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 | 北京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再“松绑”!
导读
优化科技人才
创新创业环境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办法》出台后,立项论证与预算评审合二为一,减少了多次审批的麻烦。因为是一次评审,专家对预算与内容的匹配度也很重视,所以课题的内容设计与预算设计到了同样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的程度。
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是北京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个方面。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国家和北京市层面出台和发布的科技创新政策文件就达60多项,涉及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税收金融、创新创业、成果转移转化、高精尖产业、人才的吸引与培养、区域协同创新、国际化开放创新等多个方面。
科研经费不好花、科研活动常常要围着经费转,是广大科研人员以前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原因是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来管钱管事儿。
如何避免出现科研经费“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是北京市科委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科技经费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2016年9月,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会上,北京市发布了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5个方面、28条改革举措,瞬间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这一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新政,不仅简化了财政预算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只需编制一级费用科目,不再提供过细的测算依据,同时将科研项目立项论证和财政预算评审“合二为一”,此外,还赋予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自主权,真正做到了为科研人员创新“松绑”。
为科研人员创新“松绑”的同时,市科委还在“如何花好科研经费”上下功夫。为此,市科委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建立统一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科研项目信息公开、信用管理、经费审计、绩效评价和检查指导等。
与此相对应,《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办法》是市科委加强制度建设,为科技计划项目和课题全周期管理提供的制度保障。
“在《办法》出台前,每次评审项目都要在内容评审之后等上好长时间,才能得到最终的预算评审结果,不仅如此,立项信息获得不畅、预算编制麻烦、预算评审烦琐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战略情报研究部副主任苗润莲,对这一办法实施给科研人员带来的便利可谓感触颇多。
2016年,苗润莲带领团队申报了北京市科委的科技计划项目“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系统升级及应用服务研究”,在最后审批过程中正好赶上了立项论证与预算评审“合二为一”。尽管在评审中答辩的时间也比以前一次答辩的时间长,但就在当天,经过一下午的评审,很快就有了评审结论。
《办法》出台后,立项论证与预算评审合二为一,减少了多次审批的麻烦。苗润莲感慨道:“因为是一次评审,专家对预算与内容的匹配度也很重视,所以课题的内容设计与预算设计到了同样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的程度。”这些新政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解决科研人员创业后顾之忧
为创新“松绑”的同时,也要为创业“松绑”。魏先福原先是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院长,三年前,他带领下的包装印刷用环保型纯水油墨科研项目,正式迈入产业化阶段,魏先福也因此成为一家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总监。
作为学校包装印刷用环保型纯水油墨科研项目的带头人,魏先福在完成学校的日常授课工作外,还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成为公司技术总监后,公司的技术产品规划、技术流程和产品开发的跟进,都要求魏先福投入更多的精力。可是,他却无法做到心无牵绊。
而北京市推出的《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校十条”),让魏先福放下了顾虑。“京校十条”规定,“支持高等学校拥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高等学校可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这为魏先福等怀揣技术成果的教授解决了创业的后顾之忧。
“辞职创业肯定会有许多顾虑。要是成功了还好,万一失败了呢?那可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今,魏先福的这些担心没了,“几年后,如果创业项目不顺利,或者完成了阶段性目标,我们可以从企业离职、继续回学校当教授;如果企业做大了,不再留恋学校的职称,我们也可以心无旁骛地专心在企业工作。”
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9月中旬,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率先行动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以首善标准,率先行动,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据悉,市科委还将不断优化首都科技创新环境,营造服务更加精细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也是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保障。
“随着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化,我们将深入落实已有的创新政策,研究探索新的试点政策,让北京成为创新人才首选地,成为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