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隋唐萧氏|皇舅房-宰相萧至忠

2016-05-25 林吉玲 王耀祖 萧氏文化

 提示点击上方"萧氏文化" ↑ 免费入会并订阅本号内容



《中华名门才俊-萧氏名门》

                                     --林吉玲 王耀祖

第八章 兰陵望族家声远宰相门第世泽长 

------隋唐五代萧氏宰相世家


皇舅房世系表

35萧亮        官至侍御史

36萧卓        官至洮阳县令,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封阳县侯

37萧源之    袭爵封阳县侯,官至冠军将军、南琅邪太守,死后追赠前将军

38萧思话    齐尚书左仆射

39萧惠茜    官至左户尚书

40萧介        南朝梁侍中、都官尚书

41萧引        南朝陈吏部侍郎

42萧德言    银青光禄大夫

43萧沈        官至太子洗马

44萧安节    官至相王府兵曹参军

45萧至忠    宰相


(三) 萧至忠家族


1.名儒萧德言


         萧德言,字文行,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本南兰陵人,南朝陈亡后,萧德言迁徙至关中。萧德言高祖,是南朝齐尚书左仆射萧思话;祖父萧介,南朝梁侍中、都官尚书;父亲萧引,南朝陈吏部侍郎。其祖上名人辈出,名望、才学皆享誉南朝,至萧德言更是以善治经学而名闻于世。(萧思话-父亲:萧源之,袭爵封阳县侯,官至冠军将军、南琅邪太守,死后追赠前将军。姑母:萧文寿,追谥孝懿皇后。祖父:萧卓,官至洮阳县令,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封阳县侯。曾祖父:萧亮,官至侍御史。)


受家族重视才学的影响,从小萧德言就广博涉猎,经史子集无所不读,而经史特别感兴趣,成年后就以渊博的经史知识名闻乡里。萧德言喜欢属文比赋,对《春秋左氏传》尤为精通。贞观年间,授著作郎,并兼任弘文馆学士。


期间萧德言参与或主要负责了《群书治要》、《括地志》的编写工作。《群书治要》不仅仅是出于应当政者鉴戒的目的而作,还体现了作为一名儒者,萧德言对政治的关心和,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其为天下作则、为万世立法、为往圣继绝学的思想。


《群书治耍》所依据的书籍多为唐初善本,像后汉桓谭、仲长统等人的政论,赖此得以存梗概。所以,它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有利于儒学的传播和发展,体现了一位儒者以著书关怀政治、干预政局和关心世道的高尚精神。


《括地志》在当时就有很大的影响,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曾大量的征引此书内容,可惜该书已佚失,其原貌无法再现,只能从后人的征引和辑佚本中略窥一二。


到了晚年,萧德言更加勤勉、笃志于经学,从早到晚,废寝忘食,完全入了迷。每当打开《五经》阅读前或讲授时,必先沐浴洁身,梳整衣冠,焚香端坐,他的妻子时不时会埋怨说:"整天如此,你不累吗?这么大的年纪了,何必这样自己折腾自己呢?"萧德言回答说:"经书是先圣流传下来的言教,面对先圣的言教就如同面对先圣一般,怎么可以惧怕劳累呢?"后来太宗知道了,非常赏识萧德言如此恭敬慎重的态度,认为他足以训导后学,为儒者之楷模,为士人之法则,便命萧德言以经书教诲开导晋王李治,也就是后来的高宗,并封他为武阳县侯。据《旧唐书·高宗纪》记载,著作郎萧德言传授晋王《孝经》后,太宗问晋王说:"此书中什么言语最为重要?"晋王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听后非常高 36 41695 36 15287 0 0 4210 0 0:00:09 0:00:03 0:00:06 4210兴地说:"按此行事,足以侍奉父亲与兄长,可以做一个很好的臣予了。"晋王母亲文德皇后死时,晋王那年9岁,他的悲哀感动了太宗和左右,太宗屡次慰抚,觉得高宗尤为仁慈,于是更加喜欢他。这当然离不开老师萧德言的教导有方。等晋王被立为太子后,萧德言兼任太子侍读。 '


此后萧德言上奏称自己年事已高,请求辞官还乡,太宗优诏不许。


贞观十七年(643),萧德言官拜秘书少监,太宗李世民及太子李治每年都有丰厚的赏赐。


贞观二十三年(627),萧德言又接连数次上表请求辞官还乡,太宗见他的确年事已高,又一心退隐,便应允了他。高宗继位后,因为师傅的缘故,加萧德言银青光禄大夫。


辞官16年后,永徽五年(654),萧德言以九十七岁高龄逝世于家中,有文集30卷传世。高宗得报后,万分悲痛,为之休朝一日,并再赠太常卿之爵,赐谥号为"博",这是对其才学的最好概括。


萧德言曾孙萧至忠,中宗朝官至宰相。


2.中宗朝宰相萧至忠




萧至忠年轻的时候与朋友约好在大路岔道口会合,恰好遇到了雪天,大雪纷纷,寒风刺骨,同行的人都赶忙跑到附近人家的屋檐下避风,只有萧至忠不去,他说:"怎么可以与人约好了,而失信与人呢?"一直等到朋友来了才离开,于是众人都对他的言而有信表示佩服。萧至忠初仕畿尉,负责关内京师附近的治安。后又任伊阙、洛阳尉。


监御史纠不法中宗神龙初年(705),武三思擅权,萧至忠依附于他,升任监察御史。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为皇帝的"耳目之司",监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言行职事是否合乎法律规范。监察御史掌管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官品虽不高,但权力很大。作为监察御史,萧至忠不畏权贵,弹劾风阁(风阁即中书省,凤阁侍郎即中书侍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九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侍中为纳言,中书令为内史。)侍郎苏味道抢占他人墓地。


武则天长安四年(704)二月,宰相苏味道因父亡而归故乡赵州娈城,安葬父亲。武则天下诏该州及属县毫无条件地为他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不但如此,苏味道还依仗权势,为了修建他父亲的陵墓而侵毁了乡人的墓田,而且役使的丁夫超过了规定。事过一年,监察御史萧至忠查出后,立刻上折弹劾他,并援引唐律律令,要求朝廷严格按照律法加以处罚:凡盗耕他人墓田者,杖一百;伤他人之坟者,徒一年;葬尸于他人田者,笞五十;葬于他人墓田者,罪加一等,皆令移葬。苏味道侵毁他人墓田而营建其父的陵墓,性质与盗耕他人墓田无异。这时苏味道在朝中有权有势,而作为监察御史,萧至忠只有正八品,却敢于向朝廷正三品大员挑战,其不畏强权的精神着实令人叹服。在萧至忠的强烈要求下,苏味道被贬为坊州(治所在今陕西黄陵)刺史。


监察御史萧至忠做事果断、不畏权贵的名声,迅速在当时流传开来,并受到一大批正直官员的赞赏与爱戴。此后萧至忠又连续查处了几桩官员违法犯科的事情,弹劾了好几位官员,深受朝廷的赏识,被连升三级,晋职为吏部员外郎,副六品上阶。


一年后,再次晋升,被任命为御史中丞,正五品上阶。在御史中丞任上,萧至忠做了几件轰动朝野的大事,先后弹劾当朝丞相祝钦明、礼部尚书窦希玢与户部尚书李承嘉等人。


在萧至忠当御史的时候,李承嘉为御史大夫,经常责怪众御史说:"作为御史,弹劾官员,不事先向御史大夫咨询、请示,可以吗?"众御史都不敢回答,有一次,萧至忠却站出来,说:"从前,御史台是没有长官的。御史,就是天子耳目,他们所奏请的事情应当直接送达圣上处,一定要等到御史大夫允许然后再上报,如果要弹劾御史大夫,那又应当先向谁请示?"李承嘉深感惭愧,无言以对。后来李承嘉做了户部尚书,萧至忠升任御史大夫,李承嘉也因过失而被萧至忠弹劾。


萧至忠耿直不屈,不畏权贵,接连弹劾朝中好几位大员,至此声誉鹊起,不久调至吏部,任吏部侍郎,仍兼御史中丞。


进忠言化中宗唐中宗是在张柬之等唐旧臣拥护下,恢复唐朝的,但是,他并不信任这些唐旧臣,他惟一信任的是韦皇后。韦皇后和武三思勾结,形成武、韦二家外戚合作的腐朽集团。这个集团驱逐张柬之等出朝廷,独占了全部政权。


神龙二年(706)3[5月,中宗立卫王李重俊为太子。太子精明果敢,但因其是后宫偏房所生,韦皇后很厌恶他。安乐公主一心想当"皇太女",也极力排斥他,对他大为不敬,常同驸马武崇训一起凌辱他,甚至呼之为宫奴。武三思尤其畏忌太子,恨之甚深。


韦皇后、武三思等势力日渐扩张,同太子李重俊的矛盾难以调和。次年,即神龙三年(7Cr7)六月,武崇训教唆安乐公主奏明中宗皇帝,请求废掉太子,改立公主为太女。太子李重俊积恨在心,愤愤难平,便与忠正大臣李多祚、魏元忠商量讨逆之策。七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会同李思冲、李承兑等人,矫制征召三百名羽林兵,拥戴太子自立,发动了宫廷政变。太子李重俊虽杀死武三思等人,但最终却失败了,自己也在逃亡中被杀害。韦皇后及其党羽宗楚客等人借口追究李重俊的同谋者,驱逐宰相魏元忠,又谋陷害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武三思党宗楚客、纪处讷等人指使侍御史冉祖雍上奏说:"安国相王及镇国太平公主亦与太子连谋举兵,请将他们收押刑狱。"诬陷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与李重俊合谋造反。唐中宗于是派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萧至忠负责审理此案,萧至忠流着眼泪说:"过去,则天皇后打算立相王为皇太子,相王为此多日食不下咽,坚决请求皇后允许他把天下让给陛下,相王的谦让之德是天下臣民所共知的。现在陛下富贵已极,拥有整个天下,却不能容纳一弟一妹,难道还要让人罗织罪名,把他们陷害至死吗?为什么仅凭冉祖雍的一句话就怀疑相王呢?宗庙社稷的存亡,全在这里。臣虽然愚昧,也私下里认为陛下这种做法不足取。《汉书》有云:'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愿陛下详察此言。"唐中宗对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一向友爱,听了这番话以后也就不再过问这件事了。任丞相进疏策神龙三年九月,吏部侍郎兼左御史台中丞萧至忠为中书侍郎(《资治通鉴·唐纪》作黄门侍郎;《旧唐书·中宗睿宗纪》先称黄门侍郎,后又作中书侍郎;两《唐书》本传都作中书侍郎,今以本传为准),兼左御史中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三品。


这时,朝廷吏治腐败到了极点,韦后及其党羽公开卖官鬻爵,富家子弟请托盛行,许多愚拙之人凭借权势与钱财占据、拥有官位,而有才能的人却被排斥、得不到重任,官场到处弥漫着乌烟瘴气。


作为宰相,萧至忠深感不安,上疏中宗指陈时弊。他说: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任用贤人。如果用人不当、官任非才则官职形同虚设,官位空着则官事废怠,官事废弛则人事不举,历代王朝之所以会覆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朝廷授职用人,多用显贵的职位作为粉饰,上下相互欺骗,以苟延残喘为能事,不思进取。


陛下对于那些受到您宠幸的近臣,最多也只能让他们多得些良田美宅,过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不能允许他们将朝廷的官爵当作私有之物。现在国家官吏的定员已很多,无专职的官吏又是其数量的一倍,但求官的人仍未满足,官吏的数量不断增加。陛下赐给近臣无法计算的钱财,近臣贵戚却有永无止境的贪欲,他们公然卖官鬻爵、贪赃枉法,以谋求私利,结果造成了各中央官署之内挤满了身着朱衣紫服的高级官吏,这些人玩忽职守,不办公务,倚仗权势,公然违抗法令,gee.然置身官署,而对于时政,没有任何裨益。如此仍希望国家长治久安,天下大治,那只能是痴人说梦。《诗经》有言:"私人之子,百寮是试。或以其酒,不以其浆,耦辅佩琏,


不以其长。"高官子弟列位于美差,只能增加他们的佩戴,别无他用。臣希望陛下您能够爱惜爵位和赏禄,不要轻易授官、奖赏,把有才能的人提拔到显要的位子上,至于无才能和只会奉承的人给他们闲散的官差就够了。这样天下政令一统,私人的也不会影响到国家的大政,这是天下苍生的福气。


唐中宗虽然对他的上疏十分赞赏,但由于局势所迫,最终还是未能采纳他的建议。


监修史触时弊景龙三年(709)春正月,中宗诏令中书侍郎、郧国公萧至忠代韦巨源为侍中,仍依旧监修史书。侍中为门下省长官,门下省主管王命出纳、各种典籍、吏职和礼仪等等,辅佐天子统治大政,正三品。八月,再次下诏以侍中、酆国公萧至忠为中书令。中书令是中书省的长官,主管国家政令。此时,侍中与中书令均为左相,地位极为煊赫。萧至忠有才能,能任大事,中宗对萧至忠也极为器重。景龙四年(710)元宵节,中宗与皇后微服出宫,在长安城中观看灯展,并亲自来到萧至忠府第,向萧至忠及其家人慰问。


在萧至忠任侍中时.宗楚客担任中书令。宗楚客。字子敖,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人,武则天堂姐的儿子。神龙初,武三思荐引为兵部尚书,同知政事,三年,拜中书令。这时宗楚客与前任侍中纪处讷结党为祸,大肆培植私人势力,而尚书左仆射韦巨源、尚书右仆射杨再思、行中书令李峤等宰相只求自保,对宗楚客等人的嚣张气焰一味退让,对大局也无匡正之力。众宰相中惟有萧至忠以正道自处,不向宗楚客等人屈服、妥协,并敢于针锋相对作坚决的斗争。萧至忠的行为受到正直大臣的推重和归附,中宗也说:"在所有的宰相中,萧爱卿最忠贞,最能为朕着想。"所以更加倚重萧至忠。


萧至忠监修史书期间,史馆十分混乱。唐朝从一开始就实行了官修史书、宰相监修的制度,但是如果宰相多,之间互有矛盾,意见不统一,就容易产生各种弊病;而且史馆监修往往把如何记载史事作为打击政敌的工具,这样史馆内部就更加混乱。这时期,与政治上混乱一样,史馆内部矛盾也很复杂,正常的修史活动根本无法开展。此时担任监修官的有韦巨源、杨再思、宗楚客以及萧至忠等人。在历史史实的记载上往往因为监修官的派系或政见相左,使史臣无从下手,如记载某件史事,监修杨再思要求必须如实书写,宗楚客却说应该隐讳真情。修史进程十分缓慢,作为监修史官之一,萧至忠深感焦虑,便责问史臣刘知几。刘知几很佩服萧至忠的耿直,但面对责难,刘知几既感委屈,又感无奈,便决定辞职,离开这是非之地。刘知几觉得在所有的监修史官中,惟有萧至忠值得自己倾吐真言,便向萧至忠写了一份辞职信,并附带把史馆内存在的各种弊病和盘托出。


萧至忠看完信后大为惭愧,既赞叹刘知几敏锐的洞察力--所言皆击中要害,又觉得不应该批评他。面对刘知几所陈史馆中存在的众多漏弊,萧至忠一筹莫展,实非自己一人之力所能解决,但身为宰相,又不能坐视不管。萧至忠没有批准刘知几辞职,他觉得刘知几是难得的人才,是帮助自己以后解决史馆内部问题的一个好助手。但是其他监修对刘知几的批评则大为恼怒。他们不仅将矛头指向了刘知几,也对准了萧至忠。宗楚客嫉恨刘知几的正直,对其他史官说:"此人作书如是,欲置我何地!"萧至忠与刘知几所触及到的问题,已不仅仅是某一部门或某一监修史官的问题,而是整个漏弊重重的机构和腐化的官僚。所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遇到的阻力会更大,但是在这中间,萧至忠总是尽力斡旋保护贤者与能者。


附奸党遭外放政局的混乱,官场的黑暗,朝臣的明哲自保心态以及中宗的软弱,使萧至忠不得不忧虑自己的前途,在坚持正直、纠弊补失时不得不选择归附某一权臣,这也是后人讥刺他见风使舵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先是投靠武三思,当上了监御史,再进身为御史中丞;后又攀亲韦皇后,曾先后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韦皇后弟弟及韦氏的舅表。萧至忠女儿早亡,韦皇后便向萧至忠为自己的亡弟汝南王韦洵聘娶,把二人合葬,两家结为冥婚姻亲。不久,在中宗和韦后的撮合下,萧至忠又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韦后舅舅崔从礼的儿子崔无波。举行婚礼那天,中宗、韦后分别为萧至忠和崔从礼家主持婚礼,当时人们戏谑地称:"天子嫁女,皇后娶妇。"这件婚事在当时影响很大。通过以上关系,萧至忠依附了后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党失败、被剿灭后,萧至忠怕受到牵连,居然命人打开韦洵的坟墓,把女儿的灵柩取回,表明与韦氏离婚,划清界限;但最终萧至忠也未能脱了干系,被贬到地方。


景龙四年(710)夏六月,唐朝内乱,中宗崩,韦后临朝称制,引用大批党羽,掌握朝廷要职。不久临淄王李讳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推翻了后党,并将武党、后党全部正法。因为曾依附武、韦党的缘故,丞相萧至忠、韦嗣立、赵彦昭均遭贬斥,萧至忠被贬到许州(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任许州刺史,韦嗣立为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刺史,赵彦昭为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刺史。但宰相的位子仍为他们三人留着。一月未到,萧至忠、韦嗣立、赵彦昭一起被停刺史之职。七月,睿宗继位,改元景云。萧至忠又被任命为晋州(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刺史,韦嗣立任许州刺史,赵彦昭任宋州刺史。


任刺史树美名在晋州刺史任上,萧至忠勤勉于政事,以仁为本,体恤民情,爱惜民力;惩治腐败,下大力度打击官场上的犯科作奸之事,州县大治。唐人牛僧儒在其《玄怪录》中,对萧至忠任刺史时晋州的情况有所反映。


有一年冬天,萧至忠打算腊日出游打猎,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


腊日前的一天,有一位伐木匠到霍山上砍木,突然拉痢疾不能回去,在一个山洞中休息,半夜肚痛无法入睡。天将亮时,好像听到悉悉窄窜的人声。伐木匠以为是盗贼来了,就匍匐隐藏在林木中偷窥。那天山上月色非常好,伐木匠看见一个人身长丈余,鼻有三角,身上披着豹皮,目光如炬。他向深谷中长啸一声,一会儿,虎、兕、鹿、豕、狐、兔、雉、雁都来到了百步之外。那长人说:"我是玄冥使者,奉北帝之命,明天是腊日,萧至忠君会来打猎。尔等如果敢躲避弓箭者,死;如果敢躲避长枪者,死;若敢躲避罗网者,死;若敢躲避棍棒者,死;若敢躲避猎犬者,死;若敢逃避猎鹰者,死。"他一说完,群兽都战战栗栗地俯下身去,没有一个敢出声。这时老虎与老麇,都跪下向长人说:"我们愿意听从使者您的命令,但是萧公是个仁人君子,本意并非想害我们,只是顺应时令罢了。如果出现其他的变故,萧公就不会来了。使者您难道没有办法救救我们吗?"使者说:"并不是我想杀你们,这是北帝的命令,等萧公田猎一结束,你们就自由了。我听说东谷严氏四兄善于出谋划策,你们可以去祈求他们帮忙。"群兽都欢呼雀跃,跟随使者向东走去。


伐木匠也尾随其后,前往观看。到了东谷,看见数间茅堂,有一人头戴黄冠,身披虎皮,正在熟睡。惊起,问明来意,黄冠人说:"萧使君每次役使百姓,一定体恤他们的饥寒。如果祈求腊日下大雪,刮大风,他就不会出游田猎了。"然后黄冠人帮助群兽如何祈求下大雪,刮大风。终于,腊日那天萧至忠没有去田猎,使群兽逃避了一劫。


这个故事虽系传说,但是它却反映了萧至忠的仁慈爱民和对晋州的治理,上能够感天动地,下可以泽及群兽。没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宽仁的博大胸怀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攀公主遭杀戮尽管在晋州做得非常出色,但萧至忠耐不住寂寞,总觉得把自己窝在晋州,实在是大材小用。事实上,不但萧至忠这样认为,外人也这样看。后突厥可汗默啜派遣大臣来朝唐,看到了晋州的治貌和萧至忠的风采,万分叹服,对人说:"应当辅弼天子的英才,怎会远放在外呢?"


为了被调回京城,委以重任,萧至忠主动投向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诛灭武、韦两党的主要策划者,并拥立睿宗当政。所以,这时太平公主在朝中很有威望,也掌有实权。萧至忠秘密地派遣使者去见太平公主,请求将己调回京师,委以京职。在诛杀韦氏的时候,萧至忠的一个儿子担任千牛,被乱兵所杀。公主认为萧至忠心中一定充满了怨恨,可以利用他的怨气,帮助自己夺权,便接受了他的请求。


睿宗太极元年(712),萧至忠被调回京城,官任刑部尚书、右御史大夫,再迁吏部尚书。先天二年(713),睿宗把王位传给太子玄宗,自己做了太上皇,萧至忠再升任中书令,复封郯国公。正是这一年,萧至忠与窦怀贞、魏知古、陆象先等撰《姓氏系录》二百卷,呈送给玄宗,分别得到不等的加官晋爵的赏赐。


这时,朝中再次出现混乱,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太平公主欲仿照武则天,废玄宗自立。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唐睿宗的势力专擅朝政,与唐玄宗发生尖锐的冲突,朝中七位宰相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太平公主遂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等人一起图谋废掉唐玄宗,此外,太平公主又与宫女元氏合谋,准备在进献给玄宗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


这时,作为宰相,萧至忠也别无选择地选择了太平公主,因为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刻,是太平公主一手把自己提拔起来的。当然萧至忠是一位有才能的人,具有美好的声望,旁观者或者玄宗一方也极力地劝说、拉拢他。萧至忠的妹夫华州刺史蒋钦绪就曾对他说:"凭您的才学,何必担心日后不能飞黄腾达!最好不要作非分之想,钻营求官。"萧至忠听过之后没有做声。之后蒋钦绪又一再地劝戒萧至忠,然而萧至忠已无回旋的余地。蒋钦绪感叹道:"萧至忠九代望门,至此一朝族灭,实在是可悲呀!"宋璩也曾劝说过他。有一次,萧至忠从太平公主家里出来时与宋璩相遇,宋璩说:"这不是我对您所期望的啊,萧傅!"萧至忠讪笑道:"宋生说得很对!"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催马离去。


先天二年秋季的七月,魏姗古告发太平公主谋划在本月四日发动叛乱,计划让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突人武德殿,另派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举兵响应。于是玄宗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计率先下手向太平公主集团发动了攻击。玄宗很快得手,萧至忠见大势已去,逃跑隐藏在山寺中。几天后,萧至忠被逮捕诛杀,家也被抄了。萧至忠虽然平时清苦节俭,对自己要求很苛刻,也很清高,从来不肯接待宾客,得到的俸禄,也没有赈济施舍过。等家被抄时,人们发现他家珍宝、财物与衣帛不计其数,从此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声誉名望全部消失。可是玄宗了解萧至忠的为人,知道他是贤臣。后来玄宗见到了一个叫源乾曜的人,很快重用了他,并对高力士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提拔、重用乾曜吗?因为我看他的身形、相貌与萧至忠很像。"高力士说:"他不是曾经背叛了陛下吗?"玄宗说:"至忠实在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只是晚年糊涂了,却不能抹杀他年轻时的才能啊!"


《新唐书》本传在评价萧至忠时说:"至忠在朝为官时,雷厉风行而有名望,容貌悠闲,举止却很敏捷,被一致推为名臣。从表面上看,萧至忠正直有规度,纠正了许多错误的做法;但是从内心而言,却不能忠贞不易,见风使舵,观时而动。"这是对萧至忠一生较为公允的评价。


------------------------------------------------------------------

欢迎各位宗亲提供萧氏家族相关资料,历史古迹,宗祠建筑,谱牒文化,人文典故等,将为您传播发扬!可发资料到邮箱:binyuliyun@vip.qq.com


纠肖复萧,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萧氏文化”

ID:zhxiaoshi

兰陵世家  光耀中华

萧氏文化  发扬光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