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春杂感:有形的手,透明的门,你是i人还是e人?

清河腐竹 清河三思
2024-08-26


最近上海浦东机场关于网约车禁止又放开的事情,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



脸打得有点突然,但虽迟必到。



作为过去十多年经常去魔都出差的瓦迪尼,纯个人感受,之前我一度对于上海城市管理能力“精明高效模子”非常景仰,但这种膜拜,正在逐渐消磨。。。2020年之后越来越明显。



而这把磨平的锉刀,就是这隔三岔五乌莱塞的小故事,小事故。




01

浦东机场很委屈



具体网约车与出租车的利益博弈,或者有没有其他利益瓜葛,咱们也不懂,不再展开。从媒体报道的直观感受来看,反正浦东机场觉得自己很委屈。



按说也是。。。因为它这次的规定,其实没有啥新内容,都是对2016年《上海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若干规定》的重申。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针对网约车的种种重拳出击,基本上都集中在2015-2016年左右,北京和上海先搞,各地有样学样,具体不展开。



个么就有点尴尬。



各地都有针对网约车的各种禁令,但随着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又都接受了网约车的活跃存在,甚至把它当成解决就业问题的法宝。。。未必看得上,但用得着。



局面就更加尴尬了:严苛的禁令,大家都装作忘记,但哪天需要执法了,可以马上拿来用。



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华生教授12月8日呼吁,不要给企业贴所有制标签,而应通过加强产权保护、法治和权力制约,营造好的营商环境。



他有三点总结,引用如下:



一是高标准立法,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我们很多法规要求很高。由于标准太高,不切实际,这样大家都只能想办法变通,规避绕道,乃至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由于大家都打折扣没真做,你要老老实实,那基本就要在竞争中出局。地方政府也知道这个情况,故而一些地方也大出土政策,变通执行,进而造成不公平竞争。同时由于法规上明文写在那儿,办事难免要走关系融通。如果突然上面来阵风要严格执行,各级就跟着一齐变脸,老账新账一起从头算。有时甚至刚摆出要严格执行的架式,大家就被吓得魂飞魄散。这次社保基金改由税务部门依法征收,引起全面恐慌就是其中一例。我这些年来年年呼吁不仅要大幅降低增值税、所得税,特别是要大幅降低各项社保缴费,取消强制性的住房公积金。去年我还在中国经济学家2017年年会上强调,我们要从高税费率、低实际缴纳额,普遍违法变通,改为低税费率、宽税费基,严格依法缴纳。这样,由于把更多的人纳入了真实缴纳范围,扩大了社保覆盖的领域和人群,最后收到的税费也未必减少,还有利于公平竞争和增进法治。许多时候,少才是多。财政学上所谓的拉弗尔曲线,讲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二是所谓窗口指导。近年来政府精简和废止了不少繁文缛节,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减轻了市场主体的麻烦和负担,这受到了普遍欢迎。但政府为了救火或为了提高自己办事效率亦或执行力度,又出台了许多不成文的窗口指导即行政干预,让人们无所适从,非常苦恼,但面对强势管理者,又敢怒而不敢言。现在一些部门说,他们准备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但人们不知道过去他们的这些干预都是依据什么、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他们说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哪些,必要的又准备保留哪些,以后还会随时有什么新名堂。不合时宜的法规当然不好,但毕竟还算知道要去拜哪些佛,烧什么香。而这些来无踪去无影的行政干预则更厉害更无章法,让人更无所适从。

三是人大这样相对超脱的正规立法机构因缺乏资源因而自己不立法,大部分立法工作委托政府部门去做。立出来的法当然都是方便政府部门的,而不是从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角度考虑,实行起来政府机关怎么做都是他们的理,想整谁一整一个准。这样的机构,人坐在办公室里都有人上供,挡都挡不住。一些原本与经济部门无直接关系的清水衙门,当然也不甘寂寞,抓住机会就挤进审批、发证、备案的队伍,随即也过得风光起来。制度扭曲造成过去公务员们正式收入很低,但家里名酒名烟名牌从不断档,隐性收入更无法统计。这些都成为腐败滋生不息的土壤。



顺便说一句,华生讲这个话的时间,12月8日,但不是2023年的,而是2018年。



当时,中央空前明确的肯定了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之后,各部门和各地方都出台了各种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力度之大,措施之密集,使人目不暇接。



五年过去了,问题还在。




02

产业保障房




小年之后,计划是进入春节状态,多读读各种挤压下来的报告。前两天看了克而瑞的2023产城报告,它有一个提法挺有意思,“产业保障房”。




从2019年到现在,国内上市产业园区企业的收入,维持了稳健的下行趋势。而以大湾区几个城市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在积极推动海量的产业载体供给。



目标年均供应量平均占到了市场总体供给的60%,珠海最猛,产业保障房的供给量,是市场总体供给量的120%。。。不光是大湾区,上海喊出三年3000万平米,也很吓人。



我拿物流仓储举个例子。。。以下引用自瑞莱博的物流仓储报告(报告质量确实牛逼的嘞,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买)。



2023年华东物流仓储市场表现最差的五个城市,就在下面了,但由于玩家都是市场化机构,踩坑了,大不了抗两年,以价换量,市场供需会自行修正到新的均衡。



但是,产业园区的供给侧,并不是纯市场化的考量,有的甚至没有太多市场化的考量,还有限租金的。。。这是我最担心的点。





大湾区物流仓储市场,是这两年工业市场上难得的一抹亮色,核心玩家都是京东产发、顺丰、普洛斯这样会算账的市场化机构,有湾区强悍的产业链支撑,即便有波动也是可以有韧性的。



但是,唯一希望的,就是地方政府的手,千万不要伸过来。。。你愿意产业保障房,愿意上楼,啥都行,咱不插手物流仓储,好咩?







03

联通创造价值




最近还看了一份长三角协同和通勤的报告,发现也挺有意思。



第一,从上海单核转为长三角多核



从专利转移方向来看,2011年长三角专利转移以上海输出至三省为主,至2022年三省一市间的专利转移呈现多元化趋势。



2022年相较2011年而言,浙江、安徽和上海技术输出高于本地技术输入,浙江输出专利比输入专利多814件,安徽输出专利比输入专利多1405件,成为长三角技术转移的主要“贡献者”;



上海输出专利比输入专利多18件,技术输入输出情况基本持平;江苏是长三角技术转移的主要“受益者”,江苏输入专利比输出专利多2237件。





第二,苏杭凭借开放快速崛起




从专利转移网络看,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网络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创新走廊成为主要载体。在2011年城市间技术联系以上海向近沪城市扩散为主,2018年后依托G60科创走廊,技术转移在苏、沪、嘉、杭、合及沿线城市快速增长。



其次,G42沿线的技术转移也蓬勃发展,依托G60、G42等空间载体,长三角技术转移与转化不断加速。



从技术转移热点看,上海是技术源泉城市,苏州和杭州是长三角较为典型的技术枢纽型城市,技术创新活跃度非常高。





苏杭快速崛起,专利引入和输出双高,处于报告所定义的“技术爆炸区”,靠的是更加开放的心态。



而上海,基本上还是输出的状态,一方面说明之前的基础底子好、人才汇集效果好,但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说明,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方面,还需要提升。




第三,一体化谁做得好?




2022年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接近2.4亿人、就业岗位超过9500万人。通勤人口增速高于常住人口增速,跨城通勤增加明显,增加5万人、增幅约5%。跨城通勤明显集中在沪宁、沪杭廊道上的各城市之间。



但我惊讶的是,为啥上海和苏州、杭州等周边城市的跨城通勤是降低的?而与此同时,杭州与周边湖州、绍兴的跨城通勤显著增加?



上海和邻居小兄弟们是更疏离了?






我估计主要原因是2022年上海失去的那三个月。。。这份报告的数据是2021-2022的,所以最理想的处理方式是按月平均,否则这个月的重大变化,对于结果的影响太大了。




04

魔都灿烂如繁花




以上都是我在阅读学习几份研究报告时的心得,正好赶上和长三角和上海有关的,心有所想,就自然串在一起了。



浦东机场这个规定出来之后,上海本地媒体,比如澎湃,是批评最激烈、最刚强的,也体现出了这个城市的格局和多元化。。。浦东机场,怕是远远代表不了上海。



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魔都,璀璨而多彩,很难用一两个词来简单定义。我们朴素的认为,言出必行、开诚布公、一视同仁、虚怀若谷、取长补短、见贤思齐都是好的。



前面的几份报告里,提到了对于政府有形之手过于活跃的担忧,提到了上海在面临苏杭竞争时一度显得有些放不开,但并不能管中窥豹就认为上海是封闭自大的。恰恰相反,上海2023年大举奔赴全国各地招商引资近千次,让我印象深刻。




在魔都身上,或者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两股真气的同时运行,一个叫有为政府,一个叫有效市场。



阴阳调和,则润泽万物。任何一股力量失衡,都可能导致问题。



今天是立春,二十四节气的新一轮循环自此开始,周而复始。此时天地间阳气开始生发,阴气逐渐消退。甲辰为天将之火,含敏速峻烈之气,入贵格则为特达,为文魁,利秋冬,不利于夏。



静待事情慢慢好起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河三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