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透 Web3

Hailong Zhang 捡起来 2023-07-28
2010 年我刚从美国回到深圳,那个时候比特币刚刚开始,作为程序员的我自然是很早就接触到了,甚至还买了一点,也曾一度疯狂,见人就说比特币好,但终究缺乏信仰,拿不住,没有赚到钱。后来有一度看空以太坊,杠杆做空,一夜平仓亏了 10万 美元,从此学到一个教训“不要做空,不要加杠杆”。后来 ICO 疯狂,好多人游说我发币,当时只要有个锚点讲故事就可以发币圈钱。故事是现成的,就是区块链版本的 Git,说不心动那是不可能的。但终究我还是有底线的工程师,这种我自己都不信的故事,我讲不出口。空气币一夜归零以后,国内政策不断收紧,加密货币在中国大陆消失了,但没有想到的是比特币不但没有衰落,反而一路暴涨到 7 万美元。这次裹挟了更多的概念,更多的故事,统称为 Web3。
最近无论是币圈还是传统资本市场都凉透了,是个难得的让人静心思考的时间。虽然我对比特币早有接触,但是对于 Web3 还是陌生,什么 NFT,一直云里雾里,最近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系统性的学习了一下,还是很有收获,抛开各种炒作,Web3 的世界还是有很多思想和设计值得学习。当我学会了如何编写智能合约,如何发币,如何发布 NFT 以后,理解 Web3 的各种新概念就不那么费解了,上层的东西眼花缭乱,底层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各个领域都一样。这篇文章不是教程,我不会讲 How,而是更多关注 Why 和 What。本文仅做科普,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另外,虽然我尽可能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来讲述我理解的 Web3,但我确实持有比特币和以太坊。
- 关于区块链 -
我们首先要理解的是,区块链是一种技术,比特币,以太坊等等都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好比图像识别是一种技术,你可以用这个技术来做人脸识别,也可以用来做猪脸识别。中国政府禁止在大陆发币,但是政府是鼓励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唯一的问题是,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除了发币似乎没有找到别的不可替代性应用场景。
区块链技术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分布式账本。分布式账本最大的好处是防篡改。想象一下,假如只有一份账本,那是不是谁控制这个账本谁就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随意修改?这确实是中心化服务的弊病,比如你的 Q 币,就是腾讯公司数据库中的一个字段,某个运维喝多了就可以改掉。虽然出于管理严谨性还有公司商誉等等因素,这种事情极少发生。但假如这个账本有三份,在三个不同的人手上,任何修改都必须得至少两个人同意,那篡改的难度是不是高很多?目前,比特币的公开节点数量大约是 15000 个。所以,如果你要修改你比特币账户的余额,得至少控制 7500 个节点以上,也就是所谓的 51% 攻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分布式账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修改记录效率低。原本数据库中修改一个字段就完事的事儿,得用一整套分布式计算技术来协调 N 个账本的修改。让 N 个人达成一致意见是很难的,同样对于计算机来说也不容易。分布式计算是一门学科,其复杂性可参考维基百科:en.wikipedia.org/wiki/Distributed_computing。这也是为啥往以太坊上写东西是需要付费的,也就是 Gas,而读取是免费的。
区块链的节点之间是通过 P2P 的方式通信的,没有中心化的服务器,每一个节点都拥有账本的完整拷贝,任何一个节点上线下线都不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请注意,这里的 P2P 不是金融诈骗那个,而是有点像过去流行的 BT 下载那个技术。那么问题来了,那么多人都拥有账本,如何保证维护账本的节点不会篡改账本呢,就是改变历史。下面讲一点点技术细节,看不懂也没关系:

比特币区块示意图,图源:wikipedia

正如上图所示,区块链之所以叫区块链,它真的是一个一个区块链接起来的。每一个区块在保存了上一个区块的 Hash(不理解 Hash 的请自行百度),也就是图中的 “Prev_Hash”,的同时保存了这个区块所涵盖的交易信息“Tx_Root”。这个 “Tx_Root” 是一个树形结构保存了 N 笔交易 Tx0,Tx1,Tx2……。这样的结构保证整个区块链前后衔接,中间任何一个区块如果被篡改都很容易被验证出来,也就是这根链就断了。这个设计有点像国内流行的骑缝章?
那么问题又来了,虽然历史不能被篡改,那我能不能伪造最新的区块,伪造一些交易把别人的钱转给我?这就涉及到在 N 个账本都是对等的情况下,谁来决定下一个区块的内容的问题。银行转帐需要各种验证,比如人脸识别,来确保交易是出自本人授权。区块链有两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分别叫做 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证明) 和 PoS(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
一个区块的主要内容是交易信息,比如“A 转账 1 个比特币给 B,C 转账 2 个比特币给 D,……”,虽然每一笔交易都有每个人的私钥签名,你不能伪造交易,但是因为区块链的交易确认是需要时间的,你可以在短时间内用同一个比特币跟多个人交易,也就是“Double Spending”问题,也就是一分钱当两份花。并且,恶意用户也可以通过短时间内产生无数笔交易来使得整个网络都在处理垃圾而无法服务正常的交易,类似于传统对于网站的 DDoS(拒绝服务)攻击。所以每一笔交易都必须要收手续费,并且每一个新的区块生成都必须是一个靠谱的人来生成,也就是这个人拥有记账权。PoW 和 PoS 就是用来决定哪个节点拥有记账权。网络上有非常多的文章解释这两个技术,我这里就不赘述了。我打个通俗的比喻,PoW 就是就是比赛搬砖,在给定的时间内谁搬砖最多谁最靠谱。PoS 就是比谁有钱,在当前时间点谁最有钱谁最靠谱。所以 PoW 比较累,比较慢,消耗算力,也就是被人诟病的消耗能源,而 PoS 快速,但是相对容易被人操控。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两种机制谁好,可以理解为各有场景。
这个争夺记账权的过程就叫做“挖矿”。挖矿成功的节点在写入新的区块以后可以获得奖励,比如 10 个比特币(这个奖励是比特币机制决定的,是凭空赠与不是从谁账上扣的),以及用户给每一笔交易的手续费,这也是为啥那么多人热衷于挖矿的原因。
由此,我们获得了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不可伪造,不可篡改的永远在线的分布式账本。看到这里,恭喜你,整个 Web3 世界最难的部分你已经学会了!
- 比特币,以太坊 and Others -
区块链的第一个大规模应用是比特币。如何正确的理解比特币是需要一些想象力的,或者说整个 Web3 世界的理解都需要想象力。最初,因为名字的原因大家把比特币当成了货币,也有人觉得就是另外一个 Q 币。后来人们慢慢发现用比特币来交易非常费劲,远不如用美元快速。因为我们上文讲过比特币的写入区块是需要 PoW 验证的,这就很慢了。目前比特币每天能处理的交易笔数大约是 30 万笔,而用美元的话,Visa 目前每天处理的交易量是 6 亿笔,而微信支付在 2019 年,每天的量是 10 亿笔。
所以,比特币不具有成为货币的基本素质。于是人们慢慢理解比特币不是货币,而是黄金,数字黄金。黄金一般在保险库中存着,而不是用来交易。当然也有用来交易的比如黑市,正如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恰巧比特币在早期基本也是用于一些见不得人的交易。在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有很多新产生的币来挑战比特币,比如莱特币(LiteCoin),比特币现金(BCH)等等,都想通过某种差异化来实现更优化的比特币,但内在机制跟比特币没有区别,毫无意外他们都失败了,现在关注的人很少。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地位慢慢的稳固的下来,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再次强调,本文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关于比特币交易,有一个广泛的误区,就是用比特币交易是无人知晓不可追踪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区块链上的交易是匿名的,但不是私密的。由于比特币是一个公开的账本,所有人都可以查看每一个比特币地址的所有交易记录。所以比特币交易没有私密性。但是比特币地址可以任意生成,每一个人都可以生成 N 个,并且不记名,所以是匿名的,用来做坏事的人往往不会使用自己的常用地址。
关于比特币的发明人,只有一个笔名“Satoshi Nakamoto”,中文译为中本聪。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关于真身的描述,有说是美国军方的,有说是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Anyway,这哥们确实是神人,当代侠客,2016 年曾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区块链的发展如果到底为止了,那其实是比较无聊的,似乎除了炒币没有产生任何价值。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啊,一位加拿大的开发者在 2015 年发布了以太坊 Ethereum,为区块链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次不匿名了,哥们叫 Vitalik,人不可貌相。
Ethereum Founder: Vitalik Buterin, from Wikipedia
虽然以太坊的初衷并不是要做另外一个比特币,但一开始大家还是把以太坊当成另外一个比特币,因为大部分人在当时无法理解智能合约这个概念。再加上以太坊银色的 LOGO,很容易让人联想,比特币是黄金,那以太坊就是白银。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最终也会跟其他山寨币一样,消散在风中。以太坊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开了个巨大的脑洞:如果我们可以在链上存储交易信息,那我们为啥不能在链上存储其他信息呢?甚至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区块链上执行代码?于是以太坊除了像比特币那样是一个分布式账本以外,以太坊还是一台分布式虚拟机,可以执行代码。这个代码就被称为智能合约。
事实上这个脑洞最后成为了现实,目前让大家疯狂的 NFT,DeFi 等等都是以太坊智能合约的应用。以太坊上除了记录交易信息以外,还存储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你愿意的话你也可以把一张图片传上去。我们可以把以太坊看成一个数据库,Solidity(以太坊上的编程语言)就是 SQL。事实上你可以在以太坊上存各种东西,比如你特别有钱担心百年以后的财产分配,你可以上传你的遗嘱啊,保证安全,保证不会被篡改,哈哈。当你把以太坊想象成一个全人类共有的,不会被篡改的,永远在线的数据库以后,对于以太坊的各种应用就能理解了。
但由于以太坊底层也是跟比特币类似的区块链,所以写入特别慢(比比特币快一些),以太坊在 2022 年 9 月之前都是采用 PoW 机制,写入也很贵,所以以太坊这个数据库只适合用来保存珍贵的信息,上传个电影什么的就算了。我有时候在想以太坊是真的云计算啊,永远在线,代码一旦上传就不用管了,不需要运维,按调用付费。
区块链世界的成功几乎等同于以太坊的成功,我们来看看数字:

Ethereum in numbers, from Ethereum.org
目前以太坊的量已经证明这个生态的成熟。有大量的公司围绕以太坊做基础设施,比如方便你开发智能合约,方便你追踪以太坊数据等等。我非常震惊区块链世界的基础设施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做的如此成熟,说实话我感觉写一个智能合约应用的体验比写一个 K8S 应用的体验要好大概 10 倍,至少。大概聪明的头脑都去搞 Web3 了。
即使如此,我目前接触到的 Web3 的投资人主要看的依然是 Web3 infra 相关的项目,看应用的比较少。可能大家都心知肚明,目前的应用基本都是割韭菜。高质量应用的缺乏确实是目前 Web3 面临的一个尴尬的局面。不知道元宇宙是不是那个引爆点。又或许马斯克收购 Twitter 以后会创造第一个大规模的 Web3 应用?
在以太坊成功以后,自然会有人想要做一个更好的以太坊,所以冒出来了很多类以太坊的区块链,都在某些维度上对以太坊做了一些改进,比如更快。其中比较知名的是 Solana。
包括各种区块链在内的各种技术的交易速度
来源:Michael Ionita 的 Youtube 频道
从上图来看,2022 年 9 月以后,更改为 PoS 机制的以太坊似乎是无敌的。这也是我为啥不看好其他类似区块链的原因,道理跟模仿比特币的都失败了是一样的。让我大胆的预测一下,目前这么多链这么多币,最终剩下的只有 BTC 和 ETH,哈哈。关于各种链的分析可以看一下 Michael Inoita 的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3Tlw35co58&t=1s 。
总结一下,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链(币),都可以分为两类。1. 类似于比特币:用于存储价值。2. 类似于以太坊:用于执行计算(交易)。所以我把这一节的内容叫做“比特币,以太坊 and Others”。
- Web3 = Blockchain + Consensus -
我认为 Web3 可以粗暴的定义为 Blockchain(区块链)加 Consensus(共识)。区块链技术相关的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其他的比如什么 Layer 2,跨链等等都是衍生的技术,没那么重要。接下来我们来讲 Web3 真正的迷人之处,共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共识推动的,比如语言,货币。
货币是有史以来人类讲得最成功的故事。它不具备客观价值……但是之后出现了这些讲故事的高手:大银行家、财政部长等……他们来了,讲了个很有信服力的故事。
《人类简史》作者:Yuval Noah Harari
还记得 10000 个比特币买两块披萨的故事吗?2010 年 5 月 22 日,有一个叫做 Jeremy 的家伙卖了两块披萨给 Laszlo,要价 10000 个比特币。
这件事情当初大家不理解,现在大家也不理解。当初不理解是因为大家觉得比特币是垃圾,骗局。现在大家不理解是因为比特币是全世界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短短十年,人类对于比特币的共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比特币依然是那个比特币。每一个历史时期人类都需要一些共识来解决“价值存储”这个问题。曾经我们的共识是贝壳,后来是黄金/白银,然后是美元。不知道比特币是否有机会挑战美元成为新的共识。一个新的共识生成需要时间,也需要一些偶然,几乎不可能预测下一个共识。有很多小国家是不相信本国货币的,小摊小贩都想要美元。共识一旦形成会具有病毒传播效应,并且非常持久,然而被共识的那个对象不需要有任何变化,或者不需要有任何实质意义的作用(比如美元作为一张纸,都不够用来擦屁股)。
说一个有点相关的题外话。我一向不看好任何酒类的创业项目,因为酒精这个东西首先是没有差异化的,你喝什么酒到了一定份上都会让你快乐,而且发展几千年该有的品类都有了,在人类的感官发生变化之前,我不相信能创造一个广泛流传的新品类出来。所以酒到最后喝的都是共识,比如茅台。曾几何时茅台跟五粮液是一个价的。但后来茅台成为了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白酒之最。这个共识一旦形成,哪怕这一餐饭人均 50,但是有一瓶飞天茅台,这个档次就上去了。所以酒类的创业最后核心是创造一个新共识,不一定要挑战茅台这个白酒之最的共识,但起码要有一个维度的共识,比如最潮最酷。这跟酒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茅台
某种意义上,共识就是“品牌”。比如哈佛,这个在中国最为知名的美国大学名字,就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品牌。哈佛真的是美国最好的大学吗?不重要。但凡你的学历跟哈佛沾点边,在中国都能被刮目相看。共识对于人类的价值在于极大的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请人喝茅台意味着我很重视你,这哥们儿哈佛毕业的意味着聪明,她背爱马仕哎,有钱。
区块链上创造的各种新东西,为人类共识增加了新的标的。过去人类的共识只是能基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语言除外),然而在数字化不断渗透的今天,共识对象为什么不能是虚拟的?
- NFT -
除了币以外,目前 Web3 世界最大的争议在于对 NFT 价值的共识。我之前对于 NFT 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产品和技术层面,所以怎么也不能理解这玩意儿凭啥值钱。直到我看到了这篇文章《NFTs 101》(https://medium.com/coinmonks/nfts-101-why-nfts-are-a-generational-innovation-4626ae803e3b 可点击阅读阅文跳转)是一篇非常长的文章。但是我觉得讲得非常非常好。让我理解了 NFT 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共识
我们刚讲到人类的共识具有偶然性,但都有一个共性叫做故事,就是说共识的形成往往需要一个故事。从小我们就喜欢听故事,长大了看电影看电视,聊八卦,都是故事。一个故事一旦广泛传播,就会形成一种现象,有一个英文的新词“meme”,就是用来形容这种现象。因为故事而形成的现象无处不在,比如炒房。因为有人炒房发财了,故事广泛传播,导致大量人效仿,然后更多的人看到怎么大家都在买房,于是乎也开始买房,压根都不需要知道原始的那个故事,这就是 meme。还有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的 P2P 金融。《NFTs 101》这篇文章花了大量篇幅讲蒙娜丽莎这幅画为什么值钱。最早蒙娜丽莎只是卢浮宫一幅普通的藏品,直到有一天它被盗了,于是有了故事。然后才成为了今天的蒙娜丽莎,镇馆之宝。
我不懂画,但是我懂酒。我来讲一个酒的故事。

轻井泽 1960 系列威士忌
轻井泽,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这里有我最喜欢的酒店,轻井泽虹夕诺雅,没有之一,也有日本最负盛名的威士忌。轻井泽威士忌厂于 1976 年推出日本第一支单一麦芽威士忌,合约人民币 900 元。轻井泽 1960 系列(1960 年装桶)的酒,2018 年拍卖 200 万人民币,而 2015 年的拍卖价是 80 万人民币,就是上图这瓶酒。而普通的轻井泽的酒,也基本在人民币 5 万以上,比如下图的艺妓系列。买不起 200 万的,5 万的咬咬牙总能买吧?不知为啥,光看瓶子就觉得这个酒好喝。
那么这个轻井泽的酒好喝吗?恰巧,我有一年在深圳华侨城的一间酒吧遇到一瓶,老板的私藏,还剩一个底,大概也就一个 shot 的量,“800,ok 吗?”,“好,让我试试”。这一口成了我迄今为止喝过的最贵的一口酒。怎么说呢?让我盲品我肯定选择百富12年(超市大约 500 元)。呃……我能说轻井泽难喝么?那为何这个酒这么贵?因为这个酒厂倒闭了,再也没有了,喝一瓶少一瓶。在倒闭以后人们为他讲述了各种故事,什么最好的材料,最好的设备,最好的技术。狗屁,日本威士忌都是近代抄袭的苏格兰。但这不重要,因为人们需要故事,正如苏富比网站对于轻井泽的描述“轻井泽蒸馏所创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酒厂坐落于长野县的活火山——浅间山的山脚,由于火山随时可能一触即发,这样的地理位置令它的命运难以预知,前路 崎岖难测……”。所以,拥有这瓶酒似乎就拥有了这个古老酒厂的一部分,喝一口似乎就站在了长野县的火山口。如果你以前不了解轻井泽的威士忌,你看过我的讲述以后,下次你到酒吧遇到会不会 800 元来一杯?这大概就是 meme。
同理的还有 82 年的拉菲,拉菲酒厂还在但是 82 年不在。所有这些人为不可复制的东西,一旦有了故事就成了无价之宝。这也解释了为啥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在他死后才会涨价。为什么人类会对这种不可复制,却又没有太多实用价值的东西痴迷呢?因为人类有一个高级需求叫做差异化。就是要体现我跟你不一样,表达个性,所以各种限量版的东西受欢迎。另外就是委婉的表达有钱。当你愿意花 200 万买一瓶酒放在那儿看,正常人不需要看你的银行账户就知道你有钱。
恰巧,NFT 完美的满足了不可复制这个特点,连造假都不可能,你不用担心别人看到你 200 万的酒,怀疑你买的是假的充面子。同样是基于区块链的比特币就不具有这个特点,因为你的比特币和我的比特币是一样的,没有差异化。但是我的 NFT 一定是独一无二的比如最火的 CryptoPunk 系列:

目前 Opensea.io 上列出来的这个 CryptoPunk #9998 上一次交易的价格是 124457.068 个以太坊,按照以太坊目前的价格 1000 美元来算,这个分不清男女的白头发像素小人大约价值 1.2 亿美元。为什么 CryptoPunk 这么值钱?因为它有一个故事:第一个产生巨大影响的 NFT 作品。你一定觉得狗屁!那为什么蒙娜丽莎这幅画值 8 亿美元?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个画有啥用?当你足够有钱的时候,你或许也会在家装一个 10 万块的镀金水龙头。我突然发现这个 CryptoPunk 的陈列方式跟上面的轻井泽如出一辙呢?
当足够多的有钱人持有 CryptoPunk 以后,它的价格就不会再下来了。这东西就变成了一种资产来存储价值。直到某一天因为某种情况这些资产拿出来拍卖,会有另外一批有钱人来持有这些资产。一个人可能不会永远有钱,但这个世界总会有人有钱。只要共识不破,那有钱人总会去找有共识的资产。某种程度上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分化也印证了这一点,豪宅比普通房子抗跌多了。那共识有没有破的时候?有,比如邮票。如果不是我孤陋寡闻,目前没有人收藏邮票了吧?但也说不准,哪天来个新故事,邮票又起飞了。
最后为了打破 Web3 世界的神秘感,我来贴一段 NFT 代码,也就是所谓的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我贴这个代码的目的不是做教学,而是为了说明,这玩意儿不是高科技,稍微有一点点编程基础的人都能写!
这是 OpenZeppelin 的截图,是不是很直观?连代码生成器都有,你想要啥只需要打勾。比如说 Mintable 就是可以挖矿,代表这个 NFT 是可以被指定的以太坊地址获取,简单理解为卖。Burnable 意思是可以销毁某个 NFT。其他的函数我就不一一解释了,因为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搞这么一个 NFT,基本上是可以全自动生成代码,而且完整的代码也不会超过 200 行。啧啧,从来没见过这么值钱的代码。左上角的“ERC721”就是 NFT 这个品类的智能合约的编码标准,意思就是你写的智能合约必须符合这个标准才能在市面流通,比如 OpenSea 这样的平台才能识别。这个标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定义了一系列函数,比如这个“_burn()”,符合标准的智能合约必须实现这个方法。在“ERC721”边上还有一个“ERC20”,这就是当年轰轰烈烈的 ICO 标准,更简单。从技术角度讲,人人都能发币,人人都能发 NFT,其难度并不比“羊了个羊”更难。
我们这个截图中的 NFT 名字叫做“HAILONG”,代号是“ZHL”。是的,你可以随便取名字。我这个 NFT 没人买,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是某个名人比如“周杰伦”来发这个 NFT,啥都不用改,就是把这里的 Name 改成“JIELUN”,代号改成“ZJL”,会不会有很多人买?如果你认真研究这个智能合约代码。你会发现拥有一个 NFT 在技术意义上的本质就是在以太坊上的某个数组里面占了一个坑。至于这个数组的某个坑位代表什么,完全是人为赋予的。从这个角度想想,真的很疯狂,人类真的是上下限极高的物种。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Web3 的东西都是玩过的套路换个形式再来一遍。话说如果当年那两块价值 10000 比特币的披萨没有吃掉,而是做成了标本,现在值多少钱?
- DeFi and DAO -
Web3 很多时候让人迷惑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新名词,作为人类的本能,扑面而来的新东西会让人望而却步。我过去一年都不愿意踏入 Web3 的大门,总是觉得自己不理解,还是愿意把自己定义为 Web2 的创业者/投资人,所以面对 Web3 的项目我一般都会表达“我不懂”。经过两个月密集的学习,我发现其实 Web3 很多新名词的概念在传统市场就有,只不过在区块链这个基础上有一些延伸的变化。再强调一次,Web3 不是高科技,人人都能学会。
Web3 的兄弟们特别热衷于发明新名词,以示跟过去世界的诀别。我这篇文章不可能解释那么多新名词,我只能挑两个有代表性的,你可以举一反三。
我们先来看 DeFi,这个名词的全称是 Decentralized Finance。那顾名思义就是以分布式的方式来做金融,对照的就是当前的 Centralized Finance,可以理解为银行。银行最重要的业务是啥?借贷!我们把钱给到银行,实际上银行拿我们的存款去搞借贷了,然后给我们存款利息,银行的收益就是利差。这个商业模式简直不要太简单,但有一个问题就是银行作为中间人吃的这部分利差是不是可以被干掉,也就是干掉中间商。曾经有一度 P2P 借贷风靡,因为这个概念太吸引人了,可以让你通过一个平台借钱给陌生人,双方都实惠。但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最后都玩成了诈骗,因为人性是不靠谱的。所以最终还是通过被强监管的银行来做借贷的生意。但是以太坊智能合约给了我们新的工具,使得借贷双方可以不依赖人性而依赖智能合约来完成借贷。我们把借贷合同写成代码,比如金额,利率,期限,抵押物等等,然后放到以太坊上。因为区块链的特性,借贷双方都可以绝对信任这个合同不会被篡改,然后借贷双方也可以绝对信任一旦某一方违约,智能合约会自动执行相关动作使得另一方的权益得到保障。我举一个例子,我抵押 1 个比特币借入 10 个以太坊,约定一年以后归还 11 个以太坊。首先借方需要把抵押物比特币转到智能合约控制的比特币地址,贷方把以太坊转入智能合约控制的以太坊地址。当这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时候,智能合约会执行放贷动作,就是把贷方转入的以太坊转给借方指定的以太坊地址。一年以后,假如借方在智能合约指定的地址转入了 11 个以太坊,那智能合约会释放抵押的 1 个比特币,如果没有,那这抵押的比特币就会被转到贷方指定的地址。你看这个过程实际和银行放贷是一样的,只不过银行一般是房产抵押。与其说 DeFi 干掉了中间商,不如说 DeFi 创造了一个机器人中间商。这个中间商的成本极低,而且执行效率极高,而且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影响。如果你需要更系统的了解 DeFi,可以看看这个视频 https://www.investopedia.com/decentralized-finance-defi-5113835 。

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智能合约看成一个有自己逻辑的实体,这个实体可以持有资产,也可以执行操作。上一个被这样创造出来的实体叫做法人,只不过法人的实际执行还是要依赖自然人,也就是依然会有人性的风险。
Web3 的各种新发明绝大多数都是基于智能合约。除了 DeFi 以外还有什么 GameFi,SocialFi 之类的,大同小异。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我认为过于超前的一个概念 DAO。DAO 的全称是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翻译过来就是分布式自治组织,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在区块链上开公司。我们刚才说过智能合约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有逻辑的实体,那 DAO 就是这个概念的放大版本。DAO 可以有一系列的智能合约组成,一个 DAO 可以是有一个具体的目的的,DAO 没有董事会,DAO 的治理是根据持有 Token 的成员投票决定的。DAO 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下投票的结果来执行操作,比如去购买一个 NFT。请注意,这个操作是预先编码在智能合约中的,不需要人为干预。DAO 的成员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另外一个 DAO 或者智能合约。你会发现 DAO 在很多方面跟公司很像,但是 DAO 不需要去工商局备案,不需要政府这样的强制机构来维持 DAO 的运行,DAO 依赖智能合约。但也是因为缺乏中心化的治理机构,所以决策效率是极低的。我觉得这个人机共治的实体概念很性感,但是目前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似乎还无法支撑 DAO 的实际执行。未来有一天 Web3/元宇宙 变成了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一定需要 DAO 这样的实体在数字空间中来执行各种功能,维持这个数字世界的运转。
- Afterthoughts -
讲到这里,我认为 Web3 的核心概念就差不多了。虽然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讲的东西,比如区块链安全,链上数据分析等等,但这些对于理解 Web3 概念不重要。很多人把 Web3 比喻为价值互联网,核心理念是 Web3 的所有应用数据属于用户自己,而 Web2 的数据,例如微信,账号信息实际控制权在腾讯手里(微信的协议明确指出微信账号的归属权是腾讯,用户只是租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理解一个概念“钱包”。你想象真实世界,你带着钱包到处走,可以去逛商场也可以去吃饭,你可以把商场和餐馆理解为应用,你可以用同一个钱包在不同的应用中使用。但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其实并不是这个逻辑,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每个应用都有一个账号,而且在国内基本上账号是不互通的。也就是说,你要记住一堆的账号,而且服务商实际上可以随意修改你的账号,比如把你的微信号封掉,你在微信的资产都没了。再举一个例子,你拿着 100 块钱纸钞去吃饭,你发现这个饭店停电了没饭吃,你可以换一家,同样的 100 块钱,你可以拿着到处用。但是你在微信支付里面的钱是这样的吗?假如你跑到杭州,某些场所是只支持支付宝的,也就是说即使你微信支付有钱,你也没法花。所以说银行账户的钱实际上并不等同于“现金”
但这一切在 Web3 世界都被改变了,在 Web3 的世界,你又可以拿着你的钱包到处用了。Web3 的世界没有账号,只有钱包,钱包不属于任何一个应用,钱包只属于你,因为你拥有钱包的私钥。所以在开启 Web3 的大门之前,你需要拥有一个钱包,你可以找到很多工具来创建钱包,包括硬件(U盘)。最简单的钱包可以只是一个以太坊的地址,而生成这个地址是离线的,免费的,也就是说 Web3 没有注册概念。你可以下载一个软件(比如 MetaMask),然后生成无数个地址,随便用(你放心,地址无穷无尽,用不完)。并且你可以拿任意一个地址去访问任意一个 Web3 应用。可以理解为 Web3 相比于 Web2,应用的概念发生了范式级别的变化,所以整个应用价值,收费模式等等都要重新来过。
这个概念听起来很性感,我们作为用户终于翻身做主人了,不用整天被盗卖账号,被垃圾信息骚扰,被随意冻结账号。但是这也意味着用户自己成为了钱包的唯一负责人。如果你钱包的私钥不小心被盗了,你的资产有可能被洗劫一空,而且你投诉无门。而不像 QQ 号,你被盗了你还可以申诉,腾讯公司在判断你才是真正的账号所有者以后,可以通过修改数据库的方式把账号返还给你。某种意义上,我们又回到了没有银行的年代。但对于大量守法公民来说,把钱放家里真的是好的选择吗?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断的思考为什么 Web3 会吸引这么多聪明的头脑,这么多钱。除了割韭菜以外,Web3 确实是有一些新的思想,极有可能孕育出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应用。人是感性的,人类社会的治理实际上都是感性的,虽然有法律。而区块链的世界是纯理性的,只有代码。为什么感性的人类要弄这么个理性的机制出来呢?因为信任的成本。人类的大脑是个黑盒,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需要大量的时间。P2P 金融为什么玩不转最后还是要回到银行模式?二手车商为什么有存在的价值?因为买卖双方无法达成信任。而智能合约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信任也可以做生意,例如上文说的 DeFi。
信任是无价的。所有的管理机制其实都是为了解决信任问题,但所有的管理机制都是成本。一个拥有充分信任的团队可以把管理摩擦降到最低,效率也就最高。三体人为什么牛逼?因为三体人通过脑电波交流,无法骗人,所以没有信任问题,所以人家文明发展的快。
但人类社会的美妙也恰恰在于人脑是个黑盒,比如人类天生爱八卦,八卦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再比如爱情,猜测 TA 爱不爱我催生了很多创造力和文艺作品,当然也带来了战争。我想只要肉身依然重要,Web3 不可能主导这个世界,但会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很好的增益。
最后以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作为结尾:Time in the market beats timing in the market. It always has. And it always wil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