谅,着力推进驻市高校发展与南充发展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一方面,诚信落实合作协议。市财政资金按年度支持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南充)开展科技课题研究1000万元、500万元已拔付到位;对驻市高校引进人才同等享受“嘉陵江英才工程”待遇,为西华师范大学提供高层次人才住房80套;全力配合驻市高校创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力支持驻市高校申报科技项目和众创空间建设,推动了西华师范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双跻身“省级队列”。


二方面,共同推进重点项目。与西南石油大学采取市校共建方式、计划投资3亿元的南充双创中心建设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环评、勘察等工作,即将启动主体工程施工。市、顺庆区与西南石油大学三方共建的南充高新孵化园一期项目入孵企业(团队)56个,已打造成为省级重点科技孵化器;孵化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南充高新孵化园二期项目正在装修,即将投入使用。着力改善西华师范大学办学环境和基础设施,启动施工了高速公路北出口道路系统优化项目,并即将完工。坚持将西山运动场馆等资源划拔川北医学院,共同推进西充健康产业园建设,全力支持川北医学院升格医科大学。推进南充职业技学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合作共建南充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于2017年6月正式挂牌运行。


三方面,增进全面互动合作。与驻市高校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第二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受到国家科技部及省委、省政府等各方高度赞誉,在西华师范大学举办了四川省第一届“天府杯”创业大赛(南充),在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工匠杯”百万产业工人技能大赛,西南石油大学牵头组建了南充市产学研促进会,川北医学院启动了生物医药孵化器建设工作,市校双方的实验设备、科教图书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有序推进,市校合作互动较以往频繁、内容较以往丰富、成效较以往明显。


四、创新合作机制,营造合作环境。充分把握机遇,以人为本,乘势而为,不断完善无缝沟通、互惠共赢的校地科技合作机制。


一方面,推动双方互访。这一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迈克尔·毕晓普、中国科学院新晋院士魏辅文、中国农科院区域经济首席科学家吴永常以及中科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王学定、西南石油大学校长赵金洲、四川大学副校长候太平、兰州大学副校长潘保田、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等高校院所的专家、领导先后来访南充,谋划推进科技合作。市委宋朝华书记、市政府吴群刚市长先后前往市内外高校专题研究市校合作事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迎晓,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李正元等领导同志数次深入高校院所谈判磋商具体合作事宜。



二方面,严格督查考核。首次将校地合作工作纳入双创工作目标体系进行督查管理,年初即印发了校地科技合作实施方案,并专题召开校地科技合作工作会议,坚持按季度进行统计通报,有力增强县(市、区)一级对校地科技合作的重视,市、县(市、区)、驻市高校工作“一盘棋”格局基本形成。据统计,县(市、区)开展产学研合作159项签约金额1.20亿元。



三方面,加强宣传引导。市校(院、所)双方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简报等宣传媒体,充分宣传合作成效,深化合作共识,着力破除部门主义和短视障碍,坚持走务实合作道路,倾力打造市校合作成功典范,市校(院、所)合作氛围更加浓厚。



一年来,我们坚持务实推进校地科技合作,取得了市校科技合作广度拓宽、程度加深、内容更实的难得成效,但也存在着县(市、区)务实推进科技合作程度参差不齐、载体搭建机制仍需完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产业化还不够多、产学研合作攻关仍需加强、信息通报统计管理还不完善等问题,将在新的一年认真加以应对和解决。

来源:南充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


喜欢本文,就在下方点一个zan吧!

-- 精彩推荐 --

到处都有红灯笼,南充年味氛围浓

春节期间,南充火车站加开至西昌、攀枝花列车,注意时间

南充城建春节不休,2018年城市建设将大变样

南充北站“大数据”助力春运,日均发送上万人

坐拥五大一号工程、两大产业项目,南充这个区让全城瞩目!

我局被省知识产权局表扬为“2017年工作目标完成先进单位”

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锁定新方向,提出7个“100”重点工作目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