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庐陵民俗|中秋“烧塔”来历

2016-09-13 吉安民俗 萧氏文化

 

欢迎加入萧氏文化交流群,qq群号码:64116315 欢迎转发赐稿


中秋“烧塔”来历


 

当年文天祥起兵勤王,抵抗蒙古人的侵略,在江西福建广东地区许许多多正义之士加入,像上期提到的潮阳萧氏|抗元民族英雄萧御疾

特别是在文天祥的家乡庐陵(今吉安)许许多多肝胆忠义之士参加,宋史只记载了五位义士,而且非常简单。这或许因为蒙古人修编的原因。但是光吉安地区就有千千万万的萧氏家族子弟加入文天祥的勤王部队。许多萧氏族谱都有记载抗元勤王的先祖名讳。历史已经远去,作为后辈应谨记先祖的忠义之事,广为流传,不能泯没在历史之中。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是为“仲秋”;而八月十五恰在“仲秋”中间,被称为“中秋”。中秋之夜,满月当空。中秋始于魏晋盛于唐宋,在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非常盛行。明清之后,每逢中秋,人们便在庭院里赏月、畅谈。关于中秋传说,有“嫦娥奔月”之说,有“吴刚伐桂”之说,还有“白兔捣药”之说等等。但中秋却赋予江西吉安一种特殊的传说——“推翻元朝”。



 

   元朝统治中国后,采取各种歧视政策,剥夺人民的许多权利,并采用监控措施,对百姓活动进行监视。元朝统治者把五户人家编成一甲,由元朝政府派一名蒙古贵族当甲长。元朝贵族在各乡村作威作福,勒索百姓钱财。元朝末年,黄河连年水灾,物价上涨,人民流离失所。一些爱国志士便纷纷奋起反抗,并事前密约:于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空旷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一起行动,推翻甲长。从此,烧塔便成为中秋习俗而流传下来了。

  另一传说:烧塔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

  每年中秋佳节全国各地除了拜月神、吃月饼的习俗外,南方大部份农村地区都有中秋夜烧塔的习惯。而中秋夜烧塔的习俗起源于南宋未年的早禾市。

  据史书记载,南宋未景炎元年(1276)正月,文天祥被元兵所扣留并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时,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广东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文天祥家乡),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吉州及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祥兴元年(1278)秋,文天祥在吉州、兴国等地收容残部近万兵力准备再次反攻,于农历八月十五曰汇合在早禾市(今江西泰和县禾市镇)的牛吼河边上的一个小山村(后被明朝庭命名为“国渡村)。


  中秋节当天,禾市老百姓在牛吼河上用自家门板、茅草架设了一浮桥,供文天祥率军过桥抗元。(后被朝庭命名为“国渡”的渡口遗址)。

  当天晚上附近老百姓拿出家里所有的米个、饭酱(月饼);摘下树上所有的柚子、桔子送到文天祥部队。文天祥率全军及老百姓共万人在渡口边上拜月神,祈求早曰收复失地,国家兴旺发达。月圆时村民们在渡口用砖块和瓦片砌成一个高约三米的大塔,并搬出所有的稻草,不停地放进去燃烧,烧得塔身通火。塔火和明月照亮了整个浮桥。到下半夜时分数万抗元将兵全部安全在渡过了牛吼河。

  后来每年中秋夜,老百姓都会在渡口边上砌起了灯塔,得通火。以纪念这位家乡的爱国民族英雄。而且此习俗在各地慢慢传开。目前禾市镇及附近的吉安指阳乡,每年中秋节及前后三天都会烧塔。

  每年中秋农历八月十四,禾市各村均会指派人员砌塔,塔高一般1.5米不等,村庄大则塔大.塔底要用砖块砌成,塔身大多用碎瓦片砌成约占塔高的3/4,然后再用瓦片园叠砌封顶,塔底须前后各留一个塔门,前门用于投放燃料用,后门用于拔出火灰。晚上便点火燃烧(大村庄可连续烧三晚,小村庄至少会烧中秋夜),燃料为稻草及谷壳等,主要由年青人敲着锣鼓到各家收集。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现在烧塔除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外,还有使全村兴旺发达的祈求。塔烧得越旺表明种养会顺利,全村更加兴旺发达。



 


 


 

------------------------------------------------------------------

欢迎各位宗亲提供萧氏家族相关资料,历史古迹,宗祠建筑,谱牒文化,人文典故等,将为您传播发扬!可加微信号 xiaosha0001


欢迎加入萧氏文化交流群,qq群号码:64116315。欢迎转发赐稿

 兰陵世家  光耀中华

 萧氏文化  发扬光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