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树旗 | 关于《易经》,我最想说的五句话



文:张树旗


那么易包含哪些象呢?首先是阴阳之象,八卦之象,六十四卦象。其次就是太极之象,先后天太极八卦图象。还有河图洛书之象,六十四卦方圆图象等等。
这些象大约产生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中国父系社会的开始阶段。所以,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之为“伏羲氏(谐音父系氏)”时期。
按照孔子和司马迁的观点,八卦是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描画出来的。
八卦之象是对宇宙自然的临摹和符号化。八卦和六十四卦是伏羲氏时代人们赖以交流沟通的工具,卦象是最早的文字和书面语言。
历史进入黄帝时期,汉字开始萌芽并且不断地成熟,人们也开始了用文字解 释卦象的尝试。
直到殷商末期,文王囚在羑里,感悟天地人文,觉卦象之奥妙作卦辞爻辞,表达了自己对“易”象的理解。
孔子十一岁学易,五十岁时始有新发,感叹“易与天地准”,易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受贲卦和旅卦的影响,取数“十”而作《十翼》。

从此,易与经合体而成为完整的一部著作,称之为《易经》或叫《周易》, 后世学子大家们学习研究《易经》必出于此。

无论是象数派的卜筮之法还是义理派的经典论述,大都拘泥于文王孔子的卦辞爻辞十翼之文而不能自拔。
各位试想:卦象乃宇宙符号,岂能是一两位圣贤用有数的几千文言可以表述清楚的呢?更何况文王孔子距卦象产生的时代已经跨越了五千年之多。
因此,我们如果还停留在卦辞爻辞十翼里,怎么可能寻求到卦象大到无外,小到无内的真谛?
难怪清朝康熙年间的《易经》大家李刚主慨叹:“易,几千年在漆室中。”意思是说,我们对易经的学习和研究,几千年来都是在漆黑的屋子里摸索而不得门径。
所以,我通过几十年的学习,总结了目前学易现状:

自古学易入误区

不知卦象解传语

伏羲生在文字前

舍本求末乱痴迷

我的学易经验是,必须回到八千年前的伏羲氏时代,从阴阳之象八卦之象入手,象中萃理,才能破译这部“天书”,揭开它的真实奥秘。我也用四句话概括:

阴阳象上求本真

象数一宗莫搅混

明位方知君臣别

奥秘尽在变中论 


目前人们大都认为,只要不是科学就是迷信,这是个很危险的观点。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自然真理,科学所得出的结论都是过程中的真理,今天是科学的,明天就可能被否定了。正如“日心说”取代“地心说”一样。
瑞士哲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提到人类的智慧,我首推中国的《易经》。”我们用科学得出的结论,往往会被后来的科学结论所推翻,唯有《易经》几千年不变。

为什么呢?因为《易经》是自然之学,它描述的是自然规律和宇宙秩序。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出,在西方落,这个规律当然不会变。

卦象中的阴阳两条线准确地描述了阳光直射与被挡住的客观事实。而且宇宙万物非阴则阳,只有这两种性质。

八卦三条线,代表天地人三维空间,六十卦六条线代表了宇宙时空信息。还有大家都熟悉但又都说不清楚的太极图,太极图的“O”,表现的是宇宙运动规律。

宇宙中所有物质的运动规律都是周期性的循环往复运动,图中的“S”是宇宙万物的运动轨迹,所有的物质运动轨迹都是S型的正弦曲线。
所有这些象都来自于古先贤们的细致观察,精准分析,高度概括,充分想象和创造。搞懂了这些宇宙符号,可以引领我们观察自然、分析自然,可以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和错路。

在这里我不想多论述,我们仅从太极图和一个“爻”字上,就可以发现《易经》的哲学体系。
太极图黑白平分一个圆,就是对立统一规律;黑()白() 变化,就是量变质变规律;“爻”字的两个“×”,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规律早被我们祖先论述过了,只是我们没有人发现而已。

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仓库。它的存储空间很大,可以存放百万条、千万条、 上亿条数据。目前电子数据库的大小是有限的,只有《易经》这个数据库是无限的。
为什么呢?各位试想,无论文字还是数字都是宇宙的符号化,用文字可以表述宇宙现象,用数字可以计算宇宙规律。
所以文字数字时代的数据库,其实是文字和数字的组合,但是这种组合具有特定的指向性。例如,我们百度“冬奥会”, 那么关于冬奥会的信息就会出现在屏幕上。


《易经》这个数据库不同,它的符号简单。阴阳两个符号就涵盖了整个宇宙。这两个符号六个位置的变化,就展示了整个宇宙的运动发展变化规律。我们仅需要“捕捉信息、代入卦象”,就可以提取信息结果。
它没有具体的指代目标,你需要什么的时候,它就指代什么。例如同样一个风天小畜卦,如果你要知道天气预报,它就告诉你“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如果你要知道治国之道,它就告诉你,天下一统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文化建设。
而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民族自信来自于文化自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易经》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孔子赞曰:“易与天地准”。

迅速掀起一个学习《易经》的高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自古圣贤评价:《易经》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谋略中的谋略。
孔子说:“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
唐代宰相虞世南称:不知易不可为将相。于是乎自唐以来科举考试题目必出自《易经》。恰巧今年的公务员考试中也出现了《易经》内容。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了“不知易不可以入内阁”的规定。
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可以言太医。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易经》中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



《易经》中的每一个象都来自于古先贤的细致观察和深究,然后通过高度的归纳总结,最后创造出来的符号。这套符号系统是在人类历史上绝乎仅有的文化现象,是对全人类文化文明的巨大贡献。它也促进了人类文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我们从小让孩子学习《易经》,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归纳总结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这几种能力,还怕他们不能成才吗?



有人说《易经》是江湖中的卜筮之书,不能登大雅之堂。在这里我只想让大家看一段王阳明《传习录》里的这段记载:





问:“《易》,朱子主卜筮,《程传》主理,何如?” 先生曰:“占筮是理,理亦是卜筮。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只为后世将卜筮专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艺。不知今之师友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之类,皆是卜筮。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谓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伪耳。”


【译文】





有学生问:“关于《易经》的解释,朱熹侧重卜筮,程颐侧重明理。二者哪个正确呢?”先生说:“卜筮就是理,理也是卜筮,天下的理还有大于卜筮的吗?只因后世之人把卜筮仅看成占卦了,所以认为卜筮是雕虫小技。却不知现在师友间的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均为卜筮。占筮只不过是为了决断疑惑,使我的心变得神明罢了。《易》是向天请教,当人有疑而自信心不足时,所以用《易》来向天询问。人心依然有所偏私,唯有天不容虚伪。”


对于这段记载文字我不加评价,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古今明理通变、学以致 用、知行合一还有谁超过王阳明的吗?王阳明先生的这段“理在筮中”的高论, 还不能对我们有所启发吗?
春秋战国时期的平民曹刿,凭借自己对《易经》卜筮的准确把握,运用水火 既济之水雷屯,指挥鲁国士兵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军队,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成语“一鼓作气”也成了千古佳话。
所以,南怀瑾先生总结说:举凡帝王将相、王公贵族、后妃妻妾、隐者仙人、 三教九流无不对《易经》宠而爱之,学而用之。他们皆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智慧和谋略。
话说到这里,各位应该明白我提出的建议了吧。
总之一句话:学好《易经》,一通百通。

-End-

再来听一听张树旗老师讲

孩子都听得懂的《易经》





 导 师 简 介 


张树旗老师



号通天神鼠

中华易学大会主席。自由学者

时空风水学派创始人。唯象解易法创研人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教育传承基金会顾问
中央数字电视台国学研究院院长
中央数字电视台国学频道《汉韵唐风》栏目特聘顾问
清华北大等十二所重点大学MBA总裁班特聘教授

【主要著作】

《中国城市风水一点通(省会篇)》《易论天下》《三字易经》《唯象解易》《汉字能量》《卦象卦名卦义》《八字基础问答》《家居风水禁忌图解》



        
/ 关注暑期研习营 · 重建文化,从教育做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暑期研习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