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香港为什么会错过华为错过中兴,也错过腾讯?(深度好文)

2018-01-21 中囯好文章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一个比房地产更可怕的泡沫将席卷中国,一触即破!|这次马云比老毕还严重,抓紧看!|政协委员炮轰交警:罚款如开印钞机!天量罚款去哪里了?|朴槿惠的神秘中国情人竟然是他!|娱乐圈真的淫乱么?| 订阅我们立刻马上看!

作者:罗振宇   来源:罗辑思维

原标题:你相信趋势吗?



直到今天,还是经常遇到有人问我,干风险投资的人是不是傻?


那么多真金白银,给那些不靠谱的创业者,一旦玩砸了就血本无归,而且玩砸了还是大概率事件,只能靠其中极少数的幸运儿公司挣钱。


这帮所谓的风险投资家,不就是赌场里的赌徒吗?


这个理解很糟糕。


赌场是零和博弈,从概率上看,所谓十赌九输,是不可能有赢家的。


而风险投资,则是在对产业发展的趋势做判断。


虽然也有赌的成分,但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变现,是用自己对趋势的判断挣钱。


对趋势做判断,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非常困难。


30年前,香港以一城当一国

最近我看到了天使投资人汪涛先生的一篇文章,说的是香港为什么屡次错过科技发展的机遇。侧面也印证了,判断趋势这个事有多困难。


香港当年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是什么地位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汪涛先生在南京邮电大学上学,他就知道一个数字,香港一个城市的电话用户数是360万,整个内地才320万。以一城当一国啊。


1997年香港回归,这也就是20年前的事。那个时候的香港,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又是什么地位呢?


香港当时的经济规模是1.21万亿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个极其恐怖的数字。是当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苏州、杭州、无锡9个城市GDP的总和。


二十多年过去,2016年香港的GDP合人民币2.1万亿,北京和上海已经超过它了,2017年深圳也肯定超过它了。


而GDP超过万亿人民币、与香港算同一数量级的内地城市,总数已经达到12个。


如果仅仅拿GDP说事,将来的香港可能连一线城市的地位都保不住。


华为、中兴发展初期都有港资背景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内地发展太快了。但是,香港没有能抓住这一轮科技发展的机遇,也是一个事实。


你可能会说,这不能怪香港人。香港经济靠的是金融商贸,本来就没有什么科技基因。科技机会抓不住,很正常。


不能这么看。香港没有科技基因,那内地的深圳就有吗?深圳的科技业发展得很好啊。


更重要的是,香港不用自己发展科技业,它只要搭上内地,甚至是只要搭上深圳科技发展这班船,香港的境遇就会远远好过今天。


别的不说,我们就说深圳的几家科技明星企业。


华为,最初是做电话交换机的,代理的就是一家香港公司的产品。


华为赚到钱之后,就大量投入研发自己的产品技术,而当初那家香港交换机公司,现在早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还有,中兴通讯。最早,中兴其实是和两家香港资本合资的企业。最初开发的是5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利润非常不错。


但这一赚钱反而坏事了,两家港资和大陆这边的人就起冲突了。


港资力主把利润尽快分掉,而中兴这边的侯为贵等人,都强烈支持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最终双方彻底闹翻,侯为贵带领全体员工离职,重新成立了现在的中兴通讯。


华为、中兴,现在都是中国通讯业的国际巨头了。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它们在发展初期都有港资背景,那些香港资本原本都有机会搭上它们的船。


但是,并没有。


李嘉诚家族痛失腾讯

你说这些小香港资本没什么眼光,那李嘉诚总不至于没有眼光吧?


话说,1999年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通过电讯盈科入股了腾讯,多少钱呢?220万美元买了腾讯20%的股票。


不到两年后,李泽楷就把这批腾讯股票卖给了一家南非的资本公司,价格是1260万美元。大赚一笔,不到两年五六倍,很不错。


但是,如果他们不退出,现在这些股票市值会是几千亿人民币,比整个电讯盈科现在的市值还要高很多。


要知道,当时的电讯盈科手里的现金其实非常充足,有10亿美元之多,并不缺钱。那李泽楷为什么那么早就抛掉一支这么好的股票呢?


其实,李嘉诚家族已经算是香港商界里面,努力尝试新兴科技最多的企业之一了。


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在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已经是香港商界的极限了。


但即使如此,他也依然不认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浪潮,是他的战略机会。


最早,香港资本到内地,很多是在做初级加工业,从香港拿定单,交到内地的这些工厂生产。


深圳大学1983年刚刚建立时,还是一所三流甚至四流大学,而当时香港就有好几所在世界排名很靠前的高等院校。


所以,香港并不是没有实力,更不是没有条件,历史机会就更不用说了。


后来,内地产业不断升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


如果当年香港真的有心,形成“香港研发、深圳东莞生产;香港总部、全球市场”的模式,近乎是完美的历史必然。


退而求此次,试想一下,如果当年的那家香港公司,靠华为赚到了一点钱,在利润中拿出一点来投资华为,今天是一幅什么光景?


如果当年中兴的两家香港投资方不离开中兴,就算他们坐着不动,什么事都不干。


今天的香港都有资格在全球通信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中兴则很可能也会在香港拥有一个规模宠大的研发中心。


但很遗憾,这个局面没有成为现实,几乎一个个案也没有。


香港资本从骨子里就认为,华人公司不可能超越欧美公司

原因何在?很简单,就是没有看到趋势。


香港资本从骨子里就认为,华人公司顶多只能做些加工业、赚点辛苦钱,在技术上绝对不可能超越欧美公司,甚至跟随紧一点都不可能。


想都别想,更别提去做了。这就是当年香港资本在一开始就和华为、中兴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


今天介绍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汪涛先生,原来是在中兴公司工作,现在自己做天使投资,经常往来于深圳和香港。


他就说,两地年轻人的创业方向完全不同。


内地创业者做的项目本身是什么呢?


是机器人、基因测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能源汽车、智慧农业、新材料等等。基本上与硅谷、以色列创业者考虑的是相同层次的问题。


而香港的创业项目呢?比如改进快餐饭盒,做提升效率、很有品味的餐饮连锁,等等。


不是说这类项目不能做,但如果香港最具创新力的一批年轻人,在考虑只是这些事,长期来看,香港和深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就几乎是必然了。


今天我们说这个话题,不是说香港人眼光短浅。而是想说,看到趋势,和真实地把握住趋势是两回事。


看到趋势,只需要具备一些常识。但是把握趋势,则需要克服一系列根深蒂固的观念、习性和路径。


回到我们刚开始说的风险投资的话题。我曾经问过一位很有名的风险投资家,我说:过去的烧钱时代,很多创业者有梦想,需要融资来实现,所以你们能赚到钱。


但是现在,很多企业起步就是挣钱的,不太需要资本,你们风险投资行业将来还有得做吗?


他笑了笑,回答我说:不是每一个身在趋势里的人都真的相信这个趋势,即使是创造了这个趋势的创业者,有的时候,他们也不真的相信自己的公司会那么值钱。


所谓投资,就是去购买被低估的股份嘛。只要我比创业者更相信趋势,投资人就永远有钱可赚啊。



延伸阅读:为什么香港屡屡错失科技发展机遇(节选)


作者:汪涛

来源:澎湃新闻



2017年11月1 日,李嘉诚名下长江实业集团发布公告称,以402亿港币出售其拥有75%权益的香港中环中心,这个价格创造了香港物业交易最高记录。图为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99号的香港地标建筑——中环中心大厦。


华为最初做交换机,是代理一家香港公司的产品,但赚钱后就大量投入研发自己的产品技术,而当初那家香港交换机公司,现在早已经无人知晓了。


无独有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兴通讯还是中兴半导体时,是与两家香港资本的合资企业。


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中兴、华为这两家中国通信业的国际巨头在发展初期都存在港资背景,但为什么那些港资却都没有将产业升级到技术含量更高的层次呢?


本来深圳的中兴和华为两家公司今天的位置,是有历史的可能性被两家香港公司占据的。


毫无科技创新梦想的香港资本


深圳大学1983年刚刚建立时,还是一所三流甚至四流大学,而当时香港就有好几所在世界排名很靠前的高等院校。


香港绝对不是没有实力,更不是没有条件,历史机会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当年香港真的有心,形成“香港研发、深圳东莞生产;香港总部、全球市场”的模式,近乎是完美的历史必然。


但很遗憾,这个局面没有成为现实,几乎一个个案也没有。原因何在?


美国励志作家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1883—1970)的“成功学全书”是从香港传到内地的。他的理论原理并不复杂,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有梦想未必能实现,但没有梦想肯定不会有现实。


真不知道香港同胞们自己有没有认真看过希尔的成功学著作,他们内心深处和骨子里就认为,华人公司在技术上绝对不可能超越欧美公司。


甚至跟随紧一点都不可能,想都别想,更别提去做了,顶多只能做些加工赚点辛苦钱。


这就是当年香港资本在中兴和华为发展的一开始就与它们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所在。


事实上,如果当年中兴的两家香港投资方不离开中兴,就算他们坐着不动,什么事都不干,今天的香港都有资格在全球通信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中兴则很可能会在香港拥有一个规模宠大的研发中心。


他们不是没看到通信业的机会,不是没看到整个中国的市场需求,否则当年就不会投资中兴了。


为什么香港超级富豪的投资也回避科技创新

如果只是一些普通香港同胞这么认为还说得过去,但李嘉诚之子李泽楷1999年通过电讯盈科以220万美元购入腾讯20%的股票,时隔不到两年,就将腾讯股票以1260万美元卖给南非的MIH控股集团。


当时的电讯盈科现金流其实非常充足,手持现金逾10亿美元。


如果他们不退出,现在这些股票市值在2000多亿人民币以上,比整个电讯盈科现在的市值还要高。


相当于李嘉诚最近卖出的香港中环中心价值(总价402亿港元)的几乎六倍。


问题只是,为什么作为香港最杰出商界精英的李嘉诚都不去想借助现在创新的热潮,大量投资于中国人的科技创新企业,而是要把变现的大量资金投到英国的水、电、天然气领域呢?


这些基础性的资产就算有增殖能力也不太可能很大。


客观地说,李嘉诚家族算是香港商界里努力尝试和投资新兴科技最多的企业之一,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在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和突破,已经是香港商界努力自我超越做到很极致的。


即使如此,他也依然不认为整个中国的科技创新浪潮是他应当努力去重点抓住的战略商机。


如果只是李嘉诚一个人这么认为,其实也没什么,不能要求人家李嘉诚和他的家族什么事情都要做,并且都要做成,更不要对李嘉诚任何合法的抛售投资行为有任何不当地非议。


其实这样的指责是太过高看香港资本在今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了,虽然其曾经在历史上起到巨大作用。


当年,中兴如果不是下那么大决心与投机性的港资坚决分手,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现在内地一些城市让人头疼不已的土地财政问题,别忘了始作俑者就是香港。带着这种深厚基因的投机性港资,其价值是正面还是负面,真的已经很难说了。


真生的问题是什么?

现在唯一需要讨论的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为什么整个香港资本始终与内地近几十年逐步加强的科技创新热浪“绝缘”?


当然,香港还是有像曾宪梓先生创立的金利来这样难得的、一直持续追求品牌和品质的做实业者,但香港绝大多数企业在科技甚至品牌上的确都不曾用过心思。


何以如此?我认为是香港在过去众所周知的特殊历史时期长期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作祟。


那就是,内心深处潜意识里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在科技上有所作为,无论有多少铁的证据反驳这种观念,都在骨子里迷信这一点。


20世纪80年代初,当我还在南京邮电大学学习电子测量的时侯,香港一个城市的电话用户数是360万,整个内地才320万。


而到了2017年9月,内地一个月新增的4G用户量为1750.6万,是香港2016年全市人口(737万)的2.38倍。


1996年回归之前,香港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已是1.21万亿人民币,要理解这个数字令人恐怖到什么程度,只需要知道它是当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苏州、杭州、无锡等9个城市GDP的总和即可。


二十多年过去,2016年香港的GDP合人民币2.1万亿,北京和上海已经各自分别超过香港,而GDP超过万亿人民币、与香港算同一数量级的内地城市总数已经达到12个。


2017年深圳经济总量超过香港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五年到十年之内,香港沦落为中国二线城市的前景基本上已经确立。


从部分香港青年人和精英那里,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香港一直在自我进行产业降级,不断地降,降到今天,商界的顶尖精英李嘉诚宁可抛掉香港的资产,也从没推动整个香港系统地思考一个简单之极的道理:


只有进行产业升级,尤其是科技创新,才能活得更好。


但就算这样降级去做服务、旅游、购物,其实都有大量吃喝不尽的商机,只要能让内地每人去一次香港,就足够香港活得很好了。


但香港的一些人却要不断地占中、闹事,一定要闹到生意来源逐步断绝才算死心。前些年当内地游客去多了,生意太好的时候。


一些精英人士居然不认为应当抓住机遇,扩大服务能力,扩大生意规模,加快与深圳连接的高铁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而是利用手中的立法权,制定一堆莫名其妙的法律规定,限制这些生意!甚至总有人极力阻碍连接深港之间的高铁等交通网络的建设,心思都花在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上了。


香港大多数的市民显然是反对这种闹法的,可是一个地区的思维是深刻体现在少数精英群体里的。


如果那是香港的精英群体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就算90%以上的普通市民都反对,依然会对整个香港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因为做投资和创业导师的关系,这些年我看过大量内地、港、台以及美国硅谷、以色列的创业项目。创业是很艰难的,客观地说,各个地方的创业成功率都不会很高。


但先不管成与不成,内地创业者做的项目本身是什么呢?


机器人、基因测序、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相变存储器、超高速船舶、智慧农业、新材料......基本上与硅谷、以色列创业者考虑的是相同层次的问题。


而香港的创业项目呢?改进快餐饭盒以提升效率、很有品味的餐饮连锁......


这类项目当然不是不能做,但如果连香港最具创新力的一批年轻人,最多能考虑的也只是这一类事情,怎能不让人感到悲哀?


那些考入国际排名那么靠前的香港高校的高才生们,难道除了占领大街打打麻将,对今天的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居然一点儿概念都没有吗?


很遗憾,从部分香港青年人和精英身上,我们没有看到多少人类社会最具活力的前沿科技思想。


十年后的香港和深圳……

深圳还算是有特区的政策,而其他内地城市并没什么太特别的政策支持都发展得那么快。


香港的政策环境已经比深圳还要特殊自主得多了。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不是迷信出来的。


几十年前,深圳能以成为香港的后花院而感到是一个机遇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但是,如果香港自以为是的部分精英群体再不尽快深刻反思真正的问题所在,将那种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在科技上有所作为的思维定式彻底荡涤干净。


再过十年时间,香港被深圳甩在身后,将是大概率事件。


十多年前就流传一个段子——


深圳特区成立不久,一群母亲抱着孩子在皇岗口岸遥望南方:你们看,那边有好多高楼大厦的地方,那就是香港。


后来,是香港的母亲们抱着孩子遥望北方:你们看,那边有好多高楼大厦的地方,那就是深圳。


在科技方面,中国即将全面领导世界。树立这样的决心、信心和平常心,一切梦想都将顺理成章,变成现实。


本文并没将香港当外人,回归都二十年了,大家都是兄弟,香港也该向所有内地城市的发展看齐了。

颠覆!

德国人用一把自带菜板的剪刀征服了万千家庭

赶紧给家里备一把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