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将去往何方?

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2021-04-27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有很长一段时间

河南对自己的未来都是迷茫的

它位于“天下之中”

人称“中原”“中州

却远离大海

也早已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政策倾斜以及得风气之先的事

基本与它无缘

(河南位置示意,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它孕育过“中华文明”

是群雄逐鹿之所

辉煌时

中天之日

衰落时

又如断崖般直落谷底

逡巡徘徊长达800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河南历代杰出专家分布,可以看出河南的兴衰阶段,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缪进鸿《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的人才比较研究》)


它性格“中庸”

有一定的矿产资源

但又不像它的北部邻居山西那样出众

它也有一定的水利条件

但与它的南部邻居湖北相比

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它有多个古都

但那种气韵早已被战乱毁坏

远不及它的西部邻居陕西

它的人口众多

但与它人口相近的东部邻居山东相比

却更容易受到歧视

(河南周围省份特征,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于是

河南只剩下

一个“落后”的农业大省的形象

这16.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这1亿852万的人口

未来究竟在哪里呢?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一部河南人的探索史随即展开

曲折跌宕历经70年

方向终于愈发清晰而明确

中原也好、中庸也罢

河南最显著的特征

一个“中”

将逐渐迎来全新的含义



工业内陆

1949-1957


这个阶段

河南的“中”

是地处中部内陆

意味着相对安全的国防条件


新中国建立后

实现全国工业化成为第一要务

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

河南地处内陆的位置

有利于保护重要的工业基地

因此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建设区

以当时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例

有10个安排在了河南

(156项工程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到避开了东部沿海地区,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依据董志凯等《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


河南的数个城市

也于此时脱颖而出

其一是郑州

郑州交通方便

京广和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

1954年

河南干脆把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

它从此成为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50年代河南的铁路线,当时京广线尚未完全贯通,名为京汉线,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同时

河南作为全国主要的产棉省

郑州从民国起便是重要的棉花集散地

原料供应充足

(1950年代中国棉花主产区分布示意,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再加上充足的劳动力

和中原地区广袤的销售市场

郑州被确定为中国六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1953-1957年

国家以一年一个厂的惊人速度

一口气在郑州建成五家大型棉纺织厂

建成区面积比当时的郑州旧城区还要大

(郑州纺织城与旧城,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依据郝鹏展《论近代以来郑州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工厂有了

熟练工人却严重不足

来自上海的纺织女工盛婉

一个人在三四年时间内

手把手带出600多名徒弟

更多的盛婉不断裂变

最终形成了郑州的10万纺织大军

(郑州纺织厂的女工,仅作示意,摄影师@延婧)


她们是那个时代的高级白领

收入、地位超过军人和一般的干部

令人艳羡

郑州的父母们望女成龙

用河南话对孩子说道

(引自《郑州棉纺业的前世今生》)

“妮儿妮儿,快点长,长大好进纺纱厂”


通过铁路

棉花源源不断地运来郑州

在10万纺织工人的手中

棉花变成纺织产品

再源源不断地运向全国

一个纺织奇迹诞生了

郑州工业总产值

比1949年增长460倍

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纺织工业城

(红色建筑是保留至今的郑州国棉厂苏式建筑,摄影师@焦潇翔)


郑州之外

河南崛起的第二座城市

便是洛阳


洛阳地处盆地

四面环山

一面有黄河之险

在河南的所有城市中

国防条件最为优越

(洛阳周边地形图,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洛阳周围的山地

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

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例如用于生产优质玻璃的砂岩矿

宜阳、伊川等处的煤炭

再加上它靠近晋煤南运的南出口

矿产的供给优势明显

(河南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除此之外

洛阳还是北方少有的富水城市

洛河、伊河蜿蜒其间

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水源

(洛河,摄影师@张孟尧)


洛阳以东

则是广袤的黄淮海平原

平原上的城市与人口

正是许多工业产品的消费市场

(洛阳与黄淮海平原,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天时地利人和

社会主义祖国一声令下

农民放下锄头

换上了虎钳、螺丝刀和扳手

变成了产业工人


东北的共产党员干部

上海江浙的技术专家

纷纷启程

20万工业移民及家属

来到当时仅有7万人口的洛阳

(洛阳一拖的毛主席雕塑,摄影师@王琰琰)


他们大部分年龄在20-30岁

正值青春年华

国家总理周恩来

用四个“中国第一”

当面为他们鼓劲加油

1959年10月12日周恩来视察一拖时的讲话

“你们要记着,你们是‘中国第一’啊!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出‘中国第一’的人才,创造‘中国第一’的业绩!”


命运的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的梦想

让年轻的工人充满

学习的劲头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干部们也是风清气正

作风扎实

(1959年10月12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一拖,图片源自@东方红农耕博物馆)

 ▼


正是在这种干劲下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轴承厂

都仅用三四年时间便建成投产

之后又陆续建成

矿山机器厂、热电厂、铜加工厂

高速柴油机厂、玻璃厂、耐火材料厂等

(洛阳矿山机器厂,现在的中信重工,其研制的大型矿山设备打破了国外垄断,摄影师@黄政伟)


为解决重工业男性工人比例过重的问题

还“贴心”地增建了女工较多的棉纺织厂

合称国营十大厂

(洛阳部分大厂所属行业及产品,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孙跃杰《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


建厂过程中

需要避开洛阳众多的古墓

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

建厂筹备处使用现代钻机在地面上

钻出许多深达几十米至上百米的钻孔

却仍不见古墓的踪影


于是

筹备处请出洛阳市公安局局长李冲舟

李冲舟又“请出”两个盗墓贼

定做了100多把盗墓铲

安排一组人人手分配一把

排成一排每隔一定距离钻一个孔

很快便可以知道

一片土地下方是否存在古墓

远比钻机成本低而效率高

(“洛阳铲”的使用场景示意,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作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工具

李冲舟将盗墓铲更名为“洛阳铲”

新名称随即超越“盗墓界

成为全国知名的“神器”

(上述历史依据苏远《洛阳拖拉机制造厂初创时期的回忆》;“洛阳铲”仅为盗墓者或文学界用名,考古学界经过改进,称为“探铲”;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国营十大厂中最受瞩目的是

第一拖拉机厂

它承载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梦想

当建厂的消息传出

全国人民都已知晓

耕地不用牛的时代即将到来

各地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

仅仅几年后

“东方红”名的拖拉机就遍布全国

(洛阳一拖,摄影师@黄政伟)


也造就了人民币上标志性的

“香车美女”组合

驾驶一台东方红拖拉机

是当年中国农民最神气的时刻

(一元纸币上的东方红拖拉机,人物原型为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在城市建设上

这些工厂没有建在老城

而是在8千米外开辟工业新城(涧西区)

老城与新城之间是新的城市中心(西工区)

三者形成了东西绵延15km、南北宽3km的

带型城市


北京、西安等古城以老城为中心

摊大饼式地建设

在洛阳被完美避免

也很好地保护了古都的地下文物遗存

同时由于南北距离较窄

无论身在城市中的任何位置

都距离城外的自然生态环境较近

生产、生活相当宜人

这种模式便是城市规划中著名的洛阳模式

(洛阳模式,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在这种极具前瞻性的规划下

整个洛阳工业新城

厂区布局规整宏大

道路横平竖直、路面宽阔

(洛阳一拖,摄影师@赵霜迪)


生活区同样规划整齐

大量的苏式建筑

用料实惠、宽大沉稳

充满着共产主义的浪漫热情

(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摄影师@林治坤)


厂区和生活区之间

则规划宽达200-500米的林带

生活区内的绿地也达人均10平米

道路两侧亦种植法国梧桐、雪松等高大林木

至今仍为洛阳的一道风景

(洛阳的道路,摄影师@王煜文)


至此

经过如火如荼的工业建设

洛阳由一座残破的农业文明城市

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

四面八方的人口

欣欣向荣的产业

有如198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洛阳,摄影师@杨哲)


除了郑州和洛阳

另外几座城市也是风生水起

因为煤矿生产

平顶山焦作鹤壁

三座新城拔地而起

(河南主要煤矿分布与主要煤业城市,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因为在黄河中上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三门峡也从无到有完成建设

(三门峡水利枢纽泄洪,摄影师@王铎)


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极大改变了河南的基本面貌

一切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

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开始更加沸腾

一场风暴即将诞生



沸腾之心

1958-1978


1958年

大跃进开始了

也许是受到已有成绩的鼓舞

也许是对未来发展太过渴望

在国家政策出现冒进时

河南的表现也格外激进

这个阶段

河南的“中”

代表着沸腾的风暴中心之一


1958年4月20日

河南省遂平县

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遗迹,摄影师@刘杰)


3个月后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试行简章》

便摆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面前

简章规定


“将一切公有财产全部交给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合作”


主席对此大加赞赏

全国各地随即掀起人民公社化的高潮

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社员们在集体食堂里放开吃喝

共产主义似乎已经提前到来

(上述历史依据王来青《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兴衰录》;下图为人民公社集体食堂,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不仅如此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还喜上加喜

当地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105斤的“喜讯”

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

这种浮夸行为被称为“放卫星”

因为以当时的生产条件

多数田地亩产不过100-200斤


“卫星”在河南及全国越放越大

3000斤、4000斤、5000斤

直至8000斤

水稻“卫星”更是达到亩产数万斤

(因为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当时人们认为粮食亩产的提高堪比卫星上天;下图为1958年6月8日的人民日报,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虚报的亩产

意味着需要上缴更多的粮食

一切归公的人民公社

打击了农民个人的劳动积极性

集体食堂的大吃大喝

又浪费了有限的存粮

再加上大炼钢铁抽调了大量人力

许多田地无人收割


诸多原因迭加

粮食生产跌入谷底

大饥荒随之而来

河南成为人口损失最惨重的省份之一

(1955-1965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可以明显看到出现了一个低谷,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孙建国《现代河南经济史》)


大跃进和大饥荒结束后

1966年

文革又接踵而至

粮食、日用品

所有物资凭票供应

人民穷到了极点

(1972年的河南省流动粮票)


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中

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意志的人

就像金子一般闪耀


1954年

26岁的杨贵

就任林县县委书记

这是太行山东麓有名的穷县

境内山高岩陡

土地贫瘠且旱灾频发

(林县位置,1994年改为县级市林州市,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年轻的杨贵顶住了压力

在一片浮夸风中

没有虚报粮食亩产


1960年-1969年

为给林县引入水源

他又带领全县人民

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180个

修建了人工引水渠红旗渠

修建过程中

林县不仅没有饿死人

还向外地支援了1000万斤粮食

(红旗渠,上述历史依据郝建生《杨贵与红旗渠》,摄影师@寒冰)


在新乡辉县

郭亮村的村民决心改变因大山阻隔而带来的贫困

他们用自已的双手和铁锤等简易工具

费时5年多

硬是在峡谷绝壁中

凿出了一条长达1300米的挂壁公路

(郭亮村挂壁公路,摄影师@董建军


而在1962年的兰考县

混乱的局面下

风沙、内涝、盐碱等三害

愈演愈烈

大批灾民外出逃荒乞讨

(兰考县位置,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刚上任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时年40岁

他在不少于2500km的实地走访中

找到治理三害的方法

包括兴修水利

以及大规模栽种速生树种泡桐


由于肝病病情恶化

在兰考不到两年的焦裕禄

便病重去逝

惟有他种下的泡桐大树成荫

庇护着兰考居民

(兰考泡桐树


另一方面

狂热与混乱之中

一个新的问题正在呈现

它将在未来成为影响河南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口爆炸



中央大仓

1979-2003


大跃进结束之后

河南人口迎来了“报复性”反弹

加上文革时期

人口生育完全失去控制

1963-1977年

河南省人口自然增长2146万人

速度惊人


随着人口基数大增

即便后来实行了计划生育

势头也已无法阻挡

到了1997年四川与重庆“分家”时

河南总人口已达9243万

此后直到2005年

连续9年河南都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

(上述数据以常住人口为口径;下图为1959-1978年河南省人口增长趋势,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孙建国《现代河南经济史》)


如果说

中国的改革是贫穷逼出来的

那么河南的改变则是

超大基数的贫困人口逼出来的

从1979-2003年

这一阶段河南的“中”演变成了

中国的中央粮仓中央厨房

以及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中央仓库

我们将其合称

中央大仓


1980年

河南固始县陈营村

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分田到户的第一年

村民蔡林义一家便获得了大丰收

(河南长垣段黄河滩区玉米地,摄影师@刘辰)


靠着卖粮的收入

蔡林义之后又种了4000多棵树苗

承包了3个鱼塘

养了4头驴、2头牛、3头猪

21只羊、100多只鹅

还购买了榨油机、磨面机

磨粉、打油、做挂面、做豆腐

多种副业经营得红红火火

河南省第一个公开褒奖的

“万元户”

诞生了

(万元户蔡林义家的收入构成,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1981年9月7日河南日报的报道《万元户——访固始县陈营大队社员蔡林义》)


贫穷曾经限制了农民们的想象力

当限制解除

智慧、胆量、运气

便一股脑儿地迸发出来


像蔡林义这样富裕的农民购置起拖拉机

东方红“突突突”地奔驰在大平原上

农民们忙时耕地

闲时搞运输

开着拖拉机奔向万元户

(洛阳一拖制造的8档小四轮拖拉机,来源@东方红农耕博物馆


与此同时

对农业科技的重视

新的农作物品种不断被培育

以1981-2000年的小麦种植为例

河南省小麦品种历经4次迭代

在种植面积稳定的基础上

单产大幅提高

小麦总产量占到全国的1/4

(河南省小麦品种更换情况一览,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河南种业50年》)



畜牧业同样成绩斐然

以2000年为例

河南14项畜牧业生产指标

位列全国前三

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大省

(2000年河南主要畜牧生产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据胡廷积《河南农业发展史》)


超过人们惯常认为的

新疆、内蒙古、青海等传统牧区

(现代化的驻马店正阳县君乐宝牧场,摄影师@朱哲)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农业机械化的初步展现

以及科技的进步

三者共同发力

河南由一个时常被饥饿困扰的省份

蜕变成了中国人的大粮仓

可谓“河南熟、天下足”

(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大许村小麦机作业场面,摄影师@邓国晖)


不过仅仅成为粮仓是不够的

河南还要再升一级

成为中国人的中央厨房


1990年

郑州第二人民医院的副院长陈泽民

改行卖起了速冻汤圆

1992年

52岁的河南漯河肉联厂厂长万隆

一口气从国外引进了10条生产线

专门生产一种“时尚”的肉制品

火腿肠

(速冻汤圆,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借助河南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陈泽民与万隆的人生彻底改变

卖汤圆的副院长

成了三全食品的创始人

卖火腿肠的厂长

成了双汇集团的掌舵者


如今

河南以一省之力生产了

全国85%的速冻水饺

75%的汤圆、50%的火腿肠

以及33%的方便面

河南农产品加工年产值全国第一

粮食、肉类加工能力全国第一

中国人的餐桌

就这样被河南改变了

(上述数据依据新华网《河南速冻食品丰富世界餐桌》;下图为鹤壁永达食品产业园的分割车间,肉鸡经过宰杀和脱毛后,通过流水线将被分割)


然而

农业生产、食品加工

对劳动力的吸纳是有限的

上千万河南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走出省外

谋求全新的发展

河南成为劳动力输出大省


佼佼者成功经营起

自己的商业帝国

(许家印,河南太康县人,1990年代南下广东创办恒大。下图为恒大集团总部广州恒大中心,摄影师@陈国亨)


更多试图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普通人

则变成了

新疆的摘棉人

大城市的建筑工人

(改革开放后,开凿了红旗渠的林州人组建建筑队,在全国多个城市打造出建筑精品,发展出颇具实力的建筑经济;下图为由林州人承建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摄影师@冯思绪


或者是帝都的保安

等等

(唐河县的许多在京务工者从事保安工作,约有2.6万人,占了帝都保安总数的三分之一,逐渐形成“唐河保安”的品牌;下图为示意,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伴随着人口流动

对河南人的地域歧视

也在这一时期甚嚣尘上

(2005年某地派出所在辖区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队”横幅,下图为当时的网站报道截图)


然而歧视存在与否

根本要靠自身的强大来解决

河南的“中”

在经过三个阶段的摸索后

终于迎来了关键性的定位



中土世界

2003-2019


2003年-2019年

河南正式提出并实施“中原崛起”战略

这一阶段河南的“中”

不但自身实力越来越强

而且向外成为连接四方的枢纽

强化中心连接四方

如同一片自信、自强的

中土世界


2010年

著名的代工企业富士康

将拥有全球50%苹果手机生产量的工厂

转移到了郑州

而郑州方面同样给力

一期60万平方米的厂房及配套设施

在四个月内就全部完工

仅仅一年后

这个新建的工厂便拥有了10万工人

之后又迅速攀升至25万

河南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展现无疑

(郑州富士康工人,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但仅仅人多是不够的

iphone的生产需要与时间赛跑

延误一天都意味着市场的损失

河南鲜为人知的另一个优势

成为新产品争分夺秒的关键

因为河南不沿边、不靠海

却是中国的“天空之心”


从郑州出发1.5小时的飞行航程内

可以抵达全国近2/3的重点城市

覆盖全国3/5的人口

距离短、覆盖人口多

这就是河南在航空时代的优势

(郑州航空港人口和GDP辐射地理范围,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依据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官方网站)


从全球各地运来的零配件

被工人们快速组装成

一台台崭新的iphone

再快速发往全球消费者的手中


富士康之后

天空之心的优势被更多企业发现

2012年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47.07%

2013年同比增长69.13%

2014年同比增长44.86%

······

堪称全球货运增长最快的机场

没有之一

(郑州机场飞机降落,摄影师@焦潇翔)


如今

郑州机场已经形成

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

辐射全球100多个城市的国际枢纽航线网络

客货运规模高居中部地区“双第一”

(郑州新郑机场T2上空的“航迹”,摄影师@赵亮)


除了“天空之心”

“陆地之心”同样出现在了河南

2010年郑州到西安的高铁开通运营

2012年郑州到石家庄

和武汉的高铁开通运营

2016年郑州到徐州的高铁开通运营

高铁在河南形成了一个十字交叉

(2016年河南高铁网络,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而河南的雄心岂止于此

他们率先提出建设

米字形高铁网络

向西北连接太原、向东北连接济南

向西南连接重庆、向东南连接合肥

4小时的高铁圈可以覆盖

除珠三角外的全国主要经济区域

(建设中的米字形高铁网络,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天空之心、陆地之心

交通优势爆棚的中土世界

展现出超强能量

快消品牌Zara的最新款服装

第一天落地郑州机场

第二天清晨便可以摆上北京上海的货架

(郑州机场货站,摄影师@靳晰)



包括纺织品、汽车配件在内的1300余种货物

通过从郑州出发的铁路

(中欧班列)

到达欧洲市场

可以比海运缩短3/4的时间

(中欧班列郑州国际陆港,摄影师@焦潇翔)


在交通活力的带动下

一个以郑州为中心

涵盖五省30个城市的

中原城市群

正在崛起

(中原城市群,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依据《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总结


从1949年-2019年

从工业内陆到沸腾之心

从中央大仓到中土世界

河南

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经济自信

(河南省GDP总量排名位列全国第5,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作为一个内陆省份

河南

没有天赐的丰富矿产

没有优良的海洋大港

没有经济特区之类的政策倾斜

(郑州“大玉米”,摄影师@靳晰)


一亿河南人

硬是在一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

杀出重围

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郑州国棉厂厂址建立的新工厂,昔日细纱车间人头攒动的时光已一去不复返,智能化操控减少了人工,提高生产精确度,也使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摄影师@延婧)


这就是

河南


本文创作团队   策划:风沉郁   设计:郑伯容   图片:余宽   地图:巩向杰   责任编辑:GentleGeGe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包括:孙建国《现代河南经济史》、毛德富等《百年记忆:河南文史资料大系》、胡悌云等《当代河南简史》、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六十年》、苏林等《河南社会发展与变迁》、孙跃杰《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丁一平《1953-1966工业移民与洛阳城市的社会变迁》、丁一平《“一五”计划与洛阳工业基地建设》、石破《郑州棉纺业的四个年代》、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李道苏等《河南纺织工业发展简史》

P.P.S. 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地理、地质、城市规划、天文、历史、考古、生物、建筑等各领域撰稿人,以及视频编辑、设计师、图书策划、商务策划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