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毁童年系列 | 梁祝和花木兰都是同性恋故事吗?

酸酸姐 脱氧核甜 2020-12-25
2020最让人失望的文艺作品中,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兰》一定榜上有名。
大家看完的评论都是这样的,
“抱着两年的期待,看了部《凤凰传奇》。”“有这时间不如把动画片再回味一遍。”“与其看凤凰变身,还不如看木须龙和蟋蟀跳舞。”
是的,我们都太喜欢动画版的木兰了,以至于珠玉在前,真香太难。
更何况,动画片版的《花木兰》意义非凡。它可能是迪士尼平权路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 ▍ 在这部1998年出品的动画里,木兰不是高高在上的公主而是一介草民,它还第一次宣告女孩可以不用等着男人来保护、营救,而是用自己的智慧拯救国家。
除了删去可爱的木须龙,真人版《花木兰》还有一个重大变动——删去了动画版的男主角李翔。
迪士尼方面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我们要吸取#metoo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李翔做为上司,还和木兰谈恋爱,实在是太不合适了。这不是趁职务之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吗?
你怎么知道花木兰是基于权力胁迫,还是出于纯洁的爱情跟他在一起呢?——完全违反了metoo精神!
但迪士尼没想到的是,他们苦心孤诣多年塑造的女权、多元开放人设,在删掉李翔这件事上彻底翻车,暴露了自己在性别问题上的虚伪。
LGBTQ+群体在推上大力声讨迪士尼:
      
▉ ▍ 愤怒的欧美网民:“说好的LGBT友好呢?”
“迪士尼阴阳师,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嘴上说着是为了平权,其实是仇视LGBT吧,故意删掉双性恋 icon李翔,好让直男顶替他!”
仔细观看欧美观众们口诛笔伐的证据链,你会和我一样产生类似“毁童年”的感受:
也许,我们从来没看懂过动画片版《花木兰》。

李翔:一代人的双性恋icon

我们都知道,爱上一个人的过程往往润物细无声,无法定位准确的时间点。
而只需稍微回顾一下剧情,这个问题就会在你脑海中萦绕不去:李翔到底是什么时候爱上花木兰的?他爱的是男人的木兰,还是女人的木兰?
如果这个时间点无法确定,那不就是说,李翔,是你童年接触过的第一个双性恋。当然,对于中国小孩来说,这个人可能是梁山伯。     
 ▍早在书院,梁山伯就已经喜欢上了”身为男子“的祝英台

将军李翔的恋爱心路历程其实在动画片细节中早就展露无遗。
李翔第一次见木兰时,也以为她是男孩子,还不断地接近他。
知道她其实为女儿身以后,也很高兴,并没有因此疏远她。
无论木兰是男是女,李翔看她的眼神,都一模一样。
妥妥的BI(双性恋)啊!
一旦你接受了这个设定,再回看李翔面对花木兰的各种小表情,一切都变得非常微妙。
李翔对木兰说,我会让你变成真正的男人。
在自己的调教下,木兰越来越能干,李翔一直警告自己不能盯着木兰的屁股,却又管不住自己的眼睛。
李翔痛苦地思索着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后,他终于顿悟:原来我从头发丝到脚趾间都证明我是彻头彻尾的gay啊!
在弄清楚了自己这边的想法之后,李翔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纠结,自己该不该表白呢?是时候告诉他我是gay了!
然而,晴天霹雳,他正要开始下一步行动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木兰是女儿身。
他失望、彷徨,躲着木兰,因为自己心里也很慌乱:
为什么要欺骗我?不敢相信自己爱上的竟然是个妞儿!我是谁?直男还是gay?我爱男孩还是女孩?接下来怎么办?!
欧美观众把李翔这种反复不定,自我怀疑的心境命名为:双性恋困惑。

        


这一波三折的性取向变换,李翔就是当之无愧的迪士尼公开性向流动第一人。
很快,还有人找到了编剧1998年在花木兰剧本里写下的LGBT的藏头诗:

       


至此,李翔在互联网上完全奠定了双性恋之王(bi king)的地位,被尊奉为双性恋icon。
他爱的究竟是他还是她?
既然分不清,那就两者都不要放弃。
从这个角度看,《花木兰》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男人自我探索,寻找自我的冒险历程。
李翔的存在提供了如此重要而丰富的主题,没有了他的《花木兰》还能算什么花木兰?

木兰:一个跨性别者的自我发现之旅
其实不光是李翔,《花木兰》因为木兰的“变性”充满了丰富的性别议题。
现在重新审视一遍《花木兰》主题曲Reflection的歌词,结果会非常耐人寻味。
如果自我代入一个正在为自己的心理性别苦恼的性别倒错青少年,歌词也完全说得通。
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
你看看这词儿:
我每天都戴着面具在扮演另外一个人,
骗得了世界,骗不了自己的心。
噢,镜子里的人真的是我吗?
仰天长叹呐,
我究竟何时才能抛下世俗的成见,活出真正的自己?
这不就是一个生理性别为女,心理性别可能为女也可能为男的女孩,正在困惑苦恼吗?
他们把花木兰打扮得像“一个真正的女孩”的时候,她并没有感到欣喜。
看着自己美丽的面庞,她只能感觉到无边无际的忧愁和不适应。
——木兰根本没法接受自己这么娘。
但当木兰进入军队的时候,她又完全不像一个男人,只能靠装腔作势,勉强支撑。
她甚至连一口痰都吐不好。
哪个性别角色才是真正的自己呢?
是去见媒婆,悉心打扮化妆,准备做完美妻子的那个女人?还是穿上军装的帅气小伙?
我拥有一具女性的躯体,但我的内心是男人还是女人?
我究竟是自我认同为男性,并且喜欢男性的同性恋?
还是自我认同为女性,喜欢男性的异性恋?
唯有直面生活,好好训练,勇敢谈恋爱,才能让时间来沉淀出自己的性别坐标。
虽然动画片中花木兰最终回到“正轨”,和李翔凑成了一对根正苗红的异性恋,但是在粉丝的同人创作中,花木兰的选择就更加开放和大胆了。
无论是选择Jasmine,
抑或艾莎,
似乎都毫不违和。
不管怎么说,《花木兰》讲述的就是如何冲破大众期待的性别规范,活出真实的自我的故事。
的经历引发了LGBT+群体的强烈共鸣。
而真人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许就是刘亦菲身上根本没有这种性别冲突——天仙实在太仙太美,太过女性化了。
除了木兰女扮男装,整部动画片里还实现了多次性别调换,媒婆给自己画胡子:
三个士兵扮丑妃,施“美人计”,最终“变装皇后拯救全中国”:
他们也因此成为万圣节、漫展长盛不衰的人物形象。
然而可惜的是,这些充满笑料,又能带来性别意识启发的桥段,在真人版《花木兰》中,全部被删得一干二净。
虽说木兰和李翔的LGBT阐释,免不了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而且肯定远超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男扮女装、女扮男装本身就是喜剧经久不衰的素材来源,当年制作《花木兰》动画片的人未必有故意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强烈意识。
而且这事儿放到中国,观众绝对不会想歪。中国早有女驸马、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木兰换回女装之后两个人再相恋,本就是符合传奇故事母题的。
但文艺作品的生命力,不就在于能够不断被不同的人群和新的时代所重新阐释嘛。
讽刺的是,这一次迪士尼煞费苦心把真人版《花木兰》打造成一部女权电影,最后却因为对剧本乱砍滥伐,导致丧失了大量的性别议题的讨论空间。
尽管迪士尼表现出迎合舆论支持#metoo 的姿态,但欧美的女性主义者们,对刘亦菲版《花木兰》却非常不满。
因为无论是刘亦菲还是巩俐,都是女人拥有超能力就完事儿了。
与其说它是一部女权电影,不如说它是懒惰的女权教条电影。男女平等的意思,不是女性打遍天下无敌手,而是女性人物要表现出与男性同样的复杂度和立体感。
同样的,迪士尼这次还犯了滥用中国元素的错误。为了打入中国市场,迪士尼大量启用华裔演员,放出了要还原史诗级《花木兰》的狠话,最后端上来的却是一锅中国元素大乱炖,引人反感。
想讨好所有人的真人版《花木兰》,最终却凭实力得罪了所有人,在国内国外都遭遇了评价票房双扑街。
迪士尼可能需要搞清楚一件事——艺术归艺术,理念归理念,你不可能同时讨好所有人,还想赚到他们的钱。
作者|浓硫酸    编辑|阿斯巴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