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秋风 | 我眼中的梁漱溟(上)

秋风 暑期研习营
2024-08-25





梁漱溟先生,是现代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和政治人物。
在这一系列的关于历史人物的讲授中,我是比较偏向于既有思想又有行动的人物,而不是过分地重视那些仅有思想而没有行动的人物。因为我想,中国文化有一个根本精神,那就是“天行健,君子要行而不已”。我们的圣贤,不止是是沉思的智者,而是起而行道者,所以在现代新儒学的这几位代表人物中,我自己是最钦佩梁漱溟先生。
我认为他对于儒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可能也是最大的;虽然他的著作,按照我们今天的学术标准,可能都不合乎规范。因为他的著述,都是自己在那儿想。当然他的想呢,不是空想,他在实践,他的“想”是为了实践,是为了回答自己在实践中的困惑。这就是梁先生学问比较独特的地方。实际上这应该是我们儒家,或者是中国学问典型的特征。
说到这个梁先生,我们就要说“新文化运动”,或者说是狭义的“五四运动”。它是“反对中国文化”,用一位思想史学者——林毓生先生的话,叫“全盘性反传统”的一场思想和观念的运动。梁先生的成名,就是在这个“新文化运动”中。但是他的观点呢,实际上是反“新文化运动”的。
那我们就要简单地说一点点背景。
  

梁漱溟(图片来自于网络)

“新文化运动”与反传统

实际上从1900年以后,或者可以说是从康有为以后,“全盘性反中国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就开始发酵。因为中国竟然被日本打败了,这就逐渐地使一些人对中国文化丧失信心了。尽管他们从小就是读的圣贤书,那个时代读书人肯定都是读圣贤书成长起来的。到了1901年以后,清政府又推动新政,新政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派遣青年学生到日本、美国去留学。这些青年人嘛都是十几岁、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当然女性比较少啊。他们去留学之后,到了日本,到了美国之后啊,就极为震撼。这可能就跟我们80年代的时候类似,有不少这个青年人或者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吧,老革命,去了一趟美国之后,信念就崩溃了。


原来老想着我们要解放全人类,后来到美国一看:哎呀,我们应该是被解放的!所以原来的那个共产主义信仰就崩溃了。我想在清末啊,就是清朝最后十年派遣到日本、美国的那些留学生,大概也是经历了同样的心理震撼!所以在留学生中,对中国文化的怀疑、批判就更多了。这些人回国以后,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


比如像绍兴周氏兄弟——鲁迅、周作人这些人,还有钱玄同、陈独秀、胡适。胡适之去的美国,前头说的那几都是去的日本。


鲁迅(图片来自于网络)


所以反传统的观念啊,就影响越来越大。尤其再加上老袁(袁世凯)搞复辟,这个东西就被很多人归咎于中国文化的劣根性:“你看,中国人就喜欢皇帝,没出路了,就想搞一个皇帝出来解决问题”;“中国人喜欢专制”之类的。这就让很多留学归来的青年、中年学者很愤怒,由此就有了“新文化运动”。从《新青年》出版开始。


袁世凯(图片来自于网络)


当然,《新青年》中间也有一个转向,就是日益地激进,对中国文化的这个怀疑日益深刻,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日益广泛,最后呢就喊出“打倒孔家店”啊,要废除汉字啊等等,要改造国民性,这样的一个思想运动。它在当时的青年学生中间啊,产生了广泛的反响。所以呢就掀起了一个全盘性反传统的思想文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图片来自于网络)


那么在这个运动发生的进展过程中啊,其实西方也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这个事情呢,又带来了中国思想界的一场反向的思想运动。这个事情是什么呢?就是欧洲的“一战”。“一战”是1914年爆发的,袁世凯搞复辟,是1915年、1916年,所以这两件事差不多同时发生的。那么“一战”开始呢,中国人可能还不是特别在意,但是随着战争的展开,战场上的情形,以及各国所遭受的严重的破坏,西方人在这场战争中残酷杀戮的那个景象,逐渐地传回国内,这就引起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反思。所以与“新文化运动”相伴随的,其实还有另外一场思想运动。这场思想运动的主题呢,就是反思西方文化。

 


“文明解救野蛮”与反思西方文化

那“新文化运动”呢它是要以西方文化为标准,为典范,来批判中国文化,甚至要改造中国文化,要让中国文化呢西方化。像胡适他提出的口号就是“全盘西化”,“全盘美国化“。还有一些人心里面想的就是”全盘日本化“:干脆我们把日本的法律啊,日本的政治制度啊,乃至日本的风俗啊什么这些都搬过来。比如说,我看周作人的那些随笔、散文啊,他就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羡慕不已。他自己在北京的房子,都布置成和式的,然后又娶个日本的老婆,那么所以最后当了汉奸是吧。当然,附和日本人的侵略,其实他都有他自己内在的这个逻辑,就是他太爱日本了。


胡适(图片来自于网络)


那像胡适这些人,他们就特别爱美国,所以呢,他就恨不得让中国呢全盘地都变成美国。这样的一种心态,其实我们在过去四十年见得也太多了,对不对?有很多人就是要把自己,从内到外都想要美国化,自己做不到就把孩子送到美国去,那所以这种心态,在20世纪的中国啊应该说是非常普遍。但是呢这个“一战”的惨象,让很多知识分子啊,反思西方文化的霸道,就是它野蛮的这一面。因为全盘西化、全盘日本化,它有一个含义,就是美国、日本就是代表文明,这个是当时西方人他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论述。


西方人他们这几百年来一直在搞殖民征服,那他们心理上其实总是有一点点不忍之心,所以呢,他们在理论上就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论证,说我们为什么要征服这些拉美人或者是亚洲人啊?因为他们都比较野蛮。而我们欧洲呢,我们通过启蒙啊,通过工业化啊,我们又处在文明的状态,所以我们征服拉美人、征服亚洲人,啊是在解放他们,是给他们发展的文明状态创造条件。所以是“文明解救野蛮”,这是他们的一个论述。其实很多中国人也相信这个。


为什么要提出全盘西化?因为美国人是文明啊,那我们是个人都应该过文明的生活啊,是吧?那样我们中国人就摆脱这个野蛮状态,然后去过文明的生活。但现在“一战”这个惨象,让知识分子深切地感受到,这西方文明啊也不怎么文明。其实它非常野蛮,对不对?而且它们是相互杀戮。那以前呢,你跑到美洲是吧,去把那些野蛮人砍了。你可以说这是文明战胜野蛮,那现在你们德国啊、法国啊、英国,你们都自称文明,可是互相砍起来也是一点点都没有手软之时,这个就是文明的相互屠杀,那这个到底怎么讲?对啊,说明你们号称的这个文明,其实是有内在的严重的缺陷。


梁启超(图片来自于网络)


像梁启超先生,应该就是有这个反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他的周围呢有一批学者,他们跟他有共同的这个思想倾向。他们在“一战”结束之后,还去了一趟欧洲。你想是吧,那种景象,对他们的刺激非常大。原来对欧洲有一番非常美好的想象,那是天堂啊。但是到了欧洲一看,这是地狱,对不对?所以梁(漱溟)先生他们呢,受到极大的震撼。梁启超先生就写了《欧游心影录》,其中呢就表达了他反思的结果。总的精神呢,就是这欧洲文明没他们说得那么好,实际上就不行,我们中国文化还是有它优越的地方。这样的一个观念,应该说就是这个近世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一次拨乱反正。当然我们这个拨乱反正,得要经过好几轮,是周期性的,也不是说那一次拨乱反正就完事了,就把所有问题解决了。因为我们现在,又要搞一次拨乱反正啊,因为中间我们又一次经历了全盘西化,这样一个观念大潮的冲击。


梁启超先生他们当时的这个对西方文化的反思,对中国文化的肯定,是对清朝最后十几年,以及民国的初年,那种全盘西方化或者日本化那个观念的一个反拨。那梁漱溟先生呢,他主要在国内。那个时候他早年呢就是比较喜欢佛学,这个其实也是近世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像康有为啊梁启超啊梁漱溟。他们这些人最初都是精研佛学,尤其是佛学的唯识宗。

 


近代佛学兴起的背景

其实这个唯识宗是绝学。唯识宗呢是玄奘,就是唐僧,到西天去取经,从印度带回来的。可是,玄奘带回的这套佛学啊,实际上与当时佛学在中国发展的大潮流,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当时在中国啊,佛教呢正在中国化。因为佛教呢,我们前头讲过,它与中国文化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就有冲突,其中就有一点:沙门不敬王者,不敬父母。那这个就与我们中国文化讲“君臣大义”,讲“孝悌”,与这个基本观念相冲突。


《玄奘法师西行图》

(图片来自于网络)


所以,就一直有士大夫从理论上给它予以辩驳;从政治上呢,也给它施加压力。当然还有三位皇帝,北魏的武帝,北周的武宗,然后是唐武宗,还发动了政治迫害。总之在各种压力下,其实佛教它就开始调整。那么在玄奘这个时候呢,其实这个调整已经到了后期了,基本上接近于完成了。因为这个时候,离禅宗的诞生已经很近了。而禅宗的诞生呢,就标志着佛教完成中国化。但这个时候,玄奘正好从印度拿回了一套与中国文化不相干的东西。唯识宗啊特别复杂,它是特别典型地体现了印度人的那种玄思的倾向。所以呢,他把这套学问带进来之后啊,大概只传了一代两代,然后就没有人再传承它了。所以就成死学问了。


那为什么到了这个清末,唯识宗突然就火起来了?其实也是因为有很多中国人啊,他们就琢磨我们怎么学习西方,那我们对比一下中西文化,就发现西方人好像比较讲究逻辑,讲究严密的推理。那么回过头来呢,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翻腾了一遍,最后发现唯识宗啊,正好是有这个特点。它是有一套概念,然后用这个概念就进行严密的推理。其中又比如说有什么因明学,就是西方人讲的逻辑学,那很多人就想我们通过唯识宗,不就可以和西方文化,西方爱好逻辑的这种哲学,就接上头了嘛,把它作为一个中介。


所以在清末民初啊,有很多人都是在研究唯识宗。像新儒学的两位创始人,梁漱溟先生和熊十力先生,都是以此起家。他们早年最重要的研究,都是对唯识学的研究。所以这也算是中国人要寻求现代的发展,把各种招儿都想了,有的就想干脆我们直接就把日本、美国这一套拿来,是吧,把它全盘地移植到中国来;有的人还想,哎呀我们还是要在中国的文化中啊,找一些能够与它暗通的因素,然后把这个东西发扬光大。那也就是说这些人呢,还是有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意识。所以梁漱溟早年都是做这个,他也是凭着这个东西呢,就成为北大的教师了,但是我想也是因为“一战”的刺激,以及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刺激,这个双重的刺激呢,就促使梁漱溟先生转向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所以佛学呢,其实是梁漱溟先生一辈子的一个底子。他的一些人生态度,其实都跟佛教有关,他比较决绝,动不动就想要出家。过上一段时间,他就要到山里面去静修一段日子。那么这些其实都是佛教的人生的这个风貌。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当时,就是1910年-1920年代那一段时间,文化论战,如火如荼。那梁漱溟先生,当然我们从他后来一生的这个经历,都能够看得出来,他是关心中国的命运,这是他的一个关心的根本问题。当然,关心中国究竟要怎么发展,究竟怎么能够实现富强,究竟怎么能够摆脱这种比较贫弱的状态,这是他们那一代人两代人都在思考的大问题。那也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问题,梁漱溟先生呢,就在“新文化运动”高潮的时候做演讲,然后写作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本书呢大概是可以作为现代新儒学诞生的一个标志。但这本书它是做这个文化比较研究的,他还是把他对佛学的研究用上了。他就列举全世界呢,有三个基本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他在里面肯定中国文化呢是最高明的,所以这应该是人类的未来。印度呢是以前,而西方文化呢,就是人类文化的现在,他是这么一个划分。所以他是做了一个类型学的研究。但不管怎么样,这本著作呢它打破了对于欧洲文化、西方文化的迷信,肯定了东方文化。


那在他的东方文化的范畴里面,它又包括两个分支,一个是印度文化,一个是中国文化。当然我现在其实对他这个划分呢,是持有异议。因为我觉得印度文化实际上这跟欧洲文化大概更接近,它们是有很多同源的地方,都是这个从雅利安文明发展出来的,而梁先生所讲的这个佛教啊实际上是中国佛教。就是包括像梁先生他的这种人生的风貌啊,实际上是中国佛教的人生的这个风貌,而不是印度的这些宗教人士的那种生活的形态。


那所以这个佛教本身,我们要谈论它的时候,还是要区分印度自身的佛教,与中国化的佛教,它们两者之间其实有非常大的差异。那好了,这个都不用细究它。总之呢,这本书其实当时影响非常大。这本书呢,也就是当时那个反思西方文化,肯定中国文化的这个大潮流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声音。就是“二梁”,我们前头也讲到了这个梁启超先生,我们又讲到这个梁漱溟先生,所以我们今天要谈这个“新文化运动”啊,就是要看到它其实是有两个维度,不能光讲它这个反传统的这一面。这一面确实有,但同时呢也有这个阻击反传统的力量,它恰恰是在这个激进的反传统大潮中兴起的。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从这个之后啊,实际上我们前头讲这个康有为的时候,我们马上也讲到了张之洞。所以有康有为的激进的这种思考方式,就有张之洞的这种相对保守的,但实际上是中道的这种思考方式,起而矫正他的这个偏颇。那我们会看到在这个“新文化运动”中呢,它有这个激进的反传统,但同时呢又有这个守护传统的努力。那我们再往后看,在这个大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呢,在台湾就有这个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所以呢,我们可以说从19世纪末以来啊,中国的文化舞台上,其实始终算是在进行激烈的斗争。并不是有一方唱独角戏,而是它始终在上演一出又一出的对手戏,那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个文化有生命力的象征,是吧?始终有人在守护我们这个文化。所以就从“二梁”开始啊,当然再加上像熊十力啊他们这些人的努力,逐渐呢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就形成了现代新儒学这一支。


(注:本文选自教学片《中国人的历史》第二辑,秋风老师讲述)




未完待续

后续连载,敬请期待👇

秋风 | 我眼中的梁漱溟(下)





👇

报名暑期研习营

坐在课堂里跟秋风老师相聚!



/ 想看更多好内容,请关注它吧!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暑期研习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