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

2017-10-13 株洲红色讲堂

每月必学·政策理论

    

本期主题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

    

推荐书篇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政策宣讲

准确把握“7·26”重要讲话的五个关键词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认真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五个关键词。

    

党在新时期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鲜明主题”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召开的每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他强调,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他还指出,我们要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三个牢牢把握”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三个牢牢把握”是习近平同志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基础上提出来的。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表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需求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认识、把握和引领这种变化,就是为了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此,习近平同志要求全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两个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提出这“两个新”表明,在当今的时代变化和我国的发展广度、深度都远远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想象的新形势下,在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候,我们党将踏着勇于和善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步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推向前进,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上的“四个伟大”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把原先提出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这“三个伟大”同实现伟大梦想联为一体,形成新的理论概括。从“三个伟大”到“四个伟大”,不仅把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更加完整地凸显出来了,而且体现了手段、路径与目标高度统一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这就为全党同志精准把握、全面贯彻“四个伟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也为协同贯彻“四个伟大”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坚决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今后5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他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他还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生态环境恶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毫无疑问,坚决打好打赢这“三大攻坚战”,必将极大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极大增强人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同感。经过5年来的砥砺奋进,人民群众对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期待和信心,也对在此基础上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充满期待和信心。

 

每月必学·工作指导


精准扶贫,到底扶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3日在视察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

    

于是,不少地方纷纷派出大批扶贫工作队,揣着现金,牵着牛羊,拎着衣物,浩浩荡荡到村里开展扶贫,场面热火朝天。时隔数日,当工作队再到村里,眼前的一幕令人咋舌:现金被花光,牛羊被变卖或吃掉,只有衣物还穿在人身上,村里面貌依旧,村民贫困依旧。实践证明,大水漫灌“输血”式扶贫花钱多、效果差,不适应我国贫困人口众多的现实,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改“吃小灶”为全方位、立体化帮扶,从根本上为贫困户“扶智”、“扶技”、“扶信心”,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有望、让致富奔康有路。

    

扶贫的根本是扶智。扶贫好比看医生,对症下药必须精准到位。全面实施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是确保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根本所在。具体要实现“四个一”:建立一条结对帮扶对子。从教育扶贫入手,建立全面覆盖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教育帮扶对子,对贫困群众实施扶智,从根本上解决“久治不愈”的贫困问题。选择一个脱贫致富的项目。在贫困原因研判、扶贫项目选择上下功夫,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发展适应本地区环境资源特征的特色产业,分类施策,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规划”。制定一套配套机制。通过建立金融扶贫、贴息贷款监督、生态补偿、精准帮扶等常态机制,确保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取得胜利。完善一批政府扶贫项目。推进各级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实行专项资金倍增机制,让贫困地区轻装上阵,增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战斗力。

    

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一方面,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注重把产业链接到每一个贫困户,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举办贫困村农业技能培训和非农技能转移就业培训班,提高村民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解决贫困群众“不会干”问题,同时加大贫困人口的就业推动力度,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就业为主,多种渠道稳定就业为辅,实现“培训一个、转移一个”。

    

扶贫的关键是扶信心。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扶信心是扶贫的关键。全面小康是一场硬仗,要打赢这场仗,关键在于能否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等的信心“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脱贫的腰杆才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才会多起来。让群众重拾生活信心和脱贫信心,关键要加强教育、引导,切实转变等、靠、要的思想,激发强大内生动力,变贫困农民“要我脱贫”的被动督促为“我想脱贫”、“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在全社会凝聚起脱贫攻坚的信心合力。

 

每月必学·先锋颂


生命为祖国澎湃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1977年,他考入了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2009年4月,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给母校打电话,他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黄大年精神的丰富内涵,激励全体中华儿女,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旗帜,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是学习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爱国,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爱国也是具体的。爱国就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为祖国繁荣昌盛效力。

    

2009年年底,在英国的黄大年一改往日温和的语调,坚决地对妻子说:“如果你不回去,咱们就散伙。”如此决绝的态度源于一封让黄大年心潮澎湃的邮件,邮件中是国家“千人计划”的有关材料。“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毕业纪念册上这样写道;“我一定会回来的!”——18年前,他对为自己送行的老师说;“知识精英是民族脊梁,别忘了,你是有祖国的人!”——2004年,病重的父亲在电话中给他留下最后的嘱托……于是,黄大年响应祖国深情的召唤,放弃了在国外的花园洋房、高端精良的研发平台,还有妻子苦心经营的私人诊所,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从“海漂”到“海归”,回顾黄大年58岁的生命历程,始终澎湃着“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爱国之情,对祖国的大爱,是黄大年心中最炽热、最真挚的情感力量,更是他最质朴、最深沉的行动表达。把个人的理想追求深深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就是家国情怀的最好表达。

    

二是学习黄大年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的升华。干事业、做工作,需要涵养定力、克服浮躁,始终保持一种“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埋头苦干,干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黄大年甘于奉献,始终把敬业拼搏作为默默坚守的道德境界。他争分夺秒开展工作,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班飞机,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他3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即使在住院治疗期间,还每天在病房中与团队师生研究项目、布置工作,在正式手术的前一天半夜12点,他还在为学生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撰写推荐信。他是中国梦的追梦者和筑梦者,无私忘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这种精神是奋斗者的火炬,是前行者的旗帜。学习弘扬黄大年精神,以其崇高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必将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使我们圆梦的脚步越走越坚实。

    

三是学习黄大年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萧伯纳曾经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黄大年用他58岁的“生命高度”留下了永远光明灿烂的“生命财富”,这就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当时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缺一个领军人物。科技部某负责人第二次找到黄大年才敢开口,因为那个上亿元的项目黄大年一分钱都分不到。但黄大年二话没说答应了。一天都没有等,他决定启动课题。没有机库,他在办公楼门前寻了块儿空地,拉着团队挥汗如雨忙活个把月。谁知机库建成第二天,出事了。原来,他们不清楚审批程序,只给学校打了报告,没有履行相关手续。有人开着卡车来就要拆机库。黄大年急了,一边喊一边往卡车前一躺,他的几个学生马上也在他身边躺下。后来事情传开了,有人说黄大年就是个“疯子”。他不在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像黄大年那样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才能不为名利所累,才能为实现个体梦想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实现共同梦想开创更加光明的前景,让自己的人生火炬燃烧得更加光明灿烂,以淡泊的情怀书写出高尚的人生、无悔的人生。

 

黄大年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敬业之行、奉献之心的统一,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国梦书写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辉煌篇章。


往期回顾

●【每月必学】第一期: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每月必学】第二期:学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每月必学】第三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论述,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