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萧氏源流|试论萧何与萧望之的关系

2016-05-30 孝感-萧晓山 萧氏文化

 提示点击上方"萧氏文化" ↑ 免费入会并订阅本号内容


如何从众说纷纭中寻找正确答案

                            ---------试论萧何与萧望之的关系

                                                                              湖北孝感-萧晓山

 


摘要:萧何与萧望之的关系,在二十四史中,唯一一部自家子孙撰述的《南齐书》,对其历史传承清楚明白。唐初颜师古提出质疑,后来附和者人云亦云,反使之成了历史悬案。而宋大家陈彭年、欧阳修、郑樵等还历史于本来。于今旧事重提,由影及声,众说纷纭,大有否定历史之势,实为误矣!


关键词:谱牒研究、二十四史、史家评论、质疑、


谱牒研究、寻根热乃姓氏文化之根本,是氏族凝聚之核心。在归宿感的趋使下,追求真实和完美是其心灵的必然要求,进而向学术化演变,借助训诂、考据学,以纠其谬而存其真。在这方面,尤以萧氏为最。非独萧氏自为,众学者亦为之。诸如:曹道衡、杨荫楼、曹书杰、苏慎、王永平、林吉玲、王祖耀、高梅、李芳元、孙天胜、杜志强„„等等,数不胜数。用曹书杰博士的话说:“翻开一部《二十五史》,在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仅此一家①”。

诚因如此,出版研究萧氏之书比比皆是,可惜浅尝辄止,难得真谛,更有不解者,拘泥于照本宣科,遂使哓哓赘语至今不休。其始作俑者乃颜师古,他为《汉书注》时,质疑萧望之非萧何苗裔:“近代谱牒妄相托附,云望之乃萧何之后,萧何乃汉室宗臣,功高位重,子孙胤绪具详表传,望之距萧何,年载非遥,市相未变,长老所传。耳目相接,若望之实乃承何后,史传宁得不详,《汉书》既不叙论,后人焉所取信?②”其立论乃是班固之《汉书》未记萧望之先世。后来附和者又未作深入细致的缜密分析和考究,隔靴搔痒,遂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令不明真象者如坠云雾之中,惶惑倍矣。

在此,不妨剖析之。

一、历代对《汉书》的评价

1、南朝刘宋时的评价:

南朝刘宋时史学家范晔云:“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司马迁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又进项羽、陈涉而黜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 39 38632 39 15275 0 0 3621 0 0:00:10 0:00:04 0:00:06 3620有盈辞,多不齐一。若序司马相如,举郡县,著其字,至萧、曹、陈平之属,及董仲舒并时之人,不记其字,或县而不郡者,盖不暇也。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惟纪、传而已。③’”足见其取舍好恶,无司马子长之学识与严谨,其疏漏则在所难免矣。故其在《班彪、班固父子传》末,评定曰:“彪识王命,固迷世紛”,恰于其份。

2、唐代史家评论:

对《汉书》颇为推崇的唐史学家刘知几亦云:“《史记》则退处士而进奸雄,《汉书》则抑忠臣而饰主阙:斯并曩贤得失之列,良史是非之准,作者言之详矣。……如创纪编年,则年有断限;草传叙事,则事有丰约;或可略而不略,或应书而不书,此刊削之失例也④‛。由此可见,症结所在,莫过如斯!

3、宋代史家评价:

宋人郑樵云:‚自春秋之后,惟史记擅制作之规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班固者,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肃宗问以制礼作乐之事,固对以在京诸儒,必能知之。傥臣邻皆如此,则顾问何取焉?及诸儒各有所陈,固惟窃叔孙通十二篇之仪,以塞白而已。傥臣邻皆如此,则奏议何取焉?肃宗知其浅陋,故语窦宪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此叶公之好龙也。固于当时已有定价,如此人材将何著述?史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班固不通,旁行邪上,以古今人物,强立差等。且谓汉绍尧运,自当继尧,非迁作史记,厕于秦项,此则无稽之谈也。由其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自髙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尽窃迁书,不以为惭。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逵、刘歆,复不以为耻。⑤‛如此历数其失,诚为中的之语。

二、《汉书》记事方法及纰漏

我们再论《汉书》笔法:“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子禄嗣,薨,无子。高后乃封何夫人同为酂侯,小子延为筑阳侯。孝文元年,罢同,更封延为酂侯。薨,子遗嗣。薨,无子。文帝复以遗弟则嗣,有罪免。景帝二年,制诏御史:‘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臣,所与为天下也。今其祀绝,朕甚怜之。其以武阳县户二千封何孙嘉为列侯’。嘉,则弟也。薨,子胜嗣,后有罪免。武帝元狩中,复下诏御史:‘以酂户二千四百封何曾孙庆为酂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报萧相国德也。’庆,则子也。薨,子寿成嗣,坐为太常牺牲瘦免。宣帝时,诏丞相、御史求问萧相国后在者,得玄孙建世等十二人,复下诏以酂户二千封建世为酂侯。传子至孙获,坐使奴杀人减死论。成帝时,复封何玄孙之子南䜌长喜为酂侯。传子至曾孙,王莽败乃绝⑥‛。至此,萧延有几子?答案难觅。因其为追述补记式,写到其人,补一笔。故非显著人物与事件,则无法知道其龙脉。结合前人对《汉书》作伪之讥,其对萧氏概况叙述,其不实、不完整、不正确的问题在所难免。《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有:“高后二年,懿侯同元年。同,禄弟。”之载,此却将“同”作萧何之夫人,二者焉何以取信?细读《后汉书》,萧何后裔绍封之事实不曾绝。第56卷《韦彪传》中,章帝刘炟根据韦彪的建议,“制诏京兆尹右扶风,求萧何、霍光后。时光无苗裔,唯封何末孙熊为鄼侯‛。据宋人熊方《补后汉书年表》,其异姓侯中有‚酇侯萧熊,以萧何後,建初七[公元82]年封。‛公元91年,“十一月癸卯,祠高庙,遂有事十一陵。诏曰:‘高祖功臣,萧、曹为首,有传世不绝之义。曹相国后容城侯无嗣。朕望长陵东门,见二臣之垄,循其远节,每有感焉。忠义获宠,古今所同。可遣使者以中牢祠,大鸿胪求近亲宜为嗣者,须景风绍封,以章厥功。⑦’”由此可见“传子至曾孙,王莽败[公元23年]乃绝‛与史实不符,其作伪嫌疑难以抺杀。再后21年,和帝崩而安帝立,于“永初六年,安帝下诏曰:‘夫仁不遗亲,义不忘劳,兴灭继绝,善善及子孙,古之典也。……盖萧、曹绍封,传继于今。⑧’”此乃公元112年事,虽未著名承嗣绍封是谁,但足以证明萧何后裔的客观存在且享禄于当朝。岂可视而不见,以《汉书》之纰漏为凭,不亦谬乎?《后汉书》中,还记载有:东汉初即公元25年,“将军萧广放纵兵士⑨”;公元180年:“巴郡板楯蛮叛,遣御史中丞萧瑗督益州刺史讨之,不克⑩。虽无法查明他们的世系关系,但是极重门阀的西东两汉,萧氏为官而不乏其人者,岂能是其他家族么?萧彪,因故免侍中后,远迁鲁之兰陵,必有原因。当时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的《东观汉记》,其第21卷云:“萧彪,字伯文,京兆杜陵人,累官巴郡太守,父老,乞供养。父有宾客,辄立屏风后,应受使命。父嗜饼,每自买进之‛。《京兆旧事》亦有同类记载⑾。萧彪孝事其父而常立屏风后之习,当是一仍其旧,以侍帝故也。杜陵迁兰陵,千里之遥、山川阻隔,非事出有因,何至若是?——伴君如伴虎,或者得罪朝贵,皆为迁徙避祸之故。自然是隐姓埋名,岂敢张扬?此后事农桑,为田舍翁,国史焉能记之?至若望之显贵于朝,帝觅萧何后裔而封祀,为何不直言为何公后裔?——即以贵显,并赐爵“关内侯”。八子中且半名于朝,为吏二千石者六七人,又岂着意于“恩赐”之再哉?萧何封爵亦为“侯”,倘言为萧何之后又何益?祖上光环,唯消弥自身之灿烂。“东海萧生”岂是如此之流?更何况望之乃太子太傅,深谙“物极必反”之理,焉能再揽“承爵”之事乎?

三、《汉书》作伪是无法抺平的硬伤

唐史评家刘知几云:‚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此又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然则史之不直,代有其书。苟其事已彰,则今无所取。‛ 其注云:受金、借米:班生受金,陈寿求米⑿。

现代学者李小树有为班固翻案的文章,其摘要云:“前人对班固‘受金’写史之事说法不一,或信其为实,或疑其所无,或不置可否,但皆语焉不详。而如果班固在撰修《汉书》时受贿,则天子不宥,律令不许,士林不齿,怨家不饶,但这些事情却无一发生⒀。”按照李说,似无其事。然而孙景坛有文:班固在《汉书·董仲舒传》中作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⒁”只是他在董仲舒作伪问题上冰山的一角。事实上,无论在《董仲舒传》,还是《汉书》的其他地方,关于董仲舒问题,班固作伪的地方还有许多。„„

缘何无怨家寻隙?依笔者拙见,受金则记,无金则弃,其怨何尤?萧望之耿直强项,不愿受辱,饮鸩而亡,其子孙又焉肯屈膝求美,以博世绪明文?《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却不见赐爵关内侯的萧望之及其嗣爵之长子萧伋等人的名目,此是为何?是疏漏?抑或是无金则弃之证也!四、颜师古《汉书注》之谬误

《汉书》既然如此,颜师古的《汉书注》提出的质疑又是否有问题呢?

众所周知,唐初才子王勃。杨炯在《王勃集序》云:“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⒂。一个龄不满十岁的幼童,其指责瑕疵竞达十卷之多,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么?——治学不严谨,想当然过多。

具体到我们讨论的实质问题——萧何与望之世系承接而言,《四库全书》收录其著作达27部之多的清代名宿江永⒃有如下之述,是最好的注解:“按萧望之传,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盖因受业太常而遂家于杜陵,非若他族以大姓徙实杜陵者比也。自侍中彪免官居兰陵之后,一世为掾,两世无官。至望之乃以好学儒术显。宣帝在民间时即闻其名。曰东海萧生。东海兰陵之萧,虽去酇文终侯数世,而实为文终侯之后。其由侍中彪之迁徙,子显《齐书》及欧阳氏之表岂必皆诬。颜师古因汉书不言望之出,遂以为非萧何后。夫史文阙略者多矣。颜氏即无他据。岂能臆断其非?⒄。”

清《四库全书》中,在《汉书·萧望之传》前,有《御制读萧望之传》:“东海有巨儒,治经修素履,露索不肯抱关为,禄仕宣庙响,闻名对策称,进止一岁乃三迁,何以酬知己?雅意本在朝,平原辞判史,冯翊复移病,谕意事方视,虽曰不要君,其孰信乎此?义利抗明辨,而胡自擅使,大闲固未踰,小节讵尽美?恭、显方枋政,熏莸无合理,子伋上书讼,适用速谗毁。浸润灾无妄,延缘自取耶。慷慨饮药终,足以厉懦鄙。一再犹不知,渭陵实暗矣。”

理解这首诗,须从《后汉书》之“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末说起,云:“萧、樊且犹缧绁,信、越终见葅戮,不其然乎!自兹以降,迄于孝武,宰辅五世,莫非公侯。遂使缙绅道塞,贤能蔽壅,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怨。‛其注:世及谓父子相继也。《礼记》曰:“大人世及以为礼。”抱关谓守门⒅。前书曰,萧望之署小苑东门侯,王仲翁谓望之曰:“不肯碌碌,反抱关为?⒄”这岂不是从另一个方面映证了萧望之出身名门而不肯屈膝所得到的遭遇么?《汉书》作为一部断代史,汉高祖本纪也没有叙及其前世,作为列传人物的萧望之,焉能述及其先世?以此发难,未免缘木求鱼也。

五、《南齐书》的评价


二十四史中,唯一一部自家子孙编撰之史,且已改朝换代,毋需为其前朝统治的正统性、其家族的高贵性再来进行事后之标榜。“萧齐王朝”已是昨日云烟,“吹嘘”能起死回生,实现复辟之梦?况且其祖为帝、其父为王,显贵当时,攀缘何益?“刘、石僭号,方策委于和、张;宋、齐膺箓,惇史归于萧、沈。亦有汲冢古篆,禹穴残编,孟坚所亡,葛洪刊其《杂记》‛⒆。倘无确据,焉能明晰世绪?为何萧何之前世序全无?难道说殷商及宋,不是历史的光辉?现代学者瞿林东以《宗室·良史·南齐书》为题,评价说:“一个史学家,以他曾经是宗室的身份来撰写这个皇朝的历史,这在二十五史的众多的作者中别无第二人。……萧子显是一个‘风神洒落,雍容闲雅,简通宾客,不畏鬼神’的人。……他又是一个‘颇负才气’的人,做吏部尚书时,‘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只是举起手中的扇子一挥而已,……萧子显在撰写《南齐书》的过程中,


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不少。早在齐明帝时,史学家檀超和江淹奉诏修本朝史,他们制订了齐史的体例,但没有最后完成修撰工作。此外,还有熊襄著的《齐典》、沈约著的《齐纪》、吴均著的《齐春秋》和江淹著的《齐史》十志。萧子显的撰述工作,在史书体例上‘本(檩)超、(江)淹之旧而小变之’;在史书材料上汲取诸家成果,终于著成《南齐书》六十卷⒇‚。 此等务实之说,可见萧子显的史家地位岂是班固可比肩者?尤其是在自家历史方面,应该是最具权威了。


六、宋人经书及正、别史的观点

作为经书类的《广韵》,乃北宋初期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重修之汉字音韵工具书,其萧的注解是:“萧:蒿也。诗云:采萧获菽。亦县名,新语云萧,斧名。又姓,出兰陵、广陵二望。本自宋支子,食采于萧,后因为氏。汉侍中萧彪,始居兰陵。彪玄孙望之居杜陵。望之孙绍复还兰陵,绍十一代孙整,始过江,为广陵人。《风俗通》云:宋乐叔以讨南宫万立御说之功,受封于萧,列附庸之国,汉相国萧何,即其后氏也。苏雕切。(21)‛在姓氏的认可上,完全默守萧子显的《南齐书》,作为奉诏重修之一批学者,岂不知颜师古之说?唯因其谬而不取也!稍后诞生的正史《新唐书》,亦云:‚汉有丞相鄼文终侯何,二子:遗、则。则生彪,字伯文,侍中,以事始徙兰陵县丞。生章,公府掾。章生仰,字恵髙,生皓。皓生望之,御史大夫,徙杜陵,生育,光禄大夫,生绍,御史中丞,复还兰陵,生闳,光禄勲。闳生阐,济阴太守。阐生冰,吴郡太守。冰生苞,后汉中山相,生周,博士。周生蟜,虵丘长。蟜生逵,州从事。逵生休孝廉,休生豹,广陵郡丞。豹生裔,太中大夫,生整,字公齐,晋淮南令,过江居南兰陵,武进之东城里。三子:鎸、鎋、烈‛(22)。更正其中讹误“遗、则”,按其酇侯之爵位和《南齐书》为“禄、延”,将其错位的“仰、皓”换位,则基本类同于《南齐书》了,欧阳修乃一代史家,诚然见过颜师古的《汉书注》,弃而不取,以史家的眼光沿袭《南齐书》,说明了其观点没有为流俗左右。作为别史类的宋《通志》云:‚萧氏:子姓,杜预曰: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是也。后为宋所并,微子之支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世居丰沛之间,裔孙不疑为楚相春申君客,汉有丞相酇文终侯何,六代孙望之御史大夫。(23)‛郑樵的取舍,更证明了史家眼光是何等相似乃尔!

太子太傅萧望之面临下狱之辱,饮鸩而亡;四任四罢的武德、贞观宰相萧瑀,

唐太宗李世民特赐谥号“偏祯”;唐文宗李昂致诏也不回京而归隐南山【王屋山】的唐穆宗李恒相萧俛;讽言“只恨地无井,不似景阳楼”,并掀翻“一江春水向东流”皇帝李煜弈局的大理卿萧俨,岂不是从另一角度证明了萧氏人物的刚介个性,单凭此一以贯之的秉性也从另一侧面表明了家族遗传性,胜过千言万语矣。


综上所述,在历史的传承中,《齐书》作者萧子显既然把世系传承明白无误呈现在册,我们可以怀疑,但是推翻他的正确性,必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依据。而事实是一个完整地链条,无法否定。所以,我们必须批判那些一知半解、以斑窥豹而又没有系统研究的质疑。从众说纷纭中寻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萧晓山 2008/6/2初稿,

2011/4/8定稿于愚庸斋

参考书目:

①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曹书杰:《萧瑀世家·序》

② 颜师古《汉书注》:见《四库全书》之颜注《汉书》

③ 《后汉书》卷四十下 班彪列传 第三十下

④ 刘知几《史通》外篇,卷二十、忤时

⑤ 郑樵《通志·总序》。

⑥ 《汉书》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⑦ 见《后汉书·卷4·和帝本纪》

⑧ 见《后汉书》卷19

⑨ 见《后汉书》卷31

⑩ 见《后汉书》卷8

⑾ 《京兆旧事》:见《艺文类聚》卷六十九·服饰部上 ○屏风

⑿ 见刘知几《史通》卷七。

⒀ 李小树; 班固受贿写史辨疑[J];史学月刊; 2005年03期;

⒁ 见《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0期:孙景坛《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班固的伪作》;评点《汉书·董仲舒传》,昭示班固作伪。

⒂ 见杨炯《王子安集》序言

⒃ 见皖非正字音(2000)第124号徽学研究丛刊:李俊编著之《江湾》81页

⒄ 《兰陵萧氏二书》:清乾隆18年刻本。沪馆藏书目简介索取号:510227

⒅ 见《后汉书》卷22

⒆ 仝④

⒇ 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十五史随话》之《宗室·良史·南齐书》

(21) 见《四库全书》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重修廣韻,卷二

(22) 见《新唐书》卷71下,宰相世系表。

(23) 见宋郑樵《通志》卷26,《氏族略二》。



汉相国、赞侯萧何至齐高帝萧道成世系表


汉相国、赞侯萧何至梁武帝萧衍世系表


------------------------------------------------------------------

欢迎各位宗亲提供萧氏家族相关资料,历史古迹,宗祠建筑,谱牒文化,人文典故等,将为您传播发扬!可发资料到邮箱:binyuliyun@vip.qq.com


纠肖复萧,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萧氏文化”

ID:zhxiaoshi

兰陵世家  光耀中华

萧氏文化  发扬光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