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个朋友圈背后的产品故事

岳老三 产品笔记 2022-11-03

👇关注我入群,和3w+产品人,一起变优秀


4月19日深夜,#微信朋友圈10年#,冲上了热搜第一。

因为10年前的4月19日,微信朋友圈上线。而现在,这个产品已经10岁了。

在很多朋友眼里,朋友圈不只是一项分享个人动态的功能,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今天,借着微信朋友圈十年之际,和大家聊聊微信朋友圈背后的产品故事。
很多都是Allen Zhang(张小龙)首次披露的产品思考,让你知道朋友圈产品背后的思考逻辑。
相信一定会让你“哇塞”一下的。

1、微信为什么要做朋友圈
朋友圈成立的基础想法:每个都需要获得存在感。
我们想想大家用微博的出发点是什么?我想是大家内心缺少一些东西,需要在微博上去获得填补。
这缺少的东西是什么呢?存在感或自我价值认同感。
我们通过微博上发表信息,让人知道我是存在的。
朋友圈的基础是,人们都需要在朋友的关注里存在。人总需要三五个好友。
朋友圈的理论或者认知基础:我们要做的朋友圈是私密的,可以很方便地跟好友互动,但是又觉得很舒适,没有心理上的压力。
而且我们觉得这些认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任何人都可以接受,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个方向做下去了。

2、朋友圈为何必须发图片?
人是懒惰的,人是很懒的,不爱学习也不爱思考。
朋友圈只能发照片,不能发纯文字。
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的需要,我们把发纯文字的入口,放在一个隐秘的地方。
对普通人来说,发140个字是很困难的,但发一张照片是很容易的。
因为发140个字需要经过思考和编辑,前面我们说过,人是很懒的,不爱学习也不爱思考。
朋友圈的起点是图片,手机发图片比打字门槛低,来得更方便。特别是很多年龄大的人,打字很困难。
使用微信的时候,打字很麻烦,特别是用户遇到走路或双手不便的时候,更麻烦。
所以,朋友圈和微博不一样。

3、朋友圈为何不单独用一个tab
设计就是分类。
我们发现在做很多产品的时候,做得不好往往是分类分得不好,几乎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上。
哪怕是一篇简单的文章、一个用户的通知、一个产品特性等。
只有分类分得好,对用户才能显得亲切易懂,对产品才显得结构清晰。
目前微信的界面下,只有4个Tab,我们保证两年之内,还只有4个Tab。
为什么要保证这样的规则?
这个源于Tony(腾讯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经常像我们提一些需求,要加东西。
我说没有地方放了,他说你们只有4个tab,可以加一个。过几天又提出一个需求,又说可以加个tab。
然后我和Tony说,我们定一个君子协议,两年内微信只有4个Tab,不容许再有第5个了。
因为4个最简单了,5个就变复杂了,5个对整个产品有破坏性的打击。
然后Tony也同意了,最终变成一个协议就确定下来了。
这样就很好呀,我们做朋友圈的时候,也没有把它方成第5个tab。

4、朋友圈发照片,为何没有滤镜?
回到之前的问题:要不要做类似显示“iPhone在线”这样的特性。这取决于你的态度和价值观。
举个例子,朋友圈发照片,要不要提供滤镜功能?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通过理性的分析找到答案的。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分享过一个观点:真正的生活状态不应该有滤镜。
如果不反思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或许是越多专业的滤镜越好。这个结果可能也不会有错,可能很多人也会很满意,但这结果未必是好的。
所以,朋友圈一开始有提供滤镜,后买我们把滤镜下掉了。
我们对功能的设计,是很主观的,跟我们做产品的价值观和态度密切相关。
你的价值观(态度)决定产品的特性。

5、朋友圈和Qzone的区别
朋友圈拍照和Qzone(QQ空间)的相册有什么区别?
朋友圈的拍照,很多是现实中的,是使用微信的时候当下产生的东西。
Qzone的相册,很多是计算机上传的照片,是从计算机拷贝的动作。
虽然都是发布一张照片,因为环境不同,本质是不同的。
对于产品来说,从中受到的一个很大的启发是:产品要营造一个“环境”,然后由这个环境来决定用户来做什么样的反应,用户会被你营造的“环境”牵引。这是决定用户应该做什么的重要因素。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6、朋友圈,是创新?还是抄袭?
这可能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是很值得讨论的。
当朋友圈发布以后,我发表了一个想法。
在我们发布朋友圈的时候,评论界立马发出评论说我们是抄袭的。
但是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在抄袭,还是在创新。
我们很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说别人抄袭,一个人自己很平庸,所以希望别人也很平庸,评论别人抄袭能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我们需要允许别人获得安慰的权利。
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来自知识的积累,而不是凭空的想象。
贝尔发明电话一百多年后,还是很多人做电话相关的产品。那是不是大家都在抄袭贝尔呢?其实就算贝尔,可能也是延续很多先驱的研究而发明了电话。
所以我们说的创新不是凭空生什么东西,这是不可能的。
比如“摇一摇”,基于传感器来做的,我们不能说因为传感器已经有了,就不能做“摇一摇”,就不能用传感器。
我们不用太在意你用的知识是否有前人用过,但是你可以以新的方式去使用它。
最终我们面对一些指责的时候,可以用产品说话。用产品说话,比去辩解什么更有威力一些。

7、朋友圈该不该分组
朋友圈该不该分组?是我们讨论的时间最长的案例。
很多用户反馈,我不希望我的朋友圈被所有人看到,因此需要分组的功能。
但是,即使我们提供了分组功能,很多这些反馈需要分组功能的用户也不会去用。
为什么?因为懒,因为人不愿意去做太多的管理性工作。
后面我们发现用户真正需要的只是屏蔽有限的几个人,比如父母、上级。
所以所谓的分组的需求,其实只需要屏蔽掉特别的几个人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为了用户的想法“做了分组才在朋友圈发照片”而去分组,那肯定就不对了。
需要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需求。

8、朋友圈的下拉刷新
我们需要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朋友圈里面的下拉方式,我们没有用传统的方式去做,而采用朋友圈的图标转动的形式来作为动画,以此突出产品自己的一点特色。
我们需要锻炼审美能力,怎么锻炼呢?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日常的一些东西,比如手里的iPhone,这些东西背后包含了很多故事。研究它的设计历程,怎么 从最早的工业设计到最后生产出这样的一台iPhone成品。

9、朋友圈的演化故事
朋友圈是我们做的特别辛苦的特性,也是团队内PK次数最多的,讨论各种场景,讨论各种可能性。
我们要把朋友圈做得真正符合用户的需要,而不是跟其他某个产品一样,这样的难度确实非常大。
当很多人提到朋友圈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path或Instagram,而不知道我们经过了多少努力才演化成这样的一个产品。
有些人以为,我们可以一下子就知道一个产品该怎么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特别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大型一点的功能来说,真的是挺难做的。
需要大家不断在脑海里面,在PK里面模拟各式各样的场景、各式各样的可能性和用户想法,特别是我们不再考虑单个用户,而是考虑一群用户,考虑他们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这些行为是正面的激励还是负面的。
朋友圈,我们做得特别辛苦。
也有幸得到了大家的喜欢。

好了,这9个和朋友圈有关的有趣的产品故事,来源于《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这本书。
此次特意整理出来,写在微信朋友圈十年,分享给你。
想看完整版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电子书、PPT讲稿,下方公众号,回复「产品观」获取。




·································END·································


👇「产品笔记星球」,来了

一个产品人的成长星球,现邀请你加入

扫码可领50元减免券(最后30多个名额)


——推荐阅读——

1、微信热搜榜,来了

2、PC版微信,全面QQ化

3微信终于上线了这个功能

4、微信农场大火背后

5一份高效的PRD模板长啥样?(附下载)


——粉丝群——

👇扫码加岳老三微信,免费拉你入「粉丝群」

3w+产品人共同进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