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精分二战电影——《勒热夫战役》
点击蓝字
关注妙妙
今天聊聊电影《勒热夫战役》。
片名Ржев/ Rzhev (2019),别名勒热夫之战。
维亚切斯拉夫·康德拉捷夫
(Vyacheslav Kondratyev)
(1920年10月30日~1993年9月24日)
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勒热夫战役》改编自维亚切斯拉夫·康德拉捷夫(Vyacheslav Kondratyev)的小说《血的救赎》(Sasha)。作者出生于1920年出生于乌克兰中东部城市波尔塔瓦,1993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去世,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
他在为奥夫斯扬尼科沃(Ovsyannikovo)的战斗中亲自击杀十二名敌军,后被授予“勇气”勋章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回忆完成了这部小说。
《血的救赎》小说的主人公名叫萨什卡(Sashka),是一名年轻士兵,在勒热夫附近的前线工作。
小说通过萨什卡记录了他在这场战役的所见所闻,基本内容与影片剧情差不多。
整个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战争、鲜血、泥土、尸体,但在这一切之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类灵魂胜利的信念。”
“勒热夫战役”全称“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持续时间从1942年1月到1943年3月。
战役围绕勒热夫、瑟乔夫卡和维亚济马一线反复争夺,是二战时期非常有名的战役。
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德国称之为“勒热夫重点防御”。
这场战役凭借其大量兵力损耗,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苏军损失兵力150万,德军损失兵力30万,苏德伤亡比超过4:1。
勒热夫战役被同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光芒掩盖,
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局势,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历史性转折点,苏军由此基本掌握战略主动权,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勒热夫战役对于整个东线战场的意义则是牵制了大量德军兵力,间接导致了第六集团军覆灭。但高企的伤亡可以看做是苏军元帅朱可夫少有的败绩。
了解了影片背景,再看影片,你会发现这是一部没头没尾的战争电影。
如果不看上面的背景故事介绍,直接就看这部《勒热夫战役》,更是会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影片对这场战役的前因后果语焉不详,一方面底层士兵并不能了解整场战役的全貌,另一方面也是改编剧本的硬伤。
影片根据小说改编,讲述的就是底层士兵的所见所闻,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战争。
不论是被当做诱饵部队还是被用于佯攻牵制,士兵所能做的就是服从命令。经历过多场战斗的老兵对明天早已看淡,他们知道多活一天就是多赚一天,只想着多杀掉几个敌人,为最后的胜利尽尽力,这才更加显得可贵。
观众们如果开了上帝视角,或者从指挥官的角度看战场,就会知道那些人将要面对必死结局。
叙事是底层视角,观影是上帝视角,这就造成了观众观影时的割裂感。
说实话,《勒热夫战役》的文戏实在令人咋舌。
如果读者在阅读小说,可以把自己带进底层士兵的视角,拍成电影的话,变成群像戏就不能这么玩了。
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的战役被拍的仿佛在过家家。苏军德军围绕着突出部反复拉锯,影片大量时间却不是在战场,而在内斗。
德军仿佛成了影片的背景板,而不是敌人。
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没有良心。
谁想重建苏联,谁就非常愚蠢。
既然是俄罗斯拍摄的电影,自然就要符合俄罗斯的政治正确。
现在俄罗斯的政治正确是,俄罗斯民族是伟光正的,苏联政权则是需要批评的邪恶存在。
俄罗斯要表现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又想向西方靠拢,找到机会就要极力贬低苏联的那段历史。可是现在俄罗斯现在能够拿得出手炫耀的家底,都是苏联留下的。
要在这种十分精分的背景下创作二战题材影片,难度不亚于带着脚镣跳舞。
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团队选择拍摄了朱可夫吃瘪的“勒热夫绞肉机”,而不是红旗飘飘钢铁洪流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影片内容,为了防止大家怀念苏联,影片《勒热夫战役》不遗余力的尬黑,甚至将德军出现镜头弱化,成为反派的反而是红军自己。
诋毁先烈就是忘本,这部《勒热夫战役》让人看到,苏维埃丢了江山之后,新政权会怎样的污名化先烈。
《勒热夫战役》优点很突出,影片中战争场景描绘可圈可点。
影片几场战斗重头戏完全可以值回票价。
老毛子拍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力出奇迹,不就是军火么,猛造可劲造,炸得不够还有。
细节描写也十分到位,小到一个水壶一把刺刀,都时刻在提醒观众战争的残酷性。
文戏反面教材,
武戏正面案例。
往期推荐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好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