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律动三阳川】走,杨家庄看『攒神』的走......趟过神仙脊背的“舞蹈”

2017-07-21 天佑 律动三阳川
点击上面律动三阳川关注我们每日更新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书画相伴终生受益,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共勉之

地址:中滩镇中张公路口向东50米,刘勇画廊

联系电话15009385058*15809389596





走近师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27tmk969&width=500&height=375&auto=0
攒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27bydrzd&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作者、摄影者简介

刘珊珊 中滩镇渠刘村人。笔名:珊珊刘。奶名:“米娃子”。【律动三阳川】编辑,摄影师。

趟过神仙脊背的“舞蹈”

 

镗!鞳鞳……,镗镗!鞳鞳……,镗镗镗!鞳鞳……

这鼓声很特别,特别的除了天水一带的山谷沟峁能传唤出这种异样的鼓声,其他地方几乎绝有。“甭看地方碎,伏羲头一辈”,正因为这里是伏羲爷诞生和游历的地方,任何的“细微”和“渺小”都寓意着无限深奥而体系庞大的玄机。

相传伏羲仰观天,俯查地,布雷阵,创八卦。将世事变化,阴阳融合,修德养性,安民理政,生命规律等一切客存经义囊括其中,可谓尽揽物性、穷探天理、洞悉人事,通晓宇宙。既然诞生和养育过一位如此伟大的远古圣人,天水这块风水宝地,定然藏着传奇的故事和神奇的物件。其中,这鼓和鼓声就是一种传奇物件击打出的绝响:一声急促一声缓,一气趟过万座山。

鼓,是羊皮鼓,为椭圆的扇面,鼓面以铁圈蒙上羊皮而成,形如团扇,故而也称为“扇鼓”。鼓皮上绘有太极花纹图或八卦图,下置一柄,缀以梅花形铁环或小铜镲,(这些圈环铃铛有代表了三皇五帝,三教九流之类的说法)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伴奏。击鼓者,本地人叫“师公”,师公出场时,左手持鼓,右手拿鼓鞭,或击打鼓心,或环敲鼓边,边敲边舞。鼓点变化多端,舞蹈动作粗犷、豪迈,舞步旋转自如,变幻复杂。震耳欲聋的鼓声中点缀着鼓环清脆的嚓嚓声,令人感到阴阳分明而又和谐统一。天水一带古老神庙见多,一庙一神,一神一诞辰,故庙会活动一年四季交替频繁,而作为民俗祭祀的承担者,请师公出马撺神打醮是首选,也是必选。

拔开山的序幕,师公出山,鼓也来了!尘土飞扬中,不见人影,只见几面蹦展的扇面摇曳欲坠却又腾空跳跃。时而闪烁,时而定格,众人的呐喊声中,总冒出一两句音调极其高昂的领句。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英斗吕,四马投唐,五虎群羊,六架齐驱,七进七出,八龙飞天,九宫八卦,十面埋伏……。看似杂乱无章,却又阵法可循,几十面大鼓飘忽而来,却又铿锵而去,小跑加狂奔,小阵套大阵,大阵之外还有齐王乱点兵,白马分鬃,太子游四门,宝贵不断头,将军耍香头,千金宝石,凤凰三点头,时乱时疏,套路分明,拳法娴熟。酣畅淋漓的舞姿形象地透射出伏羲故土文化的渊远流长。

表演队伍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每年正月开始,比较弘大的祭祀有正月初九、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十二、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一、小年关、腊月八……,以村为单位,汇集四乡八村的师公,既是一种民俗祭祀,又是一场赛鼓运动,已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曾在西交会和中国艺术节等大型艺术表演中屡展西部风姿。

作为民间世代相传的风俗活动,旋鼓舞的起源没有明确记载,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先生在《汾阴扇鼓傩戏的形成时代与文化蕴蓄》文中考证:扇鼓由周朝的大鼗(táo)、汉魏鼙( pí)(或作鞞)鼓而来。《乐府诗集》卷五十三《魏陈思王鼙鼓歌.序》引《古今乐录》:“鞞舞,梁谓之鞞扇舞……鞞扇,器名。”“鞞扇”就是今天的扇鼓。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鼙鼓歌》中有“乐人舞鼙鼓,百官雷林赞若惊”之言。目前关于旋鼓舞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牧羊人发明说:远古在武山一带生活着以牧羊为主的羌民族,有一牧童常年在野外牧羊,饱受恶狼叼羊之害,机智的小牧童点燃火堆,用火屈弯树枝成扇形,将羊皮蒙上后烤干,围着火堆用树枝敲打,此时火光照亮山川,咣咣之声响彻云霄,恶狼都被吓跑了。二为祭祀起源说,有学者考证认为,旋鼓舞的出现远可推至上古,近至夏代,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舞,带有浓厚的原始信仰色彩。古人称天为旋或者玄,旋鼓即天鼓,所以在旋鼓鼓面上常绘有太极图。传说伏羲是人面蛇身,因此在旋鼓舞表演时鼓手的行走路线是模仿蛇行之“禹”步,表演中鼓手“甩莽头”的彩色发辫是人首蛇身扮相,敲鼓娱神,取悦神意,祈求保佑。三是军事起源说,历史上甘肃、青海一带的羌民族在迁徙和走向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饱受无数次的战乱之苦,人们用鼓声来传递军情信号,以防外敌。《后汉书》载“豲,古代少数民族,其居区为道”。天水市甘谷、武山、秦安等地辖域在夏、商、周及春秋时代,为戎、羌部落所属。旋鼓舞是羌族人民在长期农牧生活和民间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蹈、祭祀活动为载体,含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特点表现为粗犷豪放、剽悍威武、浑厚雄壮、气势磅礴而又绚丽多姿、飘逸流畅、灵动多变、协调统一;旋鼓舞以真实淳朴的情感、生动剽悍的舞姿、浓厚热烈的山野风格,体现了广大人民刚烈顽强的品格。

一种文化符号流传,必然附着在适合生长的土壤。旋鼓,在天水市武山县乡村,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在武山县滩歌古镇十里外的黑池殿村黑池龙王大殿,每逢年初庙会,各村旋鼓表演队纷踏而来,年轻的小伙和壮年的汉子每人手持羊皮鼓,在各村寨敲鼓先行娱乐,致兴酿潮。端午时节为“旋鼓”高潮,五月初一,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赶到会场,等候各村旋鼓队的到来。旭日东升,装扮好的旋鼓队敲着羊皮鼓汇集在开阔滩地,摆开阵势展示各自的技艺。旋鼓队们表演的套路有很多种,各个套路的击鼓声点、节拍和步伐不同。夜晚来临,各村都进行“点高山”活动,就是把端午节前全村人准备好的柴垒得很高,全村老少兴高采烈地围在“高山”周围,由一人反穿皮袄扮成羊倌的模样,领着同伴烧香许愿,祭奠山神,祈求神灵保佑,来年五谷丰登,辟邪驱魅。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点燃“高山”,鼓手们围着火堆“旋鼓”,往火堆中投“高山馍”,直到“高山”燃尽。

旋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完美结晶,更代表着一方土地的人文气象,和水土风情。

(以上有部分文字以百度词条内容作参考文献,若有不全,详细知者可做提供作为补充。)


我的小镇

 

在六月盛夏,这火热又丰盛的季节里,我走进村庄,走进寺庙,走进满脸有着热烈笑容的人群。镗镗!鞳鞳……被十多个汉子敲打响的羊皮鼓那清脆干净又震天响的声音给敲回到已模糊不清回忆里。


母亲和奶奶的娘家就在这个村庄,我的童年也有很多时光是在这个我现已经忘却的陌生的地方度过。随着时光的消逝,他们各自至亲的人逝去,我也很多年不再走进过这里。平常日子可以忘却,但是欢愉和喜庆人们肯定会记得,只是有一些记忆明亮,有一些黯淡罢了。在每年夏天麦子收割后,瓜果飘香的时节里,这里的人们一定会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攒神”来庆祝丰收,回报神明,祈福求雨。

节日,无疑是热闹欢快的,尤其这样属于整个村庄的节日。我是实在记不清楚儿时历经这节日的场面,便是问母亲和奶奶讨问了来。奶奶历经过战争年代,母亲历经过饥荒之年,她们一起走过动荡不安不敢高声语的年月,当然她们也一起珍爱过属于她们原本的生活。

苦难归苦难,人们大多愿意用快乐的事情冲淡苦难的记忆,而且在苦难之中享受微薄的恩赐也会觉得无比幸福。一说到攒神这一事儿来,她们的语言和神情就如出一辙的相同。因为他们有着一样的故土,有着同姓的祖先,在同样流传的故事里和在一直变迁的时代里留存的不变迁的风土民情里长大。

虽然以前人们生活艰难,一切都匮乏,但他们都是热情以及虔诚的。或许就是因为这样,人们才更加想依赖神明,寄托希望给神明。就在一代代人无限的寄托里,才有了很多文明的传承!

母亲说,她小时候每年的这个节日是比过年还要热闹的节日,全村老少齐上阵,从祭祀开始到结束的几天里,人们日夜欢庆,祭祀内容也是花样繁多,五花八门,集齐神界和民间人们日常生活习俗,迎神,放饭,跳神,旋鼓表演,翻桌子,滚灯,夜晚还有秦腔表演等等。除外节日的欢愉气氛,这个日子总是一家人最团聚的时候,家里嫁出去的七大姑八大姨都会带着亲人来家里,大家一起做饭,享受盛夏的美食,一起讲述生活,一起走进庙宇膜拜许愿。总之,一切就是那样自然的亲近,自然的欢喜。

随着外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现在的景象完全不像母亲描述的那样场面拥挤和热闹。外来串门的人群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游走在霓虹闪烁的遥远的他乡城市,很多人家有出息的儿子女儿孙子们都住进了城市的文明场所。村子里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的孩童,那样的场景看来难免有一丝孤独和冷漠,不过他们还是依然坚守着祖辈留下来的传统。村里的庙宇修缮打理的特别精美整洁,香火从未在留守的人手里断送过。他们仍然在炙热的夏天邀请来隔壁县城的旋鼓班子,来庆贺丰收,来感恩神明,来为远在他乡的亲人祈求平安。

当我拿起相机拍下这一幕幕的情景时,我的脑海里就只有一首歌,彭佳慧的《鹿港小镇》------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家乡的街道,家乡的乡村。家乡的清晨,家乡的黄昏,庙里烧香膜拜的人们依然虔诚,假如你来自我的家乡,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那些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请不要挖走家乡的红砖把房子也砌成水泥墙,请不要得到想要的丢失了拥有的,门上斑驳的木板上,刻着这么几句话,子子孙孙永保佑,世世代代传香火......但是,我的小镇早已经不是我的的小镇,母亲的小镇也早已销声匿迹在时代迅猛前进的洪流里,至于奶奶的村庄也永远成为了她记忆的模样。

无数次的说到“回乡”这两个字,但是真正的回归又是多么的艰辛与困惑,回来不只是意味着回到故乡,而是回到祖先留下来的文明里,回到你熟知的故事里,回到你能为之守候的位置上。而这个回,不是有谁一两天,一两年就能回来的,更不是有谁能诚心实意的愿意真正归来。

大多人会继续当一个故乡之外的过路人,走马观花的看看某些模糊留存的记忆片段,说上一两句童年如何,故乡如何!然后继续流亡在故土之外,而那些真正回归的人,是一直不曾离开的人,是耕种着土地,守护着山河日月之神,延续着香火的人。

请不要得到想要的却丢失了原本拥有的。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自己的艰难,就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寻觅生活的途中不要丢弃自己的源头,别忘了那些为什么烧香磕头的人,别因奔忙而始乱终弃迷失了路。也祝福每一个留守在原地的人,愿你们不孤单,不困惑。

小镇的命运像我们各自的斑驳坑洼的命运,我们都无法回到过去重新整列,重新认知。无论是时代的,还是我们人类的,都不能。人似乎经历越多,越有种难以自拔的宿命感,所有的追问都归于虚无。

就让那一声声干烈的羊皮鼓声,响彻群山,穿透天际,把时空追溯吧。

 

                    

题外—生活之外的生活

             

旋鼓班子跳神的队伍,由从二十岁到六十岁不等,基本上也都是四五十左右,因祖上流传的手艺,或者还有一些因生计问题,或个人喜爱的男性组成。他们基本上都是秦安县的,一年四季因周边县城村镇寺庙在固定庆祝祭祀节日里,来回奔忙。

他们生活简单,走哪睡哪,吃大锅饭,在闲暇之余或多或少的和这个互联网时代接轨。

或多或少的在和他个们聊天的的时候得知他们的一些生活情境,大家简单快乐,或是因为他们所认知的神圣使命使然,或是就因大道本身至简,心至诚,则天应。

祝福你们无论年岁如何,依然可以跳的欢快,舞的轻巧,用奇特的方言讲述奇妙故事,用不曾丢失的孩子的纯真大笑。

(我相信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神话,因为我们都是故事里的人。

大师傅讲述三十年求雨,没有一年老天不应,而我看的真切,那天傍晚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天降大雨。

我更相信时空是平行的,我们每一个相认的人,一定在之前的梦境里相遇过。

(谢谢有这样一次机会让我拍摄到这些画面,也希望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不要丢弃遗忘故乡。)


学投稿:微信 LDSYC319518 

演唱 才艺投稿:微信 ayyy319518

往期精彩回顾    

律动三阳川


微信号:

lscyc319518

请长按加关注

请在下方留言处写下您想说的


另:请大家在阅读完我们的推送内容后,请在最下方留言处,有腾讯提供给我们平台的各种广告。这是目前我们唯一的收益点,请大家顺手点击一下,增加点击量,以便我们有所返利,从而更好,更大限度的为大家拍摄。点击广告不会对您有任何费用的产生和损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