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严控产业用地转让:于无声处听惊雷

清河腐竹 清河三思
2024-08-26


这两天,几个群里都在传上海《关于加强本市涉产业用地企业股权变更联合监管的通知(试行)》。。。沪规划资源用【2024】51号文,是上海市规划与资源局、经信委和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的。



我看到消息的第一反应,真的假的?为啥上海规资局的官网上都没有看到相关的新闻报道。。。



群里的律师朋友回复:经申请公示后公开。



大概意思是,就算知道有这个文件,但由于不是公开发布的,你若想看,就要去有关部门申请,才能看得到。感兴趣的同学自己去找哈,万能的互联网,应该都不难找到,但。。。责任自负。反正我不认为自己看过。



不由感叹一下,最近一两年,做生意本就越来越难,想学习政策,也变得越来越难。给行业带来巨大影响的若干文件,包括住建部关于保障性住房的,包括关于化债和城投债的,都是不公开发布。。。我实在是有点不太理解。



51号文说了啥?



据说,是对早在2020年351号文就提出的《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实施细则》的具体实施。。。



主要针对产业用地的股权转让,无论是直接转,还是增减资,只要股东比例变了,都需要当地政府的同意。



应用范围,首先是产业用地,无论是工业厂房、园区还是物流仓储,都应该涵盖在内。其次是全覆盖,无论是新拿的地,还是存量工业用地,概莫能外。



不申报,自己闷声直接搞行不行?



咱们是法治社会嘛,市场监管局会依法给你办理股权变更手续。



但,所有信息会同步给规资局他们会找你约谈,督促你恢复原状,并且进行信用体系管理



通过多层主体设置,在上海行政管辖之外办理转让行不行?



你能想到的招数,政府肯定也都想得到。。。



一旦被发现,按照严重失信处理,也就是被上海所有的行政部门拉黑,你能想到的,评价、税收、奖励、补贴、政府采购、贷款等等,都会受到影响。



你要是有多层架构甚至海外架构,或者以后干脆就不准备在上海或者在国内混了,可不可以直接交易?哈,我不知道,你找个贴心的律师朋友咨询下吧。



是上海独有的创新吗?



当然不是。我之前很早就聊过,北京、江苏、广东等一些地方,早就对产业用地实行了严格的转让限制。



按照我的理解,产业用地关乎一个区域的工业和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政府有十足的动力把它控制在自己手里,让它更好服务于区域发展的整体战略。



是因为缺地吗?



也缺,也不缺。政府实际上缺的,是对产业用地高效能的利用。看到最新的数据,上海的平均亩产值是800万,有些好园区可以干到1800万,这个在全国都是拔尖的水准。



已经这么高的利用效率了,为啥还要继续推工业上楼,加大工业空间载体的开发和供给?有个主要原因是存量盘活有若干障碍,进展不及预期,有很多客观因素



一是地理维度。大量的产业用地被一些开发商、投资商或者企业持有,都是独立的经营主体,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等方面有自己的思路,并不受政府的控制,未必符合区域整体的战略。如果只看特定区位,产业载体的产权构成是分散的,在引入一些成规模产业的时候,就会显得捉襟见肘,拿不出成片的土地。



二是历史维度。产权分散导致低效利用的情况不容易改变,尤其是早期卖给企业的工业地,十几年过去,企业可能都已经不行了,但工业地转给了其他人家,搞搞更新、搞搞二房东、搞搞夹层文创园还算是积极有为的,有些干脆当仓库或者快递分拣站。。。反正当初拿的极为便宜,又不在20年全生命周期的新地范围内,根本搞不动。



对市场的影响会怎么样?



工业用地从出让到利用,大概是几个渠道,一是直接给终端用户,二是给平台公司开发然后有租有卖,三是给市场化的园区开发商有租有卖。



有了新规之后,所有接盘方都需要被政府先审一下,看是不是符合区域的产业规划和各种落地要求。按照盐铁理论,不出意料,以前在政府监控范围之外的转让会被压制,控制力、定价权、平准制,都会变化。


首先是平台公司的市场控制力。政府以及他可以影响或控制的园区平台公司,本来就是一级市场的主要供给方,在新规的加持下,会成为二级市场的主要供给方。这样,城投/园区平台在一二级市场的影响力都会增强,产业载体会更加集中,这也意味着对政府来说更加可控。。。无论是产业规划布局,还是载体的形态与规格。



其次是平台公司的定价权。其他渠道被堵住,会强化城投平台的定价能力,无论是销售价格,还是租金价格。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导入的发展压力面前,产业载体的定位更加倾向于生产资料,更着重于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落地。。。而不是通过租售谋利。突发奇想,有没有一种可能,产业园区开始往保障性租赁住房看齐或者靠拢?



再次是改变二级市场的游戏规则。参考北京海淀和亦庄的经验,产业用地/产业楼宇的二级市场上,平台公司会成为法定的回收方。。。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企业经营不善、企业谋求转型、企业希望外迁等等,土地要卖,就必须征得政府同意。不出意外,接盘方要么是政府认可或者干脆是政府招引来的终端用户,要么是政府控制下的平台公司或者城市更新基金。



个么,问题来了。如果是这么把关,那其他地方政府习惯于在上海购买飞地园区、招商窗口、尝试挖上海的墙角、戳上海的车轮胎,以后还行得通吗?没有市场化的竞价对手们了,而且合规买方只剩下平台,卖方有得选吗,价格按照什么定?已经持有上海产业用地项目的投资人们,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退出咋办?不良债权处置咋办?



企业该如何应对?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这是天经地义的。产业用地本来就是自己的家底和生产资料,之所以用级差地租搞得比商办用地和居住用地便宜得多,就是在补贴经济发展,带动区域致富。该用的用,不用就回收,都是为了更高效的利用。



至于发行公募REITs所涉及的转让,本来就需要政府审核出函,并不会因为这个新规而变化。但是,pre-REITs、私募基金、ABS、私募REITs等这些,同样会涉及类似问题,在新规下,摩擦成本估计会提高。



咱们不评论合理性,只聊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实用性。



对于从事产业园区开发和并购的市场化机构来说,这条赛道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收窄。说句不中听的话,咱们要认清自我定位。如果说对政府的重要性排序的话,我觉得大概应该是公用事业>产业载体>租赁住房>商业办公。



前两个因为更重要,所以参与其中的难度会加大,现在上海缺租赁住房,所以鼓励市场化纳保,其实很多二三线城市基本上都是城投安居平台包办了。。。办公楼又被忽悠建了这么多。



相比之下,消费基础设施的市场化程度最高,或者政府最不愿意太多插手,建议多多关注。



一是拥抱平台。刚才说了,平台公司在一二级市场上的话语权会增强,市级的有临港,区级的有张江金桥外高桥南虹桥等等,积极寻求和他们合作,以自身市场化的能力去相互赋能,也许是一条路。



还记得,我三年前给天瑞金MAX培训的时候,就呼吁园区开发商主动转型,别老盯着重资产的差价,你也许短期可以分享,但终归是难以长久,因为那是别人家的蛋糕坯子或者培养皿。还不如早点磨练内功,钻研资产管理和运营能力,搞好服务。



二是拥抱产业。很多开发商还停留在产业勾地、倒腾散卖的逻辑,殊不知行业已经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不动产出身的企业在往产业端渗透,同时,很多产业端也开始涉足持有型物业。



不动产和产业内容是不是只能是泾渭分明?我看到的是明显的融合趋势,产融结合是时势必然,毋庸置疑。这个在传统产业园区或者厂房物流上面还不太明显,但是在新能源、新基建领域已经愈发突出



爱心小贴士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上面的排序其实是不全的,有些投资领域故意没有被放进去。



是的,长者说过的,闷声发大财。因为太新,所以还没有作为大类而被关注,因为重要且稀缺,所以目前暂需要鼓励市场化发展百花齐放。



具体有哪些领域,这个你们自己体会。有心的读者扒拉一下两会前后的各种报告,应该会有收获。点到为止,举个例子。



前几天的全国两会上,工信部部长讲了下,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今年会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也准备试点开放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增值电信服务。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河三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