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听会看会思考——《昆西四季》
今天聊聊电影《昆西四季》。
片名The Seasons in Quincy: 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 (2016),别名约翰·伯格四季肖像(台)。
本片是一部英国传记纪录片,影片于2016年2月13日在第66届柏林电影节上首映,拍摄记录了英国艺术批评家、作家约翰·伯格最后的一段时间。
约翰·伯格(John Berger)出生于1926年11月5日,2017年1月2日去世。他是当代英国艺术评论家、作家、画家、编剧,被誉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
上世纪70年代,他凭借一部《观看之道》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西方美学的认知,1973年之后便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法国南部小镇昆西定居长达40余年。
本片与传统意义的纪录片有较大不同,并没有简单的记录主人公生活经历,而是选取了他生活中的几段重要经历。
《昆西四季》由四部短片组成,四部短片之间相互独立又有关联,分别是《聆听之道》(Ways of Listening)《春》(Spring)《政治之歌》(A Song for Politics)和《收获》(Harvest),由蒂尔达·斯文顿、英国影视文化学者柯林·麦凯布、克里斯托弗·罗斯和巴泰克·茲耶多斯执导。
从篇名就在致敬约翰·伯格最为著名的纪录片《观看之道》。约翰·伯格当初成名就是靠着那部极富颠覆性的《观看之道》。
纪录片《观看之道》于1972年在BBC播出,通过质疑视觉图像背后隐藏的艺术形态问题,批判传统西方文化和美学。约翰·伯格凭借独到的观察力,从全新角度解读欧洲传统油画,对艺术史去神秘化,剖析艺术、艺术家和政治的关系,分析观看行为本身的意义与歧义。这些观点完全推翻了以往的艺术解读,拉近了普通人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令人耳目一新。
约翰·伯格说:“如果我是一位讲故事的人,那是因为我懂得聆听。”《聆听之道》拍摄于冬季,用对话和聆听的方式开始讨论,这种开篇方式也挺符合老人家的“道”。
如同篇名,讲述的就是春天里的故事。
春天里万物复苏,在本段约翰·伯格探讨了人与动物的关系。约翰·伯格将观察对象转移到动物身上,在随笔《为何凝视动物》(Why Look at Animals?)中写到:“动物看人时,眼神既专注又警惕。它看其他种类的动物,当然也可能如此。动物并非在看人时才有这种眼神。但是唯有人类才能在动物的眼神中体会到这种熟悉感。其他的动物会被这样的眼神所震慑,人类则在回应这眼神时体认到了自身存在。”
若说动物是最原始的隐喻,那是因为人和动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是隐喻性的。
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转移到不同阶级人类之间同样适用,虽然春天充满生的气息,在这个篇章的讨论中却包含着大量对立和消亡。
《为何凝视动物》原文可参考这里。
这个篇章就直白地多了,这个篇章中一群左翼青年来到约翰·伯格住所聚集在一起,热烈的讨论当下政治局势,就像夏天一样热烈。大家热烈的表达各自激进的政治主张,唾弃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画面中不断穿插底层人士辛勤劳作画面,宛如一片火红的力量。
约翰·伯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黑豹运动,积极表达自己的革命意愿。
其实我觉得这种纸上谈兵也只能是口嗨,任何时候社会制度都要和当时的生产力相适应,谁都知道共产主义好,但生产力完全达不到的时候就强行实施,只能步子太大劈了叉。如果革命失败,更容易给敌人落下口实,成为资本家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秋季到了,这是收获的季节。整部影片在一片萧条皑皑白雪中开启,在一片轻快明媚阳光中落幕,十分圆满。
纪录片表面记录昆西的四季,实则也是约翰·伯格的四季。春华秋实,约翰·伯格的思想也开枝散叶,得以开花结果。
能够从他人思想中汲取有益元素,那么本片效果也就达到了。只要思想能够流传,创作者也就成了永恒。
会听会看会思考,
能讲能做能启发。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好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