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开启大智慧,传递正能量!让党员群众处处能学习 时时受教育
解读政策热点,学习理论新知。
学“习”时间——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什么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的前面,立起来、严起来,在法律底线之前架起带电的“高压线”,防止党员干部由“小错”酿成“大祸”,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纯洁,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为什么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党章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决定了,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必须把纪律规矩挺在法律的前面,让纪律和规矩成为不可触碰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章等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党员不仅要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等党规,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这一思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固化为: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通俗地说,同一件事,对普通公民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但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可能就不能为,否则就会被制止、被曝光、被处分。比如,大操大办婚丧嫁娶事宜,在法律条文中并没有被禁止。但是,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它就是违规违纪行为。
怎样才能做到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要把纪律规矩的篱笆扎得更紧、更密。在清理规范原有党内法规的同时,科学立法严格规范,把该立的立起来、该严的严起来、该细的细起来,做好党规党纪与法律法规的有机衔接,使之既有统一,又体现差异,体现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要充分发挥党纪党规机动、灵活、针对性强等优势,对法律不便于作出规定或短时间内无法作出规定的问题,及时以党内法规制度形式作出规定,多出台类似“八项规定”这样政治性强、有效管用的要求,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要把严明纪律贯穿于日常教育监督管理中,抓早抓小、动辄则咎,使纪律规矩真正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纪律就要管全部,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党组织都在其中、不能例外。不能只管严重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使多数党员“脱管”,必须在拔“烂树”的同时,把纪律管到位,严到份,“治病树”、“正歪树”,维护“森林”的健康生态。党的各部门和各级党委都要自觉承担起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发现违纪苗头要马上去管,触犯了纪律就要及时处理,否则就是失责。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构,必须依纪监督、从严执纪,听到反映就打个电话问问,找本人谈话核实一下,让他写个材料说明情况,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红红脸、出出汗,扯扯袖子、咬咬耳朵,警示谈话、纪律诫勉,都要成为常用的方法,切实把执行纪律抓细抓实,把全面从严治党真正落到实处,让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党纪党规这条底线,心怀戒惧,行有所止。
严管就是厚爱。实践证明,党员干部从违纪到违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通过抓早抓小、严格执纪,促使党员干部远离纪律和规矩红线,防止更多的人由违纪跌入腐败深渊。这既是遏制腐败增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党员干部的爱护和保护。
株洲沃土上的红色足迹,不可忘却的光辉历程。
株洲党史——毛泽东与茶陵
走进茶陵县委大院,它的古朴、庄重、静谧,令人顿生“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岳”之豪情,正是这座大院寄托着一位伟人的革命情怀,也正是这座大院,绵延着茶陵人民无尽的思念。
1965年5月21日,一个普通而又注定要永载史册的日子,一代伟人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第一站来到茶陵,并夜宿县委大院常委楼,这是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唯一一次留宿县城。主席挑灯夜读浸透沧桑的《茶陵州志》,亲切接见茶陵县委、县政府在家的领导成员,激情酝酿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为“湘赣大桥”改名“茶陵大桥”。一桩桩、一幕幕、38年前、38年后,这正是“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犹在耳畔。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经“三湾改编”后进军井冈山,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由于茶陵地处“吴头楚尾”扼“三路襟喉”,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加之当时茶陵粮丰物阜,群众基础好,毛泽东便萌发了“经营茶陵”的战略思想。他指派宛希先率部两次攻打茶陵城,救出了一大批茶陵工农运动骨干和革命群众,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首次践行了“枪杆子出政权”的革命理论。就这样,中国的红色政权从洣水之滨出发,走进中央苏区,走进中南海。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引用主席的话说,“在湖南东南部的茶陵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也因此有了“红色摇篮”“建政摇篮”的美誉。
1927年12月,毛泽东接到茶陵革命群众关于陈浩一伙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撤出茶陵城企图叛变革命的报告,不顾伤痛,从宁冈出发,急行军两天两夜追赶部队,途径坑口,于12月26日赶到洣江中瑶村,茶陵县委书记陈韶的家,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难忘的34岁生日。“茶陵人劲直刚烈”,茶陵革命群众深明大义,在湖口圩力挺毛委员,粉碎了陈浩一伙叛变革命的阴谋,关键时刻,挽救了年幼的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就是在著名的“湖口挽澜”,毛委员富有激情的革命演讲和他的雄才大略让茶陵英雄儿女看到了革命的曙光。当即就有200多人报名参军,跟随毛委员闹革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营就是有名的“茶陵营”,它与主席亲手组建的茶陵游击队一起历经战火的淬炼与洗礼,成为红六军团的种子部队,将革命的熊熊焰火燃烧在大江南北。
星星之火,点燃燎原之势。茶陵也因此成为苏区武装斗争最早,坚持斗争时间最长,出兵员最多的县,成为湘赣苏区的重点县、模范县,主席一再肯定“茶陵有很好的群众”,表扬“茶陵有进步的工作”,称赞“茶陵的同志很勇敢,很会打仗,茶陵牛嘛”。整个革命时期,茶陵有5万多名优秀儿女血洒沙场,5300多名烈士被载入不朽的历史丰碑,这块红色热土孕育出25位开国将军。犹记当年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尹宁万、谭思聪、陈宗尧等一批茶陵的革命先贤壮烈牺牲,让主席久久不能释怀。主席先后为茶陵籍八路军“模范团长”的陈宗尧四次题词,称其为“打仗是英雄,生产是模范”,号召全党全军“学习陈宗尧同志好榜样”。主席对一直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茶陵籍将士关爱有加,情真意切。革命年代,他手把手地教龙开富将军识字读书,建国后又多次接见了刘培善、龙书金、段苏权、谭余保等革命将领,表扬谭余保为“孤胆英雄”。
1950年,中央南方慰问团带来了毛主席对老区人民的问候和嘱托,“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再次彰显了主席与茶陵人民血浓于水的真情。
他们,是各行业中的示范先锋;
他们,是扎根基层的战斗堡垒;
展现不忘初心的党员本色。
典型风采——花甲女支书曾顺清
党员,是一面旗帜;在精准扶贫的战役当中,共产党员更是当仁不让的冲锋者。株洲县朱亭镇的天台寺村,又名“梅冲村”。以前,当地的经济条件很差,甚至有这么一段顺口溜:“梅冲穷,梅冲苦,有女莫嫁梅冲夫”。
在这样的条件下,2001年,曾顺清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时,她的丈夫谢传德曾言辞激烈地反对:
【同期】她是一个女的,因为当时要收农业税,一般那个时候收农业税就得罪人。
反对归反对,谢传德还是义无反顾地承担下所有的家务活。村里修路,残疾人生活困难,他也是带头捐款,默默支持着旗帜。
上任村支书,曾顺清立志要开发凤凰山,决心要带村民先修第一条上山路。
【同期】 就是为了凤凰山旅游开发嘛,你看我们那个竹林,我们这么多竹子,这个路不修起,我们的竹子无法出去,一分钱都卖不到,就是我请你砍,我不要钱你都不会砍,没有人要。
最开始,山上的土路只有一尺宽,曾顺清扛着锄头去挖,路过的人看到募捐箱,都捐一角、两角,一块、五块;后来,村民们跟着她一起修路,还跟着她捐款,凤凰山有了3米宽的砂石路; 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历经四次变迁,天台寺村终于有了第一条通向凤凰山的水泥路;如今,天台寺村18个组全都通了水泥路,上凤凰山的路有了三条。
在曾顺清女儿谢志如的记忆中,母亲永远很忙。
【同期】我生大女儿的时候,七天,正好家里冰灾,倒了好多电(杆),她一晚稍微有点空隙时间,就(忙村上的事),帮村上搞了几万块钱回来了,就我生女儿的时候陪我七天,生这个儿子在医院就三天。
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谢志如指望不了自己的妈妈。
【同期】她反正就是一天到晚自己的事情都搞不赢,我不说她可以照顾我坐月子,就是天天从这里过叫她进一下屋,坐一下都很难。她一天到晚事太多了,根本就没时间。我们只要她自己身体好,我无所谓,别的都无所谓,我们现在就是担心她的身体,垮得不得了了。
10年前的曾顺清,一肩能挑200斤水泥,最多一餐可以吃一斤半米饭。十年后的她,因为患糖尿病,手没有力气,连摩托车都不敢骑。这个曾让无数男人汗颜的“铁娘子”,一天天变得削瘦,憔悴,像一个老太太。朱亭镇天台寺村妇女主任刘利说:“曾顺清的身体是累垮的”。
【同期】她以前脸都是圆的,现在瘦得都是这么一点点了,就是两个样了,精神状态差好多,身体啊,太差了,太操劳了,为村上的事,为了合作社发展经济的事。
曾顺清出嫁41年,只有在父母过世时回娘家住过两晚,家里兄弟姐妹,没有一个沾过她的光。可是天台寺全村400多户人家,每一个村民都享受过她的好。
她带领村民修路、发展村级合作经济、开发凤凰山旅游……十五年时间,这个穷困落后村变身为先进村,还获得“湖南省卫生村”,“巾帼示范村”等荣誉。曾顺清也先后被评为“株洲市劳动模范”、“市廉政勤政优秀干部”,“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
在曾顺清看来,一个共产党员,心里装着人民群众,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