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由的代价——《锡尔弗顿之围》

妙介子 妙看影视 2022-11-12

点击蓝字

关注妙妙


 


评 分


6.6分


 今天聊聊南非电影《锡尔弗顿之围》。

片名Silverton Siege (2022),别名希维顿围城(台) / 南非银行围堵事件(港)。



本片是南非黑人导演曼德拉·杜贝(Mandla Dube)的作品 

预告片见今天另一篇推送

(汁源阅读原文)

 

故事改编自南非锡尔弗顿人质事件,讲述了三名南非自由战士紧张而真实的故事。



曼德拉·杜贝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长大,他一直把结束种族隔离当做自己的使命。

当他看到锡尔弗顿人质事件的报道时,报道配图中,“银行劫匪”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银行地板上,整个区域遍布弹孔,这些人被当做黑人恐怖分子。

曼德拉·杜贝感到十分震惊,也感到十分受伤,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这部电影的灵感源自真实事件,导演拍摄本片的目的并不单单为还原真实历史,而是想通过这次事件反映人们为了争取自由平等付出的代价。

因此片中增加了一名白化病患者,原本抢劫银行的三个人都是男性,片中改成了两男一女。导演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通过塑造这些角色,让他们去战斗,去呐喊。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导演在拍摄前还采访了当时被困的一名人质。

人质告诉导演,这些人进了银行之后并没有伤害他们,而是开始唱自由之歌,还教会人质一起唱自由之歌。这时候人质们才意识到,这群人并不是来抢劫的,而是为了自由而战。

此时人质们觉得自己的三观受到冲击,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这些黑人十分“危险”,黑人会从他们手中抢走他们的国家。而人质们看到的是,这些黑人并没有抢劫,而是为了所有人的自由在战斗。他们的政府并不这么看,拒绝沟通交流,直接强攻,还打死了一些无辜人质,转头就把所有责任丢给黑人。



真实的锡尔弗顿人质事件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在1963年,南非种族隔离政府以反叛罪逮捕并监禁了纳尔逊·曼德拉。然而,曼德拉在罗本岛监狱中并没有沉沦,也丝毫没有减弱他作为抵抗运动领袖的影响力。

纳尔逊通过信件激励追随者,他们继续与白人政府斗争。这封信激发了三名MK组织成员,也就是此次锡尔弗顿人质事件中的三名自由战士:斯蒂芬·马福科(Stephen Mafoko)、汉弗莱·马库波(Humphrey Makubo)和威尔弗雷德·马德拉(Wilfred Madela)。

这三人原计划是比勒陀利亚沃尔特洛的加油站搞破坏,行动中他们发现自己被警察跟踪,意识到行动失败。在逃离抓捕的过程中,三人跑进比勒陀利亚西尔弗顿的沃尔克斯银行。



他们将25名平民围困在一个角落的隔间里,但没有围住楼上的人质。警方设置了监控设备,方便监控银行内部的情况。

三人随后释放了两名人质,并提出要求,包括释放纳尔逊·曼德拉。期间他们通过唱歌保持士气。

最终,警方强攻进入了这家银行,杀死了三名自由战士,两名人质也不幸死亡。

此次事件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释放曼德拉”运动,最终导致10年后纳尔逊·曼德拉获释。



锡尔弗顿人质事件看似遥远,但极大地激发人们的自由意志。它尖锐地指出了不公正的社会中,为自由而战意味着什么。

就像影片中所说,自由的代价是什么?是一切。

导演希望通过他的这部作品,能够激励其他年轻人,让大家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世界。



话说回来,三名南非自由战士现在能够被当做自由战士,而不是视作黑人恐怖分子,很大原因是曼德拉获释并成功当上了总统,成功改变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

否则在种族隔离制度之下,这三个人铁定被视作恐怖分子,别想着和自由搭上边。



片中扮演瑞秋(Rachel)的女演员本人米歇尔(Michelle)就是一名白化病患者。

导演原本想让她扮演一名银行出纳,后来觉得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于是专门为她在剧中写了一些戏,用以突出南非不同身份、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人群遭遇的差别待遇。



《锡尔弗顿之围》出现各式各样的人,都是当时种族隔离南非社会的缩影。

除了白化病的瑞秋,还有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人士、从种族隔离制度中受益的种族主义者、利用特权反馈打压斗争的特权人士。形形色色不同立场的人聚到一起,促成了这次足以改变南非历史的事件。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种族隔离社会为历史背景的人质惊悚电影。观众不必太过拘泥于影片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领会其向往自由、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



冲天香阵透南非,

我花开后百花杀。


往期推荐

志士先驱尽显匠人本色——《逃离比勒陀利亚》

谁是野蛮人——《等待野蛮人》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侠盗

中土开始的地方——《托尔金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好胖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