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家 | 胡昌茕 Hu Changqiong

明石志
2024-08-30



//////////////////


胡昌茕 Hu Changqiong

1980年生于湖南株洲

2007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任教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

工作生活于北京



云端

 70.5×43cm

 木板坦培拉

2011



猴子

37×51cm

木板坦培拉

2010



九郎山

27×43cm

纸本白垩底铅笔

2009



内黄 1

27×43cm

纸本白垩底铅笔

2008



内黄 2

27×43cm

纸本白垩底铅笔

2008



45.5×101cm

木板坦培拉

2010



破晓

116×180cm

木板坦培拉

2011



齐云山

27×43cm

纸本白垩底铅笔

2009



齐云山颠

50×40cm

木板坦培拉

2011



求生的残影

27×20cm

纸本铅笔

2010



汶水

27×43cm

纸本白垩底铅笔

2008



忻州

27×43cm

纸本白垩底铅笔

2008



95×56cm

木板坦培拉

2012



涌动着、零落着

122×61cm

木板坦培拉

2020



胡昌茕是一位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画家,但是这种强烈不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行动绘画式的滴洒,也不是井上有一式的充满力量的书写的笔触和饱含爆炸性的运动感,而是更接近马克·罗斯科画面中的静默。胡昌茕的绘画不是偶然性和即兴的融合,而是将悲剧意识注入狂喜后的静寂。


在工作方式上,胡昌茕的绘画大部分都是写生得来。他会停驻在那处,静观许久、描绘许久,他总是想感应到那处风景的历史和记忆——尽管很多风景都是“荒芜”——事实上,我们总是看风景但我们并未真正看见。在胡昌茕的努力下,这些无名的风景被凝视。胡昌茕也把自己视作无名风景中的一部分,这会让他的内心得到平静和安慰。


在画面语言层面上,胡昌茕似乎受到欧洲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家,或者是北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影响。他的画面不是追求活生生的视觉效应,而是追求凝固、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质感。可以看到,胡昌茕的画面上总会有一种灰调,就像是被封存了的时间和空间。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胡昌茕试图让自己沉浸在一个由文学和哲学构建的内心世界中。或者是他认为世俗生活欠乏诗意,因而他拒绝敞开和拥抱一些事物,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生命绚烂的敬意。就像在新作中,他既感受到生命涌动的勃勃之气,倍受鼓舞,但他同时也会指出其零落的悲剧归宿。(魏祥奇)



//////////////////


胡昌茕个展“不要担心沉默”正在济宁市美术馆展出




//////////////////


胡昌茕


自述


1948年,沈从文在《给一个写文章的青年》的文末写到:“从五四起始,北方文运传统有个一贯性,即沉默工作。这个传统长处或美德,且大可嘲笑。然而这点素朴态度,事实上却必定将是明日产生种种有分量作品的动力来源。不要担心沉默,真正的伟大工程,进行时都完全沉默!”


这样的沉默和伟大是真实存在的,我亲身见识过,也确因无法承受这沉默与伟大的嘱托而留下过激荡的眼泪。


这次展览应策展人邀请,提供的作品时间跨度20年。妈妈曾鼓励我“用沉默写自己的名字”,那是在我高考落榜后复读的时候。2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她的话,只是到今天我逐渐理解,那些在沉默中工作的人并非是以自我和伟大为目的的。我从生命过往堆积的伦理经验里,从受教育习得的家国山河观念里,逐渐地挣扎出来。面对人性的残缺,裂痕与瑕疵,接受错误与不同的价值。我怀着向时间敞开,向变动不居的流变敞开这样的心境来面对“一切都是活着的”这样的时空。


是这些画作带我走到了这里,我已经不计较通过它们我表达过什么,以及20多年来的一切得失。一如这个世界已经发展到了这里,我们仍将被时代裹挟着向前,而它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如何与闻?


不计较成败,才可完全沉默。


//////////////////


济宁市美术馆1号厅

展览现场




//////////////////



图片来源于济宁市美术馆

以上内容由明石志编辑发布

版权归明石志所有


往期内容请点击图片进入阅读👇



艺术家 | Peter Doig 苏格兰


艺术家 | Marcel Broodthaers 比利时

艺术家 | Jeffrey Smart 澳大利亚

艺术家 | Mark Leckey 英国



//////////////////


更多内容请关注明石志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明石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