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庆:爱读书、好学习为什么不能挽救蠢货?| 语文社

2017-10-12 冯庆 语文社

语文社

作者:冯庆

这个标题的温和说法是:读书学习能不能改变愚昧?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怀疑,是因为我看到太多人读那么多书、听那么多培训还那么蠢。

“正人君子之流”怎么能用“蠢货”骂人呢?所以,用体现涵养而且文雅的说法,叫做“反智主义者”。

不过“蠢货”们看不懂“反智主义”,于是本文依然坚持使用“蠢货”这个贴切、通俗的名词。



什么是“蠢货”

大家最不济也是平常人,哪里有那么多蠢货?

其实不然,不信你现在就翻翻朋友圈,以信奉的态度转发诸如此类文章的人,基本都属此列。

网友@吴所畏 总结过“蠢货”的表现,部分列举如下:

1、对未知的第一反应不是探索,而是恐惧地迷信权威

2、迷信的反而不是领域权威,而只是传播权威

比如这些从来没有说过的“说过”:

马云说:一毛钱都不想投资,一点都不想付出,却想着月入过万、十几万?那是做梦了……

王健林说:别把老板当傻子,他装傻不等于真傻!

3、把鸡汤当做世间真理,却不愿意多看几本书,关键你还不能提醒他

4、把来历不明的文章当做养生宝典,而将真正的医生之话当做耳旁风

5、迷信成功学却不愿意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6、凡是自己不能掌握的,都是无用的

数学滚出高考

XX学的好,买菜又用不到

7、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WIFI会导致孕妇流产

移动联通信号塔竟是你失眠的罪魁祸首

8、一切不以爱国情绪为中心的都是大反派

日本人南京大屠杀你都忘了?还为他们说好话?

日本地震震得好啊!!死光了最好

……

感谢@吴所畏 先生的总结。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是:懒于思考,不会思考。

知识匮乏导致盲信

懒于思考和不会思考,是两个层次的两种表现,有时候集中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因为不会思考而懒于思考。

总之是:不思考。

思考必须以知识储备为前提,知识匮乏的人一定是有思考障碍的人,从而跳过思考而直接信了。

这种相信,基于思考之外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世俗认为的权威,以及世俗推翻的权威。

世俗认为的权威往往集中表现为那些世俗成功者,比如会赚钱的,马云、王健林等。假托他们的各种奇葩言论被奉为经典;再如当官在位的人,看到是某某领导人说的话就直接跪了。

世俗推翻的权威往往是真的权威,由于真正的权威的研究领域非世俗之辈的知识足以理解,再加上以挑战权威为荣的心理作祟,于是把专家骂为“砖家”,宁可去相信世俗权威。

此类“蠢货”是知识匮乏、常识匮乏的一批人。这个人群流行.“读书无用论”、”唯利益论“,过度的依赖于经验,而不是思维方式;过度的依赖情商,而不是智商;相信世俗成功,而无法理解精神世界的怎么回事。

知识的缺乏,就容易导致自满的情绪,表现为对新知的排斥;又因为难以分辨社会诸多信息的真伪,在传媒工具的诱导下就很容易盲目的崇拜。

由于缺乏知识,而不具备思考能力,从而不加思考地去相信。盲信,成为这类人的基本配置。

并且,由于知识、视野所决定,这类人的生活圈子往往集中了同一类人。他们的朋友圈充斥着缺乏常识的“知识文章”,相互点赞,形成“真理”的幻象。

这些先入为主的“知识”成为他们自身的标签,被质疑、被提醒都会被理解成对他自身的攻击。

他们由于不思考而接受错误的东西,也由于不思考而再难接受正确的观点。久而久之,反智、反逻辑的知识成为他们知识结构的主体。

以这种知识结构为基础,思考还有什么用呢?

读书学习可以明理吗?

读书可以明理吗?当然,读书的最大收获或者说用处就是明白事理。

但是,对于“蠢货”来说,读书不仅没有什么卵用,还很可能越读越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读书能够产生明理的功效,必须以会选书、会思考为前提。

这些自诩爱读书的人,往往对书籍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同时读书的过程也不会思考。

他们往往也读大量的书,听很多的培训,但他们不是大脑缺乏知识,而是缺乏会思考的大脑。

他们把读书当作风雅的事儿,而不是对知识、观点的学习、思考和吸收。我们常见朋友圈有人这么说:

今天小雨蒙蒙,独自一人歪在阳台吊床上,捧读某某书,多么惬意的生活。

凡此类表演性读书,并非真的读书。并且,毫无例外的此类读书者,所“捧读”的无非是白落梅、安如意这类谬误而浅薄的书。

这不是晒书,是暴露浅薄和愚蠢。

这些读书人的阅读,在30岁之后仍脱离不了叙述类读物,对论述类读物提不起兴趣。因为,论述类读物需要思考。

其实,即便是叙述类的读物如小说,其本质也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来体现作家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和思考。而这些读书人认识不到这一点,只当故事读而已。这种阅读,仅仅是消遣。

美国一个心理学家概括了美国这部分人钟爱的读物:《读者文摘》。如果换作中国,那则是《读者》。如果再拓展一下,大概还有《青年文摘》、《知音》、《意林》之类罢了。

而自认“爱学习”而热衷各种无良培训的低层次小老板们,则对成功学、厚黑学、员工控制术洗脑术、营销108法之类奉若神灵。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知识储备和智商都不足以判别正确和谬误。他们共同信奉“开卷有益”,说再烂的书也有闪光点啊。

严肃的知识难免读来枯燥,尤其这些缺乏思考、不会思考的人会觉得:啃这样的书有什么用呢。

他们未必信奉“读书无用论”,但读书对他们而言真的没用。

知识就是力量,但“蠢货”们所选择的“知识”无疑是加剧愚蠢的力量。

这种读书和学习,大概只能制造“蠢货”,实在不能挽救“蠢货”。

思考的前提是质疑

“蠢货”们对知识的崇拜,异乎常人。也正是这种对知识异乎常人的崇拜,才导致其盲信。他们看到与知识相关的概念,就呼啦啦地去追捧。

比如,有人开国学班讲授《弟子规》,他们会因为“国学”两个字而认为《弟子规》就是国学。

比如,他们虔诚地信佛,却根本不知佛教的基本教义,也不知佛为何物。信,只是认为信佛很有文化。

类似的概念名词还有“读书”、“学习”、“培训”,只要听说这类字眼,立马就加入其中,自觉高大上起来。

为什么不思考?因为不质疑。

在他们的心智里:这么有文化的事情还能质疑?

岂不知这些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来做营销。这个圈子私下的名言是:傻逼的钱最好赚。

质疑不必圈定范围,就是要彻底地怀疑一切。

凡事都在内心追问一下:是这样吗?还有别的说法吗?

更深层次的思考是,考察和思考反面意见是不是一样成立。

有质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判别,有判别才不会被忽悠,从而脱离“蠢货”的行列。

比如“知音体”的鸡汤是这样的:人到老年,先脱落的是坚硬的牙齿,而柔软的舌头不会脱落。因此,做人一定要柔和低调。

这种似是而非的言论,是“蠢货”们最容易不假思索就接受的。

如果你能思考一下,人死之后肉体先腐烂,而骨骼、牙齿反而能存留很久。那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做人还是要强势一点”呢?

这种反智的“哲理”,稍攻即破。

热衷于各种无良培训的小老板,不仅仅把接受此类培训作为“爱学习”的荣耀,还要把临时学到的观点不加考察地立马拿到自己的公司去实践。

朝令夕改,善变不靠谱,今天一出明天一出,不仅不能提升管理,只能暴露自己是“蠢货”中的一员。

学会思考的四个方法

睿智的人必定善于思考。所谓睿智,就是在众多信息中排除干扰找到最“正确”的那一个,以及能够用现有的素材批驳谬论。

那么,怎么样培养思考能力,让自己睿智起来,脱离“蠢货”群体呢?

简要地说有四个方面的工作需要你做。

第一,超级重视基础理论知识。

基础理论知识往往枯燥,不仅不如现成的表面知识有趣,还很难获得知识渊博的成就感。

比如你积累了很多历史故事、历史事件,说起来会头头是道,但掌握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观等却不便于炫耀。而离开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观,那些历史素材就是废料,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我经常对一些爱好文学写作的“文青”委婉建言:鉴赏力比写作能力更重要。所谓鉴赏力,就是对文学理论掌握后的价值判断。

通俗地说,关于“怎么样才算得上好作品”的思考,并非付诸感性那么简单,而是基于文学理论的思考判断。

不懂基础理论、基本原理,而瞎写一气还自以为得之,除了自爆浅薄之外并无好处。你又不是文学天才。

低层次的小老板们为什么无法分辨无良培训师的流氓理论?就是因为企业管理、营销原理的基本理论过于匮乏。

《弟子规》是国学精华吗?要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国学”这个基本概念,并且对《弟子规》的主要思想、产生背景有所了解。这些还不够,还要了解这本书在中国传统思想流变过程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思想甚至儒家思想的异同。而儒家思想自身,在历史不同阶段也在变化。

而做到这些,没有庞杂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实在是为难得很啊。

下点功夫研究一下基础理论,是学会思考的第一步。

第二,学会穷举所有选项。

穷举,就是把各种可能性列举完备。这是逻辑学里的完全归纳法。

我们尝试穷举一下“自行车轮胎没气了”的原因。1、长时间没使用,自然撒气;2、气门芯坏了;3、内胎扎了。

而“内胎扎了”,还有其他可穷举之处,比如扎了一个洞,或者两个洞,或者更多。

修车师傅正是这么思考的,但有经验的师傅不会按着穷举的项目一一尝试。他会通过经验找出最大的可能选项,来优先处理。

这种思维,就是穷举。穷举不仅具有思考意义,还对现实带来很大便利。

比如确定是“内胎扎了”,并且找到一个破洞。补好车胎之后还要检查一下是否有其他破洞再进行安装。

如果没有穷举思维,真有第二个洞的话,会大费周折地安装、拆卸、再安装。

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疑问:扎破的洞已经补上了,怎么还撒气啊!

你说,这不是愚蠢是什么?

企业管理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也是如此,你要先假定采用这种方法之后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不仅穷举好处,还要穷举坏处。只有完全归纳,才能避免出现问题而没有预案的窘迫。

穷举能力,还表现为对现有已知的事物进行明晰而有条理的分类的能力。

不会穷举思维,会表现为直线思维。比如“他移民了肯定是不爱国”,“反对政府就是不爱国”,这不都是“蠢货”们的惯常思路吗?

第三,学会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本质,简要地说就是弄明白因果关系。

思考因果关系,其实就是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1、这个“果”是不是这个“因”造成的,也就是说这个“因”和“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2、造成这个“果”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因”,这需要穷举思维。

3、这个“因”能不能造成其他的“果”,这也需要穷举思维。

4、这个“因”的怎么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个“因”的“因”是什么?

比如那个著名的新闻,有个被拐卖到山区的女子,坚持多年投身山区教育。

看到这个新闻,你想到的是什么?

其实,在这个新闻发布的同时已经给你定下基调,就是“感动中国”。实际上,这也正是某年的“感动中国”推出的新闻。

那么,假如你问一下为什么她被拐卖,拐卖到山区后官方有没有解救,真相已经大白拐卖者是否绳之以法?

如果你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你会跟着媒体的忽悠而愚蠢地表现“感动”吗?

第四,学会反证思维。

反证思维的通俗表现是:“不一定是这样啊!”

如果你对某一结论有了“不一定是这样啊”的思考,你就不会盲从。

尽管在你思考后,可能认同原有观点,也可能推翻他的结论。

这种认同和不认同,都是你独立思考的结果。

缺乏反证思维,就会在媒体的狂轰滥炸后失去独立思考、自由思考的能力。所谓的“蠢货”,本质上就是缺乏思维独立性、缺乏个体理性的盲从者。

“不一定是这样啊”的内在思维逻辑是这样的:

1、你说的这个“因”未必是这个“果”的必要条件,更未必是充要条件。

2、即便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但你说的这个“果”,可能会有很多“因”,而另外的“因”可能是主要因素。

比如“杨振宁加入中国籍”,不一定就是以“爱国”为动因,可能有着与“爱国”无关的多方面考量。

同样,加入中国籍也未必就是爱国的表现。

再者,脱离中国籍,也不能必然是因为不爱国。

最终你会得出这样的认识:脱离中国籍和加入中国籍,都不足以证明爱国与否。

如此,把“杨振宁加入中国籍”作为爱国事件来宣扬的做法,即便不荒谬,至少也不周延。但不加思考就相信这种宣传而感动起来,就必定是“蠢货”。

读书与明理

以上所列的四种方法,当然不是“穷举”,仅仅是举例。

思考本身不是智慧,而仅仅是一种技术。是技术,就可以训练的,训练的方法还有更多。

读书,是最简便、最低成本的思维训练方法。

但是,如上所言,还要看你读什么书,看你怎么读书。否则你怎么解释有人读了很多书还依然是“蠢货”?

并且,我们用刚学到的思维方法来说:明理,就必须通过读书吗?

当然不必,明理的方法和途径也很多。否则,你怎么解释有人一个字都不认识却很睿智?

好吧,现在请去你的朋友圈界定“蠢货”吧。

我经常奉劝一些人不要轻易发东西,那是对你的保护,以免暴露愚蠢。可这些人就是不理解啊。

上一篇:古人平时说话也用文言吗? | 冯庆

版权声明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为语文社作者原创,转载请联系编辑

语文社

声声入耳,事事关心

语文社文章均来自约稿,欢迎各界朋友不吝赐稿。

投稿邮箱:yuwenshe@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