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部编语文四(上):第9课《古诗三首》朗读、教学视频、生字讲解、课堂笔记、同步练习等
第二单元
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第8课《蝴蝶的家》习作二《小小“动物园”》《语文园地二》部编语文四(上)配套资料部编语文四(上)课件教案、试卷练习朗读音频
微课视频讲解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暮mù(暮色、暮年、暮气)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题tí(题字、题诗、问题)侧cè(侧影、侧门、侧重)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庐lú(庐山、庐舍、草庐)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阁gé(阁下、阁子、阁楼)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须xū(必须、须知、须要)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
二、我会认组词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
三、多音字
似sì(好似)shì(似的)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
四、古诗大意
《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五、问题归纳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六、课文主题
《暮江吟》通过描写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时,江边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从侧面表达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景色,同时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看事物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雪梅》通过把梅花和雪花进行对比,告诉了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课后习题答案:二、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秋天的黄昏,红日西沉,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夕阳是那样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夕阳照射到的地方,江水呈现出一片红色;夕阳没有照射到的地方,江水呈现出青绿色。
三、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理解: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理解: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课外拓展:描写秋天景色的四字词语:秋雨绵绵秋风习习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一叶知秋与梅花有关的四字词语:暗香疏影 驿寄梅花 傲雪凌霜 雪胎梅骨 不畏严寒有关梅花和雪花的诗句: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5.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主要作品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字词解释:
①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②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③可怜:可爱。
④真珠:珍珠。
诗词大意:
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课文主题:
《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江边落日和露伴新月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精彩赏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诗的前两句写日幕时分,タ阳与江水相映成趣,“一道”与“铺”写出夕阳余晖是酒满江面的,而“瑟瑟”和“红”的颜色对比,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后两句以“九月初三夜”作为过渡,将时间从傍晚引至入夜后,“可怜”是诗人脱口而出的真情称赞,“露似真珠”“月似弓”两处比喻的使用,更生动地描绘出了景色的美妙。诗人从黄昏时分起,一直游赏到夜间,面对自然美景,吟成了这首格调清新的诗歌,充分表达了他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主要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字词解释:
①题:书写,题写。
②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③岭:高大的山脉。
④峰:高而尖的山头。
⑤识:认识。
⑥缘:因为。
诗词大意: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课文主题:
《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景色,同时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看事物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教材赏析
《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遍游庐山之后的题咏。
诗的前两句写游山所见,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岭”“峰”具体描绘出山的形态,“各不同”则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后两句为游山所感,“真面目”是指庐山的全貔,“不识”是因为“身在此山中”,看到的只是山的局部而非整体。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作者介绍:
卢钺 :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几乎没有,我们只能从他的诗词与别人的诗词中推测他简单的一些经历。他最有名的词就是两首雪梅了。这两首词可见这位文人的雅兴和志趣。
字词解释:
①降:服输。
②骚人:诗人。
③阁:同“搁”,放下。这里读。
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⑤逊:不及;比不上。
诗词大意: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段清香。
课文主题:
《雪梅》通过写梅雪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精彩赏析:
《雪梅》是宋代诗人卢報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诗的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梅雪争春图”,通过“争”“未肯降”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使梅和雪的形象生动起来。梅雪争春,让诗人们费尽心思,一个“费”字准确地说明了二者的难分高下。后两句转而描述梅与雪的不同,“逊”和“输”,写出了梅、雪各自的不足,也从侧面表现出对方的优点,雪胜在“三分白”,梅胜在“一段香”。这里的梅、雪对比,其意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二者是各有所长的。
图文讲解
保存图片即可打印
学习资料免费下载
▲长按二维码
后台回复:上册语文
一键领取配套课件教案、单元试卷
字词专项、同步练习等
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部编语文资料下载
小学数学资料下载
家有小学生都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