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纯国产武侠片是否具备独特风格与传统?


面对港产武侠“霸权”,我们曾如何“抵抗”?


最有可能开宗立派之人,为何又生不逢时?


下文,将尝试为您解开谜团。


三年前,《绣春刀》上映,获得极高口碑,人们称赞其是“国产武侠片中难得的佳作”。


三年后的今天,《绣春刀2:修罗战场》如约而至。我们期待它延续水准的同时,难免会引发一些思考。


《绣春刀》剧照


评论中,称《绣春刀》系列创立了国产武侠新风格。这样讲,真的准确吗?


“武侠片”我们熟识,也明了“中国武侠”的意义,可“国产武侠”到底应该怎么界定,又有怎样的历史呢?


想辩明道理,还需从本源说起。返本溯源之前,我们先明确界限。


文中所讨论的国产武侠片,仅指完全由内地制片机构筹拍的武侠电影,任何引进的华语片以及合拍片,皆不属于此范畴。


谈论电影时提到“国产”,人们本能地就会想起“港产”。


想在武侠片领域谈清楚任何话题,这“港产”二字都是无法回避的高山。


在港产“霸权”下生存



“人活这一世,能耐还在其次。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 


《一代宗师》里这句话,说的不仅是人生,套用到电影产业上,同样适用。


港产武侠片几十年来独领风骚,蔚为壮观。能成此伟业,不敢说“能耐在其次”,但“时势使然”绝对是关键因素。


大历史中的电影命运


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发展之初,并未出现“国、港”之分。


那时的香港电影规模极小,完全无法与上海以及整个内地的制片体量相提并论。


因此,在1949年之前,“中国电影”与“国产电影”的概念基本上是重合的。


在这个勃发的阶段,武侠片是中国电影最早形成规模的类型之一。


影片《师父》中,“重拍”的《火烧红莲寺》画面。


《火烧红莲寺》的大名,人们多有耳闻,它是武侠片初期的里程碑。然而,“红莲寺”却并非武侠片的发端。


在此之前,各个公司已经对电影中的武打、动作元素十分重视,类似《女侠李飞飞》(1925)《山东马永贞》(1927)等一系列影片,引领风气之先。


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正是在这种风气的基础上,融入神怪元素,从而一炮而红。


之后,“红莲寺”续集连拍17部,且效仿者甚众,真正奠定了“神怪武侠”的潮流。


因此,在国产武侠片是否有自己风格的问题上,至少初期的“神怪武侠流”是确凿无疑的。


《中华儿女》剧照。抗战时期的电影多为救亡题材。


电影很难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是战争和政治。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电影在成长初期就遭受重创。产量剧减,制片条件骤降,武侠片也难逃厄运。


刚刚取得的成就几乎归零,迎来的是一个“武侠空窗期”,而雪上加霜的是,这个空窗期竟然长达二十年。


八年抗战之后,国内仍然局势纷杂,电影界的恢复也仅是小有起色。直到49年新中国成立,才真正给华语影坛确立了新的格局。


武侠片自1949年始,真正出现地域分野。


毛泽东接见电影工作者


因宣传导向与物质条件等原因,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内地并未拍摄过严格意义上的武侠电影。


武侠片的根脉也因此转向了香港。


这边厢是三十年的武侠片空白,而另一边却是香港武侠电影“霸权”的奠基。


港式武侠之开宗立派


乱世低谷之后必有稳定与反弹。武侠片发展的黄金时代,降临到了“东方之珠”。


关德兴


50年代,关德兴先生的“黄飞鸿”系列是武侠片王者。


他一生共出演约99部“黄飞鸿电影”,被看作是武侠世界里的第一位偶像明星。


张彻(左),胡金铨(右)


60年代,邵氏武侠片异军突起。“两大王牌”齐献佳作,开辟新局面。


胡金铨的《大醉侠》风格独特,将武侠片引向一条新路。其在美学上的探索,至今影响着华语影坛。


张彻的《独臂刀》当年票房大捷,之后同类影片开花结果,培养明星无数,商业领域所向披靡。


《精武门》剧照,李小龙。


70年代,李小龙成为最耀眼的明星。


他自美国回港拍摄的《唐山大兄》和《精武门》横扫影坛。


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影响力至今不灭,无数人仍将其视为终极偶像。


他的作品也直接引导着影坛风向,之前流行的古装剑侠片渐渐被功夫片所取代。


成龙以及“七小福”也借李小龙的东风开始崭露头角。


楚原(右)与李小龙


另一边,邵氏则又添楚原一位大将。多部改编自古龙小说的影片,继续丰富着武侠片类型。


除此之外,还有长城、凤凰、电懋等多家电影公司在1949年之后坚持武侠片创作,同样屡有佳作问世。


至此,香港武侠片真正走上了高峰。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种类丰富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背靠“大树”·从零开始


改革开放之后,武侠片在内地漫长的缺席终于结束。


各制片厂开始筹拍武侠题材,如日中天的香港也在寻求与大陆的合作。


当年“红莲寺”的辉煌太过遥远,又刚刚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停滞,“国产武侠片”完全处于从零开始的状态。


这种发轫又背靠香港这棵“大树”,难免就有很多被动的情况。


《少林寺》剧照


《少林寺》为无数内地观众做了武侠片启蒙。可它并不是一部“国产片”。


影片由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投拍,除使用内地演员、内地取景之外,完全是一部港产电影。


陆港两地制作能力的落差,造就出这种非典型的“合拍片”。而这种差距,并未因内地的开放而迅速缩小,反而有越拉越大的趋势。


《龙少爷》(1982)剧照


80年代,成龙迅速崛起,香港武侠功夫类影片又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反观内地,受各类条件的限制,其进步的速度远远不及香港的成熟体系。


面对这样的困局,像《少林寺》一般,大力发展合拍,是明智之举。


香港团队负责制作,内地提供场景和演员,这样的模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


《木棉袈裟》海报


80年代的《木棉袈裟》《南北少林》《海市蜃楼》,90年代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和“方世玉”相关影片均是合拍而成。


这样的结合方式,“间接地”令内地观众欣赏到“香港武打片”。过足戏瘾的同时,人们的口味也越吊越高。


合拍片兴起,无形中给纯国产武侠制造了困难。


本就是白手起家、技不如人,强大的邻居还在家门口赢得了观众。内地武侠片作者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


困境中摸索前行


面对一片空白,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反过来说,这也是巨大的机遇。


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把握住时势的,都是真正的勇士。


国产武侠片拓荒者


与艰难的形势相反,新中国第一部武侠片亮相后,获得的却是史诗级的轰动。


1905全网独播 《神秘的大佛》


1980年,《神秘的大佛》上映。


这是国人几十年来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动作类影片,一时间,万人空巷,据说累计票房达亿元。


在平均票价两毛五的年代,达到亿元票房,换算至今天,会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数字,其商业上的成功无需多言。


张华勋与爱子张杨


影片导演是张华勋,也许年轻的朋友并不认识他。可提到他的爱子,也许会有更多人知晓。


张先生的儿子,就是最近口碑爆棚的影片《冈仁波齐》的导演——张杨。


张杨屡有佳作问世,而其父当年也绝不逊色。


作为新中国武侠片的“始作俑者”,那份气魄和奋斗精神,令人敬佩。



从张华勋先生的口述,也可看出当时条件的艰苦。


硬件配备不足,就连胶片和摄影机都需要自己协调。“软件”几乎为零,没有任何动作戏拍摄经验,现场全靠试探与摸索。


即便是这样,影片的主创们还是凭一口气坚持下来,最终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神秘的大佛》剧照


现在看来,《神秘的大佛》这部开山之作,其实已经蕴含了很多后续作品的制作特性。


启用专业武术运动员做武指或直接出演。《神秘的大佛》的武指是当年在武术界与李连杰齐名的赵长军。


不过度炫耀、剥削功夫场景,重视影片情节的完整度和戏剧性。


试图发挥国内自然景观的优势,在视觉上弥补动作戏的不足。


随后问世的国产武侠片,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张华勋先生打响第一枪,后续的开拓者奋勇向前。


《黄河大侠》海报


整个80年代,除张华勋之外,还有孙沙、张子恩以及李文化等导演相继拍摄出多部武侠电影。


其中,《神鞭》《黄河大侠》《武林志》等影片至今被影迷传诵。


只是,开拓期的短暂成功并不能掩饰这些影片的问题。


动作设计单调,精彩程度不足。娱乐性缺乏,商业竞争力较低。合拍片形成规模之后,这些弊端更加显露无遗。


同时,香港武侠片带来的“地缘压迫”有增无减。


国内的武术人才被香港吸收,内地与香港的技术交流仍然较少,难有提升的渠道。


李连杰是继成龙后又一位动作巨星


港产武侠已发展到流派不断涌现的成熟阶段,而我们却还处在一个动作风格千篇一律的时期。


如今看来,作为一次新的出发,80年代国产武侠片的历史意义不可磨灭,也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他们并未形成自己的特色。


从风格与传统上讲,这批影片还无法与当年“红莲寺”的“神怪流”相比拟。


“何平风格”也许是一场误会


探讨武侠片历史与传承,其实回顾的是风格。有风格,才能独立于世,经过时代涤荡,化为传统。


国产武侠片经过80年代的恢复期,也“蹒跚”着开始了风格化尝试。


《双旗镇刀客》海报


1991年,何平导演的《双旗镇刀客》上映。


影片动作风格明显区别于其他国产武侠片。


没有繁复的打斗过程,以“一击致命”,纤毫分胜负的方式组织动作戏。其西部黄沙的背景和探究人性的主题也独具特色。


横向比较,《双旗镇刀客》确实是一次风格化尝试,让国产武侠片有了再次树立旗帜的可能。


然而不同的片种有不同的命运。这种作者性极强的武侠片并不受大众喜爱。商业性不足,导致其很难延续。


更为关键的是,《双旗镇刀客》风格的出现,很可能并不是创作者的直接意愿。也就是说,何平导演也许从未想过要在“武侠片”领域推陈出新。


《双旗镇刀客》的某些镜头酷似西部片


首先,《双旗镇刀客》拍摄条件一般,极简的动作设计与客观情况不无关系。


其次,影片背景以及运镜、剪辑的方式都与“西部片”极为相似。


何平的初衷,明显是想做“中式西部片”,对“打戏”的兴趣本就不大。


另外,从何平后续的作品来看,也能印证这个猜测。


之后,他只有一部《日光峡谷》延续了《双旗镇刀客》的动作风格,还是一部合拍片。而几年后拍摄的《天地英雄》,则已开始使用香港武指。


可见,他对动作戏并没有太多坚持和创造。


何平


武侠片风格的确立,关键在于“打戏”的新意。没有改造“打戏”的意愿,“流派”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何平的《双旗镇刀客》等作品是对国产武侠片的一次独特尝试,可惜因创作意图和影片体量等原因,也仅止于尝试,并未真正确立为一种风格。


97之后,香港电影连年下滑,可国产武侠片却也没有能力迎头赶上。


“港式武侠”对内地的影响和渗透已经根深蒂固。


即便是今天,大陆市场已占绝对统治力,可我们的武侠片却仍然是“港式内核”雄霸江湖。


直到最近这六七年,才出现一位人物,让国产武侠片的“自主创新”,有了一丝希望。


生不逢时的独苗


徐浩峰在《箭士柳白猿》片场


此人就是徐浩峰。


迄今,他导演的三部作品皆是武侠片,且风格独特,史无前例。


一颗新星冉冉升起,可他面前的道路却并不平坦。


为什么是他?


为什么说徐浩峰最有可能是“开宗立派”之人?其实这取决于他本人的特点。


徐浩峰在《师父》片场


徐浩峰可能是当今绝无仅有的导演和武指兼任的创作者。


请注意,这里说到的兼任,不包括常见的优秀武指直接牵头任导演的情况。


武指做导演,“打戏”精彩,但“文戏”往往出问题。而动作指导的高度专业性,又令其他工种几乎不可能转做武指。


所以,像徐浩峰这样既有电影抱负且编导一肩挑,又具备武指能力的影人,实在是独步江湖。


从目前问世的三部作品来看,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且进步明显。


《倭寇的踪迹》剧照


《倭寇的踪迹》问世时,反响不大。


观众看惯了港式动作的精彩纷呈,突然有部电影反其道而行,一时无法接受,并且此片整体水准也相对一般。


人们只是偶有听说,一位“怪人”拍了一部“奇怪”的武侠片。


《箭士柳白猿》剧照


《箭士柳白猿》的命运十分波折。


2012年即已完成后期制作,随后影片因商业性不足等原因未能登录院线。


直到2016年,徐浩峰携《一代宗师》编剧的大名以及新作《师父》的余威,才换来《箭士柳白猿》的公映机会。


对比前作,《箭士柳白猿》的动作戏保持了原有风格,且精彩程度更高。导演对影片的把控也更加成熟。


由于是在《师父》之后亮相,观众对《箭士柳白猿》的动作戏也更能接受。


《师父》剧照


《师父》是目前徐浩峰的最佳作品。


能看出他在影片中对商业性的平衡,也更加照顾情节的戏剧性。片中对各类兵器的展示,对民国武行的“揭秘”,都极具吸引力。


徐浩峰的武侠风格于本片得到透彻展现。


他对江湖掌故的积淀,他个人的武术造诣,他在武侠片上的抱负,均蕴含在这部作品中。


徐浩峰凭《师父》获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


所有作品均自编自导,自任武指。拍自己的小说,打自己的动作。


从这一点来看,徐浩峰也许是武侠片史上前所未有的存在。


所以,他就是国产武侠片那棵“独苗”。


只是禾苗虽壮,时令却不佳。徐浩峰所处的时代,让他的前程并非一片光明。


为何生不逢时?


人生没有如果。我们不能去假设徐浩峰早生多少年,去臆想那会有怎样的不同。


现实是,在他当导演的今天,武侠片早就走过了巅峰。


“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他引领着香港动作指导“走出去”的风潮。


抛开国产武侠片的“困局”不谈,香港引领的武侠动作电影也早已风光不再。


70年代是港产武侠的顶点,产量近千部。到80年代,虽然成龙等巨星已扛起大梁,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呈下滑趋势,从千部降至200余部。市场之残酷可见一斑。


90年代,港片更是整体走低。直到21世纪开始,转战大陆市场,才出现某些转机。可这种转机,也不再是纯武侠片的回勇。


之前的武侠、功夫等类型片,想单独成片已不再容易,渐渐变为很多其他新式类型片的基础元素。


如今,香港武指几乎承包了全世界三分之二商业电影的动作戏,就是这一潮流的具体表现。


与此同时,市场上真正成功的武侠片也越来越稀有。目前,一个“纯武侠”的项目,已经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投资。


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刁,再也不是匮乏时,那“武打片”通吃的年代了。


徐浩峰新片《刀背藏身》


徐浩峰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环境。


当年,武侠片永远在影坛最前排。如今,徐的《师父》虽质量上乘,却几乎拿不到什么排片,票房勉勉强强过了五千万,只能在小圈子里传诵口碑。


纯粹的武侠片已经彻底变为华语影坛的一个“小类型”。


徐浩峰


好在徐浩峰还年富力强,创作能力又自成一派,坚持拍戏,埋首耕耘即可,待多年后“挂印”之时再定论不迟。


至于潮流风向,谁都无法准确预测。一觉醒来,又变回武侠片“坐庄”也未可知。


在国产武侠片发展历程中,徐浩峰是最有可能自立门户的人。从目前的三部电影来看,他已经有了明晰的风格倾向,能否真正书写历史,还要看之后的作品。



现在来回答篇首的问题。


《绣春刀》系列确实是国产武侠片的优秀作品,但是它并未创立一种风格。


《绣春刀2:修罗战场》海报


影片动作戏偏写实,沿袭了近来“港式武指”追求的“格斗风”。动作指导桑林虽是内地武术运动员出身,但“武指业务”师从元奎,属于港式一脉。


《绣春刀》系列其实是“港式夹心”般的国产武侠电影。



国产武侠片在电影诞生初期曾有过“神怪风格”的传统。


之后,经历战乱与时局动荡,产生了20年的“空窗期”。新中国成立后,因宣传导向原因,又经历了30年的空白。


80年代恢复后,港产武侠已一统天下,在地缘压迫下生存的国产武侠奋力前行,但并未产生真正的流派与风格。


直到近几年,徐浩峰的作品问世,才真正有了“开宗立派”的希望。然而,是否能够真正改变历史,还需时间的检验。


这就是国产武侠片的发展历程。


国产电影真的有“武侠传统”吗?


抛开“远祖时期”的“神怪武侠”不论,近代以来,国产武侠片仍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传统”二字也就无从谈起了。


好消息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只是需要等其慢慢沉淀。


武侠片不会消亡。式微也好,壮大也罢,它定会代代相传。


有灯就有人

有人,就有改写历史的希望


往期回顾


国片志04 | 这位春晚“逆子”,曾是叱咤影坛的喜剧之王


国片志03 | 传说中的“北京三部曲”您看过吗?它还原了九十年代的帝都


国片志02 | 从1997至2017,这个人和他的作品,就是一部回归后的香港电影史


国片志01| 九年过去了,它依然是最刺激、最抓人的主旋律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